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谁》结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4:41:08
结语---心外无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我们中国人之所以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一观点,原因是我们的文化中原本就有这样的观念。中国有句俗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是说如果不知道是骡子还是马,让马和骡子跑一跑就知道。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人的认识是否正确,通过实践检验就可证明。中国古代哲学对真理的检验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是中国古代哲学并不是泛泛地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抽象的问题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墨家提出“言必有三表”。《墨子》书上说:“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意思是说检查言论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根据往昔的历史经验;第二个标准是考察百姓的反映和感受;第三个标准是将其付诸实施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是墨家的三表法。我们可以看出,墨家重视的是实际经验即“耳目之实”的检验作用。他认为一种学说应该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当时有一个人叫做巫马子,对墨子说:“你提倡兼爱天下,实际上天下没有真正达到兼爱。我提倡不爱天下,也没有真正残害天下。实际上我们都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你为什么认为你的看法正确,而我的看法是错误的呢?”墨子回答说:“现在有一间屋子着火了,一个人要用水去救火,一个人要拿柴火去加大火势。但在实际上都没有去做。那么你为什么说你的学说正确,而反对我的学说呢?”墨子通过这个故事,向巫马子委婉地提出了意见,认为我们如此争论谁对谁错是没有用处的,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去做了才能检验出来。

我们中国人这种重视实际生活经验的想法除了有墨子的影响之外,历史上还有荀子的符验、韩非的参验及王充的效验,他们都认为应该用实践即实际效果来进行验证。

韩非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当时有一个道术家叫做詹何。他和他的弟子在房间里听到外面有牛在叫。他的弟子说,这是一头黑牛,蹄子是白色的。詹何说,这是一头黑牛,但牛的犄角是白色的。派人出去一看,原来是一头黑牛,犄角上裹了一块白布。韩非认为詹何这样做是不对的。与其煞费苦心在房间中猜测,还不如出去亲眼看一看。所以,韩非认为,要用实际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他说,大家都闭着眼睛,你就不能知道谁是瞎子;大家都不说话,你就不知道谁是哑巴。但是只要叫大家都睁开眼睛看东西,提出问题让大家回答,谁是瞎子、谁是哑巴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又比如,光凭借剑的颜色,即使是铸剑大师也不能很快地判断出是否锋利。但是如果用剑去砍一下东西,那么一般人都能判断出剑的锋利与否了。特别是当对一个人进行判断时,韩非说:“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光凭一个人的容貌衣服,即使是孔子也不能判断。只要用官职来试用,根据他取得的业绩来判断,即使是傻子也能判断这个人能干与否。

认识论中真理的判断是一个抽象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往往不谈论抽象的问题。即使是专注于逻辑的名家的辩论也往往和实际生活有关联,更不用说注重实效的法家韩非了。他认为,任何一种言行,都必须以一定的实际功用为目的。这如同射箭。如果一个人毫无目的地乱射箭,即使箭箭都射中最细小的东西,也不能认为他是一个好射手。如果设立一个五寸大的靶子,八十尺远的距离,如果射中了,那他就是一个好射手,因为他有实际的目标。言论也一样。如果不以实际功效作为目标,即使理论再好也没有用处。讲究实际生活中的效用,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征。

心外无物

世界和我们的心是怎样的关系?一般来说,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法,世界是物质的,是可以认识的。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接受了这种看法。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类似的观点,这种观点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使我们易于接受类似的观点。

我们的祖先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对世界的解释方式。他们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和土组成。五行不是单纯的五种物,而是由五种物所代表的五类物。水代表液态流动之类,火代表着燃烧发光之类,木代表着植物之类,金代表着熔化变形之类,土代表着土壤石头一类。并且不同的物类有不同的性质。水有湿润向下的物性,火有燃烧向上的物性,木有柔韧可弯可曲的物性,金有可以金属变形的物性,土有生长植物的特性。五类物之间可以相生相克。诸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之类。整个世界可以用五种物质来代表分类。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世界的变化。

但是我们知道,西方以及印度也有类似的对于世界的看法。我们和他们的不一致的地方在于我们不是单纯地讨论世界的组成,而是从其物性中引出对于人的功用和启示。在中国的传说时代,鲧为天下人治理洪水。他之所以失败,就是不懂得、不尊重水和土的物性,采取单纯以土阻水方法。这样不但没有堵住洪水,反而酿成更大的灾祸。禹总结了他的父亲的教训,根据“水曰润下”的物性,采取疏导的方式,把水从高处引向低处,最后流入大海,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同时根据物性,发明了船、车等。可见,组成这个世界的五行和人是密切相关的,和人一起组成了丰富的世界。

