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中央筹建三峡省 三峡工程上马无悬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3:04:29

1985中央筹建三峡省 三峡工程上马无悬念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4-04-23

三峡工程卫星图

  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建坝方案,次年的政协会议上,虽有许多政协委员对工程有着诸多争议,但多数人并未反对三峡工程的上马,而是建议“缓建”,当时坚决反对的政协委员只有侯学煜等人。1985年3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三峡省筹备组的通知》,修建三峡工程已无悬念。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过去研究三峡工程各种高低蓄水位方案的民基础上,于1983年3月编制完成的《三峡水利枢纽正常蓄水位150米可行性报告》,坝顶高程165米,利用超蓄水位至160.7米,可防御百年一遇洪水保护荆江大堤的安全。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650亿千瓦时,水库移民33.3万人。

  1983年5月由国家计委召开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议,领导小组有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国家计委副主任宋平及有关部委领导包括钱正英、林一山等16人,邀请参加审查的各有关方面的代表和专家约350多人。经过审查讨论,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宋平同志在总结发言中说:领导小组按照多数同志的意见,拟向国务院建议批准150米正常蓄水位、165米坝顶高程的方案。

  随后,水利电力部山钱正英签发于1984年2月15日以(84)水电计字第61号文报国家计委并报国务院《建议立即着手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报告》,列出了长办研究过的正常蓄水位150米、160米、170米、180米、200米等各种方案,经部党组讨论提出了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正常蓄水位应定在180米以上;第二种意见是在150米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将大坝加高10米,将来如移民顺利,可抬高蓄水位至160米;第三种意见是在前两种意见中取一个中间方案,即正常蓄水位定在170米左右。并说“一致认为,三峡正常蓄水位的选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事关重大,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布局,不是在一个部范围内可以看得清楚的,必需由中央纵观全局、权衡利弊作出决策”。

  1984年4月5日国务院以(84)国函字第57号文原则批准《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指示:“三峡工程按正常蓄水位150米,坝顶高程175米设计”,这其实也是同意了水电部2月15日报告中所提第2种意见。

  1984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报告国务院,要求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提高到180米,以便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交通部也持同样看法。1984年10月,政协经济组连续召开五次座谈会讨论三峡工程。1985年2月中央、国务院决定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科委协助,组织有关方面进行关于三峡工程水位方案的论证工作。

  1985年3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三峡省筹备组的通知》。《通知》说,正在筹备兴建的长江三峡,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工程。它的建成,将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发电、航运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对我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保证三峡工程顺利建成,妥善安排库区移民,加快三峡地区的经济开发,中共中央、国务院认为有建立三峡省的必要。三峡省的区划范围,原则上包括四川省的涪陵、万县两个地区以及湖北省宜昌地区的绝大部分,宜昌市和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东县。在三峡省正式建立前,先成立三峡省筹备组,并建立党组。筹备组由李伯宁等八人组成,李伯宁任组长和党组书记。(注:1986年5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撤销三峡省筹备组,改设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

  1985年4月,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在京召开,167位政协委员就对三峡工程问题单独或联合提出17件提案,建议缓上三峡工程。“缓建”是许多政协委员的温和策略,为了不以过于激烈的“反对”面目出现,他们希望以缓建拖延的方式,最终掐断“三峡”的上马,“曲线救三峡”。周培源、孙越崎多次上书中央,都是要求中央缓建三峡工程。他们认为,只要时间拖得越长,三峡工程上马的希望就越渺茫。李锐也再度上书中央领导,建议三峡工程“在重大问题尚未圆满解决以前,考虑暂缓兴建。”
 
  在全国政协中坚决反对建设三峡工程的委员是侯学煜教授。他认为,从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来看,三峡工程不是早上或晚上的问题,坝高多少的问题,而是根本要不要上的问题。三峡工程的最大问题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几百万移民的安置问题;其次才是工程的技术问题和工程的经济问题,以及工程资金来源问题。缓上三峡工程的理由,只能是工程造价太高、资金筹集困难、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河流流域的开发次序问题等等,而对生态环境问题、移民问题,则不可能提出充分的论据。因为无论早建和缓建三峡大坝,工程将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移民社会问题,本质上不会有很大的区别。

  1985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经济组组长孙越崎(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主席),以92岁高龄,组织并带领全国政协考察团,第一次考察长江三峡地区,沿途召开了40多个座谈会,历时38天。在考察期间,三峡地区秭归县新滩镇发生巨型滑坡,新滩镇全镇被摧毁。滑坡体总量为3000万立方米,进入长江的土方约200万立方米,激起涌浪高54米,波及上下游江段约42公里。考察结束后,孙越崎等政协委员向中央上书题为“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的报告,列举了工程的投资、防洪、泥沙淤积、航运、发电、移民、安全等七大问题。

  1985年全国政协大会的提案和第一次三峡考察团的结果是,迫使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在1996年组织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尽管国务院当时已经原则批准这个工程,并成立了三峡工程领导小组,由李鹏出任组长,由于政协对三峡工程的态度,迫使中央决策层在三峡工程问题上不得不在形式上搞一个论证程序。

  而在主张修建三峡的人中,对水位和开发方式也有很大的意见分歧。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领导小组1985年所《三峡工程不同蓄水位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初步论证报告》的结论说:“三峡大坝兴建后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综合衡量,180米方案所带来不利影响要大些,问题要复杂些,也较难于对付,而150米方案较为稳妥些”。

  1985年及1986年上半年,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组织了全国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水利电力部)的设计研究单位、高等院校的专家们,成立了三峡工程综合评价组,对三峡工程进行了系统的综合评价研究,先后于1985年9月和12月召开了规模较大的三峡工程综合评价专题论证会和经济评价讨论会。虽然有这一系列的动作,但是三峡工程的上马已如离弦之箭。论证会所论证多是技术性问题,在三峡工程上马与否的争议上并没有继续深入论证。

www.stn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