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楚国历史(五)——问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37:48

在武汉磨山风景区的楚才园雕刻群里面,有一组楚国国君的雕像,其中尤以“庄王出征”的雕塑最引人注目,成为楚才园乃至磨山楚文化展区的标准。雕刻中,庄王驾乘四匹马的战车,目视前方,一股无可阻挡的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雕刻将楚庄王一代英主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又回想起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商臣带着无穷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嫡长子熊侣即位,史称楚庄王,虽然楚国当时国力雄厚,但是楚国内部亦正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之中,这不单是因楚穆王去世而引起的。早在前615年,一些附庸国就发生叛乱。随着楚穆王的去世,叛乱并没有完全扑灭。于是在庄王登基的第二年(庄王元年),楚国出兵剿灭叛乱势力。随着大军出征,留守郢都的贵族因为私怨,发动谋反,后来大军回师围困郢都,谋反的贵族挟持庄王外逃,准备另立政府。后来谋反的贵族被诱杀,庄王得救返回了郢都。楚庄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登上了王位,由于年少,朝中大权掌握在若敖氏家族(斗氏和成氏)手中。

而在北方,晋国在历经文公和惠公的经营后,国力鼎盛,城濮之战更是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北方的诸侯小国纷纷投向晋国。惠公晚期,赵盾(赵氏孤儿的爷爷)担任晋国正卿,对于楚国来说赵盾就是他们的噩梦(穆王郁郁而终的根源),对于楚庄王来说这是他一生的敌人。庄王二年(公元前612年),赵盾派兵攻打楚国的盟国蔡国,楚国无力相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晋国在自己头上耀武扬威。

楚庄王就是在这种内忧外困的情况下,有心无力亲政。聪明的楚庄王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对待朝政——嬉戏玩乐,在朝堂上纵情声色。庄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给了自己的缓冲的空间,而且为后人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成语。

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的西邻巴国向东骚扰楚国,进攻到今天的房县一带,而楚国东边的夷、越之族也趁机作乱,派兵入侵楚国的东南边境,直接威胁到今天湖北钟祥一带。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发动各蛮族部落造反,准备进攻郢都。一时间,各地的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往郢都,各城各地都开始戒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而那位少不经事的楚庄王,却一如继往地躲在深宫之中,整日打猎喝酒,不理政务,朝中之事交由成嘉、斗般、斗椒等若敖氏一族代理,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依偎于国君而生存的诸大夫心急如焚,终于有一天用一种拐弯抹角的方式向庄王进谏。

一日,大夫伍举进见庄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一鸣惊人”的成语典故便从这里诞生了。

之后还有几个大夫冒死进谏,庄王看到维护国君权利忠臣大有人在,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定此后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

《史记·滑稽列传》还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庄王给马的待遇超过了给大夫的待遇。庄王给它穿刺绣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说大家和马一样。从而,众臣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   

优孟(当时的名伶,最优秀的表演家)听说楚庄王要葬马的事,跑进大殿,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庄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后来优孟又通过自己惟妙惟肖的表演才能,向庄王进谏了善待良臣孙叔敖之后,称为“优孟衣冠”)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庄王具有康熙的耐心和唐太宗的纳谏,一代英主的风范逐渐表露出来,楚国的国势也随着国君一起锋芒初露。庄王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撇开令尹,亲临前线,亲自指挥,在楚王的督战下,楚军士气大振,迅速的灭掉了庸国。楚庄王取得了亲政以来的第一场胜仗。   

楚庄王经平定内乱与灭庸后,统治已趋稳定,遂萌北上图霸之志。中原诸侯仍以晋实力最强,它西抑秦东制齐,秦、齐虽强却仍非晋之对手。当时晋灵公也已亲政,然大权却依旧把持于赵盾(赵宣子)手中。灵公长大后,对内残害臣民,对外受赂无信,故国内统治既不稳定,国外威信也日益下降,更与权臣赵盾矛盾异常突出,势同水火。这就为楚庄王北上提供了有利时机。

