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耶克》第三章 风雨交加:《通向奴役的道路》kl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2:47:11
目录│序言│一│二│三│四│五│六│七│生平│论著│参考文献
第三章风雨交加:《通向奴役的道路》①
本文 次
陈奎德   一、诞生背景   在伦敦执教之初,海耶克就逐步转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开始了力挽全球狂 澜的历史勋业。他全面而深入地批判业已广为泛滥的集体主义思潮:国家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他主编了《集体主义的经济计划》(1935),出版了《自由与经济系 统》(1939),指出了纳粹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共性,阐述了计划经济对个人自由的 危害。   战争开始后,为了追根溯源,海耶克开始了更加有意识的和系统的努力。   实际上,直至1940年,全球处处凡有头脑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在探索:究竟是 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为什么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美好许诺和十九世纪伦理与物质的 辉煌进步,居然引出了二十世纪如此野蛮的暴力和大规模的战争?海耶克从三个角 度来透视考察这一问题:1 )经济学理论,2 )心理学与生物学理论,3 )哲学与 政治观念的历史探究。   他特别发表专著《科学的反革命》,阐明了以圣西门和孔德代表的实证主义的 历史后果,指出他们对西方知识分子的影响助长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和发展。而 上述实证主义主要导因于对自然科学巨大成就的误解。他痛心地指出一个事实,即 从物理学提炼出的方法如何被误构和误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其基本的错误在於, 认为可以把自然科学中的充分隔离的可控性实验用于社会现象,从而(与自然科学 一样)总结出普遍规律来。1942、1943和1944年连续三年,海耶克在《经济学》上 发表< 科学主义和社会研究> ,从方法论的角度,厘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 区别,批评了科学主义的还原主义(归约主义)的信条。   此外,他又把一些与此有关的论文编辑成书,即:《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海耶克在著作中没有象巴柏一样直接抨击归纳法的错误,而是重新论证了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的某种非常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征。如果我们去探索人类行为的普遍规律, 却通过一种有关物理定律及其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错误结构作手段,并进一步用 这种方法去研究历史,那是很可怕的,是一种被控制社会机构和制度的野心所激发 出来的思维方式。这种照搬自然科学方法进入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误导,海耶克称之 为「科学主义」(scientism ,或译「科学迷信」),而把使用科学主义来为社会 控制作辩护的主张称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它们这种对於理性的滥 用在海耶克看来,可以追溯到笛卡尔,尤其是实证主义的开山孔德。   认为人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环境的这一幻觉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蒸汽机和人工染色 法这两项发明。前者的工作原理——气体在给定体积中的行为——大大扩展了仪器 的机械主义概念,并进而影响了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学理论。同时,织造业中人工染 色法过程的发现,导致一个信念:物质的特有结构能够满足人类设计的变化并塑造 成形。当时人们典型的内部心声是:终於找到了!炼金术已经成为化学,科学已取 代了宗教。正如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 )所观察到的,在拓展人类的现代视 野方面,涡轮机的力量已经取代了圣玛利亚的力量,而雨后春笋般的摩天大楼则遮 蔽了原来的巍峨庄严的大教堂。   亚里斯多德式的二分法——自然的产物和人工设计的产物的抽象区分,已经日 益模糊乃至消失了。当时,为人类社会而设计更合理的制度的风潮正在风靡于全球。 这种思潮和方式象一个巨大的橛子劈开了西方现行(以自由主义为后盾的)制度的 合法性基础。海耶克依据自己研究的结果指出,上述设计所需要的个体事件的知识 由於其复杂多样性因而是不可能获得的。况且,即使假定获得了,各种社会行为所 产生的不可预料的後果将会使预先的设计变得无效。因此,海耶克极力反驳所谓有 可能合理地设计社会的和经济的组织的主张。   1943年,海耶克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科学博士学位(Doc. Sci.)(经济学), 同年,当选为英国学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   海耶克在英国剑桥的那段撰写时光,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持阶段,要连续 性地集中精力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常常被空袭的警报打断。不过,总体而言,仍然 可算是自由而安全的避风港。然而,即使身处剑桥这一安全港,当时,海耶克却一 点也未减少自己对当时世事的绝望感。他的作为,与其说是在反抗外在世界的炸弹 轰炸,不如说是在给仍处于自由国家内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的心灵一个预警信号: 赶快从自己正在滑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轨道上急流勇退,否则将大难临头。这是一 种深刻的亲身体验,但当时听来却总好像一篇科幻故事,尤其好像是在大声疾呼「 贴身小偷正在大举进犯」似的小题大作。表面上,人们一如既往地生活着,然而, 他们的内心,却已经被一个外国人希特勒的精神震慑住了。反讽的是,当时,海耶 克自己正是被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的。虽然,他已在1938年加入了英国籍,却仍然 感到有日益增长的孤独的侵蚀。不过,尽管如此,海耶克仍旧毫无怨怼,默默地献 身于抗击轴心国和捍卫人类自由的神圣事业。   为了对抗前述所谓支配了英美两国知识分子的「外国人精神」,在无意之间, 促成了海耶克的一本重要著作的诞生,这就是风靡一时的警世之作《通向奴役的道 路》。这里的所谓「外国人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社会主义不可避免」这一 信念。