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性的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5:14:23

到底人类需不需要婚姻

爱与性的秘密 性文化学者的十年思想结晶

 

  在一篇点击量很高的博客文章中,我谈了为什么有些女性在婚姻问题上始终有症结存在,很多女性朋友骂我,并质问我:为什么非得结婚?这是个社会问题,有时候并非是一个个体的问题。比如,你根本就不想结婚,但家庭和社会环境在给你施加压力,使你觉得结婚不再是你个人的事件,而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社会性的事件。你可能因为很多原因没有结婚,于是,认识你的人就会有种种疑问,它们像刀子一样一次次地刺你,使你渐渐地成为一个与社会脱离的边缘人。隐秘的问题在最后呈现:由于年岁的增长,你的生理问题的解决也成为一个事件,你只有三种可能:要么与未婚的女子发生关系(包括很年轻的女生),要么花钱找性工作者解决(这种方式因为没有多少精神的交流也被你厌恶),要么就与已婚的女性发生婚外情。第三种方式成为社会的大问题,它是道德和法律都厌恶的方式。

  因此,结婚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常态,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但问题也就出现在这种类似于真理的法则之中。人类到底需不需要婚姻?婚姻会成为人类永恒的选择吗?

  这个问题首先涉及的是进化论与神学。显然,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最早的时候没有婚姻,只有性。不仅仅进化论,人类早期的典籍也同样告诉我们,人类最早的时候没有婚姻。人不知其父。在母系时代,人与动物有相同的特点,有以母亲为首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间,也没有固定的性。

  当性被约定的时候,也就是有了婚姻的时候。《圣经》上说,上帝在第六天造了人,有男人也有女人,后来又说,第一个造的人是亚当,然后觉得他孤独,就又造了夏娃。夏娃是亚当的骨肉(取他的肋骨造的夏娃),被亚当命名,做了亚当的妻子。结果他们偷吃了禁果,有了智慧和原罪。

  这智慧是什么呢?是婚姻,是伦理。假如没有婚姻和伦理,性仍然是乱的,父女可以通婚,兄妹也可以通婚,人类便充满了无尽的内部仇杀,哪里还有能力去抵御外侵?如果我们确信人是由猴子变来的,那么,猴王心态便是我们一定要戒备的。猴王占据了几乎所有的母猴,而把公猴要么杀死,要么赶往离母猴很远的地方。大概同性性行为便是在这时候诞生的。猴王心理后来在那些帝王身上得到了印证。他们一旦打下江山,便把全天下的美女都网罗在自己的宫殿,任其摆布。

  有一个朋友说,人类为什么非要婚姻,不要婚姻多好。我便给他讲了猴王的故事,并且告诉他,像他那样的书生,若是生活在猴王时候,要么被杀死,要么被迫进行同性性行为。所有弱者都是同一个命运。强者在统治这个世界,剥夺了所有弱者的性。但是,人类的婚姻改变了这种状况。婚姻不仅仅改变了性乱的状况,同时还诞生了同情、爱、怜悯等道德。所以说,婚姻是人类智慧的开始,也是人类伦理和道德的开始。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需要婚姻。有了婚姻,人类的群体生活走向制度化,也就是走向文明。

  那么原罪又是什么呢?基督教为什么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呢?还是这智慧,还是与性有关。因为人类有了智慧,便不把上帝放在眼里了,便要建起通天塔,使上帝不得安宁,甚至害怕。人类有了智慧,欲望也就无穷无尽,并想方设法来满足这种欲望,这使得人类忘了真正的善。人类有了智慧,也就是有了婚姻和改变社会的能力,于是,人类不断壮大,最后在这个世界上人满为患。这便是另一宗罪。

  从原罪的本质来讲,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一种罪孽。这与佛教对功业的认识相似。中国的道教也一样,认为人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种罪,是扰乱这个世界的真正渊薮,而文明也就是最大的刽子手,它不仅使人类忘记了本性,还将人类带往不知名的深渊。

  但无论怎么讲,婚姻是人类区别于所有生命界的最大的智慧,它使人类走向繁荣与文明,但同样也带来了生命的毁灭。从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中可以看到,性的选择和竞争是雄性始终进行自我改善和壮大自我的根本原因。固定性伴侣之后的雄性在没有选择和竞争力之后,便变成虚弱和没有竞争力了,性的能力也在不断降低。这也是弗洛伊德的观点。这种认识在今天的人类中间可以说更为普遍了。由于工作压力和对生活的虚无的认识,还由于女性崛起对男性意识的抑制,使整个人类的男性都普通地形成一种性的压抑。性的能力即生命的原动力也随之而减弱。有人对我国男性在解放前和解放后的精子数量进行过一次对比,发现解放后中国男人的精子数量在不断地减少,越来越无法跟解放前相比。再举一个例子,在城市中家养的猫比起乡下家养的猫来说,其生殖能力和身体的健康程度都大不一样。城市中家养的猫几乎都是和尚和尼姑,叫春叫得凄惨无比,主人更残酷,去给他们做了绝育手术。由于它们不再与其他异性来往,也由于它们再也不为生计发愁,所以它们越来越失去其本能。而同样是家养的乡下猫,由于其活动的范围和受宠幸的程度远远没有城市里的高,它们反而是自由的。在温饱问题没有忧愁的情况下,它们仍然去找猎,保持其本能。同时,它们的两性来往和生殖能力也没有受到限制。所以,它们个个看上去野性十足(不像城市猫奴性很重),毛色也看上去光鲜非常。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城市中一闪而过的流浪猫。它们也比宠物猫强大,使人能够瞥见原始生命的影子。

  人类就像制度养起来的宠物猫一样。所以那些流氓和不守规矩的妇女始终看上去充满了性感,让异性浮想联翩,甚至情不自禁地想与其发生一些故事。小说中那些迷人的主人公永远都不是老老实实的男人和女人,始终是对制度充满了挑战的异端。他们往往是从流氓或妓女开始,最后走向圣徒,即道德的归途。为什么呢?艺术家着迷的也在这一点。因为这些人物身上有一种矛盾,即制度对人性的束缚与人类野性回归之间的矛盾。

