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三峡实验工程——葛洲坝水电站动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01:17

1974年三峡实验工程——葛洲坝水电站动工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6-06-08

  中共中央1970年决定先建作为三峡总体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为三峡工程作准备。周恩来也曾说过:“葛洲坝工程是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

  葛洲坝工程位于西陵峡末段,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完工前中国最大的一座水电工程。该工程1974年12月30日动工,1988年完成。
  
  葛洲坝工程主要由电站、船闸、泄水闸、冲沙闸等组成。大坝全长2595米,坝顶高七十米,宽三十米。控制流域面积一百万平方千米,总库容量15.8万立方米。电站装机21台,年均发电量141亿度。建船闸三座,可通过万吨级大型船队。27孔泄水闸和15孔冲沙闸全部开启后的最大泄洪量,为每秒11万立方米。

葛洲坝与三峡工程的关系

  葛洲坝工程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设计三峡工程方案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兴建葛洲坝工程,而是后来在讨论三峡大坝的选址问题的过程中,经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形成了“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方案”,这才有了葛洲坝工程的建设。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国力有限,领导人更担心一旦与美、苏开战,三峡大坝一旦被炸,四分之一甚至半壁江山将被水淹,人命和财物损失难以承受。三峡工程下游的葛洲坝工程可算是折衷和预备方案。

  在长江干流梯级开发规划中,葛洲坝工程是三峡工程的航运反调节梯级,修建三峡工程就需要修建葛洲坝工程。这是因为:从航运方面考虑,一则三峡水电站在枯水期担负电网调峰任务时,发电与不发电时的下泄流量变化较大,下游将产生不稳定流,一天24小时内的水位变幅也较大,对船舶航行和港口停泊条件不利,因此,必须利用葛洲坝水库进行反调节;再则三峡坝址三斗坪至南津关有38千米山区河道,如不加以渠化而让其仍处于天然状态,航道条件较差,难以通过万吨级船队,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也难以发挥。因此,需要利用葛洲坝水库渠化该段航道。从发电方面考虑,从三斗坪到葛洲坝之间,尚有27米水位落差可以用来发电,可发电150多亿千瓦时,效益十分可观。

  按照长江干流梯级开发规划中的建设顺序,三峡工程下游的葛洲坝工程宜在三峡工程开工之后几年开始修建,以避免三峡工程在葛洲坝水库中修建大江土石围堰。

历史原因:电力严重短缺

  兴建葛洲坝水电站有其历史原因。1960年代中期虽有“文革”、“备战”等制约因素,但是,自毛泽东1964年五六月间提出“要下决心搞三线建设”的方针之后,翌年10月全国计划会议提出1966年国民经济计划按照“大小三线建设和一、二线国防工业、战备工程”为重点优先的安排的意见。宜昌及鄂西地区,十堰及鄂北地区都成为三线建设地区。至1967年夏已有十多个大中型企业兴建于宜昌。之后,一大批国防军工企业和科研单位落户于宜昌山区。一下子增加这么多用电大户,湖北全省及邻近省份陷于电力严重短缺的困境。

  1970年5月,为了缓解华中地区工业用电十分紧缺的局面,武汉军区和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向中央建议先修建葛洲坝工程。中央在研究了葛洲坝工程与三峡工程的关系,并听取了对先建葛洲坝工程的不同意见后,于1970年12月26日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并指出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建设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

毛泽东口头批示“赞成兴建此坝”

  1969年10月毛泽东视察武汉,省革委会副主任张体学向毛泽东汇报三峡工程问题时,毛泽东认为:“目前战备时期不宜作此想。”与此同时,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向毛泽东提议修建三峡大坝时,毛泽东也作了如是指示。为此,“长办”技术人员、湖北省水利厅乃至国务院领导寻找其他途径,解决当时日益严重的电力短缺问题。
 
  毛泽东视察武汉后不到两个月,12月5日,“长办”的技术员邱忠恩给国务院业务组成员余秋里写信,建议提前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他说:三峡工程上不了,正准备兴建尚未动工的隔河岩水电站项目索兴停下日后再修,把人力物力调到葛洲坝修这个长江干流工程。