如果单纯地谈论世界是什么,这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被认为是没有用处的。庄子认为“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这是中国古代精神生活的特征,这一点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对于玄而又玄的问题,我们一向不太感兴趣。对于远离人们现实生活世界的彼岸,我们也不认为有意义。世界只有和人联系起来才会有意义。我们可以在这种背景下来理解“心外无物”。

明代的哲学家王守仁曾讨论过这样的问题。春暖花开,王守仁和他的朋友到南镇游玩。山中开满了灿烂的山花,他的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守仁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就是说,当未看花时,心不起作用,花也没有;而当看见花时,这花才显现出来。当花没有和人相遇时,花不能和人发生联系,讨论这样的花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是存而不论的。只有和人发生了联系,人和花相遇,花才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花的存在是和人的心联系在一起的。从这样的背景下来理解“心外无物”应该不是曲解原意。

由此可以看出,在我们祖先那里,世界是人眼中的世界,是人心中的世界。也可以说,世界是人的世界,人生活的世界,而不是什么没有了人的实际生活的纯粹的物质世界。所以,我们今天往往不太习惯于抽象的哲学思辨。每当思考哲学问题时往往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什么原理来说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是我们非常习惯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习惯有它的优越性,使得哲学不脱离生活。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却往往容易陷入哲学不是哲学,生活不是生活的尴尬境地。

结语 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经以三首词来形容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们认为传统精神生活的迷失与回归也应该经历此三种境界,而不是完全复古,全面恢复古代人的精神生活,那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传统精神生活的回归应该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

我们知道,人始终是扎根于历史世界的,人的历史性是如影随形于人的。只有人才脱离了直接性和本能性的东西而堆集了历史,并且不断地创造着历史。人不仅担负着历史,又创造着当下,故而使人本身的历史性也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既成性,也就是传统、过去这一方面;一是现实,即当下这一方面。现实、过去便构成了未来的萌芽。而人,始终是二者的交合点。也就是说,只有相对于人来说,现实、过去的被谈论才有意义。

人类从远古走来,创造着历史。自从有文字以来,历史便被记载下来。后来者通过阅读典籍继承着历史既成的东西。历史既成的东西不是他的客观对象。他在觉知到历史既成的东西之前就已经生活在其中了,已经和历史既成的东西融为一体。当他开始觉知到历史既成的东西的时候,他这时就开始了反思。他在语言、社会习惯及民族素质、文化典籍中发现了已经既成的东西,他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这已既成的东西,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异己的生疏的同时,又是熟悉的已在自身的东西。之所以熟悉已在自身,是因为他就生活在其中;之所以是异己的生疏的,就是他以一种于自身之外观照自身的方式来反思自身。他将这些异己的生疏的东西重新理解、解释并付诸实践就构成了他的人生在世。由此可见,他对历史既成的东西的解释与实践并非只是一种解释技能,而是关涉他的人生在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并不仅仅是一个获得知识和熟悉历史或发展历史感的问题,还是一种塑定我们命运的事情。”传统历史所带给我们的是普遍性的抽象性的东西。我们如何在这普遍性抽象性的东西中获得个体的丰富与具体性呢?这就关涉到当下时代性的问题。

人的历史性的另一方面就是现实性、当下时代性。人除了生活在传统之中,还生活在当下时代中。对传统中各样东西进行自由抉择并与当下时代相结合进行新的创造构成了人的当下时代性。当下时代性包括时代大气候、大环境,也包括人的主体经验,诸如个人经历、知识结构及价值观等。

当下时代性也是从历史既成性中走来的。在当下时代中,传统的东西纷至沓来,人可以自由抉择,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虽然这种抉择也受历史既成性的影响,看起来是命定的抉择,但这正体现了人是生活在历史性之中的。正是人的历史性使得传统精神生活必然不能被抛弃,也不能全面恢复。只有结合时代的需要,创造出符合我们时代的新的精神生活。

我们知道,传统的精神生活作为我们所背负的历史的一部分,它是不会消失的。那么传统的精神生活回归到我们今天的精神生活中会剩下一些什么呢?