晋楚两国的争夺就在中原大地上展开了,争夺的对象就是郑国。郑国由于位于晋楚两国之间,当晋国打过来的时候,他就依附晋国;当楚国出兵时,它又投靠楚国,表示附楚是畏其威,附晋则是怀其德。庄王六年(公元前608年),楚国趁晋国君臣反目之际就将郑国揽入自己的怀抱,楚庄王鼓动郑穆公向一直不肯臣服于楚的宋国发起进攻,宋国战败。同时秦国也在趁晋国内讧之际向晋国的西河防线发起攻势。赵盾为了防止形势进一步恶化,亲自带军南下向郑国发起突击,以解宋国之忧。楚庄王不便北上,只是命令尹子越(即斗椒,又名斗越椒))救援郑国。结果晋、楚双方的大军在郑国集结待定,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赵盾关键时候做出了让步,原因:晋灵公不君。当然,赵盾没有把怨灵公的话挂在嘴上,只是托辞:“子越家的若敖氏那么争强好胜,自己都快亡族了,还到这里来撒野,我们撤军让他再骄横几天。”晋军撤退,赵盾回家去解决他与灵公的个人恩怨。令尹子越也是心有灵犀,没有为难赵盾,撤军回去准备力量与国君楚庄王算账。

庄王七年(公元前607年),赵盾被迫“流亡”,不久晋灵公就被赵盾的堂弟赵穿所杀。赵盾重新受到邀请回国主持朝政,他让赵穿迎回惠公的弟弟即位,史称晋成公。 晋成公初立,即于公元前606年,就率军攻打郑国,郑被迫与晋和,订立了盟约。

同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攻打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阴地,又称阴地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洛阳)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表示蔑视;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取代周王室条件还不成熟,便退兵了。楚庄王现兵周疆、问鼎轻重,标志着楚国已进入空前强盛时代。“问鼎中原”成语就这样诞生了。

但是此时庄王依然没有解决楚国内部若敖氏的问题,而晋国在局势稳定后,赵盾大权在握,霸业稳定。公元前605年庄王因为郑国的反复,正准备北上与赵盾再一较高下,国内令尹子越(斗越椒)协同若敖氏之族发动政变,并迅速扩大战争。等待着王师回归。庄王听闻令尹子越发动军变,一阵寒颤,派人去打探,得知若敖氏叛军势大。庄王以楚国三王(文王、成王、穆王)之子为人质作为与子越椒和谈的条件,以此作为缓兵之计。子越椒已是背水一战,对庄王的条件断然拒绝。庄王只能一战。

楚庄王带兵与子越的若敖氏家族亲兵与皋浒决战。子越椒自小在军营中长大,英勇善战,带领叛军猛攻楚王军,子越椒向楚庄王连射几箭都差之毫厘,叛军威势大振,楚王军士卒看到子越椒如此骁勇,开始胆怯。危急时刻,楚庄王击鼓,下令反攻,军士养由基拉弓搭箭,射死了子越椒(磨山隔河对射的故事),若敖氏叛军失去领袖后,军阵大乱。楚庄王乘胜追击,掩杀若敖氏二宗(成氏和斗氏),权倾楚国长达百年之久的若敖氏家族被楚庄王彻底摧毁,只剩斗子文之子箴尹克黄续斗氏之嗣以及斗椒之子苗贲皇投奔晋国。庄王乘机稍弱了令尹的作用,从此令尹基本上都是从王族成员中选出,对后来的楚国政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赵宣子(赵盾)与楚庄王(熊侣)这两个宿敌终于可以放开手脚,用自己手中强权政治倾全国之力于争霸。接下来的几年里晋楚两国继续在郑国一带纠缠互不相让。但是公元前602年,赵盾邀请周王朝派人参加会盟。晋成公在赵盾的陪同下,与鲁宣公、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会盟,就连周定王都派遣特使王叔桓公来为晋成公的会盟诸侯锦上添花。这就相当于周王室和各诸侯都认可了晋国的盟主地位。从楚穆王到如今的楚庄王,楚国一直以赵盾为敌,在以赵盾为首的晋国的阻止下,楚国至今只赢得了一个陈国,离晋人那一呼百应的霸主规格相去甚远。

公元前601年,统治了晋国20年的第一权臣赵盾,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与楚庄王日夜争夺的霸业。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颇有谋虑的郤缺继承了他的位置。就在诸侯以为晋国局势不稳,倒向楚国时,晋成公迅速予以反击。但是关键时候晋成公寿终正寝,晋军不得不返回。

