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地震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1:22:26
桂林市平乐地震局收集整理 上传时间:2008年3月18日
据历史记载,公元1668年7月25日,山东南部发生8.5级大地震。震中在郯城、临沂、营县一带。影响所及达410多个县,但伤亡人数不多。对于这次大地震,清朝时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二《地震》一文中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
“康熙7年6月17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篤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文章一开始就简明、扼要、准确地写明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最初的感觉。且表明是亲身经历,并非道听途说。根据推算,蒲松龄说的康熙年月日与公元纪年是一致的。“戌刻”,即晚7时至9时,夏日傍晚,正是纳凉休闲的好时光。也有人入室就寝的,但不会这么早就进入梦乡。“稷下”,即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地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薄松龄家乡的东部不远处。位于震中北偏西,离震中150公里左右,所以有声“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之说,十分正确。地震发生时,会伴有如雷的响声。又因为声波的传播速度大于地震波的传递速度,所以总是先听到声音,后感到震动。
“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橡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可得知,地震当时,先有“声如雷”。再是“几案摆簸,酒杯倾覆”,这是预震,震动还不是很强烈,但已经让人们感觉到是地震了,于是“各疾趋出”,及时逃到室外。而后才是“墙倾屋塌”的强烈的主震,但这时,人员的伤亡就不会是很严重的了。再接着是“逾一时许,始稍定。”没有太多的余震。所以,总的来说是震虽烈,灾不重———当然,这是离震中有150公里之遥地方的受灾情况。
“亲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这描写的是灾难过后的情形,非常生动。及时逃生,躲过一劫的人们在街头互相讲述刚才惊险的一幕,庆贺不幸之中的大幸。虽是因为极度的惊慌导致了行为的反常,忘情裸聚,但终究是只有惊慌失措之状,而无人员伤亡的凄惨之情。蒲松龄的最后结论是:“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如果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大家关注的是具体灾情,如房屋等建筑物遭破坏的程度,尤其是人员伤亡的多少等情况。但如今媒体报道地震消息,往往是程式化的写什么时候在什么地区发生了里氏几点几级,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读者来说,什么是里氏震级,不同的震级其震动强度有多大等问题是知道得不多、甚至很少的。只写多大震级的地震报道,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蒲松龄的《地震》,写得既严密明了,又生动形象,是一篇 文学性很强的科普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