传统的精神生活对解决现代人的精神问题有启示作用。首先,对一般人而言,传统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人的身心、人的精神系统处于和谐的状态。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多层面的、立体的世界。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传统精神生活的价值所在就是使人的精神世界、人的身心保持和谐。儒家哲学所提出的的完满人性其实可以看做精神系统、身心和谐的典范。其次,传统精神生活对于治疗一些精神疾病也有启示作用。西方用来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有联想、谈话、释梦等,其用意在于引导患者用意识认识和控制潜意识。在治疗中国人的精神疾病时应该考虑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传统精神生活中的一些修养方法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如认识到和培养自身中的善性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起新的人格的统一,等等。再次,传统精神生活的现实价值在于对于解决人类精神危机有启示作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类在享受物质的同时,丧失了精神家园,整个人类陷入了所谓的精神危机之中。这种精神危机实际上是代表着永恒、整体、理想的形上精神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感性的、当下的、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人。

我国在进入现代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上述精神危机。形上精神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丧失。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认为在有形的万物的背后存在着无形的本原,得到这种无形的本原就能解释有形的一切。这种无形的本原具有超经验性和超感觉性。人类对这种无形本原的追寻就是对形上精神的追寻。到了中世纪,上帝成为形上精神的代表,成为与一切感性对立的超越性存在,而代表着感性存在的人类被压抑。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类抛弃了神性,要求人要像人一样生活。科学的发展加强了这一信念。科学要求人类具有理性,用理性追求普遍性和统一性,但是随后而来的是科学理性成为人类新的上帝。这新的上帝依旧远离了人的现实生活,不能给日常生活以意义。所以西方现代哲学批判这种新的形上精神,要求消解形而上学。“人所需要的不单单是坚定不移地追问终极问题,而且还需要知道:此时此地什么是行得通的,什么是有可能的,什么是正确的。”这种形上追求被消解后,留下的是感性的、当下的、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人。这种境况下的人非常容易走向放纵欲望、追求本能的满足,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精神危机。如何解决这种精神危机呢?这就要建立一种既能有形上追求又不脱离日常生活的新的人类精神。我们认为,传统的精神生活可以在这方面对人类有所启示。因为传统的精神生活所追求的修养境界就是这样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其精神修养也不需要脱离日常生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形上境界,给人以形上精神的支撑。最后,传统精神生活对于我国现阶段的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能有一定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这种状况造成了人们精神上无根基的状态,人们随着生活起伏,漂流,无所安身立命。传统精神生活虽然不能直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其中的某些内容和方式可以给予人们以启示,使人们有所启发。

第一,我国社会在转型初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引入,与以往的计划经济甚至整个中国传统的经济完全不同,经济模式的混乱引起了人们精神上的混乱和无序。当时社会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讨论,诸如什么是我们应该有的精神等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利益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而精神背后的原则是利益原则,功利主义占据了精神生活。如“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赤裸裸地体现了人生忙碌的目的就是金钱的获得。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逐渐显露了它的负面影响,人们在精神上开始摆脱利益原则,代之以更高的精神追求。诸如休闲生活成为时尚,听听音乐,看艺术展览以及志愿活动的风行都表现了人们开始逐渐重视个体精神的精神享受。但是,这还属于精神生活比较低的层次。综观精神的发展历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会越来越追求更高级的精神追求。这更高级的精神追求是什么?传统的精神生活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人的更高级的精神追求应该是人精神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第二,综观人类精神的发展历史,精神的发展有一个由领域原始合一到领域分离的过程。在领域原始合一的时期,知识、道德、艺术、宗教等混合在一起构成人的精神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社会各种领域的分离。人的精神领域内部也随之发生分离,形成各种单向度的人,人的本质也成为单向度的本质。诸如道德上的人,知识上的人等。人的原初的全面的本质被遮蔽。但我们可以推断,或者现在已经有某种趋势表明,人类全面的本质会以分离后的合一的状态呈现出来。在我国,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经历了社会转型的初期、中期发展,人的精神应该以更全面的方式呈现出来。当然,这种人的本质的全面呈现与传统精神生活所说的全面呈现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传统精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某种理论范式。

第三,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的社会正在趋向一体化。人类的精神也正朝向一体化前进。但是,精神一体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和美国化。而我国目前部分人的精神却逐渐美国化和西方化,尤其是不少青少年的精神基本上以西方和美国为朝向。人类精神的一体化应该是综合所有民族精神的全面的人类精神。所以我们的民族精神在人类统一的精神中应该发挥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传统的精神生活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所特有的,所以应该继承和发展下去,为人类精神的发展作出贡献,这应该不是传统精神生活的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