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获得评价最高的将军 令美军闻风丧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5:11:53
 抗美援朝中获得评价最高的将军 令美军闻风丧胆         方虎山将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辗转至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毕业,参加八路军对日作战,解放战争,任东北野战军独立第四师政委,1947年率部奔赴朝鲜,曾率其部横扫朝鲜半岛,打到朝鲜最南端的全州,朝鲜战争结束后,被金日成打成反革命批斗,后含冤致死。          方虎山是朝鲜人民军中最出色的战术家之一,其变幻莫测的计谋、神出鬼没的机动、出其不意的攻击、坚强灵活的防御都令他的敌人赞叹不已。在朝鲜战争中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获得如此多的赞誉。日本军事评论家曾把他比做忍者传说中可以操纵雾的高手——山之幻梦、雾之刺客;中国军史中称其为虎将;美国人的态度最能说明问题,他们用了那么多词汇来描述和方虎山之间的较量,只要接触到朝鲜战争,没有人可以忘记幽灵之师、河东陷阱、流血之谷、血染岭、伤心岭......。  方虎山的行政管理能力、理论水平也是人民军将领中不多见的,即使在仁川登陆后那么危急的困境之中,他的部队也没有溃散,如果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平时的严格训练,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化平乱   方虎山将军打仗的狠和巧妙在前面描述过的开城之战中就已有展现。他的部下也是虎狼之师,其威力早在1946年就在中国东北的中共队伍中表现了出来:1946年春节,通化战俘营的日本战犯在国民党特务的挑动下发生暴乱。方虎山领导下的朝鲜义勇军三个中队和中共通化支队立刻前往镇压,两小时内平定局势,打死500多人(当时末代皇帝的奶妈也在战俘营里,被炮火打死),活捉3000人以上。这3000多个曾经双手沾满中国人鲜血的鬼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方虎山的部下让这些战犯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下穿着单衣来到通化城头,跪下后用刺刀挨个挑死,尸体全部踹下城去,塞进未解冻的冰河凿开的冰窟窿里。等到开春河水解冻后,河里的鱼一个个又肥又大。老百姓都不吃,说这鱼是吃了死人养大的。这即是著名的“通化平乱”。 奉命奔赴朝鲜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独立四师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66师(辖496、497、498三个团),直属于东北军区,担任沈阳市的卫戍任务。方虎山仍任师政委,而师长王子仁不久调回朝鲜,由原抚顺卫戍副司令刘子仪接任。166师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被东北军区和沈阳卫戍司令部授予“纪律遵守模范”和“卫戍任务完成模范”的光荣称号。1949年7月,中共中央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决定166师的朝鲜官兵全部回国。返回朝鲜前,师长刘子仪调出,由方虎山任师长兼政委。1949年7月20日,方虎山和副师长洪林率领166师向朝鲜进发。进入朝鲜以后,166师被改编为朝鲜人民军第6师团,方虎山被任命为少将师团长。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164师改称朝鲜人民军第5师。166师改称 为朝鲜人民军第6师。朝鲜人民军第7师是在四野156师的基础上吸收了139 师、140师、141师的朝鲜官兵的基础上组建的。朝鲜人民军第6师师长方虎 山将军在1948年时是东北野战军独立第4师政委。很可能就是这个独立师编成了四野166师,然后在1949年整建制改称朝鲜人民军第6师。139、140和141师隶属47军,也就是打黑山阻击战赫赫有名的10纵。在辽沈战役之 , 后,南下湖广,挺进川黔,解放重庆。