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揭秘肇新窑业的崛起与衰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5:02:27
2007-08-29 07:14:46 来源: 沈阳日报 [ 24095346 ] 24095346
公告:沈阳新春皇寺庙会2月14日开锣 沈阳节日临时救助热线24小时开通 沈阳今年1月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 2月三大天象 周五火星访“鬼星” 虎年春节股市休9天 2月22日开市 在线报料

杜重远

奉天肇新窑业公司(位于今沈阳惠工广场西侧)
本报记者  庞铁明
万柳塘公园西侧的沿湖小区里,居住着一个77岁的老人。他叫张国德,1950年3月,20岁的他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他供职的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企业:肇新窑业。他在厂子里做的是最辛苦的工种,因为工作现场粉尘很大,工人们普遍患有严重的肺病,因为他工作出色,只在这个岗位上做了两年,张国德就被任命为工会主席,一直到1959年调到大东区工会担任工业部长,他才离开了肇新窑业。不过,张国德却依旧和肇新窑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老伴在那里当会计,一直到退休。
岁月无情,像张国德这样曾经在肇新窑业工作过的人越来越少了,肇新窑业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也不是很多,一些有见识的收藏家收藏了一些,已经成为非常珍贵的历史见证。沈阳市档案馆有一批肇新窑业的资料,记载了当年生产和销售的情况。
肇新窑业曾经是实业救国的一面旗帜。在上个世纪初日本企业生产的瓷器占领中国市场时,肇新窑业异军突起,以实力御外,叙写了一段传奇故事。可是,日本人在中国设置陶瓷厂,会得到日本政府的扶持,技术精巧,且有良好机器设备,与之竞争并非易事。在那样一个乱世里,一个新的企业成长起来,肯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肇新窑业公司曾经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突围而出的呢?
张学良解囊相助12万
肇新窑业公司创办于1923年,创始人是刚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杜重远。杜重远在日本学的就是陶瓷制造,因此,回到国内后,发现东北市场几乎被日本瓷器所垄断,他深感中国实业落后,关税不能自主,于是决心创办一家陶瓷生产企业。
肇新窑业公司是以提倡国货、抵制日货而兴办起来的,虽然实业救国得到国人的普遍支持,但是,要想建立一家企业,必需大量资金。杜重远只是一个穷学生,刚刚从日本回国,既没有钱,又没有社会资源。他不得不四处寻访亲友,呼吁各方协助。有钱而且肯掏钱的人是很少的,但杜重远毫不灰心,终于经人介绍认识了奉天储蓄会长张志良(字惠霖)。在日本留学时,杜重远和张志良的儿子相识,张略知他的为人,所以慨然应允帮助筹款。
在张志良的帮助下,杜重远共募集股金10万多元。这批资金从事陶瓷生产还不是很够,杜重远的办法是先生产砖瓦,作为制造瓷器的基础。因为资金不足,肇新窑业公司成立时只有一座烧青砖的窑,每年能够生产青砖7万多块,小青瓦5万多块。虽然销路还算通畅,但因为雨水冲毁,一部分坯架遭受损失,所以获利甚微,好在博得社会好评,初步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经过三年辛苦经营,肇新窑业公司生产砖瓦共获利7万多元,分配给股东,股东们十分满意,因此追加投资。杜重远从事陶瓷生产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经过努力,杜重远终于将肇新办成东北第一座机制窑厂,日本人独占辽宁省所用新式砖瓦的局面从此被打破,从日本人手中夺下的金额不下20万元。杜重远说:“砖瓦虽小道,但我要替国家争回权利,至此略觉自慰。”
1927年3月,杜重远开始扩建瓷厂。杜重远这时已经被选为沈阳市商务会副会长,这对于工厂募股方面有所借重。于是,杜重远拟出招股现大洋48万元计划,规定认股时先交出一半,以便扩建瓷厂,其余款项待建厂时交齐。
