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切忌泛产业化(文论天地·建言·文化体制改革(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5:05:30

发展文化切忌泛产业化(文论天地·建言·文化体制改革(5))

2010-10-22 02:55:00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通过文化管理机制的创新、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文化产品的推陈出新等方式,极大地繁荣了我国的文化发展,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了全会公报。在这一新的历史高度,我们既要充分总结文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对个别地方出现的文化“泛产业化”倾向也应保持警惕。

        人是文化存在的根本,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更合理生存。因此,文化产业的推进理所当然要为人更好地生存而服务。尽管当前人们在对文化产业属性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分歧,但是,无论人们怎样强调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其文化属性在文化产业的总体结构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根本属性”。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却有意淡化了文化产业的“文化”规范,呈现出了只追求单一的“经济”指标的“泛产业化”的走向。文化产业发展的“泛产业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化产业的基本理论上混淆了“文化”与“经济”的差异,只看到了文化产业作为一般产业的普遍性,而忽视了文化产业作为特殊产业的独特性,抹杀了文化产业的人文内涵。从根本上来说,文化发展的产业化只是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方式,而并没有改变文化产业的文化本质。也就是说,完全以经济活动的规律衡量文化产业是有失偏颇的。二是在文化产业的产品生产上忽视了“物质”与“精神”的区别,只强调了文化产品的一般商品属性,而淡化了文化产品的特殊商品特点,放弃了文化生产过程中文化产品所独具的精神特征。尽管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生产的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商品,然而它却是包涵了人的精神活动的文化商品。与一般纯粹物化了的商品相比较,精神的创造性是其最根本的产品属性。如果忽略了对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的强调,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追求。三是在文化产业的总体功能上模糊了“娱乐”和“审美”的不同,只从文化产业的物质层面入手,通过增强消费者的娱乐消遣意识来提高文化产业的物质力量,而没有从文化产业的精神层面入手,通过培养消费者的文化审美意识来提升文化产业的精神力量。由于只是单方面地追求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物质推动力,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文化力量的薄弱和人文精神的萎缩。

        造成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泛产业化”偏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环境的影响。全球化的国际语境既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可以通过全球化的国际平台扩大中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文化软实力。同时,全球化的唯一价值取向也限制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性追求,导致了中国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时过分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因为忽略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而使中国文化产业只具有“硬性”的物质外形,缺少了深入人心的“软性”的精神力量。二是市场化潮流的推动。当产业化成为文化发展的一种共识之时,我国已经完成了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市场化的经济潮流极大地推动着文化发展走向了产业化。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只可能将“经济”作为文化产业的内在驱动力,而不可能将“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根本价值而专门予以凸显。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下,商业利益很自然就成为文化产业的追求目标,文化产业发展的“泛产业化”也就成为必然的事情了。三是单一性评价机制的规范。尽管文化产业兼有“文化”和“经济”的二重属性,并且以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化”属性为根本特征。但是,当文化产业被当作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方式时,评价文化产业发展成败的标准就完全变成了市场经济的规则,市场占有率、经济产值、对GDP贡献率等具体的数字规范全套在了文化产业评价上,全然不顾文化产业发展对人的精神世界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当前的文化产业评价机制完全被纳入了市场经济的体系当中,文化产业的人文标准也就被彻底抛弃了,“泛产业”也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归宿。

         既然“泛产业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并没有发挥文化浸润人心的内在精神力量,并且远离了以人为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那么就必须反思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调整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以有利于强化中华文化的自我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首先,要正确认识文化产业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特殊性。文化产业虽然具有经济属性,并且确实能够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但是,文化产业的带有根本性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发挥作用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文化产业是通过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而产生作用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数据的标准去要求和评判文化产业所能发挥的间接功能。其次,要恰当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二者的顺利建设和快速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我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带有根本性的目标,它需要文化的产业化,然而文化的产业化又不能完全抛弃了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文化产业对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物质推动力,但是也要看到文化产业的精神影响力,不能为了要求文化产业的经济指标而将整个文化全部产业化,从而导致因为文化的“泛产业化”而丧失了其所拥有的内在感召力。第三,要全面看待中国文化在国际竞争中所发挥的软实力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还需要文化力量的内在推动。因此,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通过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就变得极其关键。在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输出固然迫切,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向世界传递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中华价值观,以便让“中华价值也成为一种世界价值”。只有如此,才能够谈得上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具有了国际竞争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善待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以合理的产业化方式成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