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科技与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0:40:18
公共安全科技与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时间:2009-09-04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浏览次数: 24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推荐] [关闭] [摘要]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应急管理是公共安全保障的核心问题;国家重大需求是发展公共安全科技与教育的第一推动力,加强应急管理对公共安全科技与教育提出了明确而紧迫的战略需求,开辟了一个发展公共安全科技与教育的广阔天地。全社会公共安全水平的提高,需要公共安全科技与教育的支撑。简要阐述了发展公共安全科技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惠及中国及至世界的公共安全科技和教育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科技与教育总体目标重点任务
  一、问题提出与思考
  突发公共事件案例带来的警示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应急管理对科技与教育的需求。
  (1)印度洋地震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地震海啸,2小时后海啸到达斯里兰卡。海啸传播速度约800公里/小时,(相当于民航机飞行速度);岸边水头高度平均为4~6米,最高达8~10米;岸边水冲击力平均为300公斤/平方米,最高达1000至2000公斤/平方米。这场地震海啸造成近30万人死亡和失踪。它给人们的警示:需要研究灾害形成机理、灾害蔓延及其后果的预测理论,建立国际性信息互通的监测、预警、决策和发布系统,实现科学预测、快速预警和及时疏散。
  (2)吉化双苯厂爆炸及其衍生与耦合事件
  2005年11月13日,吉化公司因违反操作流程,处理不当,苯胺装置发生爆炸,导致人员伤亡和约100吨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水体,造成跨省水域污染和中心城市多日停水,进而引发社会安全事件。它的警示:需要研究突发公共事件衍生与耦合的机理和规律,跨部门、跨省城的预案编制、信息互通、预测预警、综合协调和应急联动,实时状态监测和处置方案动态优化等。
  (3)卡特里娜飓风及其引发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造成本世纪美国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据统计:约1209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受灾人口高达500万,经济损失2千亿美元(风险管理公司统计:经济损失高达1万亿美元),导致40万人失业;引发危化品泄漏、水质污染和弧菌病蔓延;当地政府机关瘫痪,形成无政府状态,灾区社会秩序失控,灾民与政府之间对立情绪强烈,抗议活动频发;公众心理状态严重失衡,社会内部潜在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集中爆发。犯罪团伙乘机兴风作浪,持枪抢劫,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卡特里娜飓风这一自然灾害引发了环境污染、生产安全事故、疫病疫情和社会安全事件。它的警示:需要研究飓风发生机理与蔓延规律,预测其登陆的时间、地点和后果;多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衍生与耦合,多部门、多层级的信息互通、救援力量优化调度和应急资源优化配置;社会稳定性指标体系和社会演化动力学,应急决策缺陷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灾害心理学和行为学,大规模人员疏散避难策略。
  (4)“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道恐怖袭击,造成3栋建筑整体坍塌,2825人遇难,其中包括343名专职消防人员。它的警示:需要研究防恐反恐的国家战略和科学技术;无预警情况下应对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决策指挥及救援处置;灾难事故现场的信息获取和传递;建筑物在火灾和原有力荷载共同作用下破坏与坍塌的机理、临界条件和防范措施;重大建筑火灾环境下公众的心理、行为与疏散避难。
  国内外古往今来的突发公共事件给应急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包括:面对各种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洪水、台风、地震、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交通事故、放射源、非典、禽流感、食物中毒、刑事案件、恐怖袭击……),如何实现监测监控,并实时动态地了解现场状况?面对不同条件(事故地点、气象条件、泄漏物质、存储压力、存储总量、周边环境、居民数量……)下的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科学预测其发展趋势、后果并快速预警?面对诸多影响因素和应对方案(现场情况、疏散人群、救援力量、避难场所、资源配置、交通管制、治安警戒……),如何科学决策、综合协调和高效处置?
