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那些被破格录取的大师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0:15:01

  云南师大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冯用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选拔拔尖创新人才不只是选拔各科优秀的全才,还应包括发现那些奇才偏才怪才,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脱颖而出。那么,如何发现和选拔这一部分人才呢?有没有什么规律性的经验和做法呢?历史上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罗家伦——从数学零分到清华校长

  罗家伦,1897年出生于江西进贤一个官宦家庭,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肄业进入北京大学,1920年毕业前往美欧游学,1928年就任清华大学校长。

  1917年夏,罗家伦21岁,恰逢北京大学在上海招生,身为《复旦杂志》编辑的他前往应试。当时,胡适刚从美国回来,也参加了北大上海招生考试的阅卷工作。在招生会议上,当时还只是一个普通教授的胡适激动地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考了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并不出众。当时,主持招生会议的校长蔡元培明确表态,支持胡适的意见。在蔡、胡二人的执意要求下,这位除了会写作文其他科目偏差的考生最终被北大外国文学专业录取了。

  仅用3年时间,罗家伦就从北大毕业,并成为上海纺织业巨子穆藕初5个留美奖学金资助者之一,前往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和哲学,1921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并于1926年回国参加北伐。从北大毕业8年后,罗家伦以北伐少将的身份,被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任命为国立清华大学的校长。罗家伦任校长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减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尤其是他破格录取英文考了满分、数学考了15分的钱钟书这段佳话,在清华大学发展史上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充和——民国的最后一位才女

  当时,被称为最后一位民国才女的张充和数学考了零分,同样被破格录取进入北京大学。

  张充和1914年出生于上海,11个月大时过继给二房的奶奶当孙女,养祖母遂花重金延请吴昌硕的高足、考古学家朱谟钦为塾师,悉心栽培她,还另请举人左先生专教她吟诗填词。张充和4岁会背诗,6岁识字,10岁通读《史记》、《汉书》。1933年,张充和离开苏州前往北京去参加三姐张兆和沈从文的婚礼,随后就一直居住在北京。家里人劝她考大学,她也想试试,于是就编了个假名“张旋”,托弟弟张宗和在宁夏当中学校长的朋友帮忙出具了一个假中学文凭,然后到北大旁听。当时北大入学考试要考国文、史地、数学和英文。张充和数学基础很差,到16岁时还不知道什么叫几何、代数,她把复习的精力全用在其他3科上。

  1934年,成百上千的考生从全国各地齐聚北平,参加北大的考试。临考的那天,家人为她备好圆规、三角尺等作图工具,事后她说“我没用,因为我连题目都看不懂”。果不其然,成绩下来,她数学考了零分,史地、英文得分甚高,国文更是考了满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写得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激赏。胡适拍案叫绝,于是指名希望录取这名总分超过录取线的优秀生。然而当时北大录取规则明文规定,凡有一科为零分者不予录取。已升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的胡适,亲自跑去给阅数学卷的老师施压,希望对方无论如何在张充和的数学卷上找出几分,但那位数学老师坚持原则,反驳说零分就是零分,0.5分都不给。北大试务委员会爱才心切,不得已“破格录取”了张充和,她便成为当年北大中文系录取的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当时北京报纸在大学新闻栏报道此事,不过写的该生姓名为“张旋”,也就是张充和的假名。张充和此举一是怕用真名考不上给张家人丢脸,二是不想让北大知道她跟张兆和是姐妹,从而联想到沈从文。沈从文那时已是名作家,且与胡适私交甚笃,她不想沾光。那个年代北大中文系名师济济,主任胡适,教授有钱穆、冯友兰、闻一多、刘文典等,名师亲授使张充和受益良多,这为她后来成为书法、绘画、昆曲、诗词“四绝大师”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功底。自张爱玲、冰心相继辞世以后,已成为“张先生”的张充和,被大家尊称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叶曼——从试读生到国学大师

  叶曼,原名刘美伦,1914年出生于湖南湘阴一个文化世家,6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成为北大法学院经济系的试读生,是当时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1935年,叶曼参加了北大、北师大和清华3所高校的考试。其中,清华是她中向往的高等学府。考试结果是其他科都不太理想,而她的作文《最悲哀的一件事》情真意切、文笔俱佳。胡适看了这篇文章,大为赏识,但其他评委一致认为这位考生的其他科目较差。胡适只好让步:“好了,想办法能让她来就行。”而他所想的办法就是让叶曼当试读生。因此,录取结果公布后,叶曼名落清华、北师大,而在北大试读生榜单上位列探花,成为当时北大法学院政治、经济、法学三大专业唯一一位女生。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叶曼选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陶希圣的《中国古代社会史》、钱穆的《通史》、闻一多的《楚辞》和叶公超的《英语正音》,这些大师级学者的讲学授课,为她日后得以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介绍中国文化的精髓打下深厚基础,最终成为誉满两岸、名满海内外的国学大师。

  付贤智——从放牛娃到光催化院士

  新时期恢复高考后,1978年北大破格录取了化学满分的付贤智,2008年清华破格录取了蒋方舟,2009年复旦破格录取了三轮车夫蔡伟读博士等。

  付贤智1991年在北大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开发出第一代光催化空气净化器,2003年开发的多功能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和光催化标准抗菌口罩为抗击SARS作出了重大贡献,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出任福州大学校长,而这一切荣誉的获得,皆源于1978年北大的一次破格录取。

  付贤智出生于福建南平邵武市拿口镇加尚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亲都是教师,父亲付为旺是邵武市的第一位中学特级教师。1974年付贤智高中毕业后,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无法继续上大学深造,被分配到原莲塘公社芹田大队插队当知青,两年后调到大竹中学任教。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即1978年,付贤智参加了高考,他考出了物理98分、化学100分的优异成绩,但其他科目成绩不理想。按照当时的高考录取政策,他只能就读普通师范类院校理科专业。当年福建教委和北大负责招生的同志认为,经历“文革”十年磨难的付贤智,理、化能考出这样好的成绩,确属凤毛麟角,这样的人应该让他发挥所长,最终北京大学化学系破格录取了这个数理化总分全系第一名的偏科生。付贤智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深造机会,从北大学士一直读到博士后,1993年应邀到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做访问学者。由他研制的半导体纳米催化剂和热化过程的先进氧化技术,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采纳、应用在美国航天科学研究领域。1997年他放弃“绿卡”、优裕待遇和发展平台,毅然回到福州大学重新创业。经过13年的艰苦创业和团队奋斗,付贤智创建的光催化研究所已成为国家光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他本人也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光催化领域理论研究与产业应用专家,以他为首的创新团队研究和开发的光催化技术产品在国防、环保、医药等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经济实力决定今天中国的实力,人才实力决定明天中国的实力,教育实力决定后天中国的实力。借鉴历史经验,推进我们当前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拘一格选择人才,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还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