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记之佛学之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29:10
第25讲佛学之争

        解说:在玄奘西游记第二部中,钱文忠教授讲到,玄奘西行求法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玄奘在那烂陀寺受到了最高礼遇,跟从寺院住持戒贤大法师学习了五年,但他并不满足仅仅在那烂陀寺里的学习,他开始到印度各地游历,继续学习佛法。又是五年的光阴过去了,此时的玄奘已经离开祖国十几年,思乡之情越来越浓,于是决定马上返回祖国。然而就在即将动身之时,玄奘突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那烂陀寺遭到了一场残酷的大劫难。怀念母校的玄奘,决定再去最后看一眼那烂陀寺。然而,玄奘回到那烂陀寺之后,却被卷入了一连串、大规模的佛学宗派争斗之中。那烂陀寺为什么会发生大规模的佛学宗派之争?玄奘又是怎样被卷入其中的?他又是来如何应对的?

        此时的玄奘离开祖国已经十几年了,思乡之情越来越浓,于是,玄奘决定马上返回祖国。在回国之前,玄奘想绕道那烂陀寺,再去探望一下他的老师戒贤大师,再去探望一下和他一起度过五年难忘时光的朋友和同事。谁知一到那料陀寺,就被老师戒贤法师抓了一个差,让玄奘在那烂陀寺讲课。玄奘一时半会儿竟然没有办法启程,不仅如此,玄奘还被阴差阳错地牵扯到一连串的辩论之中。这些辩论的对手越来越强大,辩论所悬的胜负奖惩的条件越来越严酷,辩论的舞台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

        大家也许会问:佛教不是提倡不争的吗?

        佛教确实反对执著,因为佛教认为,如果执著某一样东西,就会产生一种爱,有了这种爱,你就不能达到完全的自由状态,就会妨碍你去超脱这个尘世。但是,问题的另一面是佛教对佛教理论,对佛教学说的探究又是非常较真的。真理越辩越明,用在佛教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各个宗派的信徒都有义务和责任,去捍卫自己所信仰的那个宗派的学说。

        辩论,也叫辩经,因为这个辩论,它的主要对象是佛经。辩经,成了捍卫自己宗派理论的最重要的方式。失败者往往会销声匿迹,有的人会割掉自己的舌头,有的人不惜自杀,轻一点的,也要改换门庭,变换自己的宗派,拜胜者为师。而胜利者,则一夜成名,一战成名,万众瞩目。结果是什么呢?当然,信徒云集,得到国王的尊崇,得到国王的大量施舍,称为一代宗师。

        解说:印度的辩经是非常激烈的,胜者一夜成名,败者则有可能丢掉性命。玄奘法师虽然佛学修养高深,但他即不想在印度一夜成名,更不想在此丢了性命。那么玄奘法师又怎么会一次又一次地,被卷入这种大规模的辩经之中呢?

        当时,印度的名王戒日王,在那烂陀寺旁边,施舍造了一铜座塔,和一个学生宿舍小区:戒日王院,玄奘刚到那烂陀寺时,在戒日王院这个小区住过一个星期。根据记载,戒日王施舍的铜塔有十丈高,30米左右,吸引了全印度的眼球,同时也遭到了妒忌。

        有一次,戒日王经过一个国家,那里的僧人,信奉小乘佛教。他们认为,大乘佛教是空华学说,是空华外道。他们不认为大乘佛教的地位特别高贵。他们跟戒日王说:听说您在那烂陀寺旁边,专门为戒贤法师建造了一座巍峨高大的铜塔,您怎么不给我们也造一座啊?

