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文集·文言津逮·附录二、关于学文言》摘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3:05:44
 十、学文言究竟难不难
  学文言的大部分问题来自“难”字,究竟难不难?我的想法是,也难也不难。关键在方法。方法取其广义,包括选择读物和时间安排等。有人说,学文言比学外语还难。这大概是从学外语一年半载可用、学文言十年八年难通方面考虑的。一年半载可用是低要求,通是高要求,放在一块比不公平。如果要求的等级相同,我不同意学文言比学外语还难的说法,因为文言和现代语“都是汉语”,只是有祖孙的不同。祖和孙是两个人,但是有血缘关系,直截了当地说,是两种语的词汇语法系统有血肉联系。中语和外语就没有这种联系。以我的一点经验为证,我第一次读《聊斋志异》是在小学中年级,开卷第一篇《考城隍》,字我认识,意思我懂,因为这同“考学生”是一个类型。到高中阶段,已经学了三四年英文,碰到原本《双城记》,翻开试试,不成,这是因为两种语言没有血缘关系。还可以举个旁证,清朝有一位女作家,忘记名字了,据说是对着弹词听人唱识了字,然后广泛涉览,就通了。如果是外文,即使非绝对不可能,总要难得多吧?言归正传,方法对就不难,所谓对是什么方法?说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熟能生巧”。学会语言靠熟,是以语言的性质为依据的,这性质就是“约定俗成”。你要通“约”,通“俗”,自然只能用“熟”的办法。不错,各种语言都是有规律的,就是说,表示某类的意思,一般是用某种模式,如“动宾”“动补”等等。但这规律很概括,而且常常容许例外,真到用的时候,就不得不多靠约定俗成。举例说,活动触及或影响另一物这类意思,我们用动宾的模式表示,如踢球、坐车、买书等等,可是机械地用这个模式,不说“我醉酒”而说“酒醉我”,那就错了。这是句法范围内的情况。词法就更灵活了,比如用文言,你称老朋友为“故人”可以,称为“故交”也可以,却不能类推而称为“故友”,因为故友的意义是死去的朋友。谁定的?不知道,反正约定俗成了,我们就得照办。
  熟的要求,或说结果,是把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印在脑子里。脑子里有这个表达习惯,或说有各式各样的模式,看到新的,模式相同的自然会重合,于是鉴往知来,就会确定这新的是什么意义。举例说,读到“雨雪”“雨霰”“雨雹”,知道意义都是由天上降什么,一次读到新的是“天雨粟”,比照旧模式,立刻了解这是由天上降粮食。如果脑子里没有这许许多多的模式,看见生疏的就会莫明其妙。求脑子里印上种种模式,除熟以外没有别的办法。熟来自“多读”,也是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当然,多读只是粗略说,如果进一步探求,还有读什么、怎么读、时间怎样安排等问题需要解决。这里只能概括地点一下,是读要读好的,精读与博览协调,时间要放长,排均匀(虽然不必天天如此,总是次数多一些好)。多读也要有基础,是“勤”,用《荀子》的话说是“锲而不舍”。其实,如果能够锲而不舍,时间化整为零(比如每天平均半小时),学文言就可以不成为负担。
  这就找到学文言的一种秘方,“养成习惯”。为什么说是秘方?因为它是勤的牢固的支柱,保证有效。我有时想,人的活动或者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来自或主要来自本能,如“吃”和“呼吸”等,这是“天命之谓性”,用不着以人力培养坚忍性。另一类就不然,如读书,尤其读文言作品,似乎不是本能所要求,就需要多用些人力,培养坚忍性。低年级学生初接触文言,一见倾心的大概没有,想学会,非勤不可,就最好用这个秘方,求养成习惯。开头也许要捏着头皮,但即使捏着头皮,也必须锲而不舍。这样,随着时间的流过,面生的文言渐渐变为面熟,摺皱的眉头渐渐松开,终有一天,眼前没有文言读物会感到缺点什么,这就是习惯养成,其后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谈起养成习惯这个秘方,还应该说说“兴趣”这个怪玩意儿。说它怪,因为它既是习惯的母亲,又是习惯的女儿。是母亲,意思是靠它可以产生习惯。我当年盲人骑瞎马,开始就是靠它养成读文言的习惯的。那读的是《聊斋志异》。现在想,如果碰到的不是《聊斋志异》而是《钦定四书文》,那情况就会完全两样。就学文言说,这件事很小,意义却重大,是,为了习惯较容易养成,选择文言读物,早期无妨多照顾一些兴趣。举实例说,《齐民要术》和《东坡志林》都是名著,初学时就以选用《东坡志林》为好,因为读时可以少皱眉,有利于锲而不舍。兴趣还是习惯的女儿,因为养成习惯之后,兴趣就会出生,并逐渐成长,直到手里有文言读物就高兴,没有就烦闷,至此,兴趣主宰一切,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以上多读求熟、以熟求通的方法,会有人不同意。理由是,老一套,不科学,因而少慢差费。多快好省的办法是以纲统目,精读一些名篇,以之为样版,认清规律,一通百通。这用意是好的。思想必致化为行动,于是表现在报刊上是连篇累牍的辨词性、分析句子结构等等。表现在练习题上也是连篇累牍的辨词性、分析句子结构等等。我对这种主要寄希望于规律的少读求速成的办法一直有怀疑。理由很多,这里难于详说。可以简说如下。(1)规律是概括的,远没有上面提到的由多读而来的种种模式那样细,所以常常不能凭规律确定某一语句究竟是什么意义。(2)到目前为止,所谓语法规律,我们的研究还粗糙得很,有例外,也难免错误,现代汉语如此,古汉语尤其如此,这就难免诚心礼佛而佛不显灵。(3)烦琐,艰难,最容易使学生甚至提到文言而生畏。(4)把时间占去,自然更难多读。(5)以事实为证,由多读而学会文言的人为数不少,似乎还没见过哪一个是少读只靠钻研规律而就学会的。我说这些,并不是反对讲文言的词句知识,而是主张应该辨本末,分轻重,排先后。我总认为,应该以多读为主,理性知识为辅,为主的要多用时间,排在前头。这一节说的话比较多,其实只想说明两点:(1)用适当的方法,学会文言并不难,时间拉长些,负担也并不重。(2)现在学文言大多失败,是因为无兴趣,无读书习惯,不勤,而想下小网得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