140师在湘西剿匪,立下卓著功勋。就在剿匪过程中140师的朝鲜族官兵得到命令,北上整编。在1950年4月上旬,就是在朝鲜战争开始之前2个月才仓促成军,摇身一变,成了朝鲜人民军第7师 。在朝鲜战争开始的时候,北朝鲜进攻部队有2个军,下辖7个师,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官和战士来自于四野。第一军军长金雄,第2军军长金武亭都是老资格的中共党员。金武亭参加过广州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据说,参加长征的朝鲜同志有20多人,金武亭是唯一的幸存者。朝鲜人民军的高级将领中第2师师长崔贤,参谋长许波,第4师师长李权武,第6师师长方虎山,第7师师长崔仁,第3师参谋长张平山,第3师16团团长崔仁德等人都是老八路。在朝鲜战争开始的时候,朝鲜人民军主要由二部份人组成。一部份是从苏联回来的军事院校毕业生。他们穿着笔挺的军装,高统马靴,趾高气扬。另一部份就是四野来的“土八路”。朝鲜人民军大多数师里面至少有一个完整的中国步兵团。第5师和第6师是完整建制的中国师。只有第2师和第3师大部份军官是从苏联回来的,没有中国团,他们全副苏式装备,自命不凡,气焰最高。汉城战争博物馆好就好在不以胜败论英雄,对这些来自于中国的将领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朝鲜战争从1950年6月25日开战,几仗打下来,到了7月底,第2师、第3师损兵折将,大伤元气,丧失了进攻能力。打得最好的是方虎山指挥的第6师,所向无敌,一直打到了最南端,占领了全州。 抗美援朝,东山再起   方虎山率领着2000名部下在敌后打了两个月的游击,终于同前来寻找他们的中朝联合支队会师,奉命撤到中朝边境休整。朝鲜领导人对方虎山的指挥非常满意,当他还在打游击时,就因为"为祖国的统一、自由和独立,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在正义的祖国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勇敢性及立下英雄伟大功勋",于1950年11月15日,被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共和国"双重英雄"称号,同时授予国旗勋章第一级和第二次金星纪念章,这也是朝鲜的第一个双重共和国英雄。  回到后方不久,方虎山就被任命为这年10月初成立的第5军团(辖第3、4、7、9、42师)的中将军团长。不过这个军团只是个空架子,因为下辖的5个师中有4个还在敌后作战或在后方整编,仅有的第42师又基本上由新兵组成。到了第二次战役结束后,由于在敌后游击的大量成建制的老部队归来,这种情况才得到了好转,军团重新编为第6、7、13、32、43师,不过编制严重不足,总兵力只有14300人,基本上等同于原来的一个师。       在经过短时间的休整后,12月,人民军的第2、5师在东线参加了第三次战役,方虎山兼任前敌指挥官,统一指挥这两个军团由杨口、麟蹄之间突破,向洪川方向攻击,以配合志愿军左纵队(志愿军第42、66军并加强炮兵第44团)围歼韩国第7师。  按照金雄司令官制订的预定计划,第2军团于12月22日在杨口西南方突破了敌人凭借昭阳江修筑的防线,插入东线敌军的后方;而方虎山则指挥第5军团在县里南乡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并向西南方纵深迂回,12月30日进至阳德院里(洪川西南10公里),从敌后对中线敌军的防线加以威胁。  联军以春川—原州道路为中心的中线,以惊人的速度被突破了。韩3师首当其冲,被打得溃不成军,紧急调来封闭突破口的韩7师也被从春川以北溃败下来的韩5师和韩8师冲乱。这时,已经潜入后方的人民军第2军团切断了韩国第2军团和第3军团的退路和补给线,伏击其增援部队,这样,中线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第5军团乘虚而入,力图把联军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  新任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将军立即命令美第10军(美第2师、第7师),确保杨平—洪川一线的阵地。并解散了已经崩溃的韩国第2军团,其所属各师(第2师、第5师和第8师)归美第10军军长指挥。  