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内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21:38:44
觉醒个体 勃发生命 主动发展 终身学习
——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中期评估校长自评报告
上海市闵行第二中学
余安敏
引  言
“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这是先贤千年的哲思睿智的感叹。“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历代贤达早就向我们发布的时代最高命令和深情的嘱托。新理念的学习与有理论思考的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只要深入思索,就会感觉到“教育”、“学校”、“人的发展” 这样的字眼是如此沉甸。她向我们发出号召,“促人主动发展,让人终身学习”,并随着社会发展滚滚向前的步伐时刻鞭策着我们。在提高社会公民整体素质的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象春雷但更象警钟。是的,众多的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该负起怎样的责任和使命!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这直观教育价值的命题,使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们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并在校本化的过程中,生成科学的运行机制让学校“动”起来,生成合理的管理方式让教师“动”起来,生成有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动”起来。三年前我们高兴地播下“新基础教育”的种子,三年后,我们欣喜地发现它已生根和发芽。期间我们感受了快乐和担忧,遭遇了挑战和矛盾,这一切源于思想的唤醒、观念的碰撞、实践的摩擦、成功的欢乐。三年来,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探索实践中,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师生的眼睛“亮”起来了,思维“活”起来了,手也“动”起来,方法也“多”起来,内容也“趣”起来了。办学获得了不少成绩,得到了社会认可,可谓声誉鹊起。“教育创新”、“与时俱进”,更使我们充满了热情,坚定了信念,大踏步向创建21世纪的新型学校迈进。
自 评 概 说
将新的理念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实践,这是“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一贯坚持的原则。学校长时期处于“僵化”、“静止”状态,对于学校的运行比作“老牛拉破车”并不为过。我校是一所有近40年历史的老校,但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办学优势,教育教学质量曾起伏跌荡,一度失去社会信誉和社会关爱。学校薄弱的管理、师资以及生源问题和学校内部隐性的各类矛盾,也一直困扰着学校和阻碍着学校的发展。再者,学校科研水平不高,软、硬件落后和“生源决定论”的思维定势等因素使得学校缺乏进取竞争气氛,缺乏改革发展动力。为此,让学校“动”起来已是迫在眉睫。98年以来,学校逐步加强管理的力度,借着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的东风,针对薄弱环节,狠下功夫,根据国家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展开了全面的改革和建设。随着学校僵化生存状态的激活,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的形成,学校开始深入思考并寻求新的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平台,让学校更好地“动”起来,使学校教育更具时代性、先进性。在“动”和“活”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好的教育,让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新基础教育”全新的理念深深吸应了我们,学校认识到“新基础教育”是一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整体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系统改革工程,她从生命的高度,关注学校教育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永久的研究价值。学校不失时机地在99年9月成为新基础教育准实验学校,并于2000年转为实验学校。最初,学校选定起始年级(现为初三年级)为实验年级,成立课题组,展开实验工作。我们在新基础教育实验例会上,反复学习、讨论“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的新观点、新思想,紧紧抓住这两个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生存的最基本的领域,进行实验改革。学校不断反馈实验信息,并将新基础理论不断向各年级辐射。学校要求各部门,依据“新基础教育”理论调整工作思路、方法。与此同时,学校以区级以上层面的“新基础教育”现场研讨会,和专家的指导为契机,组织全校教师以宣传导学、专家帮学、互动探学、自主悟学四条线展开了对”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深入学习,并努力实践探索,根据”新基础教育”的“整体”、“综合”的研究方法论,由点到面,有序推进,不断将其理论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将“新基础教育”理论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理论平台加以确定和宣传。