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一般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7:42:54

不做一般的人

        ——临夏回民中学校长马自东访谈录

                     西北师范大学  吴沁峰  张玉兰    

 

来临夏回中实习的第一节班会课上,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主题——说说理想、放飞你心中的梦想,开始了讨论。大家都谈了自己的理想,有的想考上重点大学,有的想自食其力……我们也应邀作了点评,最后是马校长做总结。让我们想不到的是,虽然只是一次班会课,他竟做了饱含深情的演讲。

“同学们,你们都谈了自己的理想,谈得很细很实在。大家是否记得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I have a dream”,这是他几十年前的演讲,虽然事过境迁,但现在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同学们,考大学是我们的目标,但我并不觉得那就是唯一的出路。我所希望的是,你们在走出校门时都要明白自己究竟想走哪条道路?”

“不求人人优秀,但求人人成功;每个同学走上一条成功的路就是我的理想……”

倘若这只是一番泛泛而谈的官话,恐怕也只会让我们对他敬而远之,绝对不会有想要进一步去了解的打算。但是,他的讲话旁征博引、情真意切,而且自始至终都饱含激情,直到汗水流满面颊,打湿眼睛。我们从中读到了一个中学校长的责任与担当。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我们被马校长身上所饱含的热情和激情所感染和鼓舞。于是便产生了采访马校长的打算。令我们高兴的是,几天后的一个下午,马校长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马校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当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希望这次采访能加深我们对临夏回中和您的了解。

     1.初到回民中学,我们觉得回中是非常有特色的一所学校。无论是校门内赫然醒目的校长寄语和校训石,还是教学楼内精心选取的展板和书画。这些都体现了回中和其他中学的不同,可以看出,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是花了很大功夫的。我们想请教您,您大力营造校园文化,这体现了您怎样的教育理念?或者说,您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给全校师生一个怎样的信息?

答:这或许还要从我的经历说起。自1986年大学毕业以来,我一直在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跟教育算是结下了不解之缘,教育成了我生命中的重要内容。这次来回中之前,州上领导找我谈话,对我的工作和我们学校寄予厚望。我觉得担子很重,而且我始终觉得教育是一件非常伟大、非常神圣的事业。来回中担任校长已经有一年了,你们都看到了,回中并不大,只有42亩多地,而且各个板块的使用效率也不是很高。说实话,问题很多!

带着这些困难,我思考了很长时间,究竟怎么办?

    由于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我对中学教育渐渐有了一些深度思考。我认为,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魂,那么校园文化就是一个学校的魂。但是,在很多中学却只有一些宏大的政治标语。而实际上,这些东西对中学来说则显得非常空泛。面对这种千篇一律的校园文化,我在做校长之处,就有了营造有层次、有深度、有厚重感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计划和愿望。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介绍一下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上,我们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第一是显性的。或许你们不知道,跟之前相比,回中的校园了有了很大地变化。我们将许多教育家的名言用不同大小、不同字体的方式挂在了墙壁上、楼道里和教室中。在教学楼里,我们还设置了很多的科普性展板,张贴了能反映回中历史变迁的老照片,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广泛动员学生等形式,重新确立了校训、等等。据统计,所有大大小小的文化展板共有800块之多。

    有些同志可能不太理解,学校嘛,搞好教学就行了,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举个例子说,我到回中不久,就知道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的消息。当时我想,我知道了,老师们尤其是学生们知道了吗?如果他们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错过了这些最新的知识,我觉得自己并不算尽到责任。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要求我应该做些什么。于是我们力主订购了六十张的展板,其中的内容有各学科的前沿知识,还有著名作家和大学排行。这些内容,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考虑、筛选、搜集出来的。当一周后,这六十个具有最新科技含量和充满学术气氛的新材料展板挂出在教学大楼上的时候,全校师生无不称赞,大家觉得,我们回中从这些展板的气势上已经开始和一些名学校拉近了距离。我还有一个打算,今年展板的内容,要让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来做,请每个班都建言献策。这不但以另一种形式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更调动了同学们探索新问题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仅从显性方面着手是不足的,我认为,它的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应该各占一半。

那么,什么是隐性的校园文化呢?我们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点:

其一,必须要有一个体系健全的管理制度。这方面,我们学校最成功、最有影响、对学校发展产生了明显推动作用的一件大事就是我们借助集体的智慧讨论写成的《学校发展的十大工程》,颁布一年来,我们欣慰地看到,这个重大的纲领性决定已经开始在学校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其二,必须通过和谐校园建设及以人为本思想的落实,使全校师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理念,使他们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去。如果你们去过北大校园的话,就能感受到那种文化氛围对每一个置身其中者的浸染。在那里,你会发现每一个教师都是风尘仆仆、非常敬业,始终为了研究和教学而努力。那么,一个中学如果仅仅说有几个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我觉得那样的意义并不大。我始终记得在北大做过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对振兴北大产生的巨大作用。虽然他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但他的理念和精神一直激励着北大人,所有北大人无不都为把自己的母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有教育专家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后来的北大校长对北大的贡献超过蔡元培先生对北大做出的卓越贡献。

正是由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今年的五月五日举办了老校长马效融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座谈会。与会的不仅有上级领导,更还有我们回中的历届老校长、老教师以及效先生的学生、回中的杰出校友。会上很多同志都发了言,经过努力,我们出版了一本收录有效先生教育思想文稿的集子。这样我们就把老校长的教育思想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了。做为一个中学,我们为什么要办这样隆重的座谈会呢?我们就是要通过大力弘扬前辈们的教育思想来为我们现在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帮助。

其三,必须坚持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这学期,我们班子经过慎重研究后决定,在高二年级实行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改革。我记得很多教育家都说过,孩子们的学习,应该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再给予帮助,而不能一味地灌输。举个例子,牵着一个蒙着眼罩的孩子穿迷宫,会有怎样的结果?可是,如果在他们遇到困惑时,再给他们以点拨,这又会有怎样的效果?谈到这里,我要提到一位我很钦佩的人——蔡林森校长。在教育上,我有几个领路人,国外的有苏霍姆林斯基、加德纳,中国的有蔡林森、朱永新、李希贵、魏书生、李镇西。通过向他们学习,我觉得自己在不断地成长。尤其是蔡林森校长,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使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洋思中学)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怎么办?我们先后派了两位校长、两位主任去河南永威中学取经(蔡林森现任校长的中学)。他们回来告诉我四个字:感慨万千!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心,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要想进步不靠创新不行。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校园文化正是我们营造浓厚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也是我们把握当下的具体体现。事实证明,高二级学生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模式,学习劲头有了明显增加,课堂气氛有了彻底改进。

总结起来,通过大力营造显性和隐性的校园文化,我们愿意传达给全体教师和学生“回顾过去,把握当下,开创未来”这样一个理念。我们希望用这种理念来激励全校的教学工作不断取得进步,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2.校长,正如您所提到的,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回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可是我们也了解到有一些老师或学生对您的理念不能理解或认同,您是怎样协调或者解决这一矛盾的呢?

    答:一个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的学校,来了一个不喜欢因循守旧而是喜欢变化、喜欢创新的校长,传统与现代、守旧与创新必然要引起矛盾,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我可以这样说,在显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我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但在隐性方面,我们的确遇到一些困难。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用两个方法来解决:

    第一,通过不断示范给大家看,使大家明白,改革是必须的,抱残守缺注定不会有提高。

    第二,要有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的信念。即使有很大阻力,即使有人冷嘲热讽,我们依然要坚定地走下去。比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去年我们搞了一次中青年教师都包含在内的讲课过关比赛。听到这个消息,全校哗然,一部分老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我们的初衷,抱有抵触情绪,有的同志甚至很不冷静。但是,我们本着“一切为了教与学”的理念还是坚持下去了。实践证明,我们的这一举措是正确的,不但有效地促进了老师们对课堂教学的重视、推进了教学改革。在事后也得到了绝大部分教师和同学的支持。

洋思和杜郎口是两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山东和江苏的乡镇学校,当时都面临着和别的学校合并的可能,但是就是这样两所普通的学校因为被当地教育局委派了两位有抱负有思想的校长,经过催其升和蔡林森两位校长几年时间的创新管理和发展,现在在中国的基础教育界已经是赫赫有名的两所明星学校了。这两所学校的命运转折可以用“从奴隶到将军”来完全可以形容。因为它们的变化为所有的教育人告诉了一个明确的道理和方向:一所学校的命运一般情况下掌控在一个校长的手中,不过学校的生源多么普通,教师队伍多么层次不齐,只要有一个有思想有管理才能有教育梦想有志气的校长,这所学校一定会找到一条属于具有自己发展特色的教育之路。

在这些鲜活的教育成功之路的感召和启迪下,作为一个从事教育时间较长的管理者,我一直在梦想着什么时候像杜郎口的催校长那样办一所成功的学校。2009年,我终于有了实现这个梦想的机会。受组织的安排,我来到了回中做校长。就从到学校的那一天开始,我悄悄为自己鼓劲和加油,……

 

    3.我们知道,您在工作之余一直笔耕不辍,我们读过您的散文,《为母亲祈祷》记述了对母亲的怀念,《念想》追忆了同学之间深厚的情谊,《美丽临夏》又表现出您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等等。我们冒昧揣测您一定也是性情之人。但您在工作中却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风格。我们很想知道在您身上如何会兼有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风格?