早在二次大战爆发前夕,他们就有意或无意地曲解德国和俄国的极权主义的 渊源,这些左翼知识分子争辩说:这两者之间是正相反对的,即,德国的(国家) 民族社会主义事实上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超级资本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反动。对于这 种思想脉络上的严重误导,海耶克十分厌烦。於是他在《当代评论》杂志1938年4 月号发表< 自由与经济体系> 一文予以驳斥与抨击,而後来《通向奴役的道路》的 核心论点其实首先就是出现在此文中的。二战期间,读过此文的吉第昂斯教授( Prof. H.D. Gideonse )邀请他把该文扩充成一本书,以便收入【公共政策小丛书】 之中。该丛书是吉第昂斯教授编辑,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海耶克称,鉴于 他的一些卓越的英国同事们当时都忙于或忧心于战争而无暇他顾,他才「终於勉强 地」答应了下来,开始着手扩展上述论文,并最终完成了一本书。   这就是《通向奴役的道路》。   二、警世诤言   1944年,海耶克的《通向奴役的道路》正式出版。在书中,他对这两种极权主 义的渊源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和解释,条分缕析地挖出二者的共同祖先,清楚地找出 了其相互纠缠的社会主义思想谱系。指出德国的国家(民族)社会主义和苏俄的列 宁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都是集体主义的变种,二者共同与笛卡尔式的唯理主义的建 构主义、卢梭的浪漫主义特别是与黑格尔式的普鲁士国家主义有直接的精神关联。 不仅在思想渊源上,同时也在统治方式上、政治行为模式上极其相似。此二者与英 国传统的自由主义恰处於对立的两极。这是一部捍卫自由,系统抨击社会主义的经 典。在举世滔滔的社会主义浪潮前,它力拒狂潮,发出警告;以其深刻的洞见,昭 告天下;以其惊人的历史穿透力永垂青史,声震环宇。它被翻译成十一国文字,畅 销于英美两国,风行于全世界,毁誉纷纭,成为全球讨论的热点。海耶克因本书的 出版而奠定了自己在本世纪的自由主义宗师和理论先知的地位。   除导言外,该书共分十六章,分别为:   第一章被委弃的道路。主要阐述二十世纪初叶以来,世界的社会主义趋势。指 出这一趋势实际上是一次文明的转向。这一转向放弃了西方文明的基本主流道路, 放弃了自希腊、罗马和基督教奠基的,特别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至十八与十九世纪 蔚为主流的自由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即二百多年来,产生自英国的自由观念向东 推进的大道。这一推进,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达到顶峰。但自那时起,由於种种社 会历史原因,这种观念演进的方向发生逆转,自由主义逐渐衰落,在政治与社会范 围内失去导航地位。反之,以德国人,特别是黑格尔与马克思为标志的集体主义开 始逐步扩张。虽然社会主义并非源起于德国,但它确实实在德国完成的。而第一次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与上述思潮的转向有极紧密的关系。   第二章伟大的乌托邦。本章指出,在历史上,社会主义一直具有权威主义政治 思想的特质。祗是到欧洲1848年革命之前,民主出现一段高潮的期间,社会主义在 此潮流影响下才开始与自由结盟。这就导致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猠mocratic socialism )的出现。它经过相当长时间才把社会主义的前辈所引发人们对它的普 遍怀疑平息下去。但民主政治根本上祗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制度,它在本性上与社会 主义水火不容。社会主义一开始就明确地不走自由之路。它将走向高度极权的深渊。 所谓用民主方法来实现社会主义,并且保证社会主义,这只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因 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平等是在奴役中去寻求的平等,是一个严厉压制个人自由的极权 主义乌托邦。即,试图通往天堂的路却导致了地狱。   第三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论证社会主义是集体主义的一个变种,是与以个 人主义奠基的自由社会背道而驰的。在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论争,几乎都是 同一切形式的集体主义所共有的方法的论争,而并非集体主义所要达到的特殊目标 的斗争。现代中央计划经济主张者与自由市场经济主张者之间的论争,也不是在各 种不同可能的社会组织之间作一选择的的论争,而是从事经济活动时,什么才是最 好的方法的论争。这里重要之点是:个人财产所有权必须得到保障,自由生产,自 由贸易,开放平等条款下的各种关卡,价格不受管制等。总之,是建立确保自由竞 争的法治系统。如果采取社会主义式的集体主义的那些中央管制方法,不仅没有效 率,而且必定导致奴役。但是,我们不可把反对中央管制的计划经济与赞成完全放 任的经济混为一谈。同时,我们也不能企图把自由竞争与与中央管制混杂起来。如 果那样,则非驴非马,两者都行不通,其结果比一以贯之地坚持其中任何一种还更 坏。   第四章计划的「不可避免性」。社会主义者的主要论据之一,是现代工业的高 速发展,使经济的形态从自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阶段,走向高度集中的阶段,这是 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社会主义的中央计划管制是应运而生的。 本章通过大量论证反驳所谓计划经济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见解。指出,现代社会越 发达越复杂,就越依赖于自由竞争,就越不可能用计划控制。想要借中央计划来实 现理想,并不是对现代社会仔细观察与研究的结果,而仅仅是出自计划者范围有限 的看法。但他们常常夸大其目标的重要性,若允许这些人按他们的蓝图来改造社会, 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些人会变成最缺乏宽容精神的计划者。他们太狂热了。众所 周知,从圣洁纯净的理想主义者到狂热份子,只有一纸之隔。   第五章计划与民主。论证计划经济与民主是不相容的。作者指出,各种各样的 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他们各自的社会目标不 同。但共同之处,首先在於他们都坚持一个高于一切的共同社会目标;其次,在於 他们达到目标的方法,他们都要将整个社会组织起来,控制社会的一切资源,以达 到其单一的目标;第三,他们都拒绝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独立自主的领域, 拒绝承认在该领域内个人自身的目标是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这些是他们与自由主 义个人主义根本不同之点。在後者看来,个人是他自己目标的最後裁判者。我们的 价值标准与别人的标准不同,并且常常有冲突。这是无法避免无可争辩的事实。我 们不仅不能得到一个无所不包的统一价值体系,并且任何人都无法完全知道他人的 各种不同价值所在。