  余秋里将信批转水电部军管会,水电部军管会通知“长办”,要求1970年4月底前提出葛洲坝水利枢纽设计要点报告。
   
  1970年5月份毛泽东在武昌时,对湖北省兴建三峡工程的请示,仍称正值备战时期三峡上不了。5月29日,水电部军管会及葛洲坝工程设计组在京西宾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业务组李德生汇报葛洲坝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李德生要求赶快写报告向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李先念汇报。
   
  5月30日,水电部军管会向国务院业务组呈送《关于停建鄂西清江水电站兴建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报告》。次日,李先念、李德生、余秋里听取水电部军管会主任张文碧、副部长钱正英等关于葛洲坝设计方案的汇报,一致同意先不建隔河岩水电站,提前兴建葛洲坝工程。李先念副总理指示:要继续工作,要报告总理。
   
  6月间,改建葛洲坝工程的方案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认为可行。8月,他派人给湖北领导人捎信,给中央写个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报告。9月,水电部军管会、“长办”等初步研究了泥沙淤积、工程规模、枢纽布置等问题后,提出了《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年内又提出一份《补充设计简要报告》。
  
  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葛洲坝工程问题,11月原则批准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
   
  10月22日,张体学赶到宜昌,传达周恩来关于葛洲坝工程抓紧准备的指示,并主持召开有水电部、交通部、省革委会生产组、长航局、铁道四院、“长办”、丹江口工程局、宜昌地区革委会和鄂西工程指挥部等单位代表参加的葛洲坝工程施工准备会议,决定成立工程临时领导小组,张体学任组长,李地山等任副组长。勘测设计队伍由“长办”和丹江口工程局部分人员组成。施工队伍有丹江口、马颊河、“长办”施工总队共六个团,鄂西指挥部六个团,共投入1.2万人。
  
  10月30日,周恩来主持国务院会议,讨论兴建葛洲坝工程问题,李先念、李德生、袁宝华、曾思玉等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同一天,武汉军区、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向毛泽东主席、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呈送《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请示报告》。随后,张体学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为纪念毛泽东1958年3月30日乘“江峡”轮视察长江三峡,工程代号为330,确定成立330工程指挥部。
   
  毛泽东1970年11月接见武汉军区司令员兼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曾思玉和张体学时表示,“赞成兴建此坝”。
   
  毛泽东口头批示“赞成兴建此坝”后,国务院连续召开两次专门会议研究。12月1日,国务院业务组听取葛洲坝工程设计和准备情况的汇报。李先念、李德生听取有关枢纽工程布置、主要技术总量和施工亟需解决事宜的汇报。
 
  各项工作就绪后,将由讨论稿整理付印的《中共中央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送审稿)》、武汉军区、省革委会的请示报告、工程说明等,汇集成 [1970] 140号《中央讨论文件》,12月24日送审。

  12月26日,毛泽东在文件空白处写下“赞成兴建此坝。现在文件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中将要遇到一些现在想不到的困难问题,那又是一回事。那时,要准备修改设计。”的批示,这就是 “12?26”批示。
 
  次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中发[1970]78号文件,其内容有四件主要文件及附件,即:1、毛泽东主席关于“赞成兴建此坝”的批示件;2、《中共中央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3、周恩来总理为兴建葛洲坝工程写给毛泽东的信;4、武汉军区、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请示报告》及作为附件的《长江葛洲坝水电工程说明》。

  1974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动工,1981年6月开始蓄水运用。工程为闸坝式径流发电与航运工程。

葛洲坝工程的作用

  1981年开始发电、1989年全部建成的葛洲坝工程不仅缓解了华中地区电力紧缺的局面,葛洲坝总装机271.5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157亿Kw?h,保证机率45万千瓦。解决华中、华东缺电的现状。

  葛洲坝27孔泄水闸和15孔冲沙闸全部开启后的最大泄洪量,达每秒11万立方米,起到了很好的防洪作用。

  葛洲坝工程也显著改善了三峡河段航道条件,到目前为止,改善长江航道两百多公里,淹没险滩21处。
 
  同时,葛洲坝工程还培养锻炼了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巨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设计、施工、管理队伍,为建设三峡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确实为修建三峡工程作了实战准备。

www.stnn.cc 关键词:三峡 葛洲坝 实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