  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的文明史就是男人的阉割史。道德是第一重阉割,婚姻制度则是第二层阉割。道德之上是宗教,所以宗教成为性的最大的敌人和手术师。道德之下便是制度,制度便成为性的刽子手。我们会发现,道德感强的人会自己约束自己的性冲动,也就是说可以进行自我阉割。我们同样会发现,婚姻生活越久,生活越与性无关。在很多家庭中,无性婚姻是存在的,但婚姻双方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人们自甘被阉割。说得再广泛一点,人们普遍地对婚姻制度是满意的,并全力去卫护这种制度。

  所以,在文明的惯性中,人类形成了一种阉割心理。这种阉割心理在早期的宗教中是最明显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倡导一夫一妻制,对男女的性生活进行了神圣的阉割。伊斯兰教对妇女的性则进行了绝对的控制,她们的第二性特征也被白色的头巾和宽大的衣服完全地遮蔽了起来。佛教是最彻底的。雅利安人将自己的游牧文化与当地的土著巫术文化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婆罗门教,强调一种超越世俗的生活。这种观念后来被佛陀的哲学进一步强化,形成一种对整个欲望世界的超越。中国文化由于其安定的农业因素,在四大文化中最为世俗化,但在早期也有明显的阉割痕迹。老庄的道家文化对其是顺之任之,但要遵循其规则。这种规则究竟是什么?道家没有明确地讲,只是讲了一种理念,就是静欲。仍然是自我阉割。至于孔子和儒家,讲得就更明白了。食、色,性也。但“君子好色而不淫”。怎么做呢?“发乎情,止乎礼”。礼便是不淫的界线,自然也是阉割的手术台。

  然而,这种阉割是人类发明创造并且是需要的。这是人与动物之间不同的一个要害之处。在人类中间,阉割心理越强的民族,其宗教特性就越强,其制度也越严酷。在个体中间,阉割心理越强的人就越可能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甚至会成为圣徒。这成为人类一个难以言说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形成了人类不断变换的文明史。

  以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种阉割心理的界线,即达到何种程度是合适的。

婚姻的价值

爱与性的秘密 性文化学者的十年思想结晶

  人类在约定婚姻的那一刻,有一种崇高的道德便产生了,那就是同情弱者,给那些弱者也配上性伙伴,给予他们婚姻。这种同情心就是人类的智慧,是动物绝对没有的。这是人类从动物界走出来的第一刻。然而,就在这种伟大的道德产生的同时,人类的悲剧也同时产生了,即为那些可能根本没有爱的人们确立婚姻。事实上,人类确立婚姻的原始法则,是为人类传衍子嗣,而不是为人类传递爱情。这就是世俗的法则。这就是人类的悲剧。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然而,在这种悲剧中,爱诞生并成为人类确立婚姻的最高价值。凡是在爱情之上再建立婚姻者,我们便认为是价值的实现,不管他们是不是门当户对,相反,凡是没有爱情就建立婚姻者,即便是门当户对,我们仍然认为是价值的毁灭。那么,那些为爱情而不屈不挠斗争甚至献身的人便被我们认为是价值的承载者。梁祝的悲剧也便成为千古悲剧。

  当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爱情的认识是不同的。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往往是一种基督教文化下的爱情观,而且是一种很流行的肤浅的爱情观。之所以说它肤浅不仅仅是指它在基督教文化下是浮浅的,而且指在东方文化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下它仍然是肤浅的。人们并不懂得爱,所以也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爱的本质。这也是人们生活在悲剧中的原因之一。

  结婚有什么好处

  昨天与学生们探讨一个话题:我们为什么要结婚。我知道大多数人还是赞成结婚的,所以就直接说,请不赞成结婚的同学举手,说说你们的理由。我特别指出,这不是政治课,也不是“文革”期间,请你们大胆地说出你们的理由。

  有一位女同学勉强地举了手,她说,只要有工作,能自立自足,就挺好,为什么要结婚?

  于是,就她的观点来与同学们探讨。大家纷纷来讲,结婚是爱情的自然需要,是相爱双方对爱的一种永恒的承诺;结婚是一种约定,是一种责任,只有有了这样的约定与责任,才有可能地平静地生活,否则,痛苦会始终伴随着我们;当然,不结婚也是人的自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遇到自己倾心共老的人,等等。

  但在少有的几个同学中,有三个同学在被我问到结婚有什么好处时,他们说,结婚没什么好处。我便问他们,没什么好处,为什么要结婚?说因为这是一种世俗的制度。还有一位男同学说,他赞成人们应该结婚,但他不愿意结婚。我很诧异,问他为什么。他说,结婚对男人来说,太累了,他不想负那么多的责任。我笑着说,男人在这个世上就应该累点,否则,就不是男人了。他也笑着说,我还是不太想结婚,还是想过得轻松点。

  我必须讲出我的态度。

  结婚,或者说婚姻制度,对于我们人类来讲,是一件关乎智慧的事。只有人类有婚姻制度,这说明婚姻制度对于人类来讲意味着文明。假如我们生活在猴子时代,那么,在猴王的淫威下,大多数男子都将被处死,或者就沦落为同性恋者(大概同性恋就是这样来的,后来就遗传在我们的基因中了),而那些长得稍丑一些的女子也将无人问津,失去性权利,也沦为同性恋者。强者生存,弱者将被处死或流放。但人类与动物不同,人类发明了伦理。人类将性通过婚姻和制度进行了合理的分配,使弱者得到了同情,同时也将强者抑制了下来。这就是善的起源,也是爱的起源。假如没有婚姻的伦理,一切道德将无从说起,人类也将永远地处于动物时代。从这一点来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只适合于人类的动物时代和人类的欲望解说,对于人类的文明,则就有些南辕北辙了,因为人类的文明恰恰是要将这种弱肉强食的动物规律抑制,使善与爱得到张扬,使人类的心中长出了一种利他的基因,即道德。