美第10军在在左翼美第9军的配合下,占领了北纬37度线阵地。但韩国第3军(第7、9师)却在原州以北遭到了包围,美第2师赶去增援,但却遭到了人民军第2军团的进攻,于1月8日放弃原州。1月10日,人民军3个师逼近原州东南32公里的堤川,其一部正在向堤川东南30公里的丹阳进击。1月11日,李奇微将军下决心起用作为集团军唯一的预备队在马山地区整编的第1陆战师,阻止正在南下的人民军;他自己则指挥第10军,对人民军的突破口的翼侧进行反击。  进攻开始以来,人民军连续作战,消耗很大,而且西线的志愿军在1月8日就结束了攻势,东线人民军孤掌难鸣,眼见联军的反击兵力越来越多,前线司令部终于下定决心于15日结束了进攻。        第8集团军为了不给中朝军队以重新编组的时间,为了使逐渐激烈的水原正面的进攻能够顺利地进行,于1月31日命令美第10军进行大规模的战斗侦察。一路上抵抗极其微弱,美国人形容这是"万物都在沉睡的雪的战场"。人民军的主力到哪里去了呢?  与西线得不到补充的志愿军不同,东线人民军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后,由于第3军团的到来,力量反而更加强大,而在战役中损失的部队,也可以用教育后编入的韩国战俘来补充。为了尽量引诱联军深入,以给予其歼灭性打击,人民军把主力集结到洪川(洪川位于连接汉城——南汉山桥头阵地——杨平——江陵的要道的中央,是通往春川的关口)周围,进行休整,守株待兔;而志愿军的第39、40、66军主力也从西线迅速向洪川开来。  当美国人正在为捕捉不到中朝军队的主力而懊恼时,2月11日夜里,中朝军队沿着洪川-横城-原州的轴线,发动了攻势。第一线的韩国各师全被打垮,美国公开史料记述这一情况说:"联合国部队土崩瓦解,建制全被打乱了,纷纷企图逃向南方,但道路被切断了,战斗越来越激烈,尸体越来越多。"  仅韩军俘虏就超过了7500人。  这次攻势的主角是中国志愿军,即使在人民军方面,方虎山的第5军团也只承担了配角的角色。他的部队虽然迂回过原州,进至堤川以北,是突破距离最远的,但是在堤川被美7师和韩3军的残部挡住了,没有达成切断联军后路的战略目标,这主要是补给缺乏、部队过于疲乏和实力不足的关系,都是无法抗拒的客观因素。志愿军在砥平里战败后,方虎山也奉命率部北撤,并节节抗击,迟滞进攻,直到3月31日再次退到三八线以北。  
最后的运动战    当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攻势开始时,东线人民军担任牵制任务,向麟蹄和车坪里地区的敌人进行了佯攻。他们从瑞和里以南地区开始,在夜间从正面和两侧冲破敌军坚固的防线,深入敌后,切断了车坪里—麟蹄公路和麟蹄—县里公路,在车坪里和麟蹄地区歼灭了敌人。从4月23日起,给韩国军队3个团以歼灭性打击。当联军反攻时,又节节抗击,再次退到他们出发前的地方。  5月中旬发动的第二阶段攻势以东线为主,方虎山奉命率部直插敌纵深,确保主力围歼县里地区的韩军第3军团(军团司令部设在下珍富里)。朝鲜公开史料这样介绍这次穿插:"人民军部分联合部队,击溃敌人顽强的抵抗,接连突破敌人防线,攻向寒溪岭西方1082高地和加里峰(1519米)方面,从正面和左翼进攻县里地区。到达县里东部地区的朝鲜人民军另一支部队也发起了攻势,仅在16日一天,向南推进了25公里,在镇东里和芳台山一线切断了县里地区敌军的退路。"  事实正是如此,县里地区是以东部的香炉、雪岳、五台山脉形成的峡谷地带,山高达600—1500米,坡度达60度,地势险要,韩3师的师部就设在县里。方虎山用两个师攻击加里峰的韩3师第22团,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主力部队则翻越崇山峻岭进行穿插,于17日中午以前占领了县里东南的镇东里和芳台山(1436米)诸要点,切断了东南退路,与击败韩9师的抵抗、进至县里以南的志愿军20军对韩3军团的两个师形成了合围。  18日,韩3军团开始突围,但在路上遭到小规模袭击后,整个部队都发生混乱,还未下达毁装命令,士兵们就将车辆内胎放气或放火烧毁,并无秩序地分散逃跑。韩国战史称:"哪是作战,纯粹是溃退的洋相......营长们掌握不了自己的部队,大部分指挥官均拿掉军衔等一切标志,部队分成三三五五各自行动,......再也不见昔日那种威武堂堂的阵容"。20军由西向东、第5军团由东向西,对其两面夹击,将两个韩国师打散,歼灭4000余人,缴获了全部重型装备。两军会师后,又分数路共同进山搜剿分散进入深山的韩军,又俘虏1000余人,接着乘胜追击敌人,推进65公里,于5月20日到达了下珍富里,但美国第3师和韩8师已经赶来增援,堵塞了战役缺口,于是,在21日结束了第二阶段作战。  