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和人力资源的持续支持,是公共安全科技与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发展公共安全科技和教育
  与国家对公共安全科技和教育的重大需求相对照,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公共安全科技和教育严重滞后。虽然我国公共安全科技和教育的各个分支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均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各相关领域研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从整体意义上讲,我国的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尚刚刚起步,研究基础薄弱,公共安全研究与实验基础设施落后,技术与装备研发能力差,专门人才严重不足、缺乏整体层面上系统的公共安全科技研究,尚未形成构建国家公共安全科技与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对公共安全科技与教育的重大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公共安全保障和公共安全科技与教育,并将其列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公共安全首次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一五”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要求,作为重要的应急保障之一,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平台,提高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水平。
  为了适应和满足应急管理提出的重大需求,未来5-10年公共安全科技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可以归纳如下:
  总体目标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公共安全科学理论、方法学及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等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的持续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形成对多灾种及其耦合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能力,形成公共安全应急成套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自主创新建立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体系;促进公共安全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公共安全研究及测试基地、数据库和技术标准体系;建立适应国家对公共安全人才迫切而重大需求的教育体系(学科体系、学历与非学历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全社会公共安全科技素养和教育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在国际公共安全科技与教育界具有重要影响。形成强大的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与教育体系,支撑和引领我国抗御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持续提升。
  重点任务
  (1)加强公共安全的基础研究。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公共安全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初步建立系统的公共安全科学理论体系。
  重点研究公共安全科技理论的共性特点和规律,应急管理体系的复杂性科学问题,多主体、多层级、多环节协同应对机制,多层面社会联动应急机制,信息多向交叉沟通机制和信息资源管理,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公共安全科技理论框架和基本理论;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研究,探索公共安全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措施;开展公共安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和科普研究;开展公众在危险、灾害环境下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动员机制研究,公共安全相关的保险研究。
重点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演化和突变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应急决策的理论,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形成、演化及其突变成灾;基于确定性与随机性双重性规律的预测理论;风险评估的复杂指标体系及准则;多因素综合的全过程风险评估方法;灾后评估及系统重建理论;结合多尺度气象信息,基于GIS的海量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快速提取与模拟仿真;基于应急预案的多目标多阶段应急决策生成、评价和优化。
  (2)加速突破公共安全的关键技术。以公共安全的国家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我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控制与应急为主线,针对公共安全领域的若干“瓶颈”技术和核心技术问题,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建设结合,加强公共安全关键高新技术的自主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及风险治理、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决策指挥、救援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包括:全方位无障碍检测探测与精确定位技术,多尺度动态预测、模拟仿真、综合评估与快速预警技术,智能决策、科学指挥和综合救援技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相关的技术、装备、仪器和工具;发展以地理信息系统为载体,综合信息获取、数据库、预测预警和应急预案,智能生成决策方案的集成技术;研发集中体现应急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形成应急平台设计制造的工程技术能力。进而以高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支撑和引领安全产业发展,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公共安全的技术及产业强国。
  (3)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与综合应急技术研究。公共安全的重点在城市,安全是现代化城市的第一要素。必须面向城市多种突发公共事件耦合派生的综合防治和应急救援,研究城市公共安全标准,基于风险评估和应急救援的城市公共安全性能化规划;城市设施在多因素耦合致灾作用下的风险评估、承灾能力评价和综合防治的优化设计;复杂城市结构与设施的安全防控;城市多灾种危险源的综合评价与监控;城市突发公共事件耦合与派生的现场探测监测、预测预警、决策指挥和救援处置;城市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人员安全防护和疏散避难,建设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和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示范工程。
  (4)营造良好的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环境,建设国家公共安全创新体系。完善的国家公共安全创新体系是实现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的重要基础,是形成国家公共安全核心竞争力和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需要完善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加强体制创新,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公共安全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体系、技术开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保持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加强公共安全科研基地和基础条件建设。建设一批公共安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地、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与装备研发基地、公共安全技术标准及测试基地。加强公共安全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包括建立体现应急科技国家水平、发挥国家公共安全智库作用、在国际公共安全与应急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国家公共安全与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它们的任务是:面向各级政府、部门应急管理的科技需求,为国家应急“一案三制”提供法规、政策、体系规划、应急预案、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的技术支撑;面向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在监测监控和预测预警技术、辅助决策和模拟仿真技术、应急平台安全保障技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服务于国家的大型科研计划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科研需求,为开展公共安全与应急技术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提供基础研究条件支持为政府、地方、企业和社会提供高水平公共安全与应急技术咨询和服务,提供技术培训和演练基地;为培养高水平、综合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科技人才提供硬件环境;为公共安全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在培养公共安全人才方面的作用,推进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公共安全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根据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的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交叉性特点,迫切需要尽快设立公共安全领域研究生教育的一级学科(“公共安全科学与工程”或“安全科学与工程”)、相应的专业学位学科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成完整的公共安全领域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提供强大的管理、科技和职业人力资源。
  ——实施公共安全技术标准战略,以技术标准促进公共安全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升级;建立国家公共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构建公共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公共安全技术标准研究,尽快形成并逐步完善公共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结构,使我国公共安全技术标准化体系满足国家公共安全和全球化的需要。
  ——建设公共安全数据库和公共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资源的整合、集成、共享、保存和更新,提高利用效率。
  致谢本文研究获得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的支持;本文在完成过程中,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许多老师提供了素材,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1]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
  [2]科技部,“十一五”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5.
  [3]Fan Weicheng and Liu Nal'an,Progress in Fire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Invited Lecture. BFRL/NIST Annual Conference. April 3-4,2006,Washington,DC
  [4]范维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专题讲座。2006.7.7-8,北京。
  [5]范维澄、刘奕、申世飞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第一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2006.7.26-28.唐山。
  [6]范维澄、袁宏永、苏国锋。我国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信息化建设》第九期,2006.
  作者简介
  范维澄: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目前主要研究领域: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技术;公共安全科技中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人员疏散、应急救援的理论与技术及其综合集成。
  本文转载自《中国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