在自由社会内的所谓共同行动,只限於各人所同意的范围。这 种共同目标常常不是个人的最终目标,而祗是达到各自不同目标的手段或中间站。 而左右两翼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他们都要强行用一个无所不包 的统一价值体系来笼罩整个社会,强自施行。而要推行作为理想的这种统一价值体 系,独裁制度乃是最有效的制度性工具。   因此,这种中央管制的计划经济,是最典型的极权主义。其对个人自由的摧残 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专制政治。只有在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内,民主政治才可能 实行。然而,当民主政治受到集体主义教条支配时,民主政治将走向自我毁灭。   第六章计划与法治。论述计划经济与法治的根本冲突。指出,法治是自由时代 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法治不仅仅是自由之保障,它本身就是自由的规律化化身。「 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需服从法律,他就是自由的。」法治的基本含义 是人民用以制约政府以维护自身权利的工具。所以,无论法治采取何种形式,其核 心都是保障人权。有些国家在宪法条文的形式上有承认个人权利的条款,但是它若 是全面控制和管理国民的经济生活,则对个人权利的承认必定是一纸空文。因此, 中央计划经济必定侵犯人权。从而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法治。   此外,作者强调,在法治涵义中,形式规则而非实质规则、普遍性而非特殊性、 公开的可预测性而非秘密的随意性以及限制立法权,应是其基本要点。法治的形式 规则、普遍性及公开的可预测性是指我们可以根据公布出来的法律预先知道,在某 种情况下,政府将要采取何种行动。规章应不含具体时间、地点和特殊人物,是用 普遍性的词汇表达的。人们可以以这些规定为根据来从事自己的计划。他能够确知 外来干涉到什么具体程度,因而他可以做事的合法范围是什么界限,可以预防干涉 到什么程度,从而与他人公平地自由竞争。所谓实质性规则,是指根据具体的时间 地点人群的特殊性需求而提出的法规,它对社会上特殊群体的影响是可预料的,特 殊效果也是可预见的。由此,立法机关和政府都成了(以它们自己的特殊标准)评 价各个社会人群是非善恶的道德机构,而且随时变动,不复有稳定性与公正性了。 所谓必须限制立法权范围,也即立法必须遵守法律的形式性普遍性,限制立法机构 不得为任何人特别立法,不得帮助任何集团通过法案以图私利,不得通过侵害基本 人权的法案。   第七章经济控制与极权主义。指出控制经济就是控制生命,从长程的观点看, 统制经济与民主程序是不能并存的。统制经济必然造成无孔不入的全面压制,因而 导致现代最为严酷的政治控制—极权主义。   本章亦极力澄请社会主义者以」反对为利润为金钱而生产」为名造成的思想混 乱。指出所谓「为金钱而金钱」的「纯粹经济目标经济动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各人抱持有种种相同或不同的生活目标,而金钱,正是人类发明的获取自由的最伟 大的工具之一;即达到各种人生目标人生价值生活方式的最伟大的工具之一。如果 我们工作的报酬,不以金钱支付,而以社会地位和特权的形式支付、或以凌驾他人 之上的权力来支付、或以更好的住宅及食品来支付、或以旅行机会或受教育机会来 支付,那就意味着,享受酬劳者没有了选择的自由,而付酬者不仅决定了报酬的多 少,而且决定了享受酬劳者获得报酬的形式与内容。金钱使人们能自由决定什么东 西对自己更重要,什么较不重要。即,它使人们能自由安排自己的价值序列表。   第八章谁统治,谁被统治?指出私有财产制度乃是保障个人自由的最重要的制 度。不仅保障了有产者的自由,也保障了穷人的自由。因为,生产资料分别为许多 人掌握,各人独立从事生产,没有谁能够完全支配谁,各人自行决定自己的生存之 道。穷人在各企业家之间也有选择余地,从而辗转生存于互相竞争的企业之间。   本章并深入分析「政治民主」与「经济平等」之间的关系,指出,二者间的三 种不同的相对地位将造成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前者高于後者为自由民主社会,前 者等于後者为英国工党式的社会民主社会但可能逐渐滑向奴役,前者低于後者为极 权社会。即如阿克顿所言:「世界被赐予的最佳机会被丢失了。因为人们渴望平等, 於是自由的希望落了空。」然而这种由一个单一的中央权力机构来分配的平等,并 非真正的平等。因为所有的社会都并不认为机械式的绝对拉平为「公平分配」,因 而权力机关必须按照「思想觉悟(即政治忠诚度)、贡献大小……」来进行分配。 在那里,某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全由权力机构决定,社会地位是由权力的等级阶 梯所固定的。所以,极权社会的所谓「经济平等」,是指中央计划的政府必须决定: 「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如何得到?」於是,政治权力渗透到每个人最基本的生 存层面,这就必定造成空前严酷的人身控制,同时也造成一个空前严酷的以权力大 小划分的等级式社会。其不平等的僵硬固定,远超过自由竞争式的社会。   第九章安全与自由。分析两类不同的经济安全:1. 有限的经济安全,是每个 人都能够获得的。在这类经济安全之下,无人享有特权,大家只能满足合法的物质 需求。2. 绝对的经济安全。只可能有一部分人享有,而这一部分人绝对的经济安 全的获得,需要依靠控制市场,或者消灭市场才能达成。实际上,可以从另一个角 度把社会分为两类:商业型社会与军事型社会。前者为自由市场制度下的社会,虽 然每个人没有绝对的经济保障,但总体经济繁荣,并为相对的经济安全提供了基础。 後者是一个被全面管制的社会,工作为官方规定,工作者为官方派定,报酬由官方 裁定。普遍贫穷,但基本食宿由组织提供,有某种意义的经济安全,但必须服从安 排,纪律严格。前者类似雅典,後者类似斯巴达。   显然,绝对安全在自由社会中无法得到也不应获得的。但实行适度的有限的经 济安全,以避免过分的物质贫困,这是民主政府可能达到的政策目标。但它必须在 不破坏自由市场制度的原则下进行,必须让自由竞争的原则能够继续发生效用。如 果以牺牲自由来获取安全,则必然走向极权主义。即,政府成为唯一雇主,於是, 不服从者不得食。因此,「凡是出卖基本自由以换取暂时的经济安全的人,既不配 享有自由,也不配享有安全。」   第十章为什么最坏者当权?驳斥所谓,「现存的极权统治的恶劣,是由该统治 者品质造成的,与(极权)制度无关,因而是一桩历史偶发事件。」本章深入分析 在极权社会管理阶层上发生的普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指出其绝非偶然现象, 而是极权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即「精英淘汰制」。在社会中,一个人数众多,组 织严密,意识形态统一的团体,往往不是由社会中素质较高的人构成。原因在於, 人们的教育水准越高,理智越强,其观点和口味就越独立,也就越多样化,因而就 越不易认同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因此,高度划一的看法和意志,势必 降低团体的道德标准。同时,也只有这样的群体,才便于独裁者掌握控制,以达到 其政治目标。另外,大多数人是并无自己的坚定信念的,适足成为被灌输的土壤。 手法圆熟道德低下的政客利用忌妒等各种大众心理,强调「我们」与「他们」间的 鸿沟,划分「敌我」,以凝聚自己的团体,故他们易于成功,这也是坏人易得势的 原因。   