  没有婚姻,人类也不可能繁衍得那样迅速,就不可能在量上超越其他动物。因为婚姻对于人类来讲,既是对性的严格控制,又是对爱的极力张扬。人类为什么不赞成婚外恋,为什么不能容忍未婚者,原因也在于,独身的人将生活在制度以外,而他们的性需要和爱的需要将伸向已有的婚姻家庭之内,使已有的婚姻家庭变得动荡不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看不见的战争。所以,从人类的普遍意义上来讲,结婚是一件大事,是关乎人类幸福的一个约定的制度。

  但是,在这种约定和限制中,同样也存在另一种遗憾,即性的能力的被限制与爱的被限制。这构成人类艺术与文化解说中最大的原点。在古典时代,人类所有动人的艺术故事都是因为爱的被限制,如许仙爱上了妖精、七仙女爱上了穷小子董永、海伦跟着帕里斯美男子跑了等;从近代开始,人类所有的艺术故事又集中在对欲望的释放上,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题与艺术,20世纪的绝大多数艺术主题与创作如是,身体和欲望成为主题。这是人类对文明的一种反叛,也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认知。所以很多人不愿意结婚,也不愿意使婚姻与生育有什么关系,就想进入纵情欲放的自由境界。

  只有一种意识,人类想还原自我,但同时也忘记了另一种古老的约定,即婚姻,还有道德。这是人类真正赖以存在的智慧。除此之外,人类还有什么呢?

可以不结婚吗

爱与性的秘密 性文化学者的十年思想结晶

 

  我的学生不断地对我关于婚姻的文章发出诘问:婚姻真的那么重要吗?人必须要结婚吗?

  我以前讨论的更多的是关于人类集体选择的问题,但他的问题是一个个人的问题。既然是个人问题,我们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克尔凯郭尔对集体、理念等这些普遍的人类精神现象发出质问时,他强调:我就是那个个人。他似乎试图想还原在人类没有为这个世界命名时的那个诗意的混沌的世界。的确,在那个时候,柏拉图所强调的理念还没有产生,人类还没有普遍的公理,自然也没有普遍的婚姻形式。但自从人类的思维开始影响自身的生活,开始为这个世界命名并逐渐归类的时候,人类就被各种各样的想法分门别类了。集体意识诞生,并且很快就限制了个体意识的蔓延。

  在人类学、进化论没有产生之前,几乎没有人敢于说:“我要过一种不同于整个人类的生活,我要和动物一起退回到人类还没有精神生活的那个混沌的时代。”那么,他不但被人类认定为疯子,而且无路可走。他所说的那条路已经被让人绝望的几百万年时光吹没了。

  剩下的时光的灰烬。苍苍茫茫。

  既然不能,那么,就必须在一个集体化的世界里生存,而这个世界里,到处都是可怕的规矩,到处都是世俗的法则。婚姻法则便是如此。婚姻解决一个问题,性的集体分配。不是按你个人的意愿进行分配,而是按集体的原则进行。你没有婚姻,那么,你的很多问题特别是围绕性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个体因素就会突显出来,令你不安。你的婚姻不是你自己的,而是一个集体的。这个集体有时候看上去只是一个家庭,但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组织。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你如果不结婚,你就要不断地去恋爱,或者找性工作者,这些也许没人去管你,但在两个时刻就会有人管你。一个是当你到成家的时候没有成家,你的家人就会管你,因为你的婚姻不是你自己的,而是这个家庭的一件大事。第二个便是你可能会踏入已婚者的家庭,也就是成为一些家庭的潜在的敌人。所以社会要管你。

  但你毕竟是一个个人,你有自己的诸多想法,很多是与集体社会相抵触的。所以,人类成为你最大的敌人。到底是你要成为人类的一分子,还是你要成为单独的一分子。这是我们在青年时期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原因所在。

  当我们勇敢地从“人类”这个集体中走出来,成为一个与“人类”对立的存在时,用当下的种种观念来判断,我们必然是悲剧,这只是“人类”的视角,但是,当我们用“我”的视角来判断,“人类”则是非法的。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悖论。

  所以,怎样来回答我的学生的问题呢?

  我只能给他一个选择题,但答案有两个:一个是人类的,一个是个体的。选哪一个是自己的问题。

  如果用我们今天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一种观念来判断他的选择,当然是一种误读。他与这种观念是错位的。但他有什么道理呢?他能自圆其说吗?假如用现有的知识系统来回答,显然他不能。

  但他有这样一种愿望。这难道也错了吗?

  人类到今天,已经成为地球和整个生命界最大的危险,人类的数量需要递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赞赏丁克家庭、不可能造成危害的单身家庭(但这很难)。

  更确切地说,若不去伤害那些确定的家庭,我赞赏人们不结婚,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回答,是一种苟且,也是想给那些“人类”的“对立者”一种追求自我的借口。

如果人类不死,两性关系会怎样

爱与性的秘密 性文化学者的十年思想结晶

  一朋友说,如果人不死就好了。

  我说,不死,你就不会有这么多人生况味,人生也就没有意义。

  他大惊,还真的。

  谁说不是呢,若不死,对死亡便没有恐惧、体味,对生也就失去了兴趣,人生的意义会在哪里呢?

  我说,更何况,若人类不死,你想想,两性关系会乱成什么样子?

  他又惊,怎么会呢?神仙不是很好吗?

