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舸:寻找失踪奴工 政府无权放弃(新京报 2008-3-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17:20
寻找失踪奴工 政府无权放弃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3-22 7:58:54 · 来源: 新京报

■ 视点
黑砖窑奴工事件,一个曾经在2007年被贴上全民烙印的标志性事件,随着一批相关责任人被处罚,一些孩子被解救,一群受害者家人团聚,似乎已渐渐淡出公众视野,成为早该结束的句号。
但是,根据《南都周刊》3月20日的报道,我们再次得知:近百名家长仍在找孩子———那些曾经的黑砖窑奴工。以下报道显然是一个新的噩耗:“2008年的第一次寻子征程,家长们一无所获。唯一打探出来的消息是,‘黑窑奴工都已被转走,或者被转到黑煤窑,或者拉到河南或运到外省,或者到其他黑色产业链:黑钢厂、黑砂轮厂等。’”
如果该消息属实,就证明了两个残酷的事实:第一、孩子们还处于失踪状态,他们的命运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已不知飘荡在怎样的天际风暴中。第二、一批黑煤窑的倒下,并没有埋葬以极度榨取奴工“最后一滴血”为暴利的黑色产业链,还有为数无法统计的黑煤窑或其他地下工厂,隐伏在波谲云诡的中国现实土壤中。
更令人悲哀的是,对黑砖窑奴工的寻找,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民间自救层面,受害者家属、民间志愿者构成了救援行动的两极,一些地方政府再次保持沉默。
这应当是一些地方政府的“第二次失灵”。当初的黑砖窑事件从发现到披露,基本属于民间救济机制的自我启动。奴工家属与公共媒介互为依恃,同声共气,最终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推动官方调查程序的善后。在整个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处于极为被动的不利位置,无论是对存在多年的黑砖窑现象麻木不仁、无所作为,还是在随后的应急行动中,只会根据上级指示与新闻报料进行有限处理,造成事件处理的负面效果一直挥之不去,甚至压倒了可怜的正面效应。即使是事发后的大规模清理整顿,依然有为数众多的黑砖窑奴工被转移贩卖,除了被抓获的几个黑砖窑主,其背后是否存在权力保护伞?公众对此存疑。整个事件如果于不清不楚中仓促结案,政府就无法带给社会足够的公信力。
寻找失踪奴工,政府无权放弃,职责必须坚持。在一个私权利与公权力互为交集的现代社会,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法律,都可能形塑社会的风气。与此同理,公民利益自卫外的权利伸张,也需要督导政府去一丝不苟地履责,防止消极无为成为政府管理的主流心理。今天,我将行使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地方政府“站”起来,尽快加入到黑砖窑寻子联盟的行动中,把找到所有孩子作为使命完成的最低标准。我想,这也是所有寻子父母和公众的权利诉求,是捍卫人权尊严的文明之道。
□毕舸(广东 编辑)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8/03-22/021@075854.htm
毕舸:寻找失踪奴工 政府无权放弃(新京报 2008-3-22) “失踪”记者被拘张家口(新京报 2008-12-16) 舒圣祥:“生活在真实中”是无权者的权利(新京报 2008-10-2) 社论:政府应在阳光下花好每一分钱(新京报 2008-3-23) 两起老虎事件,两种政府信誉(新京报 2008-3-26) 一记者太原采访时失踪(新京报 2008-12-15) 女主持人自杀殉情: 政府寻找其失踪丈夫(图) 行者:不做补偿,无权拆除“万圣书园”牌匾(新京报 2007-7-13) 吕宗恕:寻找“消失”的辽东“5·11”海难(新京报 2008-11-28) 曹林:不要让“节省政府投入”变成公益幻觉(新京报 2005-12-22) 王琳:老李的热泪是对政府的督促(新京报 2007-12-22) 侯文学:对天价拖车政府不能袖手旁观(新京报 2008-2-20) 社论:政府应慎提“无明令禁止都可干”(新京报 2008-4-16) 江渚上:信息公开政府准备好了吗(新京报 2008-5-2) 蒋理: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能各自设限(新京报 2008-5-6) 童大焕:政府“派红包”,香港如何避免东莞的尴尬(新京报 2008-7-25) 崔木杨:陇南冲突背后游离的政府搬迁(新京报 2008-11-27) 日政府拟全民派发“红包”(新京报 2008-12-21) 国华:政府网站含金量越大点击率才会越高(新京报 2006-1-3) 经济适用房应由政府建设(新京报 2007-3-4) 内蒙古一旗政府发文袒护涉黑疑犯(新京报 2007-7-3) 寻找失踪的个体户 寻找失踪的个体户 政府信息公开第一案僵持郴州 @新京报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