此外,因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目的可以使手段正确。因此,「只问目的, 不择手段」是合法的。在极权社会中,一个基本的假定是:如果我们的行为是「为 全体谋福利」的,则天下没有什么事不可做。其结果,是对一切道德价值的否定。 因此也是使那些肆无忌惮为非作歹的人得以爬上高位的关键。这就表明,一个国家 如果有一个超乎一切的共同政治目标时,则任何普遍的道德绝无藏身之地。品格完 善的人难于在极权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因为在该社会中,许多坏事都是以「共同 目标」的名义、以「革命」的名义而施行的。所以,存心干坏事,乃是增进权力, 爬上高位的必由之路。因道德良知而无法做这些事的人,将被摈弃于权力之门外。   第十一章真理的终结。阐述思想的国有化正是工业国有化的伴随物,分析极权 国家控制人民思想的基本方式,指出,在极权国家,如果一般人民对於政权压迫的 感觉,不如自由国家人民所想象的那样尖锐,乃是因为极权政府在控制人民思想方 面得到了高度成功。极权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宣传上的基本区别是,极权国家集中控 制宣传,一切宣传工具都被用来朝一个方向影响所有的人,隔绝外界,没有任何其 他声音,天长日久,任何人都难免受其影响。民主国家虽也有众多宣传机构,但它 们相互独立互相竞争目标各异声音多元,二者截然不同。极权政府宣传的主要技巧 之一,就是仍然使用旧字眼,但换上新的意义,如自由、民主、真理等。其次,则 是控制一切信息来源,实施资讯垄断。决定一则新闻是否发布的唯一标准,是其是 否会影响国民对政权的忠诚。第三,是严厉压制任何怀疑和不同见解。如此,在没 有任何不同声音的环境下,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萎缩,在长期单一的垄断的声 音的灌输下,统治者的思想就成了全体国民的思想,统治者的目标也就成了全体国 民的目标,这一现象扩展至一切精神领域:科学、法律、历史、文学、……。政治 权力与真理划上等号,真理也就死亡了。   第十二章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源。分析德国的社会主义思想传统所催化出的 纳粹主义;详细解析欧洲主要三个民族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所各自代表 的主流价值:自由、平等、共有。其间的区别与冲突导致的历史後果。   第十三章我们中间的极权主义者。分析在民主国家中极权主义的的观念的生长 与蔓延的趋势,指出其基本的思路脉络,并提请知识界与公众高度警觉。   第十四章物质条件与理想的目标。反驳集体主义者所称,他们牺牲经济利益所 追求的是理想的道德目标。论证只有在个人能够自由地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时, 才谈得上道德的善与恶;离开个人负责的领域,既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第十五章国际秩序的展望。阐述作者对战后应当有的国际秩序的看法。认为建 立类似美国或英联邦或其他形式的联邦制可以解决许多国际问题和主权纠纷等。但 在全球规模上建立这种强有力的权力组织是不合适的。   第十六章结论。指出唯有坚持个体自由原理的政策才是唯一导致真正进步的政 策,这既适用于十九世纪也适用于今天。   该书之重要,与其说在经济学方面,不如说在其政治哲学方面和政治思想史方 面。它的经典地位也建基于此。   该书的意义,是在社会主义思潮横流於世之时,以一种决绝的姿态挽狂澜於既 倒,以先知的洞见指出它对自由事业的根本性危险。从而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 碑的地位。   其次,在经济学上,它雄辩地证明了,取消私有财产制度的中央计划经济,不 仅会导致经济的毫无效率和停滞不前,并且,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必定导致思想的国 有化,即从根本上取消个人自由,建立极权主义统治。   第三,它指出,「马克思主义已经带来了法西斯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因为在 一切重要之点上,马克思主义就是法西斯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②第四,它强有 力地驳斥了所谓社会主义导致「经济平等」论,指出:「民主制度与社会主义的共 同处只有一点,就是二者都主张平等。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即使这一个共同之点, 仍是有差别的:民主是在自由中去追求平等,社会主义则是在桎梏与奴役中去追求 平等。」③   三、风雨之「路」   毁誉来袭   虽然《通向奴役的道路》获得了广泛的注意和赞誉。但是,因为这本书的鲜明 针对性,以及它表现出的相当决绝毫不妥协的风格,「一石激起千重浪」,它也使 海耶克遭受了相当多的攻击乃至谩骂。有人甚至情绪激昂地以一本《通向反动的道 路》来回击海耶克。这种情况,正巧印证了托克维尔所说的:虽然,「民主社会对 於自由有一种自然的爱好,即令不去管它,他们也会追求自由,珍惜自由,而不容 剥夺自由。然而谈到平等,他们的激情是热烈的,不满足的,不间歇的,甚至是不 肯屈服的:他们在自由之中寻求平等,如果不行,他们仍愿意在奴役中寻求平等。」 ④   1945年4 月22日,海耶克应邀与芝加哥大学的两位教授一起在NBC (the 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广播公司的节目里公开辩论了他的这本书,引 起了很大的反响。其中一位是克鲁吉尔教授(Maynard C. Krueger),他在芝加哥 大学经济系任教,同时任社会党全国主席,并曾是1940年美国总统选举时社会党推 出的副总统候选人。另一位是梅利安(Charles E. Merriam),他是芝加哥大学政 治学荣誉退休教授,曾任美国的全国资源计划理事会副主席。两位之中,一位是社 会主义者,另一位是计划的赞赏者和执行者,都是著作丰富的学者与社会活动家。 我们来看看这场三人圆桌辩论的一些段落。   从这场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出,海耶克这本倾向鲜明的书一出版,当时的社会 主义者与计划者们的敌意及其困惑,是如何表现在他们对海耶克个人的怒气冲天的 情绪发泄中。   克鲁吉尔:海耶克教授,在刚出版的书里,你全面地抨击了各种社会主义者, 包括社会党内的社会主义者,我正是其中之一员。今天的圆桌讨论我们限制在你的 主要论点上。你能为我们简要重述一下你书中的核心论点吗?   海耶克:它并非真正在抨击社会主义者。与其说抨击,不如说是在书中尝试劝 告他们。我的主要论点是,他们在试图获得其想要获得的东西上所使用的方法是错 误的。有两种建立社会秩序的道路——一种是通过竞争,一种是由政府指挥。我反 对政府指挥,而赞成让竞争发挥作用。   克鲁吉尔:这本书还抨击了计划。梅利安教授,你正在这里讲演有关政府和经 济秩序的关系问题。你对本书有什么印象?   梅利安:我一直在从事计划工作,到现在差不多四十年了。在芝加哥做计划, 做州的计划和地区计划,在华盛顿做全国计划。我没有发现我们的计划导向地狱, 相反,它通往自由,通往解放,通往更高水准的人格。我发现,该书除了在那些本 来认为计划在我国是有意义的人们中间引起思想混乱以外,它在我们的领域没有什 么特别的意义。   克鲁吉尔:我预期这场有趣的讨论会有一些激辩。海耶克,你主要是声称,计 划将导致极权主义。你对这一论断有什么限制或修正吗?   