  我失笑,哪里?过去就没有人探讨过神仙的两性关系,现在也没有。你想想看,神仙都不死,也就是说,他们的两性关系是永远的,但果真如此吗?婚姻是社会的需要才产生的,家庭也如此,但是,婚姻内的所有道德及感情都是建立在生与死的体验基础上,现在这基础没了,婚姻的道德便没有了。剩下的似乎只有爱情,可是,爱情是不稳定的,正是因为其不稳定,所以才产生了婚姻,现在婚姻没有了,爱情便失去了落脚点。失去了它,爱情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这是很难说的。如果人类不死,其欲望也永远存在,那么,人类的爱情也大抵以欲望为基础,甚至以其为重心,如对美的崇拜、对性的渴望。由于人类可以不死,所以也不必在意一生蹉跎,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爱、去性。这样一来,一个人就可能会与全世界的异性都发生关系,而全世界的男人都是情敌,全世界的女人也是情敌。这种关系有多乱啊。

  朋友想了想说,真是那么回事,好像又不是,应该是另一种情形吧。

  我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他说,自然是理想中的那种。

  我说,哪是理想中的呢?

  他不知所措了。

  想到了这一点,突然为很多宗教中所设定的永恒世界担忧,那个世界究竟是永乐的还是永乱的?

妓女产生的本质原因

爱与性的秘密 性文化学者的十年思想结晶

  曾经与刘达临教授探讨过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妓女的产生。刘教授援引了很多著名人士的观点,且较赞成妓女产生于“圣妓”的说法,即妓女的产生是一次神圣的降临,是神的使者。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恰恰是与几千年来对妓女进行道德戕伐、暴虐是一样的,一部分人想使这种在道德上的确有问题的人变成合法的并合乎道德的存在。

  过了。虚假了。

  我的观点是至少有如下几个原因:贫穷、性的诱惑、道德的产生。第一个是社会物质原因;第二个是生理原因,即人在性方面是无原则的,一如动物(甚至还不如动物);第三个原因则是文明的产生,若没有人类的文明,就不会有性道德,没有性道德,哪来的妓女?

  刘教授最后也有些犹豫了,因为尽管我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但是缺乏足够的证据,而提出“圣妓”说的学者可是有历史证据的。

  其实,在我看来,这根本不需要从历史上去寻找证据。我讲的前两个原因均来自肉体,只有第三个方面是来自精神。这是最为本质的。即使我们再往前推,推移到精神还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蛮荒时代,来自肉体即生命的生理原始需求上,贫穷和性的诱惑仍然是最本质的两个原因。

  在这两个原因中,性的诱惑在后来被文明限制,即有了精神性、选择性。也就是社会性。独留下贫穷。于是,贫穷就成了文明时代妓女产生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之一。有一句古话可以证明这个问题:笑贫不笑娼。

  在今天,有很多妇女愿意去做妓女,与过去宣传的妓女都没有人身自由的境遇不同,今天的妇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身自由,但她们还愿意去做妓女。今天,她们不叫妓女,叫性工作者。是什么原因呢?贫穷。有很多女性做暗娼的原因就是想摆脱贫穷,甚至想发家致富。

  在兰州火车站有一个姑娘因为做暗娼被一个民工杀害,当人们在这个暗娼住的地方看到她写给自己爱人的情书和精心叠好的千纸鹤时,记者和所有人都一起询问:妓女也会有爱情吗?

  这真是愚蠢的问题。凡是人都会有爱,有爱就会有爱情。这个暗娼卖身的原因只有一个:发家致富。是贫穷让她走上了这条道路。然而她心中还有一份美好的爱情。灵与肉是分离的。

  另一个原因是性的禁忌和性道德的产生。在没有性的禁忌和性道德限制的时代,妇女从事任何性活动应该都没有太多的约束。尤其是在母系时代,只要与生育相关,且与氏族相关,性就不会受到限制,但是,与生育无关,且与氏族无关的性活动,肯定也是要受到限制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有关圣妓的资料不过是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的一些残留。性崇拜特别是性交崇拜仍然被作为神圣礼仪中的一种被保留了下来。但这些活动如果真的存在,就不会受到太多的道德的否定。事实上,妓女一词的出现,与道德上的否定和性的禁忌有关。如果没有性道德,妓女就不存在。所以,妓女现象的出现是父系文化在后期的产物。“圣妓”说仅仅是妓女产生现象中的一种而已。

  大量的妓女的产生应该是在男人奴役女人后,女人成为男人的玩偶后。女人靠此为生,男人靠此为乐。在父系时代之初,也许女人从事这种活动并不遭到禁忌,但随着家庭的进一步巩固和社会道德的加强,单身女人的卖淫与男人在家庭之外的快乐需求之间形成了市场,于是便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妓女。

无性婚姻有存在的价值吗

爱与性的秘密 性文化学者的十年思想结晶

  《健康时报》的记者采访我关于无性婚姻的问题,是通过QQ方式。以下便是采访的主要内容。

  记者:您对现阶段中国的婚姻现状有什么看法?

  徐兆寿:不怎么乐观。因为正好赶上了一个社会转型期。在这一时期,人们的婚姻观是不稳定的,所以离婚率也相当高。现在是建国以来第四次离婚高潮。在这一时期里,离婚率最高的恰恰是自由恋爱的年轻人,年龄大概在28至40岁之间。第一次离婚高潮是建国初共和国的元勋们离婚,第二次是在“文革”期间因为政治问题而离婚的,第三次是上山下乡后来进城后又离婚的。现在是第四次。按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因为相爱而结婚的,按理是不应该离婚,但恰恰是他们在“闪婚”。这是值得人们重新思考爱情与婚姻本质的现象。

  记者:离婚人群中有多少是因为“性”的不和谐原因造成的呢?

  徐兆寿:性的因素在80年代后期占到了一定的比重,在传统社会里,性不是问题,但在80年代以来,性开始在婚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开始成为离婚的因素,现在这一比重越来越大了。

  记者:您觉得性在婚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徐兆寿:追求性生活的和谐成了中国人目前青年夫妇的目标,但也成了一个教条,这正是青年人轻视婚姻的一个原因。性在婚姻中是一个中介作用,婚姻若没有了性,传统的婚姻就不存在了,因为生育首先就不存在,其次性是人的自然需求,这一需求满足不了,婚姻的一方就会向社会求助,这就是离婚的原因所在。

  记者:无性婚姻夫妻有找过您的吗?向您倾诉的多吗?