运用新基础教育理念,学校在课堂教学、班集体建设、教育环境建设方面积极投入实践研究,现已初步取得成效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新基础理论”的综合渗透,使得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学校建设等方面找到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及工作思路方法。我们期望在“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导下创建充满活力,师生主动发展的新型学校。学校依据“新基础教育”的“三观十性”、新型教师的培养和未来新人的设计、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等全新理论,不断完善学校的办学理念,调整办学目标,在“严管理、勇开拓、抓质量、创特色、求发展”和“人人合格、学有特长、优有特色”的学校发展起步阶段的办学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塑学生特长,展教师风采、创学校特色”,从过去要求学生“三自”,即“自主、自律、自激励”发展到现在的“五自”,即“自信、自治、自律、自主、自强”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操作模式,并重新在全校师生中掀起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思考和磨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以“敦品励学、以品养慧”为校训,以“求真、务实、合作、创新”为校风,以“严、实、精、活”为教风,“勤、实、悟、活”为学风,始终把体现生命的活力作为教与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依据新基础教育对新型学校创建的指导,学校初步形成共识:努力把学校建成以“敦品励学,以品养慧”为校训,以创建学校是师生“学习的学园、成长的家园、成功的乐园”为目标,造就能“反思、研究、探索、重建、创造”的新型教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身心健康、学力合格、富有个性、充满人文”的、主动和谐发展的未来新人为主旨的新型学校。
可喜变化
三年“新基础教育”的实践,学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源于观念的更新而由“动”所至,教师“动”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学校“动”起来了,他们之间的互动更使得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良好的师生精神状态亦给来访的社会各界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全国共同体会议中,对我校从总体上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认为课堂状态、学生活动,师生精神面貌都很好,这对于一个条件非常一般的学校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学校的这种内在活力已走在许多条件较好的学校之前了,学校有进取精神,坚持改革实验,必定会取得更大成绩。学校因“动”而带来的可喜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校本培训和教师学习方式的更新,促使科研水平有了新提高。
过去,学校校本培训较少,教师学习方式单一,主要依靠学历进修和教研组活动。随着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渗透,新型教师的培养要求。学校拓宽了教师学习的渠道和方式,如专家讲座式的帮带学习;利用各类会议和宣传橱窗进行宣传、引导学习;组织组室内外、部门相互探讨、听课研讨式学习;下发资料,要求教师提交报告的反思式的自主悟学。这些学习对教师发展、观念更新、专业素养业务能力的提高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学校要求教师们在学习中,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实践花絮和论文,教科研部门对此进行监督,指导管理和评价。目前,对新基础理论的学习、实践和思考,已涉及到学校各年级和各个学科,这里仅以50岁以上的教师为例,如生物实验室吴美球老师撰写的《课堂上要关注每学生》,史地生教研组吴正言老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下的地理课堂的思考》,初三年级王素华老师写的《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让给学生》,化学教研组的张行菊老师撰写的《让化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等。科研水平的提高体现在:第一,是群众课题研究较过去有突破性进展。去年区级认定课题7项,今年又申报了8项。第二,教师参与区科研成果评比的获奖率逐年提升。2001年获奖有7项,同时在市区级刊物刊发的文章也相应增多。第三,学习使教研气氛变得浓厚,教师开课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研讨意识显著增强,每一轮“新基础教育”研讨课,都有十几名老师报名参加,目前已形成“有课可评,有例可说”的教研环境和“向科研要效益,向课堂要质量”的教研意识。
二、课堂教学观念和方式更新,促使课堂教学有了新追求。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实践中,课堂教学观念有了全新的变化,教学方法亦随之丰富起来。过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主要是:完成知识点学习的认知要求,完成教案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情形以灌、仿、记为特征,以讲述、作业和盯、补为重点。如今,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基础教育”精神感召下,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普遍得以更新。大多数教师看学生、看课堂的眼光都发生了变化。如众多教师曾在体会文章中提到诸如“相信学生的无穷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正视差异性,正视个性”,“关注生命,关注课堂”之类的思想,并在课堂上皆有所体现。