海耶克:当然有。在讨论中你使用「计划」一词的用法是如此模糊以至于使它 毫无意义了。你似乎把所有政府活动都称作是计划,并假设存在有反对一切政府活 动的人。   梅利安:换句话说,你不喜欢美国人对「计划」一词的用法,并且你想推荐另 一种用法?   海耶克:我不知道什么是美国人的用法,并且我仍然怀疑是否有一般的用法。 那是你的用法。   梅利安:从这里穿过街,对面就是美国计划公务员协会,大约有一千二百名会 员。在华盛顿有几百个城市的计划理事会和48个州的计划理事会在过去15至20年间 所有各种各样的计划都在继续进行。如果你不知道这点的话,我现在正在直接提醒 你。   海耶克:我知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美国的许多反对计划的优秀人物就认 为根本不应当有政府。他们希望把政府限定在确定的功能上。你知道,我确实同意 这里或其他地方的这种讨论是有一些混乱。我试图指出的论点是,有两种基本的可 供选择的通向秩序的方法,一方面,是依赖于竞争的方法,如果它要有效的话,需 要很好的朝使之生效方向的政府活动配合,另一种就是政府的活动使得竞争无法生 效。   梅利安:我不愿意这么快就放过美国人的计划概念的讨论。就是在今天我读了 一篇对你的书的书评说「它将是对善意的和感伤的计划者和社会主义者的一付解毒 剂」,但是文章并没有对他所说的作出比你在书中所作出的任何更多的区别和界定。   海耶克:我想书中是有上述区分的。……   克鲁吉尔:……我们给这人一个机会对我们和听众解释一下他所用的「计划」 一词的意义。既然你不做,我就帮你作解释,即,在所有领域里都不容许作公共计 划。你能否给我们一个你不反对的那些特殊计划的清单?   海耶克:存在一个整体设计的以使竞争生效的法律架构——契约法、财产法, 预防欺诈的一般法规。所有这些都是令人满意的活动,但是,让我更确定地界定反 对竞争的计划。   无论何时,只要政府被要求去决定某种产品应当生产多少,谁才被允许生产这 些产品,谁被排除在生产者之外,谁享有那种或这种特权——这就是那种与竞争的 体系相对的一种社会体系,它不能与竞争体系合并在一起,它被绝大多数社会主义 者鼓吹了至少有一百年并且赢得了很大的影响——我反对这一体系。正是它才是我 反对的那种计划,而且仅限於这一种。这就是我所论述的。   克鲁吉尔:我能问你一些有关的问题吗?你如何看待工作时间的限制——最高 时限法?这与你的适当的计划概念相吻合吗?   海耶克:是吻合的,如果它没有走得太远的话。它就是那些在整个体系内创造 平等条件的法规之一。但是,当然,如果它越过了与国家的一般情况相符合的界限, 它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干涉。假如今天你规定任何人工作不得超过四个小时,那就可 能完全破坏竞争体系。   梅利安:以你的判断是否任何对劳动时间的限制都应反对?   海耶克:不是「任何」,但是有可能应被反对。你举了一个例子,那里我所反 对的不是原则,而是程度。作为牵涉到特殊措施的问题,这里不适合费力去讨论它。   克鲁吉尔:最低工资法是可允许的吧?   海耶克:一般而言,对所有工业都均一的最低工资法是允许的。不过我不认为 它对达到目标而言是特别聪明的办法。我知道有更好的办法去改进每个人的最低收 入。但是,当你一旦从普通的对所有工业都适用的最低工资点转为对不同的工业部 门下达不同的最低点,那么,你就使价格机制无效了,因为在工业与贸易之间不再 存在价格机制去指导人们的行为了。……   克鲁吉尔:一个社会保障的综合性体系是否违反你的好的计划的定义?   海耶克:一种社会保障体系,即使是政府帮忙组织起来的也肯定并不违反。问 题的关键在於它在多大程度上是强制性的,连带地,它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贸易联合 会加强了其垄断地位?因为它可能是很好地消除竞争的办法。   梅利安:你的意思不是你反对任何政府的社会保障吧,是吗?你想使之成为完 全选择性的吗?   海耶克:成为选择性的当然好,它并非与政府帮助建立的相矛盾,但是何以要 使它成为强迫性的,我看不到一点理由。   克鲁吉尔:理由之一是很多人,人口的大多数,都会因此得到保障。这就是需 要它带有强迫性的理由。我想所有人都同意这点。   海耶克:对此我并不知道。   克鲁吉尔:你如何看待保障人民的最低限度的食品、衣物和掩蔽所?它是否违 反了你的合适的计划的定义?   海耶克:「最低限度的保障」是什么意思?我常说的是,我赞成这个国家所有 人应有最低限度的「收入」。   梅利安:在你自己的书中用了这样的话。你用它来表达什么意思?   海耶克:我要以我的方式重申一下——我的意思是,保障最低收入是建立在每 个人都退却一步的基础上的。当然,你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失业保险的形式拥有社 会保障的。   梅利安:当克鲁吉尔用到这个词时,你似乎有点不安。   海耶克:不,是因为他转向了特殊物品的特别保障。   克鲁吉尔:那是准确的引文。   梅利安:来自你的书中。   克鲁吉尔:如果被允许的话,保障最低限度的食品、衣物和掩蔽所,我很高兴 听到你这样说,因为你确实走得比上述还远了一步。在国际领域,你要求有一种权 力能够限制不同民族免於用行动伤害到他们的邻居。对我而言,这似乎表明你允许 比公共计划更多的东西,它出乎这个国家内你的读者的意料之外。   海耶克:我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我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离开了有效的执法 和贤明的法律体系的规划,我认为竞争系统是不可能生效的。就国内而言,我们至 少还可以做到这一点。在国际上,我们甚至还没有一个法律体系。……   克鲁吉尔:你的书中的一个主要论断似乎对我来说是无意义的。那就是你用很 清楚的语言声称,就历史来看,极权主义特别是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不是针对欧洲的 集体主义思潮的反动,而正是那一种社会主义趋向的不可避免的後果。对我而言, 那似乎是明显地颠倒历史事实,我希望听到你用我能理解的语言重述一下这一论断。   梅利安:请用有限的语句。   海耶克:它是我主要的信念也是书的主题。简单来说,社会主义的趋向是人们 把越来越大的掌握在政府手中的权力置於所有活动上的主要原因。在欧洲,一旦政 府直接控制了社会活动的大部分,他们就必须把自己为之服务的那些活动的目标告 诉人民,说明这些服务必然是要采取的。於是,他们就不得不改变其控制方式,从 仅仅控制我们的物质活动转向控制我们的理想和信念。   梅利安:为回答这一问题我必须说,从1899年起我到德国开始作为柏林大学的 学生,并且多次去那儿,特别是1924、1926、1930,和1932年的那些岁月,我得到 的是恰好相反的印象。不是共产主义的事实,而恰恰是对共产主义的恐惧是纳粹主 义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因素。   克鲁吉尔:如果在有关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联系的历史观察方 面我们不能达成一致,让我们转向逻辑的辩论。海耶克,你的论述是中央计划必然 导致极权主义,我想进一步探索这一观点。   梅利安:你的「中央计划」是什么意思?关於这点我感到有些混乱。   克鲁吉尔:那正是我们首先要讨论的事情。我考虑同你们二位一起是否先行定 义一下——譬如,简单界定作为极权主义的计划——或者是否存在通向该点的真实 逻辑,因为我不能理解书中的逻辑。   海耶克:我是在完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中央计划」这个词的,其涵义是过去 所有人提出的:如果我们把事情从自由企业家手上都转移到政府控制之下,则一切 就会变好。