        为了证明自己的宗派在学问上很完善,这些小乘信徒就向戒日王标榜,说我们这里有一位年老的婆罗门,不是说他信婆罗门教,而是说他的宗姓是婆罗门,这是一种最高贵的出身,他也是个佛教徒,叫般若鞠多。

        这个人是整个南印度的灌顶师,他给国王行灌顶礼,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帝师。这个人精通小乘佛教正量部的学说,这个学说在当时印度,足以和大乘佛教相抗衡。

        佛祖释伽牟尼涅槃之后,佛教分裂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个宗派,大乘佛教追求普渡众生,小乘佛教强调修炼自我。大乘僧人基本食素,小乘僧人可食“三净肉”。大乘僧人和小乘僧人,虽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却因宗派不同,一直争论不休,而般若鞠多就是小乘佛教的大宗师。

        而这个般若鞠多绝不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是历史上确实有其人。在汉译的佛经《唯识述记》里,就提到过般若鞠多,说他是三代帝王师,也就是说他当了三代帝王的灌顶师,威望可想而知。小乘的信徒奉他为领袖,好比是大乘的信徒,奉戒贤大师为领袖,是一样的道理。

        这些人还捧出珍贵的般若鞠多的著作,名字叫《破大乘论》,有七百颂,篇幅不大。他们对戒日王说:这就是我们宗派的学说,句句是真理,难道有哪一位大乘的僧人,胆敢改动著作中的一个字吗?可见,小乘信徒对般若鞠多的推崇,和对自己宗派学说的自信。

        戒日王内心当然是倾向于大乘的,他觉得你们这些小乘信徒,未免有点夜郎自大。于是,戒日王说:弟子我听说,有好多狐狸,小老鼠,自以为比狮子还厉害,但是,有一天真的遇见了狮子,这些狐狸和小老鼠们一个个魂飞魄散。戒日王的意思是说,你们没有碰上顶级的大乘僧人,如果一旦见了的话,大概也和这些狐狸,小老鼠差不多。

        戒日王是信仰大乘佛教的,所以把小乘僧人比喻成狐狸和小耗子,面对戒日王的讽刺挖苦,这些小乘僧人会做成什么样的反应呢?

        小乘信徒们说:国王您如果不相信的话,为什么不召集一场辩论呢?通过辩论定是非不好吗?于是戒日王就写信给戒贤法师,请派4位大德,这4个人要知己知彼,内外兼修,大小俱通,到我这儿来参加一场辩论。

        戒贤法师收到信后,召集众僧一起讨论,共同推举出4个人,准备代表那烂陀寺前去辩论,其中就有玄奘。然而,这4个人的态度并不一致,其中3人,明显的震于三代帝师般若鞠多的威名,信心不足,态度动摇,未战先怯。而戒贤法师年岁已高,不可能亲自出马。在这种情况下,

        戒日王要组织一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高层次大规模的辩经,戒贤大法师年高体衰,几位高徒慑于般若鞠多的盛名心生胆怯,那么谁能代表那烂陀寺前往参加辩经呢?

        还是来自于东土大唐的玄奘挺身而出,他说:小乘各个派别的经,律,论,三藏,我在唐朝的时候,有所了解。我在西行求法的路上,在迦湿弥罗时,我花大力气学习过,对他们的学说我了解。玄奘之所以敢挺身而出,他说:如果我输了,那也是支那僧输了,与那烂陀寺威名无关。玄奘做好了一切准备,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应该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的原因,戒日王忽然派使臣送来急信,让那烂陀寺4位高僧先不要急着过去,留在原地,等候召唤。

        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一场紧锣密鼓的,大小乘对决的辩论会,暂时偃旗息鼓,没有展开。玄奘就清闲了吗?不是,恰恰相反,这一场辩论是没有举行,但另一场意想不到的辩论开始了。不光是辩论,是别人打上门来的。原来,在那烂陀寺门外来了一位顺世外道。

        古印度各种宗教派别繁多,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学说,是正道,而把别的宗派均斥为外道。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这个顺世外道怎么敢一个人打上门来?顺世外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宗派?这个宗派和佛教有什么不同呢?