  徐兆寿:有,不过,很少。因为我做咨询的大多是大学生。无性婚姻也是婚姻的一种。这种婚姻是把性当成一种物质存在,没有将其与精神存在融合,但这种婚姻会有很多痛苦,因为它是一种灵肉分离的存在。

  记者:哦,现在的年轻人怎么看待上一代人的婚姻观?

  徐兆寿:现在的年轻人都觉得上一代人的婚姻大多没有爱情,也对婚姻家庭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存在不理解,他们认为,不能和谐便分开好了,何必要在一起呢?他们没有经历过婚姻的酸甜苦辣,对婚姻和家庭缺乏理性的认识。他们可能在恋爱中会因为一句话而分手,但他们肯定是要吃大亏的。

  记者:他们认同父辈对幸福婚姻的认识吗?

  徐兆寿:不认同。他们认为,爱情是至上的,可以超越任何存在,包括亲情。当然,这也只是一部分,不是全部。这是受到西方特别是美国六七十年代流行的爱情至上主义观念的影响所致。他们对幸福还没有固定的概念。上一辈人的幸福观有很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存在的,而现在他们大多接受的是西方的一些观念,存在一种文化上的差异。

  记者:您说得很对,您觉得无性婚姻是应该分开还是继续呢?

  徐兆寿:性既是一种形而下的物质存在,同时也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存在。比如,总有人问我杨振宁的故事。我说,杨振宁在这个时候可能没有性能力(也可能会有)了,但并不是没有性意识。同时,性也有好几种方式。男女双方发生身体上的交合性行为是传统的模式,但也有其他的方式存在,如自慰,如无性能力的一方通过一些其他的手段帮助对方获得性快感和性高潮,这也是性行为。只要双方觉得是和谐的,可以不分开。当然,双方有一方若觉得痛苦,如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她在痛苦中必然要到外部世界去寻求性,这样,婚姻就自然地解体了。所以应该分别对待。我认识一对老夫少妻,问过他们这方面的问题。老夫说,他可以通过很多亲昵的动作使自己的爱人获得快乐。他们很幸福。

  记者:您觉得男女之间可能存在无“性”的幸福吗?

  徐兆寿:在这种时候,他们可能要面对世俗的很多观念的责难,这反而使他们更为团结,更加重视对方的存在。其实,婚姻在世俗层面上是性的连结,但在高层是精神的和谐。无性的幸福肯定是不存在的。因为即使是无性婚姻,其实也是有性的,如同刚才我所说的那样。

  记者:“男人因性而爱,女人因爱而性”,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徐兆寿:从医学上客观地看:女性身体里每月只有两次雌激素高峰,而男性在各类刺激下随时可以产生雄激素高峰。故男人因性而爱,而女人因爱而性。但从社会因素来看,这是一种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存在。有一定的理由,但是一种不合理的存在。在男权社会,男人的占有权比女人要强,并且更为优先,所以看上去如此。相反,女人要求稳定,并且社会道德大多都是对着女人的,所以使得女人在性方面非常谨慎,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文化的畸形存在。其实,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记者:说得好,很高兴今天能采访到您。

  徐兆寿:客气了。

第九次性革命

爱与性的秘密 性文化学者的十年思想结晶

  我把人类的性文化历史分为九次性革命历史。在人类的原初,母子、父女之间都可以发生性关系。这从希腊的神话故事中就可以看出。所谓的恋母情结是在那时候出现并作为一种情感的原型保留了下来。一般的性学家认为,在这时候人类是没有意识和道德感的,我对这种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以为,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其情感和审美都已产生。这可以从达尔文的一些著作里找到佐证。在那个时候,母子之间就是很纯粹的情爱关系。它既是亲情又是爱情(只不过这种爱情跟今天的爱情的对象不同而已)。第一次性革命是血缘家庭的出现。它使人类产生了道德,并使亲情与爱情有了第一次的分离。这便是兄妹婚的出现。据说,中国的伏羲和女娲就是兄妹婚,我对这种传说也持怀疑态度,因为从他们各自的传说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女娲是创世神,伏羲代表了文明的开始。有些学者认为,女娲和伏羲是两个氏族的名称。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传说中女娲和伏羲的结合其实可能就是两个氏族的联姻。据说,西方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也是兄妹婚。所以,按我们今天的观念来看,人类的祖先是骨肉相奸的。文明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文明既是人类道德的胜利,又是人性溃败的开始。第二次性革命是普那路亚家庭的出现。它使性的取向又有不同。性开始从本族向外族发展。它使兄妹间又从爱情与亲情间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亲情。家庭的伦理暂时有了清晰的轮廓。第三次性革命是对偶婚的出现。它使性从集体走向个体。性从那时成为一种私人的活动。也许在此之前,性确乎与吃饭没什么两样,但到这时候就不同了,它与吃饭有了明显的区别。大家最初的爱情就在这时候出现。社会产生了。第四次性革命便是一夫多妻制家庭制度的产生。从这个时候起,性成了制度所要控制的对象,同时,父权制产生,女性成为男人的奴隶。第五次性革命是一夫一妻制的出现。这是欧洲基督教的婚姻。在这种婚姻中,性被限制在一个家庭之中。性的乱伦和家庭之外的性都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这是性道德的发展阶段。第六次性革命是爱情的产生。从性与性道德中分离出了爱情,并且将其确定为两性关系的最高形式。性的真正的功能和意义发生了转折,性的真正意义不再是生育,而是精神。虽然我无法将其确切的年代考证出来,但显然这是存在的。它使性与意识分离。即爱情往往被认为是超越于性之上的,或者说,爱情要比性更加美妙,或者说性要有爱情来控制。不少人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也算是一次性革命,它将性从宗教的枷锁下拯救了出来。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这是性的一次回归。这便是第七次性革命。第八次性革命是上个世纪至今仍然在绵延不绝、纵横恣肆的自欧美社会发端而在全世界蔓延的“性革命”。它使性成为一种学说,成为一种艺术。实际上,这是性的一次突围。第九次性革命是在电子网络兴起之后的虚拟性爱,包括虚拟爱情、虚拟婚姻和虚拟性爱。