这就是我对该词的用法。一旦你照此办理,这些人未曾预料到的事就会 发生,它是其必然後果。因为政府控制了财产,它也就必然会替什么是使用之物的 目标作出决定。   梅利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无政府主义者,不是吗?他们完全不相信国家。   海耶克:他们希望国家最终将会消亡,但是他们设计了一条通过全能国家的道 路,仅仅承诺在遥远的将来国家会消亡,但从未解释它如何消亡。   梅利安:不过,那仍然只是一个理论,不是吗?   海耶克:有如此多种马克思主义的学派。   梅利安:我们好不好不要把列宁视为共产主义的先知?   海耶克:我怀疑在共产主义的俄罗斯有任何人相信他们的国家将会消失。   梅利安:我们在讨论事情的逻辑方面,并没有涉及实际事实。那是理论,不对 吗?   克鲁吉尔:海耶克,请你停一下,从一个段落到另一段落,你把「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极权主义」、「计划」和「集体主义」等词语互相交替地使用, 你用一个来代替另一个,这就导致我们追问你说的计划到底是什么。譬如,你坚持 说,它要求控制个人的活动。   如果将来有经济计划,中央计划当局就必须决定人民职业的选择,从而取消了 选择职业的自由;必须准确地决定,作为特殊的人群,什么商品和服务他们会去消 费,消费多少,如此继续下去,进一步,就是控制个人的思想和言论,甚至他的家 庭关系。在你的书中,你画出了所有这些图景。那么,这种导致控制个人活动的中 央计划究竟是什么?……   海耶克:我没有交替使用这些词,克鲁吉尔。我说过集体主义是一种方法,它 可以被用于很多不同的事物,而其他那些都是集体主义的各类变种。但我说,确定 的结果是来自方法而不是来自人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中央计划的方法,它本来就是 作为组织生产的一种供选择的方法去取代竞争方法的,这种方法要求政府或某个中 央当局必须完全控制资源。……   海耶克:大多数战争(时期)的控制都是中央计划的,但是那只是暂时的。   梅利安:你指望战时是选区管理还是郡县管理?战争必须由中央控制,不是吗?   海耶克:在战时,我们大家都不得不走向某种程度上的极权主义。   梅利安:你不反对这一点,对吗?   海耶克:对。因为你愿意在一段时间内牺牲部分自由以捍卫长远的自由。   克鲁吉尔:作为你的计划定义——要求控制所有的个人活动——的对立面,我 要向你提出另一种,它已经被很好地写了出来,无疑你也读过。那就是一种民主的 计划,它依赖于地方分权和建立在运用规则上面,而不是由任意的权威当局决定问 题;它有赖于由人民控制政府官员的民主政治过程的维持。但是你似乎完全疏忽了 这一点。譬如,你坚持说,计划是不能与法治配套的。   梅利安,你是法治的拥护者,你对此有何意见?   梅利安:是的,我对法治略知一二,但是似乎在我的与海耶克的研究之间有很 大的鸿沟,他并不把公共的政府管理算进法治范畴。如果我的理解是正确的话,他 把任何授权予政府官员或管理者的事情都看作是非理性的。   海耶克:你们提及好几点,克鲁吉尔,我相信你提的是最重要的。   梅利安:我认为我提的最重要。   海耶克:我必须从克鲁吉尔开始。与社会主义的传统方法有所不同,作为另类 选择,你们社会主义者中的一些人设计的这些新试验在理智上是很迷人的。事实上, 它们正是意识到了我指出的那种严重危险的结果。但是,我认为你们走的还不够远。 你们还未曾意识到该危险有多大。你们对计划的修改还不足以避免那种危险。但是 你至少在一开始就看到了这点。   然而,我的观点是针对这种决定了我们现在发展的社会主义所作的那些论断, 而不是讨论纯理论的社会主义。这些纯理论加起来只有五年寿命并且总共只有一打 文章在已知的刊物上讨论过它们,文章作者自己也很怀疑它是否会成为实践的问题。 ……   克鲁吉尔:我想他(海耶克)是在把一个被理智地论述的问题——如何民主地 运作计划——简单地打发掉,因为他坚持「计划是非民主的」这一定义。……   海耶克:我在五年或时年前就使用这一定义了,所有我认识的社会主义者也使 用该定义,全体社会主义者声称能够使计划在民主体系中生效。现在,你我都有了 结论,他们所有的那些政府指导经济的老概念在民主体系中是不可能成功的。我所 获得的结论是,它适用于所有的社会主义者。你,作为某种反应,现在设计了一个 新型的社会主义,你认为它能避免上述结论。我以极高的兴趣在观察着这些新的实 验。……   克鲁吉尔:让我把这点推进一步。海耶克,你坚持任何计划都不能与法治配套, 你并且用几句话轻轻地打发掉了有关具有民主性质或特征的社会主义计划的那些写 作。你似乎对於通过政治过程而使政府能对民众负责没有任何信心。这真是你的立 场吗?你对政治过程能够确立责任感没有信心吗?   海耶克:如果你用的是我使用的中央计划的意义——政府指导生产——我相当 确信它不可能在民主过程的控制下生效。它要求在民众内部有相当程度的意见一致, 这是我们绝不可能期望于一个自由社会的。它要求那种意味着人民都会同意的方法; 否则的话,你绝不可能得到你的民主支票。……⑤   上面这一场广播辩论,很典型地反映了1944年那个时期,西方知识界的一般思 想倾向及其知识氛围。社会主义在当时仍处於上升期,特别是在所谓「进步的」知 识界,「社会主义」这个词简直就是神圣不可亵渎的禁脔。因此,可以想象,《通 向奴役的道路》的发表,对他们的感情和智力构成了何等严重的挑战!他们的愤怒, 他们所受到的震动,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在上述对话中。   而社会主义在后来的明显大失败乃至大崩溃,不仅映证了海耶克的深刻洞察力, 也具体地显示出社会主义者美好的意愿与实际的社会政治演变是在哪些环节上脱节, 从而导致二十世纪的人类悲剧的。   这些社会主义者和计划者根本无视当时世界的人格状况,根本没有想到他们的 设计可能导致的危险,即:将可能产生的无意中的、未曾预见的后果,从而对粗枝 大叶的政治机会主义者打开大门,听任他们匆匆忙忙向计划者缴械投降,放弃原初 的理想,把人类投向绝望的深渊。也许,这是人类本性中天生固有的矛盾:计划者, 也许是善意的,也许是无私的,但无论如何,一个自私的机会主义者可能具备我们 所需要的才干去面对难以预料的事情,并利用那些超出我们控制能力的军队去达到 他自己的危险目标。   海耶克沉痛地向世界宣布,他写作此书并非想做一番历史的论证,也不是在指 出一种逻辑的必然性,他的论证是想警告,如果内在于中央计划的经济与社会里的 固有极权主义倾向没有被严肃审查的话,那么,俄国与德国的今天的命运就会是英 国明天的命运。他坦率地说,自己写书的目的是唤醒世界。   对於染有社会主义时髦倾向的知识分子,海耶克的警告犹如当头棒喝,甚至使 他们中的部分人有些难以忍受。即使象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大将鲁道尔夫。卡尔纳 普(Rudolf Carnap )也沉不住气了,他写信给巴柏指责其对《通向奴役的道路》 的称颂,虽然他自己声称并未读过此书。   但是,海耶克的经济学老对手凯恩斯,却写信给海耶克热情地赞扬了此书,他 说:「我认为,这是一本伟大的书。……无论就道德还是就哲学而言,我发现事实 上自己完全同意书中所写的一切;不仅同意,而且还受到至深的感动。」当然,在 信中他也放下架子为自己的行为作了辩护。他认为,世界上所有获得权力的知识分 子迟早要被如下事实所折磨:「在我看来,因为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我们经济计划 的改变,实际上,计划本身将导致象你的哲学结论这样的觉醒;但是,相反,也许 我们需要扩张经济计划(卡桑德拉凯恩斯又来了)。你所说的前面最大的危险,在 实践上,可能是以一种公平的极端形式应用你的哲学于美国,而招致失败。