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型社会”:远不止“让中间鼓”那么简单 南方观点 南方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6:45:41
“橄榄型社会”:远不止“让中间鼓”那么简单2010-10-27 16:38:40 来源: 南方网  暂无网友评论浏览字号:  | 打印本页 | 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

  近日,《瞭望》撰文指出,中间阶层形成,是“十二五”成功与否重要指标,使得“橄榄型社会”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认为,国家应该大力培育中产阶层,争取让中产阶层能以每年1%的幅度增长,在“十二五”期间,让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先中产起来。

  在当前中国,随着“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及“包容性增长”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学理论中的“橄榄型社会是稳定的社会”的判断也已经得到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一般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应有60%~70%的人口(或家庭)属于中间阶层,富裕阶层大约占10%~15%,劳工阶层占10%~15%,社会底层占10%以下,这样“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才是稳定的。如此看来,要想在保持稳定,大力培育中产阶层乃是理所应当的选择。然而,一项政策建议务必要考虑周密和长远,如此在当前中国背景下,该项选择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以及什么才是实现稳定的真正抓手就成为了值得深刻探讨的问题。

  任何理论都是有其提出的特定背景和运用的特定时空范围的,橄榄型社会理论的提出针对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结果,的确,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是橄榄型的,也是稳定的。然而,它却忽视了这种结果是经历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漫长发展过程的,而我国则正处于一个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社会科学院陆学艺教授研究曾经提出如今中国的中等阶层能占到23%的结论,然而即使是如此之小的结论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质疑,很多人认为自己“被中产”了,因此,用一个描述现成结果的理论去指导发展过程肯定是存在局限的。

  此外,在增长幅度方面,陆教授自己乐观地估计也就是每年1%的速度,也就是说,即使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我们要实现橄榄型社会也得再等上50年。然而,最需要稳定的时期却不是在那个年代,而恰恰是在当前这一矛盾凸显期,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培育每年以1%速度增长的中产阶级上,作用肯定是有限的。

  因此,既然处于一个发展过程,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中,工人阶级曾经是贫苦大众的代名词,他们也是整个社会的主体。随着各地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这些措施中主要的有:在民众生活方面建立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工作方面利用工会来保障工人权益、在能力和素质提升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和公益事业、在缓解贫富分化方面对富人征收高额遗产税、在政府服务方面大力改善自己的服务态度和方式方法、在制定重要政策方面为获取政权积极倾听和反映民意,正是这些措施有效缓和了阶级矛盾,实现了社会稳定,并促使它们走到了今天的橄榄型社会这一步。

  从以上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有意识地去培育发展中产阶层,在这个意义上讲,中产阶层的壮大与其说是国家有意识地引导的结果,不如说是在其他措施影响下的结果;与其说是发达国家实现稳定的原因,不如说是实现稳定后的表现或结果。

  如果想强行套用橄榄型社会理论的话,通过观察以上措施,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实际上无意中走了“两头促中间”的路线,即通过着眼于解决两头来促成了中产阶层水到渠成地壮大,而非单纯只将注意力放在“让中间鼓”上。在我国当前,通过抑制房价等措施来释放潜在的中产阶层空间固然有必要,然而,在社会保障、工作权益、教育等其他措施都不能跟进的情况下,这种释放空间必然会是有限的,因为人们即使买了房但仍然不敢花钱,仍然不放心,仍然会存在满腹抱怨,而且,在更根本的层面上,即使这些潜在的对象成了吃穿不愁、有素质有涵养的中产阶层,他们对解决稳定问题意义也非常之小,因为影响稳定的因素恰恰不是他们,而是衣食无保障的广大“流民百姓”。

  细细品味,实际上,“两头促中间”的措施的实质,竟然是让人们各安其位、各得其乐那么简单。工人难以成为知识分子,农民也很难成为白领,既然如此,也就不用苛求他们都成为统一标准的中产阶层,让他们能够安下来,能够乐起来,岂不正是和谐?如此状况之下岂能不稳定?非常喜欢一句话,“让劳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优者有其荣,力者有其乐”,或许这才是我们建设“橄榄型社会”的真正着力点罢。

  30多年前,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瞭望》一文的作者唐钧先生曾用如下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十二五”的期待,即“在‘十二五’期间,让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先中产起来”,基于本文,是否可以这样表达:在“十二五”期间,让所有中国人都安下来、乐起来。(编辑: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