  如果我们相信这就是人类的历史的话,那么,我们应该看到,性的王国在一点点地缩小,最后缩小到它被超越或忽视。弗洛伊德说将它称为“力必多”,认为它是人的生命的原动力。中国的中医也认为,肾脏乃人的命火所在。这是一种含蓄的说话。实际上,它就是指,性乃生命力。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这里实际上就是指的性,只不过这种性是一种雌性的泛指。从这一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史虽然是一个礼制不断完善的历史,是性不断被控制的历史,但同时也是生命力在不断丧失的历史。

  如果说,文明的现实使我们人类的性力不断丧失,那么,网络无疑在恢复我们性的记忆。它恢复了一种被文明一直侵压下的无意识生命力,这便是性。而这种恢复,也被文明装饰得冠冕堂皇。网络,一个文明时代的不文明世界,一个靠理性构建的非理性王国,它提供给我们的也仅仅是一场精神的狂欢,一场意识的狂欢。这也许够了。我们显然不能再回到洞穴中去,再也不能骨肉相奸。我们既然在现实中别无选择,就是让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心灵的放纵、性的回归。这便是第九次性革命。

虚拟性爱是不是真正的性爱

爱与性的秘密 性文化学者的十年思想结晶

 

  何为虚拟性爱?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必须要谈谈一个现象:意淫。意淫实际上也是人类遗传下来的一个古老的基因,并非文明时代的人独有。我想说的是,即使在那些乱伦的时代,也并非你想和谁发生性关系就可以实现。在人类的审美意识的作用下,即使是乱伦也是有相对的秩序的,一如某些动物现象。意淫便在那时候出现了。

  意淫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现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讲,他要表达的实际上就是一种意淫的主题。还有人说,意淫是人类性活动中的最高方式。这与柏拉图的爱情看上去不同,实际上是很相似的。

  我要谈的另一个现象便是性幻想。它实际上是意淫的另一种表述,只不过性幻想所代表的意义比意淫更为直接。但无论是意淫,还是性幻想,都仅仅限于一种幻想,且在人类长久的意识中始终处于私人状态,属于一种非道德现象。它是一种罪恶。

  今天不同了。它被网络这样一个看不见的东西实现了。我最近要出版的《我的虚拟婚姻》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杨树和美丽之间是存在着巨大的现实鸿沟的,这主要是现实婚姻和家庭。现实婚姻与家庭是与责任、社会道德相联的,而他与美丽之间的虚拟婚姻虽然背叛了现实,但却与责任等无关。它是杨树在世俗中堕落时的神明,是美丽在纵欲中的宗教。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失败的,在这里汲取了力量,胜利了,胜利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心灵,还有现实。他们不仅仅获得了爱情,还得到了拯救。虚拟婚姻在他们的身上是一种神迹,网络在这里也便是对现实的拯救。

  但真正让人震惊的并非这个,而是他们的虚拟性爱。他们竟然通过网络、手机实现了虚拟性爱,并获得了满足。这是闻所未闻的事件。小说为什么要写他们虚拟性爱的过程?并非有意摹仿劳伦斯,而是要告诉人们,虚拟性爱与现实性爱的异同。在现实性爱中,也许人类因为彼此之间对性的看法会影响人类的心灵和性的愉悦,甚至在现实性爱中它仅仅成为一种性爱,但在虚拟性爱中,它实现了双重意义,它不仅仅成为肉体的狂欢,还成为精神的狂欢。在这种性爱中,你完全可以抛弃文明所赋予你的道德、责任等一切圈套,你完全可以放纵地去爱、去做、去感受。虽然他们在表面上和现实妥协了,但实际上他们的爱胜利了。

  如果人们的认识仅仅限于这些,未免显得太短浅了,实际上,它告诉我们的远远要大于这些。在长久的岁月里,特别是近一百年来,我们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崇拜使我们的眼睛都瞎了,感官都不敏感了。我们对我们意识到的,或者说灵感到的一切都武断地会认为那是妄想,是迷信,相反,我们对一切都想实证,都想让它建立在物质和现实的基础上。这种认识在中国现在青年人中几乎是长了根的。这种观念使我们只承认现实,而不承认人的心灵。

  在霭里士的认识中,性是染色体,在弗洛伊德的认识中,性是一种意识和生命力,而在荣格的理论中,性是一种记忆。这些对性的认识都基于传统的认识。他们也许从来都没有意识到人类会有一天迎来了杨树与美丽的这种虚拟性爱。在这种时候,性又是一种什么呢?在这个时候,性这种本来在现实的肉体接触中才能实现的活动,却仅仅靠一些现代手段靠意识实现了。在这种时候,性真的成了一种意识。物质的性变成了意识的性,而意识的性同样也可以转换成物质的性。

  在网上看到一篇《21世纪性趋势》的文章,是对性的预言。以下两位专家预言未来人类将在床上做些什么、穿些什么,甚至听到什么——

  2001年,听一段音乐时,人们就会和做这段音乐的人做爱。在一个接近虚幻的世界里,音乐以及一副耳机也许就是你所需要的全部了。

  ——巴里·怀特,作曲家、歌手

  性将变成一种运动,因为发明了能够得到系统提高的依据,它就像一个耳环大小的“单切片”,将你个人的性要求和最喜欢的姿势进行编码。当你走进一个房间时,你的切片将扫描其他人相近的程序,并且当它找到一位最佳性配偶时,它会发出“嘟嘟”的响声。

  ——玛丽安·萨尔兹曼,作家

  还有一些西方作者对性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展望,但无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你将有可能只在头脑里进行性行为,完全不必要去找什么真人。         无疑,这些观念将被人们进一步证实,但它的问题是,人类的性也可能将因此而变得模糊、可疑,那种原始的性的生命力还存在吗?