在教学上,让课堂生成精彩的有效互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和思维的主动活跃,形成了课堂教学新追求。教师们根据由新基础教育理论所演绎的课堂教学的八条原则(1、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2、学生的质疑问难;3、师生之间的民主和平等;4、关注每一个学生;5、师生全方位的有效互动;6、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通;7、课堂资源生成与信息的捕捉与判断(回应);8、教师的反思与创造),开动脑筋、尝试各种方法,如情景式、讨论式、提问式、游戏式等,已达到能教知识结构、学习方法;能培养质疑、发散思维;能充满人文关爱,挖掘学生潜力;能使课堂活泼轻松并真正有效。在教学手段上也早以能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板书、讲授式教学,自觉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技术手段。教师们在教学反思录中写到“……要改变这样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怎能充满活力。在丢失了创造力、活力的人的指导下的学习,被指导者又怎能有创造力、活力?”51岁的唐韬玲老师在“新基础教育”多媒体课后记中写道:“最初我总觉得在语文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机械而生硬的、会损坏语文的语言性、情感性,弱化思维。虽然此次课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家感觉并不成功,但我却有整体性新的认识,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如何选择、设计,从前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是畏惧和怕繁情绪的表现,是缺乏研究的表现。”这样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教师们在教学组织中,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微笑、鼓励、关怀、肯定”,学生们也活跃多了,不再惧怕回答问题出错,敢于发表意见,愿意提问的学生也多起来。总之,课堂上,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多了,为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创设了条件。从生命的高度关注课堂已成为共识,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活跃,教育实效相应增强。吴连老师在教后记中写到:“……这样的课堂气氛,这样的一种学习,学生完全把自己的心灵融入作品,他们在作家的情感世界里来回穿梭,他们的灵魂是活的。他们的心灵是被激活了的,唯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如果说我们现在的教学还不能脱离教科书,那它也只能是一种载体,而不是教与学的主要内容。我们要以这种载体为依托,把它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阅读。这是第一次包括知识、情感、生命在内的飞跃,而课外阅读好比是一个浩瀚无限的大海,学生在这大海里遨游,虽然暂时达不到彼岸,却也吸取、饱蘸了它的点滴,这已足够来丰富充实课本的内容了,可以说这是第二次质的飞跃。课堂则是课本内容与课外阅读的撞击点,是两次飞跃的切合点。也唯有这样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找到读书的感觉,才能实现书本与心灵的沟通。”
三、教育价值观、学生观的更新,促使学生有了更多发展时空。
学校在实验前对学生观状进行了分析,基本状况是:多数学生家庭背景不理想,学生的主动性、自信心皆不强,学习习惯亦差,测试等第在区内排位偏下,甚至沉底。对此,许多老师认为当务之急是集中精力上课、补课,提升考试分数。当然,学校不是不要考试分数,也要对学生升学负责,但唯分数唯考试与素质教育精神相悖,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学校坚决杜绝此类不正确的教育思想,以“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为依据,围绕“新基础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理念核心,努力拓展学生活动空间,搭建展示舞台,借此增加学生体验、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才能,展示学生个性,形成办学特色,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逐步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唤回自信,促其自主发展,我们相信应该有的升学率是不会失去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解决思想问题要靠讲道理,要靠学习,更要通过实践。实验年级在经过努力后取得了不少成绩,实验年级的学生活动最多,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最多,冒出了一批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学生干部工作、竞赛活动、学生活动中,表现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为突出。实验年级的合唱队、叶画、舞蹈、运动队、文学兴趣小组均获有区级以上奖项、实验年级的师生“动”起来了,文汇报、东方电视台、闵行报、闵行电视台都曾对实验年级活动作过报道,他们走在前头,树立了榜样,鼓舞了士气。学校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围绕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而开展工作,主要做法是:
1、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如召开少代会、团代会、学代会的代表们提交议案;学生在干部的组织下参与学校艺术节、运动会的筹备、组织工作;在政教处协调下,学生会、学生团委、少先队大队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日常检查、宣传、监督工作和日常各种活动;开辟校长信箱,学校领导与学生座谈、交流;学生当校长的参谋、助理;实行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制,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制等。
2、    创设活动舞台,保证活动时间。
学校每天下午三、四节课为兴趣活动、小组活动,研究型、探究型课程活动时间。学校现有叶画、泥塑、雕刻、书法、车模、航模、合唱、舞蹈、篮球、口风琴、读书会、辩论队、学生刊物、OM头脑奥林匹克、航空绘画、IT活动等兴趣活动小组,这些小组的建立为学生充分动起来创造了条件。近两年,这些兴趣活动小组在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累累,共计获得区级以上奖项300多项。其中全国级50多项次,市级70多项次,区级200多项次,如叶画藏书票,航空绘画、机器人,均获有全国级奖项。团体获奖亦多,如信息科技知识与制作竞赛团体一等奖,生物科技论文市一等奖,辩论赛亚军,科普知识团体冠军,可乐杯足球团体冠、亚军,叶画全国团体一等奖等,这些活动的组织,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促其学力才能和个性的发展,还培养了学生敢于拼搏的精神,团队合作的精神。
3、    抓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有好的感受。
以新基础教育关于班级建设模式的理论为指导,落实干部轮换制,岗位责任制,自主活动制,班级活动、班级环境布置(有班级口号、有班级学生特长特色展示栏、有班级检查评比栏、有生物角、有读书角、有黑板报等),主题班会为主阵地,鼓励全员参与班级管理。班主任杨珍娥老师在工作体会中写到:“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传统教育中,对于那些平时默默无闻,表现不错,成绩中等的学生我们又关注了多少呢?扪心自问,他们几乎成为老师的被遗忘的角落。难道因为他们不突出,因为他们不调皮、不捣蛋,不惹麻烦,更因为他们不主动,我们就可以无视他们的存在吗?新基础教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样的班级工作思想指导下,学生们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杨老师的班级也曾两次获得区优秀班级称号。郑金洲教授莅临我校指导工作多次,他说:实验班的环境布置都有特色,风格还不一样,有“信息高速公路”、“夸夸我们班”、“精英荟萃”、“老师,我想对你说”、“座右铭”、“诗歌”、“叶画”、“我的小作品”等展示角,这样的教室让人一走进去就感觉不一样,活泼生动,充满文化气息,成长气息,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很深的影响。在我校举办的“新基础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研讨会”上,我校小干部们、小记者团的成员们的表现得到叶澜教授、陈儒俊局长的表扬。叶澜教授为孩子题写了“愿每一片小树叶更绿更亮”。陈儒俊局长也说这是他所看到的闵行二中最自信的一届学生。郑金洲教授还提到:每次走进闵行二中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有新的变化,在这样普通的学校普通的班级所取得的经验,才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更多普通学校内推广,以及对基础教育改革有着真实的意义。
4、找亮点,主动整合信息技术教育。
新基础教育如今正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思考新基础教育与信息技术架构。我校在实验初就开始思考学校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当时新基础教育还没有专门论述,我们认为:新基础教育是当今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方法。网络和多媒体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无论对教师、对学生的发展都极为重要,也是现代社会人的生活和学习的必须工具。新基础教育强调信息的捕捉、判断、应用、表达,强调培养人的选择意识、超前意识,开展新基础教育实践不能让信息技术的整合滞后。学校寻找各方支持,在区内较早地改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设施、环境,装备微机房,成立信息处,引进教师,让全校中预—高三学生,都能同时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掌握基本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与思维品质,并对教师进行了几轮培训,接入宽带网开通校园网,全天候对师生免费开放,强调自律,鼓励师生上网学习,创设应用环境,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如今,多媒体的设备进教室,电子阅览室也建立起来了。学生们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动手动脑能力显著增强,课堂预习的反馈和精彩网页的制作得到了充分表现。学生们在参与OM头脑奥林匹克、机器人等等竞赛中,都能利用电脑技术辅助;学生参与各种电脑活动竞赛,获得的各种奖项统计,在我区学校中也名列前茅。信息技术在新基础教育中的融入,使我校普通中学中许多不起眼的学生也“动”起来了,“闪亮”起来了。如实验年级的IT活动作品,在全市介绍(我校是参与上海市IT活动实验的7所学校之一),学生获得计算机应用操作团体二等奖,获得市第二届中小学电脑设计与制作团体三等奖,网页制作的市一、二等奖和不少个人奖并获全国奖三个。为了让教师跟上形势,师生资源共享,更好促成师生互动,我校较早地利用自身力量,开展信息技术及其教学的校本培训,这样就能较好地与新基础教育融合。我们组织了三期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和三期Intel未来教育培训,并利用二次暑期学习进行教学讲座与交流,较好地为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服务。目前已有60位教师完成了Intel未来教育培训的全部作业(学习包、课件制作与网页),这为新基础教育架构在信息技术平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新理念下发展特色、抓科技创造教育。