当庄王整顿好后方,利用赵盾和晋成公逝世所造成的局势不稳,攻打郑国,试图成就霸业之时,郤缺戴孝出征,与郑国会师,庄王又试图挽回郑国,不想晋国态度强硬,在晋郑两国的合力之下,楚国战败。但是郑国不想得罪楚国,私底下与楚国和好。晋楚两国就这样拉锯这,在郤缺主政的这段时间里,庄王终没能实现饮马黄河的愿望。

但是庄王依然不放弃,他运用孙叔敖为令尹,整顿内政,细心改革,发展农桑,为将来中原称霸积累基础。在这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故事——“庄王绝缨”,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庄王的气量和将来称霸的必然性。

某天庄王夜宴群臣,庄王让自己最心爱的妃子起舞助兴,大家喝得酒酣耳热之际,灯火突然熄灭,于是有人趁机将咸猪手伸向了妃子,不想妃子拉断那人的冠上的缨带,并向楚庄王打了小报告,让亮灯找到那位失去缨带大不敬的人。楚庄王认为是自己宴请群臣,让人喝醉而失礼,不能为了维护妃子的节操而羞辱人。于是传令左右,让所有人都把缨带扯掉,一起尽兴喝酒。然后才叫人把火点上,大家都喝得十分尽兴而离席散去。三年后,晋楚交战,有位武将总是在前面冲锋陷阵,五度交锋五度奋勇作战,带头击退了敌人,最后终于获得胜利。楚庄王讶异地问他:我没有怎么有待你啊,你怎么这么奋不顾身。武将回答说:我本就该死!从前喝醉而失去了礼节,君王您隐忍而不诛杀我。我才能活到今天。我常常希望自己能够肝脑涂地,报答君王的恩情!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带断了的人哪!

公元前598年末,庄王迎来了时来运转的机会。晋国再失栋梁,郤缺也随赵盾而去了。次年春,庄王亲自带兵北上,进攻郑国,晋国出兵相救,在黄河北岸扎营。晋楚两国再次对峙。此次交锋,晋军内部主战和主和的意见不能统一,步调无法一致,陷入被动。而楚国在于晋国交锋中从没有讨得过好处,回想当年的城濮之战,庄王也是心里没底。

这时将官伍参想跟晋军一决雌雄,稳重的孙叔敖不支持,伍参争锋相对。看到楚庄王保持沉默,孙叔敖率中军向南撤退。伍参得宠于楚庄王,赶紧向庄王进言:晋国这个正卿刚刚上任,难以集权;他的副手刚愎自负。他们三军将佐矛盾重重,根本无法有效的调动军队。这场战斗一旦拉开,晋师必败!况且敌人的主帅只是臣子,而我们的主帅却是君主,君主逃避臣下,奇耻大辱!” 楚庄王听完后很不高兴,已有一些决战的冲动,领军驻于管地,传令孙叔敖改变行军方向,继续向北进军。因为双方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庄王同时派人还向晋国议和,并乘机打探晋军的情况。晋国贵族们的战与和矛盾公然暴露在楚国人面前,也坚定了庄王进攻的决心。

当楚军开始进攻的时候,晋军的头脑们还在为战和争论,当得知楚军进攻时,晋军突然下令撤退,由于要渡过黄河,所以晋军非常混乱。庄王带领楚军发动了排山倒海式的攻击,将晋军打得溃不成军,庄王乘势进军到邲,史称邲之战。报了当年城濮之战的一箭之仇。

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泌之战中一举击败当时楚国以外最强的诸侯晋国,自此楚国强盛一时,不再有敌手。庄王二十年(前594年)冬,十四国诸侯于蜀(今山东泰安西)会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但是晋国虽然经历了失败,但是实力依然雄厚。楚国在经历长时间攻打宋国无功而返情况下,制定了联合齐国和秦国来制衡晋国的策略,起到了一定效果。

公元前591年,英雄一生的楚庄王与世长辞,年仅十岁的王子审即位,史称楚共王。庄王戎马一生,成就了霸业,为楚国带来了荣耀,但是庄王也为楚国埋下了忧患。庄王死后楚国又陷于了贵族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庄王所带来的忧患让后来的晋楚争霸楚国落在下风,并间接导致近百年后的那场让楚国差点亡国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