根据韩国资料,突围的韩军为第3师727人、第9师1323人。逃进深山中的韩军官兵直到战役结束后很久才陆续归来,最长的为一个月之后。但归建后的第3军团也不过8200人,而战前有23000人,与中朝军队歼敌数字相差如此之大,看来许多韩军士兵都直接跑回家了。县里歼灭战,是方虎山指挥的最后一次运动中的歼灭战,虽然在朝鲜战争中并不著名,但却给韩国人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因为它使得韩第3军团在5月26日被美国人取消了建制,韩国只剩下一个军团了(第1军团);第3师师长金钟五准将也因为追究战败的责任被解职,这位后来高升为韩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陆军参谋总长的韩国名将,终生将此战视为奇耻大辱。  
喋血山岭    借着和平谈判的短暂间隙,人民军的一线军团进行了整编,主要目的是保证每个师都有比较完整的编制,因此削减了一些师,把人员补充到其他师中。第5军团的原有5个师减为3个,分别是第6(师长洪林)、第12(师长崔忠国)、第32师(师长金大洪),平均每个师增加到7000人左右。  美国人也没有闲着,为了确保不败,求得休战后更为有利的阵地线,韩第1军对丁字峰、美第10军对血染岭和昭阳江东岸地区分别自8月18日起一齐开始了攻击。这就是所谓夏季攻势的前期作战,作战的直接目的是攻占昭阳江东岸至南江南岸地区使东部战线进至更为坚固的一线,同时夺取大愚山西侧高地造成对"亥安盆地"(朝鲜东部太白山的一块环状低凹地,人民军在凹地的东、西、北三面都占据了居高临下的阵地,可以俯瞰联军的阵地和部队移动,并引导炮兵射击)的包围态势,以便予定于9月间进行的攻取"亥安盆地"的作战容易进行。  方虎山最初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在比雅里西南方983高地和773高地进攻的韩第5师第36团(临时配属美2师)。983高地位于大愚山(1179高地)和白石山(1142高地)之间的一座孤立小山,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沿水入川和西川北上的两条公路。虽然并不特别高,但人民军设在这里的观测哨不断引导激烈的炮火倾泻在占领了杜密岭(788高地)东西高地线的美军第2师的头上。从这座山上不仅能控制通往杨口和麟蹄的补给道路,而且能看到占领了山谷内的炮兵阵地和指挥所,多次予以准确的炮击。为此,新任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上将对第10军军长的克洛威斯·E·巴亚斯少将作过如下的指示:"为了掩护堪萨斯线,增大防御纵深,必须夺取983高地。另外为了完成对‘亥安盆地的大包围,和威胁文登里以扰乱敌人的后方,也必须夺取成为其门户的这个高地。虽然敌人的阵地可能很坚固,但只要是集中炮兵予以打击,就不会有多少困难了。"  8月18日6时,约200门火炮和迫击炮一齐开始了攻击准备射击。虽然由于当时正在下雨而中止了空军支援,但因拉夫纳师长规定的是"在这次攻击中弹药没有限制"这样的方针,所以炮击用"非常激烈"这样一个词就可说清了。目标高地和人民军的炮兵和迫击炮阵地完全被爆炸的烟尘所覆盖,使人感觉好像一个活人也没有了。在这9天的战斗中所消耗的弹药仅炮弹就约有36万发,相当1门炮发射了2860发(平均一门炮1天320发)。这就是所谓的范弗里特弹药量。6时30分,越过了攻击开始线的两支主攻部队,在难以想象的猛烈炮火掩护下开始前进,但被到处密布的地雷所阻,攻击没有进展。地雷不仅是埋设在阵地的前面,不管是不是接近的通路到处都埋着地雷。因此进攻983高地的第3营,在这一天中和地雷战斗到了晚上,没有进到突击距离。进攻940、773高地的第2营,也是同样的情况。第一天的攻击一点也没有进展。这是因为人民军在运用地雷战术上从原来的在阵地前呈带状埋设的形式前进了一步,改变为大纵深不规则埋设地雷区的原因。  19日,36团继续进攻,第2营第5连攻击773高地,第6连攻击940高地。这两个连迫近到敌前40~50米处,曾几次要求突击支援射击,几次寻求突击的机会。但是人民军每次都几乎在炮击停止的同时张开手榴弹的弹幕,并加以斜射和侧射,因此终于在没能找到突击的时机之中迎来了夜幕的降临。这两个连都损失了约为三分之二的官兵,到傍晚时都变成只有40人左右的连了。  方虎山在洛东江血战时曾经亲身领教过美国的火力优势,所以这次他把阵地都构筑在接近山顶的反斜面上,而在正斜面上只构筑假阵地和警戒阵地。