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年轻谈(外一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0 23:32:55
(一)
    人的身体总会衰老,但人的思想却永会年轻。这种年轻的思想,如鹰击长空,似鱼翔浅底:眼中不知啥叫困难,脚下不知啥叫障碍,骨子里充满着活力,身体上散发着魅力。这种活力与魅力,如诗人郭小川在《闪耀吧,青春的火光》所言:敢叫“枯枝长出鲜果”,能让“沙漠布满森林”,既敢想敢干,又无所畏惧;既喷薄而起,又无边无际,是以乐其无涯之状态、之精神、之意志、之毅力,创青春之家庭与国家,创青春之民族与人类,创青春之地球与宇宙。
(二)
    思想年轻,在于进取。一个人一旦坠入只图享受、只想安逸的“温水池”中,与“进取”就不可避免地渐行渐远了,思想就难免会“稍息”、“立正”,甚而“打盹”、僵化了。看什么东西,难免就抱怨多于欣赏,指责多于肯定,牢骚多于心平,悲观多于乐观,甚至一无所爱,训爹骂娘,严重的走入私视目盲、私听耳聋、私虑心狂的“病区”,不知恤人,只知多怨;不知开窗,只知关门;不知明天,只念昨天。
(三)
    思想年轻,在于学习。一个人一旦觉得自己“十全十美”、“高人一等”、离开自己“玩不转”时,或者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无所谓”、什么事儿都是那么“一回事儿”,看什么都无热情,干什么都没激情,他思想的“零件”可能也就“生锈”了,思想这台机器“运转”也就不那么灵了,什么活力呀,朝气呀,气吞山河的气势呀,统统也都“拜拜”,甚至丢到九霄云外了。
(四)
    思想年轻,在于勤奋。勤是多学,奋是努力。勤能固志,奋能“保鲜”。人生两件宝,双手与大脑。有手要做事,有脑要想事。只有常想事、常做事,终生不离事,才能思敏不呆、行敏不衰,始终充满活力与魅力。说透了,只要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生活共拥,即便身在深山老林,业为农工农活,照样生活常青,思想常耀。毕竟,“昼躬耕以糊口,夜薪火以修业”,思想就永远不会变老,相反,还会如东山的太阳,天天都是新鲜的。
(五)
    思想年轻,在于自觉。自觉之心,常常是进行之母;自贼之心,往往是堕落之源。有了自觉心,学习就可“头悬梁”、“锥刺股”,工作就能“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从而获得不可言传、妙不可言的“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感、充实感与成就感。反之,很可能坠入程颢、程颐所讲的“不学便老而衰”的境地。毕竟,登高,才知天之高;临谷,才知地之厚;学习,才知智之源。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原因很多,但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是学习不多、学习不深、学习不明。“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事情就是这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工夫,一分实益。
(六)
    思想年轻,在于多闻、多见、多践。什么事儿,最怕的就是“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如果谈古论今闻未闻,就不可能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属于未来的东西,使思想永恒;更不可能通过用心专、践之深的行动,使思想之花结出丰硕之果。当然,这样的“丰硕之果”,既有“万里长城”,又有“唐诗”、“宋词”,既有“四大发明”,又有“四大名著”,一句话,既有物质成果,又有精神成果,是“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的成果。
上下议                      (一)
    在人生的的历程中,上与下是经常碰到的一件事儿。上学时,有上课,有下课;工作时,有岗上,有岗下;职务上,有时上,有时下,即便一生要风有风,要雨得雨,到退休时还是要下,不可能退休在家仍上班上岗行使职权。这种上、下之间,很平常,很自然,很生活,完全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就如一句广告词所讲,是“上上下下的享受”。
                      (二)
    上、下很平常,但人们似乎更看重“上”。好象“上”了,就是“强”,就是“力”,就是“杰出”,就是“前列”。于是,文库中有了庄子的“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的记载,生活中有了由下游往上游叫“沿江而上”、由贫困乡村往繁华闹市叫“上城里去”、由行政机关往基层企业叫“下厂下车间”的用语,工作中有了要“力争上游”、“力达上品”、“力求上寿”的要求。一句话,上是“功盖天下”,上能让“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
                      (三)
    上,其实不易。从山下到山上,没有足够的体力,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爬山的技巧,没有同伴的互助,要上也难。弄不好,到半道就打退堂鼓了。即便踉踉跄跄上去了,不仅会心力不支、气喘吁吁,而且会心神难定、体不可撑。毕竟,“高处不胜寒”。“底功”不够,在山上是呆不久的,更难以做到“凭轩栏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从而登高顶上赋新诗,散发浩气展虹霓。
                      (四)
    “人往高处走”。人心总是思上的。思上,必始下。没有“下”,难有“上”。“下”,位置虽在低处,却是位置在高处“上”之坚实基础。《书·太甲》说得好:“若升高,必自下。”这个“下”,不仅是从基层、基础做起,有实践经验,而且是得到“下”之百姓拥护。没有群众“票源”作基础,恐怕神仙也难保谁上、谁不上。毕竟,欲要上,在悦下;若为己,在利人。如果寡助之至,神鬼无术;倘若多助之至,顽石顺之。
                      (五)
    上与下,是需要换位的。一个人,要想身在上而不危,必须心在下而不移。处处与人为善,时时善气迎人。即便是自己看不顺眼的人,或者是反对过自己的人,甚至是“罪人”,也要尊重其人格,怜悯其不幸。记得《说苑?君道》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意思是说,禹对罪人仍有怜悯之心,不是见人有过,幸灾乐祸;见人有罪,棒打锤加。正因为这个故事,诞生了“下车泣罪”这一成语,以颂扬禹的为政宽仁,为人宽厚。事已往,理俱在;人已走,情仍暖。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时代,更是需要把心沉到下面,不仅“好学下士”,而且“孚佑下民”。
                      (六)
    上与下,是不断变化的。待“上”到峰顶时,就会无可挽回地要“下”。这是规律使然。因此,该下时,一定要下。不要自我留恋,不可孤芳自赏,也不必顾影自叹,从来“芳林新叶催陈叶”,自古“流水前波让后波”。后生可畏、后来居上,今胜于古、后胜于今,这就是时代的强音,这就是历史的教导,这就是实践的生活。
          (作者系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