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蒋公中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1:42:28

献花

前车之鉴—蒋公中正

作者:国福 2010-10-25 18:05:48 发表于:博客中国

前车之鉴之蒋公中正

1949年,对于蒋介石和国民党而言,是异常痛苦的一年。194985,美国发表了《白皮书》,用相当多的篇幅批评蒋介石的无能!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目中无蒋”,把国民党的惨败,归为“其领袖不能应变,其军队丧失斗志,其政府不为人民所支持”。这刺痛也激怒了蒋介石。

败走台湾,痛定思痛,蒋介石检讨着自己在大陆失败的原因。蒋介石曾说:“我们在进攻中兵力四处分散,而共产党的军则能随时集中主力,伺机突袭,将我各个击破。”蒋介石认为:“我们并不是被共产党的军队打倒的,是我们自己打倒自己!”他总结失败原因:

内部不能精诚团结,因之予对手以分化挑拨的可乘之机。

违反国父遗教,大家不以服务为目的,而以夺取为目的。

丧失了革命的党德,不能以个人自由与能力,贡献于革命大业。

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不知道民族道德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伟大。

蒋介石反思了自己的军队,总结了高级将领们的七大缺点:

本位主义;

包办主义;

大而无当,粗制滥造;

含糊笼统,不求正确;

因循苟且,得过且过;

迟疑犹豫,徘徊他顾;

主观自大,固步自封。

蒋介石又总结了国民党的散漫、腐朽:党内不能团结一致,派系分歧,利害磨擦,违反党纪,败坏党德,以致整个党形成一片散沙。

蒋介石还在自己的日记中,细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势

一、组织严密;

二、纪律严厉;

三、精神紧张;

四、手段彻底;

五、军政公开;

六、办事方法、调查、立案、报告、审查、批准、执行、工作检讨;

七、组织内容:干部领导,由下而上,纵横联系,互相节制,纠察彻底,审判迅速,执行纪律……”

他还在干部领导处注明:没有私产的字样,并重重地划线。

到台湾以后,在蒋介石的办公桌上忽然出现一本不平凡的书,书名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作者乃海峡彼岸,他的政敌毛泽东。

毛泽东此书写于193612月。蒋介石怎么会研读起毛泽东的14年前的旧著呢?在毛泽东此书的千千万万的读者之中,蒋介石是最特殊而读了最有体会的一位。因为毛泽东此书所写的,就是如何打败蒋介石的战略问题。当年,蒋介石就翻过这本书。无奈,他正忙于跟毛泽东打仗,静不下心来。如今,他是败军之将,正在作沉痛的反思。读毛泽东此书,他感慨万分。他这才明白,他败在毛泽东手下,是因为毛泽东确实是一位熟知战争规律的战略家。毛泽东正是用这些战略战胜了他。毛泽东写道:“弱军对于强军作战的再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拣弱的打。”可不是吗?毛泽东经常用的就是这一手。毛泽东又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运动战的通俗的解释……一切的‘走’都是为着‘打’,我们的一切战略战役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一个基本点上。”可不是吗?毛泽东也常用这一手。毛泽东还说:“‘拼消耗’的主张,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时宜的。最令蒋介石叹息不已的是毛泽东书中的一段话:“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痛定思痛,蒋介石检讨着自己在大陆失败的原因。蒋介石此时此际,认识到自己在发动内战之初所实行的“速战速决”、“全面进攻”犯了战略性的错误。蒋介石说:“我们在进攻中虽然占领了许多城市,却要处处设防,尤其是交通要点和后方基地更须置重兵据守,每处至少布置一团以上兵力,我们的兵力就这样被四处分散,并且都成了不能机动使用的‘呆兵’,而共军则能随时集中主力,采取主动,在我们正面积极活动,伺机突袭,将我各个击破。”

蒋介石认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很多,“首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军事的崩溃”。军事崩溃的原因有以下七点:

(1)军队纪纲败坏是军事崩溃的首要因素。蒋介石在19503月称:“就过去一年失败的情形看来,以军队纪纲的败坏最为严重”。“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一般军长、师长,不经过请假的手续,可以随便离开自己的职守,自由行动……即此一点,就足以知道我们军队的纪律扫地。”此外, 蒋介石认为,他的军队成了“六无”之军,即“无主义、无纪律、无组织、无训练、无灵魂、无根底的军队。军人们也就成了六无之军人,即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无气节”的军人。由此,蒋介石得出结论:“非失败不可。”

(2)对三民主义的动摇是军队崩溃的重要原因。194910月蒋介石称:“今天我们军队的失败,就是没有奉行三民主义之故。换言之,就是我们军队已经失去战胜的基本条件,……我们的军队已经成了没有灵魂的军队”,失败则是必然。

(3)军事崩溃,是由于军事制度——诸如教育、人事、经理制度皆未能健全建立。蒋介石在《敌我双方优劣之检讨及“战争艺术化”的意义》演说中,列举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八大缺点:本位主义;包办主义;消极被动;推诿责任;大而无当,粗制滥造;含糊笼统,不求正确;因循守旧,得过且过;迟疑犹豫,徘徊却顾;主观自大,故步自封。蒋介石还指出:“我们军队里面,功过不分,是非不明,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军队里面没有监察制度”。蒋总结说:“大家虽然生在现在科学时代,而大家的精神、学术、生活、行动,都不配做一个现代的军人。”

  (4)官兵对立、军民脱节是军事崩溃的另一原因。蒋介石指出:“许多高级指挥官每到作战的时候,不是在陆上准备了车辆,就是在水上准备了船舶,一到紧要关头,就不管他的部下生死,而先自上车或者登船逃命。这样没有人格的官长,可以说是寡廉鲜耻,怎能再取得部下的信仰呢?而且一般高级将领,在生活上骄奢淫逸,尽情享受,何尝还有一点同甘苦、共患难的意思?”在军民关系方面,“可以说恶劣到了极点”。“我们军队每进到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中较好的房屋,就一定被我们军队占领;……借了人民的东西不归还,损坏了人民的器具不赔偿。这样,当然使人民对我们发生反感,而不愿帮助我们”。

  (5)军事失败的近因,乃是由于战略的错误。蒋介石将战略上失败的错误归咎于马歇尔的调处。他说:战争爆发之初,“我们政府误信马歇尔的调处,将最精良的国军开到东北,以致内地空虚,各战场都感到兵力单薄,战略上一经犯了错误,那在战术上是无法补救的,如此,当然失败得更快。”

(6)历史定律失败论,在蒋介石头脑中有一失败的定律。蒋介石认为:“抗战胜利后,我们军队的腐败现象更加显著,在整个军队,都表现一股虚骄之气;这种军队我早就知道非失败不可。”

  (7)军事崩溃是“失败在外交上”。抗战胜利后,“我们克敌军事是无往不利的,国军处于这样优势、本可一鼓作气,勇往直前,而军事调处的3人小组,每在我国军进展之处,总是提出严重的抗议,妨碍阻挠,真使我国军束手挨打,不能不使之功亏一篑。而敌人受了致命打击之后,不仅还有喘息的机会,反而使之能从容整补,养成其坐大反噬,卒使我们遭到这样最后的崩溃”。所以我们军事失败,可以说仍然是失败在外交上的。

第二,蒋介石认为“戡乱失败最后一步就是党的失败”。蒋介石说:“党内有若干不肖之徒,自认为本党已经失败,不惜充当汉奸的走狗,来卖党变节,甚至趁火打劫,浑水摸鱼,弄得廉耻尽丧,丑态百出,以致民心涣散,士气堕丧,形成分崩离析的局势。”“我们今天失败到如此地步,最主要的致命伤”,就是因为党的“一般干部普遍犯了虚伪的毛病,相习于虚浮夸大,而不能实事求是。这种风气流行的结果,使得部队、机关和学校一切办事、命令和报告,都是互相欺骗、互相蒙蔽,而没有几件事是完全实在的,可以相信的。”蒋介石又反思了国民党。他总结了国民党的散漫、腐朽:“党内不能团结一致,同志之间,派系分歧,利害摩擦,违反党纪,败坏党德,以致整个的党,形成一片散沙,最后共党乘机一击,遂致全盘瓦解,彻底崩溃。”为此,蒋介石在19501月,着手成立了“国民党改造案研究小组”。