1928年春,厂房大致建设完成,全套机器设备安装完毕,工人也先后到齐,准备正式开工。但由于各股东交款迟缓,资金被建厂所占用,又因当时战事屡起,时局多变,募股不易进行,工厂面临停工危险。各界人士纷纷帮助大力宣传,鼓动政府积极支援。杜重远曾面见张学良叙述其建设瓷厂缺少资金状况。1929年8月,张学良到北大营校阅,顺便同莫德惠省长到厂参观。他看见建筑工程停止,当即表示予以援助,并委托莫德惠调查需要多少资金。不久,张学良由边业银行拨给现洋12万元作为他个人股本,遂解决了肇新资金不足的困难。
关键时刻杜重远亲自试验
与一般手工业技术不同,机制瓷器必须有几百名技术工人,才能顺利开工。中国瓷业工人以江西为多,但那里的工人只是手工作业,不会使用机器,只请来手工成型工、绘釉工各一名。不得已,杜重远又去大连访问日本技术人员安田乙吉。安田和杜重远曾经是同学,清末在湖南醴陵创办瓷厂,颇有声誉,后在日本大连大华瓷厂担任技术指导,因派别分歧辞职。杜重远三下大连请安田来沈帮助建设瓷厂。安田来厂后设立小型试验场,领导试验仿制大华瓷厂的各种产品。随后又通过各种关系,在大华瓷厂选择技术工人28名,答应工厂开工即来厂工作。为适应生产需要,公司又招募徒工80余名加以训练,作为本厂基本工人。
正式开工伊始,即发生与日本人开设的大华瓷厂的纠纷。由于肇新开工,大华瓷厂早有预约的技术工人都来肇新厂工作。不料大华瓷厂其他中国工人也纷纷辞职要来肇新,使大华瓷厂几乎停工。大华瓷厂经理人向日本领事馆控告,称杜重远用高薪诱惑他们的工人,使大华瓷厂蒙受损失。日本领事馆派员带领大华瓷厂人员,偕同奉天交涉署人员来肇新厂,要求交回大华瓷厂工人。杜重远义正辞严地说:“我厂所用的工人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都是自己来的,不是我们从你厂找来的,为什么要交回大华瓷厂呢?”日本人无理纠缠,交涉达两个月之久。最后由交涉署从中调解,肇新不再采用大华瓷厂工人了事。
开工之初,产品质量优良,博得各界称赞,但正式开工大批生产后,由于工人工艺不熟,烧出的瓷器颜色灰黑,光泽暗淡,不受欢迎。安田负责技术指导,本应努力研究加以改良,但他竟以生病为由回了大连,数月不归。公司同事大为颓丧,肇新窑业陷入了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杜重远亲自动手,细心研究,反复试验,经半年时间,终于在1929年8月16日获得成功,产品色泽优美,花纹新颖,足可与日本瓷厂产品一比高低。1929年共生产300余万件瓷器,1930年生产600余万件,1931年生产1000万件。杜重远的经营手法也十分灵活,据说曾经拿出大量实用瓷器,挨家免费送给市民使用,使得广大市民逐渐了解肇新窑业,都开始用国产的肇新窑业产品,从而最终取代了市场上的日货。
由于日本瓷器日益滞销,日商不甘心,为与肇新争夺市场,采取降价倾销方法。杜重远为保持肇新在市场的地位,也不得不以降价相抗衡。到1929年9、10月间,肇新由于瓷价降低已出现亏本现象,继续下去难以支撑。杜重远积极活动,得到各方支持。1929年10月,杜重远将肇新窑业公司改为肇新股份有限公司,奉天省政府批准免纳营业税5年,解决了亏本问题,增强了与日商竞争的实力,生产蒸蒸日上,日本瓷厂不得不改为生产耐火砖。
杜重远被迫
远走他乡
1931年9月18日夜,日寇炮轰沈阳。肇新窑业与北大营相邻,不时有流弹落在厂内,工人们不免人心惶惶。厂方召集全体职工开会,告诉他们不要逃出厂外,一方面厂内比较安全,另一方面,如果遭遇不幸,厂方负责其家属生活五年。大家这才安定下来。为了保证生产,厂方还决定,凡是照常上班的,每天发给两天工资,直到恢复正常秩序为止,所以事变发生的过程中,肇新窑业的生产并没有停止。
杜重远经营肇新窑业公司,把日本陶瓷从东北市场上赶了出去。日本人对他恨之入骨。日本关东军便派人到肇新搜捕他,恰好他在事变前去了日本而幸免遇难。以后,关东军又以了解生产情况为由,多次到厂搜捕杜重远。杜重远惦念自己辛苦经营起来的企业及500名员工,曾冒险回省城,恰遇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公权。张告知关东军正在到处抓捕他,劝其迅速逃离虎口,杜重远即着便装到达天津,后转去北京。
关东军不死心,之后多次到厂里搜寻,并借机详细了解生产和销售情况,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有一次日本人提出要杜重远的照片和提倡国货的宣传单,但厂里以没有对答,因此日本人始终没有得到有用的信息。日本人无奈之下,竟然声称有告密信说厂里藏有大量枪支弹药,进而进行搜查,终究因为没有搜出可以栽赃的证据,只能进行一番恐吓,而不敢公开迫害和染指肇新窑业公司。