挨近山顶的阵地由深深的交通壕和掩体组成,多为横穴式的能抗轻炮和中炮的工事。而且特别精心构筑的是在反斜面山腰的工事,这几乎就是洞窟,可以承受任何炸弹和炮弹的工事。人民军在受到集中炮击时,在掩蔽部里待机。当炮击停止的同时就进到射击线上开始投掷手榴弹和机枪射击,所以怎么炮击也收不到压制的效果。        20日2时,第5连攻下了773高地。但940高地没能夺取。第6连用各种手段进行了突击,但人民军连一步也没有后退。全连在21日拂晓时只剩下20多人了。于是第2营长赵始衡中校于21日18时把第6、7连合并起来,与增援的第1连进行了"在战史上也很少有类似先例的凄惨白刃突击"。接着又投入了第1营的主力。经过约1小时的近战格斗,终于夺取了940高地。  韩国人逐渐掌握了攻击的诀窍:他们在迫近到突击距离时,一边大声喊叫一边急速射击。这样使人民军误认为是突击开始了,于是开始投掷手榴弹和进行交叉射击。在这样反复射击当中,摸清了对方火力的死角,并在9时30分利用这个死角进行突击,夺取了该阵地的一角,全营以这一角作为突破口来扩大战果,终于在22日的11时50分夺取了983高地。  但是战斗还没有完,人民军虽然放弃了正面易受敌炮兵攻击的阵地,却与韩军在983、773高地的反斜面上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血战,几天下来,好像山顶都被鲜血染红了。在这里看到这种凄惨激烈战况的美军记者不由得喊出了"BloodyRidge(血染岭),因此以后就给它起了这样一个名字。  到8月27日,韩国人坚持不住了,不久各个山顶几乎又被人民军占领。拉夫纳师长派美军第9团的一部进行了增援,但人民军固守已夺回来的山顶,寸土不让。而韩国某些作战单位的的士气低落还严重影响了美军的情绪,拉夫纳终于对韩国人失去了信心,决心彻底换马,由美军第9团(林奇上校)接替韩36团攻击血染岭,该团8月31日和9月1日从正面进行了攻击,仍然没有成功。该团的攻击和韩第36团的攻击采用相同的方法,因此遇到了几乎相同的经过和失败。无论怎样炮击,人民军躲在反斜面的坑道内,在美军将要突然进到山顶阵地时,突然予以猛烈射击,因此每次都遭到重大损失。虽然几次改变攻击方法,但还是被潜藏在反斜面深深的堑壕中投掷手榴弹的人民军士兵所击退。为了阻止人民军士兵进入山顶阵地,压制投掷手榴弹的士兵,使用飞机支援攻击了反斜面阵地,但是,人民军修筑的坑道四通八达,仅摧毁一段也无法阻止其在山顶上的机动,上次换掉韩国人的拉夫纳这次也让他的上司不耐烦了,汤姆斯·E·戴夏佐准将取代了他的位置。  巴亚斯军长和戴夏佐仔细研究以后,决定以3个团全力进行攻击,以第38团进到大愚山西麓的比雅里附近,以第23团进到水入川河谷,和第9团的正面攻击相呼应进行包围攻击。该师于9月4日再次发起进攻,5日很顺利地夺取了整个高地。这是由于夺取了大愚山西麓的868高地和705高地的第38团和进到血染岭西北侧的第23团压制了血染岭北斜面的结果。  在从8月18日到9月5日攻击血染岭的3周时间内,联合国军所受的损失实际是战死326人,负伤2032人,失踪414人,共计2772人。在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夺取一个不过像个瘤子似的4平方公里的小山包,就需用3个星期的时间,近3000人的损失和36万发炮弹。        与美2师血战近一月的是第5军团的第12师一部,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了防御。据朝鲜公开史料记载:"当时遇到了30多年来从未曾有过的洪水暴涨,我军不得不在雨水齐腰深的堑壕和隐蔽壕中坚持战斗,打退敌人的疯狂进攻。战场上的所有山沟洪水泛滥,山间小溪都变成了宽有50米的大河。因而前沿阵地部队的行动受到限制,供应弹药,粮食和其他物资的道路被切断。并且,前沿阵地的战斗部队和上级指挥部的通信联络也有了困难。......我军各级指挥机关和后勤部队的指战员们,节约口粮,送给守卫在高地上的英雄战士们。在洪水泛滥的山沟,战士们就用铁索和麻绳架设索道,搬运弹药和粮食。但是,公路和桥梁都被洪水冲坏,加上敌人对前沿阵地的炮击和轰炸更加加强,因此对前沿阵地的兵力增援、弹药和粮食的供应都遭到阻碍,并且一天也要击退敌人十多次攻击的我军阵地的物资消耗又很多,所以常常缺乏粮弹,有的分队还没有充分准备好弹药,就投入了下一次战斗"。在这样的非人环境下,虽然血染岭最终放弃,就其给敌人的巨大杀伤来说,战斗不能说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