  第三,蒋介石认为:“政治上的失败”,也是导致国民党在大陆总崩溃的原因。蒋在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开学演说时称:“按照(孙中山)总理建国大纲规定,‘由训政到宪政,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我们也明知训政的程序没有完成,明知人民的智识还没有到实行民主政治的程度,但因为内外环境关系,使得训政时期一切旧的制度完全破坏,而宪政时期新的制度还没有建立。”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他在七大政治报告中认为:“政治上的失败”,“不能归咎民主宪政”,但民主政治存有“弱点”。除了“民主政治的弱点”之外,主要是“政党政治的失败”。他举例说:“在国民大会选举副总统的问题上”,有些人“竟走到不顾党的纪律,而要强求自由竞选;本党就在这样自由竞选斗争攘夺之中,而招致整个的崩溃”。

第四,蒋介石在多种场合讲话时称:“组织不严”是在大陆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在19501月阳明山演讲《国军失败的原因及雪耻复国的急务》时说:“军队腐败、政治贪污只是失败时候的各种现象,而不是促成失败的根本原因。”“军队为什么会腐败,政治上为什么有人会贪污,据我研究的结果,我们所以失败,第一在于制度没有建立,第二在于组织之不健全。”

第五,“经济上的失败”导致了政治、军事与社会的瓦解。蒋介石认为:经历了八年抗战,中国“农村凋敝”,“而工业尚未恢复战前的繁荣”,“国民就业的机会不能增殖”;“特别是民国36年间,行政院擅自动用了中央银行改革币制的基金,打破了政府改革币制的基本政策,于是经济就在通货恶性膨胀的情势之下,游资走向投机垄断,正当的企业不能生存,中产阶级流于没落;社会心理日趋浮动之中,经济崩溃的狂澜,就无法挽救。这是大陆经济崩溃最重要的环节,亦是今后经济事业最重要的教训,不可不特别警惕,这是经济失败内在的原因,至于外在的造成经济加速崩溃的原因就更多了。至于外在的造成经济加速崩溃的原因就更多了。”

第六,蒋介石认为:“国际外交上的失败”是与苏俄对华的“侵略政策”和美国的妥协主义分不开的。

第七,蒋介石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大失败,就是在“教育和文化”。并且认为:“政治、军事、经济等项的失败,其影响无非一面和一时的,只有教育的失败,则其影响将及于整个民族,而且绝非短时期所能补救的。”蒋介石还认为:教育的失败还在于国民党“缺乏健全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忽视了国家观念、民族思想和道德教育”。

  第八,蒋介石认为他的下野亦是国民党在大陆迅速崩溃的原因之一。蒋在许多场合反省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时,虽然强调他个人“德薄能鲜,领导无方”,要对国民党在大陆失败负责任。但同时又认为是自己下野后中枢无人主持导致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如果他不下野,就可以守住南京云云。鉴于他下野的教训,蒋于19503月以“一唯国民公意是从”为由,在台复“总统”职,以“恢复中华民国,解救大陆同胞”为己任。

以上八个方面是蒋介石退台前后对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原因所作的“反省”。他的结论是:并不是中共有什么强大的力量,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蒋介石到台后提出五项努力目标,即:“稳定经济”、“整顿军纪”、“安定社会”、“团结内部”、“建立民主制度”。蒋介石在19503月,向二千名国民党中高级干部,发表了长篇演说。蒋介石的演说,使在座不少人涕泪满面……

透视蒋介石的“反思”,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要以史为鉴,才能知道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