抗战胜利却两次停业
日本人始终没有放弃占有肇新窑业公司的野心。没有抓到杜重远,他们就以检查“敌股”为名,几次派人来厂调查,最后认定张学良、周濂和金哲忱的投资(共2260股)是“敌股”,应该完全没收归于“国有”。厂方以便于经营管理为由,主张由厂里出资接受前面所谓“敌股”。日本人坚决不予应允,并提出了几个日本人选。因为在日伪统治之下,厂方不敢据理力争,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决定推举日本朋友樾本贤三和本厂技术员安田乙吉出面承继“敌股”。他们两人虽然是日本人,但还不至于被敌伪所控制。于是厂方向伪满财政部提出:樾本贤三办理工厂素有经验,安田乙吉掌握陶瓷技术,他们接受“敌股”,对肇新窑业的事业发展大有好处。这个理由非常充足,伪满财政部不好反驳,但提出折衷方案,即将没收股份分给樾本贤三、安田乙吉和石光宪一、吉田阳太郎、松井常三郎等五人。这场风波以这样的安排收场,后来改选董事会,收买到股份的日本人提出要出任董事,终于因为占有股份太少,而没有成功。
日寇为了缩减物资消耗,以满足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于1941年颁布了所谓“七·二五”物价停止令,规定所有工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都必须按照规定的办法进行配给、采购和出售。物价停止令的实施,使得所有工厂和商店随时都有因触犯“法令”而关闭的可能。尤其各工厂库存产品,按照“法令”规定的价格亏本销售后,再生产时需要的原料无法以便宜的价格买进来,只能越亏越多,最后逃不掉倒闭的命运。
肇新窑业公司在物价停止令的打击下,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后来经过研究,发现粗瓷和细瓷的限价不同,细瓷的限价较高,如果仿造成功,还会有一丝生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制,终于烧出了瓷色洁白、美观大方的细瓷,不在日本人烧制的瓷器之下。从此,肇新窑业公司大量烧制细瓷,营业日渐好转,不但避免了破产的命运,而且还略有获利。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人们以为可以重见天日,没想到国民党进驻沈阳之后,便千方百计接收各大工厂。肇新窑业公司虽然没有被劫去,却被国民党的一支部队强行占据,作为部队的驻地,几经交涉也不退出,只好一起共住,各走各门,避免发生冲突。1946年2月25日,解放军某部经过激烈的战斗,消灭了国民党的这支部队,但解放军退出后,附近一伙歹人却拥了进来,将库存成品和重要材料抢劫一空。肇新窑业公司难以继续营业,只好宣告停业。后来,肇新窑业公司一度恢复生产,但很快因为电力供应完全停止,生产用煤也买不到,不得不再次宣布停业,一直到沈阳解放。
最后的岁月
沈阳解放后一个多月,在人民政府的关心下,肇新窑业便恢复了生产。因为社会稳定,工人们热情高涨,生产出来的瓷器特别畅销,很多商家都来厂缴款定货。当时沈阳市陶瓷公司的祁靖经理进驻在肇新窑业,工厂组织了工厂管理委员会,杨振禹被选为工人代表,主持工厂每天的工作。
1949年3月1日,肇新窑业实行了公私合营,公司业务逐渐走上正轨,进入了历史上最稳定的时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沈阳陶瓷厂生产建筑用陶瓷,肇新窑业则生产日用陶瓷,两家工厂分工明确,都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张国德老人告诉记者,当时厂子里有非常先进的灯光球场,晚上也能打比赛,市里很多比赛都到这里来举行。从老人的讲述中听得出来,那时候作为肇新窑业的一员,是非常自豪的。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肇新窑业的效益不佳,终于在1982年被划归高压开关厂,就此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王莉)
新闻交流区http://bbs.syd.com.cn/forumdisplay.php?fid=118
数字报链接http://epaper.syd.com.cn/syrb/html/2007-08/29/content_108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