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顿回归之路(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8:30:15
  首先**,本文不是原创,是在网上查到的,转过来给大家看看,哈哈,我认为这篇帖子的观点很有意思,在挑战大师的理论。

  原文如下:

  大陆钓鱼界有关灵钝方面的争议已经十多年了,依我看多是关注角度或对钓组的理解深度问题,当然也包括对物理知识的回顾问题。物理是自然科学,物理定理是先辈科学家对地球上几乎所有物体运动规律的智慧总结(某些超高速物体除外),在这些定理还没有被科学界修改、否定之前,钓组中任何运动现象是不大可能违背物理定理的。如果谁能总结出一套完全“反物理”的钓鱼理论而又经得起世人推敲,那他一定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一、台钓理论分析

  1、对应实际状态

  “调高灵.钓低灵”台钓理论,顺应实际状态是它第一优点,因为便于交流。比如说,实战中别人看您钓的太钝了建议您“钓灵点”,马上您就明白他说的意思是让您把浮漂下拉一点,即钓得更低一点。如果别人觉得您“调钝了”,您也明白他是让您剪一点铅皮把调目提高一些。诸如此类,和谐共通,这对于钓鱼理论指导实战交流方面,是很有好处也是非常必要的。

  2、顺应物理原理

  “调高”钓组加铅少、质量小、入水体积小、阻力小、静止惯性也小,容易被微小的鱼口外力启动起来…实际上“对微小外力的感应能力”应称为“钓组灵敏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钝”,因此,台钓理论上的“灵钝”概念完全符合物理定律,这是事实。

  3、顺应“小漂灵大漂钝”的通俗道理

  “小漂灵大漂钝”已是几乎所有钓友都认同或不得不认同的实战经验。比如针对北方冬季大棚轻口鱼情,除线组尽量换细之外,各个浮漂厂家生产的冬钓漂都比夏季浮漂身材小,而且还在年年不断地追求着轻身、追求着极致。如阿卢a25,夏季最小用到1号也就够了,而大棚却要特别定制0号或00号,其它厂家冬钓小漂的例子咱就不举了,这是大家都了解的现实。

  “小漂灵大漂钝”的道理我已多次分析过了,无非是“钓组质量小、入水体积小、阻力小、静止惯性也小,容易被微小的鱼口外力启动起来”的物理原理。

  同理,针对同一套钓组来说,调高加铅少相当于小漂钓组,而调低加铅多质量大相当于大漂钓组…所以台钓理论“调高灵”与“小漂灵大漂钝”的基本原理也是吻合的。

  也许有人为此抬杠,“大漂有时比小漂灵”...别忘了,您这个“灵”不是灵敏度,而只是在鱼口强度够大、线组又相同的条件下,大漂钓组绷得更紧,信号传导更快更及时而已,别的就不多说了...

  二、“调低灵”理论分析

  “调低灵”的关注角度只有一项——浮漂上牵力也。该理论认为,钓组上牵力调得越大(浮漂调目越多),鱼下拉越困难,就叫越钝;调目定得越低(越少),下行幅度越大,就叫越灵。

  1、关注角度单一

  上牵力(剩余浮力)影响着钓组上下行运动趋势及实际状态,俺在其它文章中多次谈过了。其基本规律是,浮漂调太低,钓组下行容易上行难;调太高则上行容易下行难,它是一把双刃剑。

  作为新钓友,如果您一上来仅关注钓组单一下行角度而无视其它,同时对钓组尚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时,难免导致实战中的走火入魔。

  2、忽视状态,理论与实战脱节

  钓组永远是综合的,与鱼口接触最密切的当属状态。由于关注角度单一,“调低灵”理论首先无法顾及载饵能力,按该理论来说,“调低钓低”本应是最“灵”的,但载饵能力也接近为零,致使用该理论不能聊浮钓(浮钓载饵是必须的),甚至“调”和“钓”也不便结合起来谈。除此之外,上牵力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控制状态,这一点也被“调低灵”理论完全忽视了。上牵力够大,向上提牵线组的能力就强,状态趋灵或才能趋于“真实”;而调太低则上牵力不足,向上提牵线组的能力弱,很容易导致钓组的实质性下坠(张力和其它干扰加剧)、信号萎靡、或人为“虚底”等现象的发生,实际状态失真而茫然不觉也……

  3、调换了灵敏度概念

  前面咱们说过,“钓组灵敏度”是感应微小外力的敏感程度(不分上下方向),也就是说,同样鱼口条件下,“灵敏”钓组首先应该是“信号多”而不是“幅度大”。调低钓组加铅多质量大启动难,从本质上讲,它不可能信号多。老钓手们以前爱用加铅调低来对付假口乱口情况(眼不见心不烦),且总结出“调低避乱、避口”的实际经验,就是这个道理。

  认为调低下行幅度大(其中有锥形漂尾,越往上越细的因素),这本身并非钓组灵敏度,但却要把它说成“调灵”,原则上讲,这是对灵钝概念的混淆或偷换。

  4、违背物理原理

  调低钓组加铅多质量大入水体积大阻力大启动难,与物理意义上的“灵敏”定义刚好相反,而且“调低幅度大”与物理定理的推导结论也是不符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最近江苏一位“老渔”钓友,(现网名:寂寞鸵鸟)对当年的“电磁锤敲击实验”以及“调低灵”理论提出了鲜明的反对意见。他认为,当年的“电磁锤敲击实验”,由于实验外力相对于浮漂或鱼口而言过于巨大,已不属于一次完全弹性碰撞,无形之中电磁锤使两支调目不同质量不同的浮漂具备了相同的初速度(或等于说,使它们获得了不同的能量),其结果自然是调低质量大的浮漂,惯性行程更长些了。

  当“老渔”钓友把外力缩小到接近鱼口强度级别,且处于完全脱离状态下的自由落体短距离敲击漂尾反复进行实验时,结果是“调高的浮漂下行程大于调低的浮漂”,与物理定理的推论结果趋于吻合。

  以下引用“老渔”朋友的一段原话:

  【如果击打漂尾的物体是一个质量合适、完全独立自由的物体,两次击打时的速度相同,击打则是完全弹性碰撞,那么两支不同调目的浮漂就会获得不同的初速度。根据动量守恒定律,

  m1v1=m2v2 m1是击打物体的质量,v1是击打物体击打时的速度,

  m2是浮漂加吃铅的质量,v2是浮漂被击打后获得的速度。

  当m1v1是定数时,m2越小(调高的浮漂),速度越快,

  m2越大(调低的浮漂),速度越慢。

  浮漂所获得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获得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知道速度更快的浮漂(调高的浮漂)行程更远,(假设阻力相同)。】

  不否认,自然界某些表面现象看起来似乎是违背物理的,但只要条件合理认真分析,必能找出原因。作为调低灵理论依据的电磁锤撞击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不相符合,得出了违背定理的实验结果。这实在挺遗憾的…

  5、理论基础连带的自相矛盾

  “小漂灵大漂钝”的通俗原理咱们前面谈过了,各大浮漂生产厂家所出的冬钓浮漂(应对轻口鱼情),无疑都是体积尽量小巧且追求更大吃铅比的。

  如果即认同“小漂灵大漂钝”原理,同时又说“调低灵”,乃自相矛盾之一。

  如果即认同“小漂灵大漂钝”原理,同时又说“重漂灵”,乃自相矛盾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