  所以,我对这种预言并不持乐观态度。我始终认为,现实的性是必须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而虚拟性爱将作为性的另一种存在。它们应该是互补的,而不应该是现实性爱被虚拟性爱所代替。如果那样,我倒认为,人类真正地遭遇了核武器。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然要承认虚拟性爱的存在,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现实婚姻与性爱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是虚拟性爱是不是真正的性爱。回答是肯定的。他们既然已经达成了心灵的统一,就已经使这性爱具有了形而上的合法性,所以他们性爱了。但是这种性爱却没有接触到身体。是吧!是吗?真的没有接触到对方的身体?意识所到达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到达了?比如说我们玄想去过人类的远古,但实际上我们根本就没去过。是不是这样子的呢?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确是到达了那里,并在那里看了看。因为玄想过的人在头脑里的确有了一种远古的印象,这种印象也许是靠现象,也许是靠前人的足迹。这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我们应该听听杨树和美丽的感受。他们的确是感受到彼此进入了,彼此触摸了。

  接下来便是既然我们承认这样的性爱是真的性爱,那么,我们人类每天都有的玄想算不算性爱呢?成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常有这样的玄想的,这是人的常性所在。实际上,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这种玄想仅仅是单个人的意淫而已。真正的性爱活动必须是有对方存在和参与的。即双方都有这样的意识并完成了一种性活动。

  这个问题弄清楚后,我们便可以回头来面对先前的问题了。

  实际上,我们是怎样来判断这样的性爱。如果说,我们承认它的存在,那么,它便是对现实性爱的背叛与批评,当然,也可以说它是现实性爱的补充。如果我们承认了它,那么,现实婚姻便成了罪犯,成了阶下囚,那么家庭呢?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它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变得日益沉重。

  如果说它是现实性爱的补充,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承认性爱的多样性?如果承认了性爱的多样性,我们是否又要承认婚姻的多样性?我们要否定目前的一夫一妻制吗?很显然,离婚率再高也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但是,高离婚率仅仅对结婚者而言是幸福的,但对他们的家庭呢?

  我不想对这个问题马上作出回答。这样做,显然是不明智的。我愿意长久地思考下去,并作出判断。希望愿意和我讨论的朋友们给我发来电子邮件,我的信箱是:xuzhaoshou@126.com或xuzhaoshou@263.net

原始古人有爱情吗

爱与性的秘密 性文化学者的十年思想结晶

  3000年前,斯巴达和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一个小国特洛伊双方出动了几十万人马,9000艘战船,展开了史无前例的战争。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了10年,最后斯巴达人施用“木马计”才赢得了这场战争,但其原因只是为了争夺一个美丽的女人——斯巴达王后海伦。现代人说,这是为了爱情。

  且看公元前4世纪时,那位热情颂扬爱情的哲学家柏拉图是怎么理解歌唱它的:要是能有别的什么方法,使一个国家或军队都由恋人组成,他们无疑会成为自己城市最好的统治者。他们将杜绝一切耻辱,为了荣誉你争我赶。当他们并肩作战的时候,尽管为数甚寡,却能征服整个世界。因为一个人宁可让整个人类看到自己的丑恶,也不愿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怯懦地临阵脱逃或是放下手中的武器。他宁愿死一千次也不愿这样。谁又会在危险的时候丢下自己所爱的人或让他失望呢?在这样的时刻,懦夫会变成勇往直前的英雄,而凡夫俗子也会毫不逊色于真正的斗士,爱将会激起他们的勇气。

  似乎柏拉图所描述的这种爱情的力量在人类的历史上或文学中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在他的笔下,爱成了人最原始也最崇高的力量,是促动人精神创造的原动力。爱也成为人与生俱来、与动物不同的人性之一。事实上,在人类短暂的文化史中,爱情一直是人类欢乐和痛苦的主题之一。爱成为基督教义的主旨,情成为佛家教义灭绝的对象。对于现代人来说,爱情几乎成了我们的宗教。它似乎是我们人性难以回避的双刃剑,拥有时,我们“无情”地颂扬它,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失去时,我们也失去了生的希望,满含热泪地向着苍天指问:情为何物?可以说,自有艺术以来,人类就在孜孜不倦地描绘着它,用它的泪擦拭灵魂,用它的笑装饰人类苍白的人生,而用它的痛苦诅咒世间的不平。尤其是从近代以来,爱情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爱情超过了所有的情爱,爱情大于人生。这种病态的观念在现在愈演愈烈,让人忧心忡忡。

  那么,爱情真的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吗?爱情真的是人生的宗教吗?古代人的爱情观是什么样呢?就这个问题,我曾专门请教过著名的性社会学家刘达临先生。

  他说,爱情是人类的性心理进化的产物。性崇拜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人类性心理进化的一种初始表现。对性的崇拜心理,在今人看来似乎很愚昧可笑,可是它至少反映了原始初民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探索,他们不再混混沌沌地过日子,而要问一个为什么了。婚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性的社会进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人类的性行为再也不能从个人的自然需求出发,随心所欲,朝三暮四了,而要受到社会利益和道德的约束,限制在家庭的形式中。现代人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可是对于洪荒远古的原始初民来说,他们还不知爱情为何物,两性关系就是性交,以后性交关系的范围逐渐受到限制,这就是婚姻的产生。