不,我 们所需要的是正确的道德思想的重建——让合适的道德价值回到我们的社会哲学中。 如果仅仅只有你才能把你的圣战转向那一方向的话,你就会看来和感觉到是如此的 象堂。吉柯德了。我恐怕你有点混淆了道德的和物质的问题。在一个正确地思考和 感受的社群中,危险的行动可以安全地完成;但是倘若思考和感受错了,该行动将 是通向地狱之路。」   凯恩斯的意思很清楚,在他看来,我们的时代,举世滔滔,相当部分的人类心 灵被平等的价值所驾驭,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是有其社会心理基础的。而如果独力 与之对抗,无异于堂。吉柯德。为今之道,不如让社会主义者施行一段其理想,当 其碰壁或招致大难时,自由主义再来收拾残局,并重建合适的道德价值和正确的思 考。   应当说,凯恩斯在这里也许是坦露了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不过,虽然凯恩斯显得冷静而理智,但若诉诸基本的道德直觉,仍不难触及内 中蕴涵的冷酷。   全球反响   《通向奴役的道路》的德文翻译还是通过几位前战俘之手。他们读到了该书在 《读者文摘》的缩写本。当时西德的盟军占领当局为了怕损害与苏联的良好关系而 禁止出版此书的德文版。但尽管有禁令,该书内容的打字德文版的摘录仍然流传开 来了。后来当海耶克读到一些打字版时,他很惊奇地发现有时候打字版加上了一些 原书所没有的段落。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笔者在中国大陆看到《通向奴役的道路》的 中文版时是1969年,其时正是中国的所谓「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有一批「内部 发行」的所谓「灰皮书」、「白皮书」和「黄皮书」在极小的圈子内流传,当然要 靠极高的直觉极大的精力和极广的联系网才能搜寻到此类书籍。一读此书,笔者竟 然废寝忘食,浮想联翩;对照当时中国之社会状况,惊叹作者预见力之惊人;同时 在猜测中国共产党高层何人有此眼力和胆魄,竟然敢于在六十年代批准(在内部) 出版此书?   对于欧洲学术界的一些经济学者和社会科学家,该书被称作他们不值一顾的「 通俗」著作。虽然,这些象牙塔里的经济学者和社会科学家们的很多「纯学术著作」 因为其结论错误乃至荒谬而被历史淘汰了,而《通向奴役的道路》却成为经典一版 再版。然而,这并不妨碍至今还有极少数「纯学者」仍然象鸵鸟一样回避海耶克的 这本书。   关於经济计划的尺度范围也是该书引起争论的焦点之一。海耶克完全懂得,我 们当然能在小规模和短时期内安全地做计划,但是不能在大范围和长时期内做计划。 凯恩斯批评海耶克说你不能在二者之间明确地划出一条界限来。然而凯恩斯未能抓 住的要点是:大小长短尺度的界限应划在何处,是连算命先生都望而却步不可预测 的。但这里关键的要点是,海耶克针对的是指预先安置好的完美计划(用它来代替 市场),而不是指为了适应於市场而作的计划。在长程和大尺度范围内任务的极端 复杂性要求某种自发反应的系统来调节,而这一系统正是由自由市场提供的。   虽然他如此蔑视所谓能代替市场的总体计划,然而有趣的是,在他自己的生活 里,海耶克倒总是遇到一些极其复杂困难的计划与任务,正如他所写的:「我经常 意识到的一个事实是——我比其他大多数人更加相信——我的思想完全被引向未来。 我似乎很早就丧失了安静地享受当下生活的能力,而使我的生活饶有兴味的正是我 对未来的计划——满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了计划要作的事;而苦恼,则主要是 由於没有完成计划所引起的。」⑥   海耶克身上的另外一个反常特点是,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他似乎是一 个蹩脚的政客。他的感觉是,自己在《通向奴役的道路》中的论辩不会在专业经济 学家、公务员、学术界的哲学家、社会科学家中找到听众,产生共鸣;因为他们基 本上都是各党派中的社会主义者。他渴望把自己的论述直接诉诸公众,为此他花了 很大气力竭尽所能地使该书的风格对大众具有可读性。在这方面他的成功远超出了 他的预期。   然而对赋有政治本能的哲学家而言,真理是被给定的对象。相反的说法却不成 立。即:被给定的对象并不一定是真理。没有一个赋有政治本能的哲学家会象海耶 克般这样说:「拥有不同知识与不同观点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思想的生命。 理性的成长正依赖于这些差异的存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后果是不可预料的,我们不 知道哪些观点促成了知识的增长,哪些则没有。要言之,如果对知识不加限制,这 种增长是不可能被我们目前拥有的任何观点所控制的。去『计划』或『组织』心灵 的成长,或者,就此而言,所谓总体的进步,是一种语词的矛盾。该观点认为人类 心灵应当『有意识地』控制它自己的发展,此观点混淆了能够单独地『有意识地控 制』任何东西的心灵与促使个人理性的成长的人际间作用的程序这两种不同的对象。 如果以任何理由控制理性,那么或迟或早,会使思想与理性走向僵化和衰落。」⑦   但是,他并未受到完全冷落。鉴于《通向奴役的道路》的在英国拥有众多读者, 在美国激起轰动,因此,发表两年后的1946年,海耶克应邀前去作演讲旅行。引起 了相当大的反响。   晚年重估   1976年,当该书初版三十二年后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再版时,海耶克为之作了一 篇新的序言。回过头来,冷静地讲述了自己写作此书的背景、动机和缘起,以及自 己在三十多年之後对此书的新的观感。当年,1940-1943 年,他本来在脑海中一直 盘旋着一些纯粹的经济学理论问题,然而,没有预料到因为此书而扭转方向,成了 以後30多年新领域研究的起点。他的这一新方向的尝试缘起于英国的「进步」的圈 子对於纳粹运动性质的完全误解,即如前述,他们认为德国的(国家)民族社会主 义事实上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超级资本主义。虽然这本书的获得了完全未曾预料到的 成功,但海耶克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此并不兴奋。虽然一开初他就曾坦率地声 明该书是政治著作,结果造成的印象是他的多数社会科学同行感觉他把其能力用到 了错误的方面,而他自己则因此书内容已在技术性的经济学范围之外,因而可能已 经超出了自身能力这点感到很不自在。   在序中,他说他曾经努力重返正统的经济学研究,但他发现自己已不可能自由 自在地抽身而出了。因为偶然的原因而从事的政治哲学研究,其问题似乎比经济理 论中的更富於挑战性和重要性,更值得澄清与推敲。而他写作此书时,他还未使自 己从那些支配了普通舆论的先入之见和迷信中完全解脱出来,同时也未能避免当时 流行的词语和概念的混淆,而自那时以来,对这种混淆他是愈益深刻地意识到了。 他指出,本书对於社会主义政策後果的讨论是不完整的,也没有能充分地展开论述 市场秩序所要求的正常运作及其能取得的成就。这是海耶克以後的任务。所有这些 《通向奴役的道路》所欠缺的重要部分,确实是由他以後的著作弥补的。为了解释 通过自由而产生的秩序的本性,为了重述十九世纪经典自由主义理论的精髓并使之 更为逻辑自洽连贯一致,在六十年代初,他出版了《自由宪章》,从而建构了二十 世纪的自由主义体系。後来,意识到上述对经典自由主义的重述还遗漏了一些确实 重要而又尚未解答的问题,他进一步致力于提供自己的答案,於是就有了七十年代 三卷本的煌煌大著《法律、立法和自由》的诞生。   在该序里他说,最近二十年来,虽然他对本书探讨的问题获得了更多的见解, 同时也未能再次重读一遍原书,但他声明,他并不为此书而感到抱歉,相反,他第 一次为之而自豪。