        顺世外道是印度一个有名的外道,被佛教贬斥,被称为96种外道之一。据说这个外道创始人的音译名字就叫路歌夜多,义译是顺世的意思。它的主要学说是反对婆罗门教的吠(fei)陀,反对他们的祭祀,从这个角度看,跟佛教一样,都是婆罗门教的对立面。但是另一方面,他和佛教相比,对业报,对轮回,对灵魂是否存在,看法不一。他不相信业报,所以就在这世界上混,顺着这个世界走,不考虑出世。他考虑这个世界的物质性是真的,佛教认为是虚幻的。

        这个学说对佛教的伤害太大,而打上门来的这个外道是一个亡命之徒。他写了40条要求辩论的意见,公开写了这么一张大字报,贴在那烂陀寺的大门上。并公开注明条件:若有难破一条者,我则斩首相谢。如果有一条,你能破了我,我斩首相谢。

        那烂陀寺上万名僧人,不光有大乘佛教信徒,还有其他宗派的人在这里学习,真可谓藏龙卧虎。我一个对你们一万多人,我如果输了,砍我的头。他贴好大字报以后,还在门口大喊大叫了几天,这个气势一下子把那烂陀寺给镇住了。在他叫阵的这几天,那烂陀寺居然没有人出来接招。

        疯狂的顺世外道在那烂陀寺门外挑衅,几天过去了,没有人赶出来应战。此时,玄奘大法师有一次勇敢的站了出来。

        面对这样一个气势汹汹的对手,玄奘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的呢?诸位想都想不到,以我们了解的玄奘,那么一个谦卑的,那么一个道德修养那么高的一个高僧,他会怎么应战的呢?玄奘一反常态,完全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他派伺候自己的那个净人出来,一把把那个顺世外道的大字报给揭下来,然后玄奘出来,把那个大字报撕得粉碎,往地上一扔,用脚在撕毁的大字报上又踩又碾。可以说,这时候玄奘法师摆足了POSE,就这样来应对这个顺世外道。

        这样的举动,把外道给气疯了。玄奘这个做法,在印度也不多见,这个外道哪里见过这个场面,所以,他一下子大怒起来,问面前这个人,你是什么人?玄奘昂然回答:我是摩诃耶那提婆奴。玄奘在印度用的名字叫摩诃耶那提婆奴,这是一个梵汉合壁的词,摩诃耶那是大乘的意思,提婆就是天,神。奴是个汉字,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我是大乘天的奴仆。这个大乘天是指历代著名的菩萨,包括戒贤法师在内。

        面对在那烂陀寺门外疯狂挑衅的顺世外道,玄奘毫不客气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当然让顺世外道更加愤怒,然而,当玄奘大声的报上自己的名字后,顺世外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那烂陀寺里,有很多来自外国的留学生,外道当然不知道里面会冲出来一个摆足了POSE的人是谁,但是一听这个名字,他马上知道,这一回遇上了真正的对手,因为他素闻法师名,可见摩诃耶那提婆奴这么一个名字,在印度佛教界已经广为人知,当然印度人不知道玄奘是谁。你要问摩诃耶那提婆奴是谁,印度人都知道,他是支那僧人。

        来势汹汹的外道退缩了一下,吓了两下:第一下是玄奘出来撕大字报,踩啊,碾啊,跺啊,他吓了一跳。第二下就是这一句话:我是摩诃耶那提婆奴,听到这个名字,他又吓了一跳。

        史料上还记载了一句无头无脑的话:忏耻更不与论。这句话有点莫明其妙,可以做两重理解:第一重理解是外道自己,觉得抬不起头来,见了玄奘有点怕,不跟你讨论了。第二重理解是玄奘,替这个外道觉得羞耻,你原来气势汹汹,又贴大字报,又喊又叫,我一出来你就退缩了,我不跟你多说了。到底是哪种意思呢?根据现在史料记载,已无从判断。

        然而,是不是因为这句话,我们就认为这场辩论,没有辩起来呢?不是,这场辩论不仅辩起来了,而且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至于这场辩论的具体进程和它的后果,请大家听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