进行新基础教育探索性校本化研究,不能丢掉学校的原有特色,而是要在新的理念下做好整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体验意识、自主发展意识,学校组建科技辅导员队伍,以学生兴趣活动如头脑奥林匹克、机器人、车航模、信息技术趣味化学等活动内容为载体,踏实发展科技创造教育。我校学生科技创造兴趣活动特别活跃,取得众多的小小成功,获奖累累,如学生在参与国际OM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与全市重点中学角逐,获有第5名和连续三届进入前12名等的系列好成绩,师生还代表上海市去北京参加比赛,获全国三等奖及创新奖,比赛实况录在中央电视台和科技博览专题节目中播出。新基础教育首先要使师生有自信心,成绩的取得,鼓舞了师生的信心,推动了学校发展。由于学生科技创造活动成绩显著,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区科技特色学校”“市科技特色学校”,并被市中创会授予创造教育实验基地,这些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新基础教育实验。
四、教育理念的更新,促使学校评价和管理更趋合理、更具多元和人文化。
“新基础教育”强调的是以人的主动发展,强调的是变人,是日常的研究和革新。那么学校的评价机制,管理机制的确立和运行就必须以此为价值取向,优化评价机制,提升教育教学效益;优化管理体制,激发师生的自主自发展意识。
在新基础教育的活动中,学校教育教学领域的中的所有评价都趋向动态和
多元。课堂教学评价趋向优化、研究型教学过程管理机制逐步确立。说课、评课不再流于形式,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实效,评价涵盖的内容拓宽了,更讲究课堂的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信息的捕捉判断,学生自主学习时空和质疑问难的程度。依据新基础教育未来教师新型形象,教师考核评价也随之立体、多元化,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的机制确立,教学质量不再是唯考试成绩论,更注重师德、师生关系、师生的进步尤其是学生的体验、学生的进步,师生在学校的生命质量、科研探索等的综合评价。依据“新基础教育”学生观,对学生的评价有了新思路,不再唯成绩论,更关注学生的潜在性、差异性、体验感受、个性特色、发展状况、精神状态等。
学校依据“新基础教育”互动思想,拚弃金字塔式的管理,在保证管理规范的同时不失弹性管理,不失柔性管理,强调校长与教师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并在互动关系上生成互评机制,并加以落实,年级组、教研组的自主权多了,发展空间大了。为了使学校能真正在人的互动中优化管理,我几乎在每天放学后,都会与学校老师、干部或学生谈心、交流、沟通,同时也鼓励大家这样做,学校努力创设高雅的校园环境、文化气氛,使得学校能充满人文关爱,把教育的阳光洒向每一个人的心田。
发展思路
学校在新基础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认真学习领会叶澜教授关于创建新型学校的报告、讲话精神和要求,仔细斟酌、修订新型学校发展规划。根据叶澜教授提出的观点,我们对创建新型学校有了基本框架,我们主要作了如下的思考:要把学校建成怎样的学校,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是什么?阶段性的目标是什么?学校应有何种价值取向?创建新型学校应注重哪些内涵建设?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哪些对象研究?这些对象在人的主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原有教育模式如何突破?等等。另外,新型学校的管理模式应是怎样的?如何不断提高管理效益,使学校教育产出效益、社会效益与教师个人发展效益都能最大化,即在成事成人方面,使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达到很好的统一,并能突出地体现基础教育工作、教师工作的社会效益特征。
基础教育要突出体现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与社会性。这是时代要求新基础人对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也正是今日我校孕育新型学校办学方向的基本思想与内在驱动力。
一、        新基础理念的教育价值观指导办学方向。
实现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校本化操作,以新基础理念为指导创建,
具有现代理念的,以人主动发展为本的,具有特色的,社会公认的新型学校。
二、        用新基础教育“生命性”和“活动观”理念指导校园文化。
校园是师生生存的基地,校园环境,不仅包含着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而
且还需要校园文化来充实。新基础教育以人为本,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性为核心、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理念。我校的校园文化目标是:形成具有规范、秩序、和谐、务实、合作、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具有人文关爱、创新理念和成功意识的精神面貌。
三、        用新基础理念的“动态生成”观指导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目标要以发展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师的潜能,实现教师
