预防自杀有赖社会沟通机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9:25:18
据《中国青年报》9月8日报道,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预防自杀协会确定的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前夕,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举行了“关注生命,共同参与”的宣传咨询活动。当前,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自杀现象增多,除了心理层面的疾患之外,更是一种现代社会的病态,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普遍性。我认为导致自杀的原因和预防自杀的工作,社会因素都应比个人因素占更大的比重。是否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和采取自杀行动,不只取决于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承受力,并非所有自杀者都一定有心理疾病,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社会环境因素。
不要无限拔高心理健康的标准,那是非人性的,人的心理承受力总是有限的。再怎么进行挫折教育,人的内心也不可能成为铜墙铁壁,而且这种“强化训练”未必就有好结果。关键是要顺应心理规律,寻求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一味的让受教育主体“逆来顺受”肯定会适得其反,所有的自杀者包括未遂者都是在挫折面前倒下的。
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产生自杀倾向和选择自杀行为,都是因为社会和生活带给自己的挫折感太大了,以至失去了继续生活和奋斗的信心。人在绝望时就有可能于冲动之下选择极端方式寻求解脱,人类自古至今都不可能完全避免自杀,只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它的发生。未成年人身处的环境主要就是学校和家庭,这几乎是他们的整个世界,他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在学校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眼中的小事对孩子来说却是大事,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小节”。应该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和人格健康,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小就多与人交往,不要造就封闭孤僻的内心世界。
沟通是疏解压力的有效方式,孩子与亲友、师生的沟通会让他的心灵在阳光下翻晒,而不致蒙上阴影。因此,教育应重在沟通,而非挫折。对于成人与社会来说,有效的沟通机制的建立,同样至关重要。当社会压力和挫折感令自己难以承受的时候,就得有一种沟通的渠道。不光是通过亲友,更重要的有赖社会救助,对于很多人来说,面对专业的社会心理救助机构会更容易开启心扉,而对熟悉的人却难以开口。既然生存压力或者社会不公是整个社会带给人们的,那么同时它就有责任建立相应机制来释放这种压力,从而形成一种合理的流向。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压力因竞争而来属完全正常,重要的是这种社会压力是长期郁结在人的内心还是时常流散开去。
建立这样一种社会沟通机制,就是为调和人与社会的矛盾架设一道桥梁,形成一个合理环流的通道,也就是一种良性循环。压力随时都可能产生,也随时都能排解扩散出去。如果因为社会沟通机制的断裂,而使压力和矛盾无从解脱就会引发悲剧。在注重社会沟通的同时,建设一个公平合理的法治社会对缓解矛盾和社会关系也是有益的。
(稿源:红网)
(作者:潘凤亮)
(编辑:杨国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