答:在这一点上我也有一些不解。尽管,我在管理中是有楞有角、雷厉风行的。但我内心并不完全是那个样子的。说真的,我和普通人一样,也有脆弱的一面。看到一篇情文并茂、感人至深的文章,常常会感动得让我流泪。为什么这样说呢?到现在为止,我仍然是一个坚定的文学爱好者、痴迷者。上大学时,我发现自己的路选错了,比起数学来,我似乎更爱好文学。但没有办法,转系在那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几乎只能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上。那时,一做完数学作业,我就会拿起《包法利夫人》、《战争与和平》等外国十八、十九世纪的小说。因此,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将来不管参加什么工作,我要在毕业十年内,成为甘肃省有一点名气的作家。抱着这样一个态度,我尽可能多地读中外名著。毕业后,我回到家乡的一所农村中学当了老师,一段时期以后,我觉得我的文学,梦想可能要破灭了,因为工作实在太忙,任务十分繁重,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与文学告别,很少去写,几乎也很少看了。

那么你们要问了,我为什么又重新拿起笔来?

2000年母亲的突然去世,对我的打击很大。那段时间我痛苦、消沉、无法振作,想到自己由于工作和经济原因,还没有对她尽到该尽得孝道,甚是愧疚和感慨。一段时间的痛苦之后,我突然开始思考,我不能这样下去,为什么不写一点文字的东西来做纪念呢?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在一次开会之余,我下定决心要把文章写成。就这样,我写到夜里两点,回来以后改了几遍就交给了《民族日报》的一位编辑。之后心里非常忐忑。直到有一天晚上我接到了他的电话,他说:自东,你的文章真感人,我看的时候流了好几次泪。过了一个星期,这篇文章用一个版面发表了。三年后,父亲去世了,我又写了一篇《永远的冬青树》来纪念他。这两篇文章就像两块小碑一样立在我的心中。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我重新拿起了笔,一有思考就写。现在写东西也不是为了成名立传,只是用文字来记录一些东西,经常是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有感而发,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我的思想。让我欣慰的是,我的散文集《为母亲祈祷》将于11月出版发行。

现在,虽然每天的工作都忙碌、繁琐,但我对文学的热爱没有减弱,看书的习惯没有改变。我觉得文学对学生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营养,阅读和写作永远是联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在学校场地十分有限、资金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兴建了占地600多平方米的校园图书馆,并通过“文化招标”的形式,动员同学们参与命名的工作,最终通过民主测评的方式,确定了“校园百度”这个名字。

这样看来,我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在具体工作中则体现为要求严格,但在管理中又讲究人性化。

 

4.我们是从您所参加的一次谈“理想”的班会上开始认识您并对您的教育理念发生兴趣的。最后,我们想再次请您谈谈您的“理想”。

答:来回中一年多了,我对回中和回中的孩子们充满了感情,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能使回中的教学水平和文化建设都有较大的提高,向着“省内知名、州上一流”的目标而迈进。但是,作为一个校长,我认为学校教育教学并不是全部,我更看重的是对3500多名学生思想的锻造和引领,我希望使他们在走出学校后都能有一种坚强的、刚毅的、不屈不挠的思想和意志,每当面临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都能用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勇敢地超着认定的目标昂首拼搏,直至成功。说白了,我们就是要培养一个健全的人,而不是只会读书,没有思想的盛满了知识的“小罐子”。蔡元培早有说过:“学校的教育,课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和人格的教育”。当一个人有了健全的人格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碰到任何困难之后,都所向披靡、迎刃而解。所以,思想的锻造和引领对于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我们回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会这样的精神。

 采访结束时,我们又一次听到回中的校歌中那句掷地有声的宣言:“我们不做一般人。”

让我们衷心祝愿:马自东校长和他的教师团队,以及全校3500个对未来都充满希望的学生,在回中这个处处彰显着成功基因的校园内,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都能成为一个个不一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