的价值为基点;以全员参与、人人主动发展为主要标志;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全体教师职业道德、气质修养及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操作技能和育人水平。学校管理者要把帮助每个教师建立主动发展、自我成长的机制作为核心任务,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促使他们能更加自觉地吸收教育理论养分,不断反思和纠正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全面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益和职业精神。学校管理的方式由一元管理走向多元管理,由集权管理走向民主管理,由机械的行政管理走向灵活的全员管理,让教师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让每一个教师都拥有主动发展的空间,获取主动发展的机会,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让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推动者,学校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摇篮和家园。
学校管理目标:
1、  谨记校训“敦品励学、以品养慧”,以培养好的人品、促进智慧发展、追求人的幸福这样的理念,使人人有品味、学校有品牌的目标得以实现。
2、  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质量与心态互动、质量与效益互动,自主发展与合作发展互动,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互动,塑学生特长,展教师风采、创学校特色。
3、  管理对质量提供的是基础性、根本性的保障,对全员的发展提供的是明确的方向,形成学校发展和师生发展的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合作共进局面。
4、  对教育教学各项定量指标形成系列完整可操作的标准化质量定量评估体系。
5、  对教育教学各项多样性定性指标形成可公认的质量调查评估可控体系。
6、  形成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全员管理、情感管理和群商提高的管理体系。
四、        用新基础理念的学生观指导班级管理。
班级建设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个人对集体的热爱、责任、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的阵地。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和参与学校活动及公益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发展交流合作能力,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才能的充分发挥,使班级成为学生的成长的精神乐园。
班级管理目标:
1、  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
2、  形成班级文化建设特色。
3、  培养基础与习惯良好、具有特长个性化的人才。
4、  形成学生主动发展的班级文化与管理机制。
五、用新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教师发展。
学校管理需要充分关注教师的职业生命价值,为教师个体发展和提升生命质量提供广阔空间,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
教师发展目标:
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关爱自已、热爱学生、扎实基础、先进观念、开拓精神、是非分明、研究型、创造型和智慧型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能不断反思、研究、探索、创造和重建既富有敬业精神、又充满活力。
六、用新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学生主动发展。
新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基础,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和出色的公民。
学生发展目标:
以新基础教育设计的新人形象为方向,以人的主动发展为本,培养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需求,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主动进取精神、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以“身心健康、学力合格、富有个性、充满人文”为目标的学校培养与学生主动发展模式。
学校大力提倡“自信、自治、自律、自主、自强”的“五自”精神,落实学生主动发展和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用新基础理念的活动观指导课堂教学。
新基础教育活动观强调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以及综合渗透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堂教学目标:
1、形成“知识+方法+载体”的教学设计模式。
2、形成“主导+主体”、“主动+互动”、“体验+开启心智”的教学过程模式。
3、形成“自主性+综合性+过程性+体验性”的新型课程实施形态和能力培养模式。
4、最大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5、具有精彩互动的课程及效果。
6、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应用的融通。
八、用新基础理念的价值观指导教学质量。
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观主要涉及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学校的责任在于
为学生的发展、为国家、为民族的未来打下良好基础;学校的生命在于是否能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否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肯定。
教学质量目标取向:
1、  学校首先要打破长期以来教学质量不高、上级与社会不认可的局面,打破学校处于低水平徘徊的局面,找准突破口,塑特长学生、展教师风采、创学校特色、提高师生的自信心。
2、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但更要看到学生的可塑性,按照学校制定新型学校创建纲要思考中提出的教学质量目标要求,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基础和能力基础,并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体验感受、价值意识、责任感方面明确要求。
3、  树学校“崇尚一流”“追求卓越”和“扎扎实实抓质量”的质量文化意识,以不断完善学校的师生发展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既为普通贫民百姓、薄弱学生提供良好教育、阳光教育、优质教育,又为高一级学府输送基础合格的高品质、高品味的人才。
4、  培养教师的自信意识、创新意识、成功意识和教学热情及共同价值取向。
5、  真正、实在提升整个学校的办学档次和品位。
九、用新基础理念的研究精神指导教育科研。
“知难而上,执着追求;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团队合作,共同
创造;实践反思,自我更新”,这是我校新基础教育人创造教育奇迹的探索精神。
教育科研目标设计:
1、新基础教育实验在初中和高一全面开展,并取得好成绩。
2、学校有以新基础教育为核心的总课题,各教研组有分课题或子课题。
3、申报课题数和获奖论文数逐年增多,课题与论文质量逐步提高。
4、形成新基础教育案例集、论文集、报告集。
5、使教师队伍成为一支科研型工作质量高、价值体验强的队伍。
十、用新基础理念指导学校特色建设。
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法、手段等也要相应地改变,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性、交互性、内容包容性与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体验、夯实学生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学校特色建设目标定向:
1、形成信息科技教育与教学特色,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去整合理念并付诸实践。
2、积极探索将新基础教育架构在信息技术平台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能取得实效。
3、实现人文、科学、哲学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各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形成整合资源库,信息技术为日常教育教学服务、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师生的习惯。使师生具有信息素养,有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和现代价值取向及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能力。
4、发展科技创造教育特色并与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合,科学是人文的基础,人文是科学的导向,真正健全我们的教育,两者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偏废。科学精神与人文内涵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科学以求真与人文的求善、求美融合是我校未来发展的目标与价值取向。
十一、用新基础理念的社会观指导社区关系。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人成长的沃土,让家庭、社区为学生的生命成长给予甘露、
营养,给予学生各种机会,增加学生各种体验,让学生成为健全的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有灵气的人。
社区关系目标:
1、有新型的家长和社区教育委员会,完善的家长、社区与学校的配合机制。
2、校企联合办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满足教育中的各种要求。
3、有识之士参与学校教育和建设,扩大学校的教育资源、人才资源。
4、对社区文化教育作出学校应有的贡献。
实践反思
一、新基础教育强调关注日常生活质量,强调综合渗透,强调日常改进与革新,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必须与观念更新结合起来。在日常活动中,要使每个人得到尊重与欣赏,鼓励求新、求异、与众不同,这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观念要改变、行为方式要改变,要使这些关系到人的骨子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根本改变,要作脱胎换骨的转变。如果没有我们自己和教师的这种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班级生活、学校生活就很难会有根本改变,因此校长的责任就要推动并促进这种改变,校长除了自己作脱胎换骨的转变以外,更要象牧师那样来唤醒、象将军那样来率领、象导演那样来启迪每一个个体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并要以大师的胸怀、教育家的情怀、父母般的慈爱来为师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二、要正确认识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师生的生存经常受到本身的观念、习惯、素质与教育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以及各种关系处理的影响。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是理性的、是能不断学习的、是能动的并不断自我更新的。因此,如何根据实际情况,从育人的角度、在文化的意识上审视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情况,是舒舒服服、懒懒散散还是有压力、有动力,张弛有度;是处于被动适应、落后“挨打”,还是处于主动进取、不断更新;是处于低素质、低要求的适应,还是处于高素质、高要求的追求。这使人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幸福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个体的感觉与他个人的素质、习惯、追求与境界是完全相关的,一个高质量学校的严要求,对于一个低素质的人来讲制约就要更大些。因此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机制使学校系统更新、队伍更新,包括师生自身的自我更新,以适应学校、社会的转型是必须的,而这种更新有时可能是痛苦的,有时更可能有一种凤凰涅磐求得再生的感觉。
