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流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38:01
 公元1792年的9月26日,一支庞大到八百多人的外交使团队伍从英国扬帆起航,他们的目的地是遥远而古老的中国,这是乔治三世国王派遣庞大的访华使团的船队。为首的乔治•马戛尔尼勋爵带领着他的同事们将远渡重洋,参加当朝的乾隆皇帝83岁寿辰的典礼。作为经验丰富的外交官,乔治•马戛尔尼勋爵对此行有着相当的自信,由于这种盲目的自信,他只料到了开始,而完全没有料到等待他的灰色结局。
    
  经过九个月的长时间航行,时间已经到了1793年,英国使团终于在天津登陆,这一年对于英国与中国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在出发前,“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交涉的目的有好几个:第一,英国愿派全权大使常驻北京,如中国愿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廷必以最优之礼款待之。第二,英国希望中国加开通商口岸。第三,英国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税则。第四、英国希望中国给她一个小岛,可以供英国商人居住及贮货,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门一样。”
    
  当双方都兴致勃勃等待会见的时候,不愉快发生了:按照清朝的规定,外国使臣来华朝见中国的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而马戛尔尼认为,向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礼有损于大英帝国的尊严,他主张朝见时向皇帝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节。 英国使团面临着被驱逐的危险。最终双方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在八月初六日万树园礼节性的欢迎宴会上,英国使节行英国式礼节,而到八月十三日,在澹泊敬诚殿正式举行乾隆万寿典礼时,他们要行中国的三跪九叩礼。
  
  八月十三日,当马戛尔尼勋爵向乾隆皇帝曲下他那生硬的膝盖,三跪九叩的时候,我们可以设想,中国历史上有名好大喜功的“十全老人”面上的笑容该是何等的欢畅!23年后当年的皇帝已经故去,他的儿子嘉庆在位,英国国王第二次派遣访华使团,以罗尔•阿美施德为正使、当年的副使斯当东的儿子托马•斯当东为副使,再次提出英国的要求。可惜由于英国使团拒绝向嘉庆皇帝行三跪九叩礼,而被驱逐出境了。是的,在1793年前后,谁也不会想到47年之后将发生什么,而在半个世纪之后,历史的天平向进步的一方倾斜了。
  
  两次怀着美好愿望而来,每次又都失望而回,英国人终于对和平谈判死心了,他们觉得应该换一种方式对待中国人……世事浮沉,又过了24年,即乾隆之孙道光在位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终于用大炮打开了满清中国的大门。道光22年,也就是马戛尔尼勋爵带队首次访华的半个世纪之后,曾经的天朝上国满清中国政府与英国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乾隆时期英国使团想得到而没有得到东西,英国军队用坚船大炮都得到了。
  
  正如上述这几组镜头一样,一部仅5万字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也曾让我彻夜难眠。对比枯燥无味的历史课,这本书更能作为青少年的历史启蒙读物——“我在清华教学的时候,原想费十年功夫写部近代史。抗战以后,这种计划实现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一天。我在汉口的那几个月,身边图书虽少,但是我想不如趁机把我对我国近代史的观感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这是这书的性质,望读者只把它作个初步报告看待。”尽管作者说,但正是这样一本初步报告,却又让多少本学术专著黯然失色啊!
  
  蒋廷黻氏是湖南邵阳人,早年留学美国,受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历史教授,后以书生从政,任民国政府高级外交官直至退休,不久病逝于纽约。作为现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所编《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两卷,是中国第一部编审精当、卷帙浩大的近代外交文献汇编,为外交史研究成为一门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奠基之作;他所著《中国近代史》,虽仅5万余字,却在当时就流传甚广,奠定了他在近代史领域的学术地位,也反映出那一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主张政治改良的普遍心态。
  
  从魏源到冯桂芬、郭嵩焘,再到康有为、梁启超,再到胡适之蒋廷黻……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就开始思考着中国如何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化成为中国这百多年的独有命题,蒋氏这本书的着眼点也恰恰在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方人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能富强,不能者必遭致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好,日本就是好例子。”
  
  回顾百五十年的近代史,我们不禁唏嘘不已。在这里还有一组很有趣的镜头,也许能为我们带来不同的思考:在中国广州虎门,站立着一尊威武不能屈的林则徐塑像。被誉为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晚清重臣林则徐,在这蓝天白云之下,闲看月圆月缺,静听潮起潮落。在日本浦贺的街头,也站立着一尊威风凛凛的塑像。奇怪的是,他不是亚洲人的相貌,反倒是一个高鼻、凹眼、卷发的西方人。他是美国海军将军佩里,是第一个用舰队叩开日本国门的不折不扣的侵略者。这两尊迥异的塑像背后,正折射出中日两国不同的近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