至少,此书不仅使他首次向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提出了自己的 洞见,而且,虽然他现在知道了很多写书时尚不知道的东西,但他仍然经常惊讶于 自己竟然一开始就知道了如此之多,而这些见解居然又被後来他的工作所证实了。 虽然,他期望他後来的更学术化的著作将更为专家所赏析,但他仍毫不迟疑地把这 本早期著作推荐给普通读者。这些读者需要一本简洁的非专门技术性的导论,以便 理解那个仍然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最危急的问题之一。   海耶克声言他仍然坚持本书的所有主要结论,但是要加上一点修正。最重要的 是,由於从那时以来三十多年,术语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为免引起误解,必须 作出说明。当他写作该书时,「社会主义」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国有化,意味着中央 计划经济是可能的和必要的,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在这一意义上,譬如,今天的 瑞典应当是比英国和奥地利更少社会主义组织化色彩。然而,现在一般却都认为瑞 典有更多的社会主义因素。这是由於「社会主义」在今天已经主要变成通过税收和 福利国家的制度对收入进行扩大再分配的意义了。在这后一种「社会主义」的意义 下,他在书中所论述的社会主义导致的结果将以会更加缓慢、间接和不完全地方式 出现。但他相信,根本的趋向并无不同,虽然其过程与本书所描绘的或许不尽完全 相同。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驶,英国与美国并未如海耶克所担心的那样变成极权国家, 这一事实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海耶克警告的力量与信用。他的批评未能估计到 战争的经历使人们如何习惯于丧失自由。人们的争辩说,只要没有强迫劳动集中营, 计划经济就没有危险。但是海耶克的警告本身,是否或者说如何减少乃至削弱了英 美两国趋向中央计划与国家干预的程度,是值得历史学家评估的。当然,对海耶克 自己并不以为然的一种屡屡流传的说法,是指海耶克竭力论证任何带有社会主义方 向的运动必然导致极权主义。虽然海耶克认为这种危险是存在的,但他声明说这绝 非本书的论点。该书只是警告,除非修改我们的施政原则,否则一些极不令人愉快 的後果将接踵而至,而这些後果是提出前述政策的人所不愿见到的。   在这里,很显然,区分「民主的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是有意义的。 前者如克鲁吉尔所主张的,但历史已证明是完全行不通的理论;後者则大体相当於 大部分北欧福利国家——如瑞典——的现状,但它们由於过分福利化而导致经济衰 退,因此目前这些国家也在改革以矫正过分倾斜的福利化方向,但还不能断言这种 社会民主主义就完全行不通。   海耶克在序言中承认,他感到在书中的错误主要是未能着重强调苏俄共产主义 经验教训的重要性。该错误也许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写作时,苏联还是西方的战 时同盟国,他无法使自己摆脱被指责为干涉主义的心理负担。结果西方仍然作了若 干让步,然而这些让步他现在才看出并未获得对方的担保。同时,他也确实还未曾 完全意识到,苏联在某些方面的事情已经糟到了何等地步!至今,他仍然关注书中 他所提的一些问题。譬如,如下一个稍稍夸张的问题,即,倘若希特勒是通过严格 的宪法程序获得他的无限权力,谁会认为法治在德国仍会通行无阻呢?後来他发现 仅仅只有汉斯。克尔森(Hans Kelsen )和哈洛尔德。拉斯基(Harold J. Laski ) 教授也许还有他们的那些社会主义律师和政治科学家追随者的确坚持那时法治仍可 通行。更一般地说,对於当代思潮和制度进一步研究,如果说有什么效果的话,祗 是使他更增加了自己的警觉和担忧。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的观念和对于极权当局善 良意愿的天真信赖,自他写作此书以来,有增无减。   长期以来,有一个现象总是使海耶克愤懑不平,即,他写的这一本小册子居然 传遍世界,竟然比他的那些严谨的科学著作更加广为人知。但是,经过三十年以来 对以後出现的问题的研究,并用这种眼光重新审视这本书,他再也不复是原来的愤 愤心态了。虽然,他承认该书蕴涵有一些可能并非是最令人信服最强有力的论证, 但他确信那是一次真诚的探索真理的努力,他相信该真理赋有的洞察力甚至能够使 那些不同意他的人们也可以避免严重的危险。   《通向奴役的道路》出版一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由海耶克与凯恩斯 共同建议的战时经济与金融政策,在战后引发了广泛的辩论。在英国的辩论逐渐扩 大之初,劳工工会和工党发现,他们重新获得了他们在二十年代总罢工后失去了的 政治影响力。他们利用这一政治力量去否决海耶克与凯恩斯共同管理的偿还军备的 非凡的财政资格条件。这些条件的计划依赖于强迫性储蓄(该储蓄战后才偿还), 从而压缩民间需求,让市场去回应政府的最有效的需求。工党则怀疑所有的牺牲自 己都摊上了,而所有的好处都没有自己的份。政治斗争的结果则是大家都完蛋—— 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受到控制:所有日用品都定量供给;工资、物价和租金控制;外 币兑换和资本控制。所有这些控制在二战之后延长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这次事件使社会主义者们得到了教训:倘若政府通过自己的直接开支去保障劳 工的要求的话,则政府也就失去了与劳工的要求进行谈判的筹码和手段。但是凯恩 斯派的经济学者却没有得到这一教训,凯恩斯派的政治自负使其以为自己能驾驭这 只老虎,然而老虎却在暗中嘲笑他们。   海耶克再次提出一个方案试图遏止政府日益增长的权力。他建议以一种新的标 准币制以取代业已中止的金本位制,该金本位制是依据固定的一揽子日用品的国际 贸易制定的。海耶克把他的方案提交给了1944年在布莱顿森林(Bretton Woods ) 召开的国际货币会议。当然,由於当时主流经济学界的思想倾向和气氛,不出所料 的是由凯恩斯率领英国代表团出席并且负责协议的达成,罗宾斯也是代表团成员。 海耶克却没有受到邀请,他提交的方案也没有付诸讨论。   这个兵荒马乱的刚刚结束战争的时期,还远不是海耶克的时代。他仍须沉潜砥 砺,耐心等待自己时代的降临。   注释:   ①本章论述《通向奴役的道路》的部分,请参见F.A.Hayek ,THE ROAD TO SERFD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1976 ,特别注明者为 1944年初版②见上书《通向奴役的道路》第二章③同上④Alex de Tocqueville, DEMOCRACY IN AMERICA,Vol.II ,p. 97. Tr. by Henry Reeve,Alfred A. Knopf Press ,New York ,1953 ⑤请参见F.A.Hayek,HAYEK ON HAYEK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108-123 ,1994 ⑥F.A.Hayek,HAYEK ON HAYEK ,p.138,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⑦F.A.Hayek,THE ROAD TO SERFDOM,p.165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