三、新基础教育关注新型教师的培养,关注教师唤起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欢乐。教师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如何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情感的交融、智慧的挑战,让自己从事教师工作的质量来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教师的成长有起步期、成长期、高原期、成熟期,成长期的发育是否健全有质量,直接关系到他能否较快地突破高原期,进入炉火纯青的成熟期,关系到他能否真正成为合格的、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这样,学校的师资培养的系统工作就应努力将重点放在教师的高尚职业道德(动机要求、境界要求)、基本素养(扎实的功底、较强的能力、求善求美),教师的创新人格(问题意识、求知意识、探究意识、执着追求;独立性、敏锐性、批判性、进取性、合作性、坚韧性、责任心)的塑造上,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研究、反思、探索、重建的能力,成为科研型、艺术创造型的教师,从而进入陶行知先生所言的人人可成为创造之人、天天可成为创造之日,使教育教学工作进入到一种能给人带来欢乐、充满生命活力的自由王国之中。
四、新基础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培养。新基础教育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生命价值,我们要以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出发,彻底转变观念,真正与学生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并在学生生活机制上加以保障。新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突出的表现在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的生机。”学生在学校是耗费生命,还是被营养液滋养着充满勃勃生机的成长的生命,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是应该好好设计的。
五、新型学校的创建离不开新的观念(理念)的确立。它包括新的环境建设;(包括物质环境、技术环境、精神环境、人文环境还有社区环境),新的目标重建;新的师资队伍重建;新的学生生活重建;新的管理系统重建;新的评价系统重建;新的校本课程与教材建设;新的风格与特色的形成等等。而这些对于我校这所基础薄弱学校而言,要达到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的目的和对新型学校创建的目标期望,没有几年的艰苦努力与基础夯实,没有孜孜不倦的精心打造,是不可能达到叶澜教授所提出的要求,而正是这样一个原因,才促使我伏倦着这所学校,不断地按照新的理念和新的工作要求、新的发展方向去进行精心的调整打造。
六、新型学校的创建、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循序渐进。必须承认一个学校中的每一个个体是有差异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先进的理论感悟并演化为操作实践,而大部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领会,并在具体的操作模式引领下去体验感悟,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是从新的时代背景和比较深刻的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的层面上提出的,这些观念虽然能深刻地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行为,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因为从观念到操作模式需要有一个较为复杂的演绎、开发实践过程,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具有这些演绎、开发实践能力或精力。因此学校组织力量进行校本研究、开发或借助外脑、外力,引进指导队伍进行逐步开发、建立操作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而我作为校长与教师的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我是期望我们的教师能创造出丰富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微格变式,并通过示范、指导和信息传递交流能变成我校教师的共同财富,也变为新基础教育实验队伍的共同财富。
在三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感悟到,尝试是重要的,校本实践更重要。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因此我们不怕失败,不怕挫折,我们会用更清醒的头脑,分析现状,反思得失,踏踏实实地投入研究。我相信通过持之以恒,必然多出成果,多出人才,通过不断努力、精心打造,新型学校一定会展示在我们面前。
2002/11/22
2003/04/2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