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的“三高经济”令人心惊//“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才是强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58:59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显示: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36个大中城市,包括蔬菜、粮油、鲜肉类及水果共31个监测产品,与9月份相比,共24种产品价格呈不同程度上涨,约占统计总品种的80%,其中黄瓜和西瓜涨幅最高。
读到这则消息的深圳市民,切身感受要更强烈一些,现实生活中已出现赴香港采购必需品的热潮。此前30年,一直是港人北上购买日用品,如今变成了深圳人入港扫货。
仅举几例:目前深圳卖2块钱一包的食盐,香港超市只卖1.1港元,折合人民币才9毛多;红富士苹果深圳6块钱一斤,平均一个要4块钱,而同样大小的苹果在香港10港元能买四个;深圳的鸡蛋已经涨到9毛钱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鸡蛋在香港惠康超市23港元就能买30个,折成人民币一个还不到7毛钱;10卷装的维达卫生纸,深圳超市卖32.5元,香港超市才卖28港元;750毫升装的飘柔洗发水,深圳超市卖39块钱,香港61港元就能买两瓶……难怪一些消费者要将砂糖、有机酱油等成箱扛回家,连牙线、止血贴也一并买来而乐此不疲了。
与香港距离稍远的内地消费者无此福分,既因为入港成本更高,也因为要办理“一签多行”的签证并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对他们来说,试图抵消这一轮通胀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也就更加困难。
一份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排名显示:香港为25430美元,居15位;中国仅1100美元,列109位,两者差距超过20倍。考虑到这么一种背景,出现物价倒挂就有些匪夷所思了。而最近一些体制内专家的言论尤其发人深省,譬如做过宁波副市长的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刘福垣称:现在是物价、人价、钱价都被低估了,得想办法提高。
有人把这个意思归纳为“三高”。问题在于,人价没上来,物价先上来了,钱价对外或许上了一些,但与老百姓关系不大,对内则是下去了。如此“三高经济”,令人心惊。如此趋势,低收入者的生活负担无疑会加重,这应该引起我们关注。
造成通胀的原因当然很复杂,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货币发多了,流动性这样疯狂增长,物价怎么可能不涨?中央一再打压房价,至今却不见明显效果,原因之一也在这里。大量游资炒作,导致“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油不得”、“棉花掌”等等不同产品的轮番涨价,最近一波叫“药你苦”,80%的中药材价格涨了两倍以上。
美国人用印钞票的办法来解决它的经济问题,被一些顶级经济学家认为是饮鸩止渴。此次中国央行加息,被认为是“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信号”,有学者评论,这不仅是去年以来“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更是对过去10年甚至30年过度依靠货币推动经济的重要转向。
亡羊补牢,唯愿为时未晚。(赵健雄)



专家“三高经济”令人心惊(来源:新华日报)
“2010亚洲经济合作论坛”上,专家刘福垣的一番话引起了轰动效应,他说:“我们没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政府政策的产物,拉动内需物价就要上涨。物价上涨正是在拉动内需的一个反应。我们中国要想成为强国,非得是‘三高’。即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
这番具有国际视野的“三高强国论”,表面上看的确是高。欧美发达国家确是高收入高消费,手中攥着的也是坚挺的硬通货。不会种田看邻居,既然同样一份快餐,中国卖8元人民币,美国卖8美元,因此涨价的路很长,“强国经济”空间很大。用专家的话说“物价不涨不行,咱们就算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的物价”。
不过专家也低估了中国人“储蓄”能力,“海豚(囤)族”囤油囤面囤药丸,纷纷超额完成拉动内需的重任。3日,惊闻深圳的主妇们纷纷南下香港扫货,购物车里,塞满的不再是奢侈品和化妆品,而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深圳主妇香港“打酱油”,以此看,物价赶英超美“四十年太久,只争朝夕”。
至于“钱价”何时与天公试比高?无需专家施压,欧美诸强早就纷纷亮剑,美国众议院不久前通过针对中国人民币汇率法案便是一例。昨天香港股市再创两年新高,国际热钱纷纷静候“钱价”佳音,在家门口割中国人的麦子。
再说“人价”。专家也承认,现在物价上来了,人价(收入)没上来。“那怎么办呢?就要给低收入的加大补贴力度”。我想,中国13亿人口,目前仍主要集中在低端制造业和农业,大涨工资意味着低成本优势一去不复返,厂子一倒工人失业,单靠政府加大低收入补贴力度,恐怕心有余力不足。看来,“人价”普涨还要几代人的努力。
谢国忠说,中国已进入通胀时代,事实上,只要工资上涨速度快于通货膨胀,这就不是一件坏事。但与专家设想相悖的是,“三高”扭曲为“两高一低”——物价高、钱价高、人价低,这才是应该直面的现实。如果我们对通胀不提高警惕,甚至掩耳盗铃、漠视民生冷暖,“人价”亚非标准、“物价”欧美标准、“钱价”英镑标准,这样的“强国梦”作价几何?
其实,几十年来中国能够繁荣多拜“高增长、低通胀”所赐,这也是所谓中日韩“东亚奇迹”的精髓。幻想着“三高强国”,实为“物价钱价”上涨鸣锣开道,对外是打肿脸充胖子,对于老百姓则是画饼充饥,饿了自家肚子。(付瑞生 原题:“三高强国”只是通胀的美丽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