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进三千里江山的英魂》第3集:深情守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8:53:57

《融进三千里江山的英魂》第3集:深情守望

(2010-10-29 12:04:01)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之际,一群志愿军老战士重返朝鲜,深情凭吊长眠在三千里江山的英烈,倾情缅怀60年前与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真情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

 

 

 

真诚缅怀志愿军烈士

    金日成广场是平壤最大的广场,这里的人们正在为大型团体操《阿里郎》进行着精心彩排。由朝鲜10万名青少年和专业艺术工作者参加表演的《阿里郎》,再现了朝鲜民族从苦难走向幸福的历程,表达了朝鲜人民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阿里郎》是一个常年表演的传统节目。为歌颂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和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今年的《阿里郎》特别增加了一个新的章节《友谊阿里郎》。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了伟大的战斗友谊,今天,志愿军老兵们所到之处,依然被60年前熟悉的感情包围着。当年,成千上万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血洒朝鲜战场,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而他们大部分就长眠在朝鲜的青山绿水之间。

    这座位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就在志愿军司令部旧址的旁边,陵园依山而建,苍松翠柏,山道石阶共240级,象征先后参战的240万志愿军战士。

    陵园内安葬着毛岸英等100多位烈士。毛泽东曾说,毛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遗体应该埋在朝鲜的土地上。当我们瞻仰陵园的时候,不时看见在陵园内打扫卫生的朝鲜学生。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勇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在朝鲜家喻户晓,今天我们来到烈士牺牲地。

    以罗盛教命名的农场房舍井然美观。由于当地经常暴发山洪,当地人便把罗盛教烈士墓建在农场里一块不会被大水淹没的高地上。

    1952年2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表彰罗盛教伟大的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称号。

    崔莹的妻子和他们的子女亲属在前些年崔莹去世后,他的家人搬到了百里外的地方居住。但每到罗盛教的祭日,崔莹的妻子都会带着双目失明的儿子回来拜祭恩人。1973年罗盛教纪念碑改造落成时,罗盛教的父亲来到朝鲜,把崔莹认做了自己的儿子。

    这条石子路是当地人民用十多天专门为我们来铺就的。为了使我们的车能顺利涉过眼前的河,他们还用沙石填平了河床。

    我们沿着这条新铺成的石子路行进在崇山峻岭中,感受着朝鲜人民的真诚友谊。

    在朝鲜的平安南道安州市有一座山,当地人把它取名为谢元侯山。当年,志愿军铁道兵战士谢元侯在这里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被誉为罗盛教式的英雄。当时全市人民前来为烈士谢元侯送葬,并在他的身边安葬了1178名志愿军铁道兵部队的战友,把整座山建为志愿军铁道兵烈士陵园。纪念碑以铁轨为造型,坚实厚重。

    在整整60年里,战斗英雄杨春增的家人从来不知道烈士的遗体埋葬在哪里,烈士的母亲到去世都心愿未了。

    经过朝方同志的不懈努力,杨春增的妹妹杨春果终于在位于军事分界线的上甘岭志愿军烈士陵园找到了哥哥的墓。

    杨春果把带来的土分出一半,洒向了哥哥的战友们,她说这土不只是她们老家的土,也是祖国的土,烈士们都沾些祖国的土也就等于是回家了。位于昌道郡城道里的金城志愿军烈士陵园,安葬着在金城反击战中牺牲的1万多名烈士。在陵园正前方,远远的是他们曾用生命保卫的朝鲜乡村美丽的民居。

    一位挂满军功章的朝鲜人民军老战士没有打扰志愿军老兵对先烈的祭奠,他默默地等候在一边,一直等到仪式结束才走上前来。

    这座松岳山烈士陵园,静静安葬着2万多名志愿军烈士,据说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山顶向南眺望,还可以看到首尔的山。这些年事已高的老人,把能够回来再看一下牺牲的战友,作为自己此生最大的心愿。

    老人们在无名烈士墓中寻找着在停战谈判期间牺牲的战友姚庆祥烈士的墓,他是这座陵园里仅有的三座刻有姓名的烈士墓中的一座。

    三位老人的身后,是他们的儿子,他们把儿子带来,是为了告慰战友们后继有人。

    在这半个足球场大小的烈士陵园里安葬着一万多名烈士,合葬墓上生长着无数的嫩草,它们在黄昏的山风里舞蹈,烈士们牺牲的时候恰如这嫩草般年轻,即使枯荣,热血铸就的丰碑却不朽。

    据说,罗盛教牺牲前,曾跟少年崔莹说起自己的家乡,他指着美丽夕阳的方向说,他的家乡就在哪儿,等战争结束了,他会回到老家,回到母亲身旁,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失子之痛在人类是一致的,毛泽东和黄继光母亲双手相握的这一刻,传达出的是同等的人类情感。

    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后,志愿军司令部组建烈士陵园修建委员会,开始有组织地在朝鲜境内修建志愿军烈士陵园。现存朝鲜境内共有8个大型烈士陵园及62处墓地,243个无名烈士合葬墓。

    1958年志愿军回国时,陵园交给朝方管理。几十年间,朝鲜人民用深情守护着这些烈士。

 

 

 

历史铸就长久友谊

    60年里,志愿军的亲人,祖国人民从没有忘记志愿军烈士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朝鲜扫墓,缅怀英烈。当年在战场上并肩作战中朝两国的战士们,战后又像一家人一样投身到建设朝鲜家园的劳动中。朝鲜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到处是美丽宽敞的民居。我们来到了朝鲜模范农场——宅庵农场。1958年周恩来总理曾来到过这里参观,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传扬中朝友谊的榜样。

    战争时期,朝鲜人民竭尽全力支援志愿军,光上甘岭战役,就组织了8千人的支前队伍。在血与火的考验下,他们与志愿军的感情如同亲人一般。

    当年中朝两国电影工作者共同拍摄纪录下一段当年资料。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完成了党和祖国赋予的光荣使命,载着朝鲜人民浓浓的情谊全部撤离朝鲜。在朝鲜八年的日日夜夜,用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将永远铭刻在两国人民的心中。志愿军老兵友好访问团在朝鲜期间,得知朝鲜北部发生了严重水灾,自发向朝鲜受灾人民进行了捐款。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60周年。60年前,英雄的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他们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他们的英名永载史册,他们的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