  我的看法与刘达临先生的稍有不同,这主要来自于我学习过的美学的知识。很多美学家都认为,美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有认识世界、选择世界的能力,尤其是对美的选择。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对美的认识不同,但对美的选择还是存在的。爱情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一种美的选择。人的身体之美、处女膜,以及性感区的生成,实际上,也说明人的性选择的存在。达尔文也曾论述过这种进化过程。达尔文还在《人类的由来》这部书中重点阐述了性的选择中美的作用。孔雀开屏主要是为了吸引异性。这种性选择即美的选择,大概是爱情的原始意义。20世纪有很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探讨人的原始生命力和原始情爱时,都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地谈到了这一点。实际上,我觉得,人类有时候进入一种误区,即过分地相信历史和考古,好古而薄今,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教条化和妄求。比如,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从今人的某些特征来认识人,不必要根据历史去推断一些无法证明的原始历史,从而否定人类对精神的追求。今天的很多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存在这一误解。这种结果只能消解我们现今人类赖以存在和追求的价值观、道德观,因为当我们相信我们的祖先只是一种动物,是本来没有爱情、崇拜、美善等观念的动物,我们只有和动物一样的性,只不过高级一些而已。我们要说的应该只有一个字:不。历史尚且是混沌未开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某些假说也只是假说,不是唯一的结论。在这种结论尚未得到足够的证明时,让我们还是以宽容的态度,允许像一些对人类的精神充满热爱而耽于幻想的思想者存在,允许他们的反抗,宽恕他们的愤怒。他们同样都是为了追求真理、认识世界。绝不能因为宗教有过黑暗的时期,就带来另一种科学上的专制。我们不能从一种迷信进入另一种迷信。

  刘达临先生认为,爱情的产生,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男女的性关系应该比较专一。“人尽可夫”或“人尽可妻”的时代,是谈不上什么爱情的。那时,只有性,没有爱。二是男女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不平等的关系下是不可能产生爱情的。即使有,也只是爱情的别名。三是男女双方的交往应该较为自由,强制的、包办的婚姻谈不上爱情。四是爱情应产生于选择和比较之中。五是人类的文化素养要提高到一定的程度。

  我以为这只是以现代的爱情观来看历史上的爱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爱情的理解应该是不一样的。群婚制的时候也肯定有选择,这一点从一些动物的身上都能看出来,何况人。这种选择应该就是爱情的朦胧时期。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爱情是人类不断强调、不断塑造、不断创新的结果。今天的爱情肯定与古人的不同。今天的爱情是被夸张了的,有一定社会背景和道德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古人的爱情与我们今人的伦理有矛盾,如兄妹婚在远古时代是可以的,但后来就成了乱伦。

母系文化到底是怎样确立的

爱与性的秘密 性文化学者的十年思想结晶

  母系文化到底存不存在?怎样存在?为什么会存在?这是100多年来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关注的重大题课,同样也是稍稍有点文化的人们非常迷惑的问题。但是,我的一些基督教朋友们不大同意人类曾经存在母系文化的观点。

  在我看来,要探讨母系文化存不存在的根本理由,一是尊重历史,寻找历史的真实轨迹;二是寻找两性文明的源头,为今天的两性存在寻找道德价值依据。第一点人们很容易理解,但第二个原因就不大明白了。为什么呢?教科书上讲人类曾经存在过母系文化,但人们也只是“嗯”一声,并没有在意它存在的真正让人惊心动魄的原因。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人类其实多在一种无意识存在中随波逐流。

  假如我们真的肯定人类曾经有过母系文化时代,那么,一个重大的转折就开始了,即我们今天所有的父系文化下的两性价值观、伦理观都将被颠覆。事实上,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全世界还在弥漫的性革命都与此相关。因为一个重要的前提产生了:女人曾经是两性的主导者,女人的智慧曾经改变了人与动物的格局,奠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女人的处女膜并不重要(男人的处女情结也就很可笑)。于是,我们发现,现在所有的道德伦理观念都是父系文化的产物,是值得怀疑的,人类需要一套新的伦理道德观念。

  我们真正来到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但这并非是悲剧,恰恰相反,是幸事。发现母系文化的存在使我们终于窥见道德的源头,也使我们得见一切罪恶观念的源头。一切都需要重新命名,一切都需要解构同时也需要重构。过去我们根本不知重构的根据在哪里,那么,今天我们应该知道了,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两性平等观念。从中国哲学上讲,还是阴阳平等观念。一阴一阳谓之道,但此道并非老子所讲的以阴性为主的虚静之道,也不是孔子的以阳为主的儒家之道,应该是阴阳互动的平等之道。

  因此,假如我们不是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划分历史,而是以两性的历史来划分的话,历史只有四个阶段:1.原初阶段,也即混沌时期;2.母系文化时期(基本上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3.父系文化时期(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都是);4.两性平等时期(我们还只是在启蒙时期)。当然,这样一个划分还是与马克思的一些观点基本吻合,但我认为,只有这样来认识人类的历史,才能从根本上知晓文化的根源。从两性关系来看,人类经历了原始群婚制、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等。在对偶婚以及之前的两性关系,基本上都是母系氏族文化的产物,一夫多妻制和早期的一夫一妻制是父系文化的产物,而现代的一夫一妻制才是两性平等时代的产物。为何这样讲呢?早期的一夫一妻制是基督教的婚姻,而基督教是在父系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宗教。上帝造人是按自己的形象来造的,第一个造的就是男人,其男权思想是显见的。那么,母系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呢?

  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是经济的原因,即生产力决定一切。事实上,要解释母系文化产生的原因并非这一单纯的原因。人类学家发现,还有很多原因。比如,虽然我们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学者认为,这个翻译是有问题的,应该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我没有深入研究,不能评价之),但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是受制于形而上的哲学和宗教的影响。我们常常讲,中国的文化不能有大的发展是因为我们没有哲学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也一样。另一个最明显不过的例子是共产党从国外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我们没有这一种哲学,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社会,也不会有今天的经济。从这一点来看,哲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哲学显示了人的主动性,显示了人与动物的不同。但实际上,通俗一些来讲的话,哲学才是真正的政治。从历代王朝的更替来看,政府在常常变换,但政治不是在常变。从政教合一的国家来看,宗教(更高层次的政治)才是政治的灵魂,政府只不过是执行者而已。

  那么,我们要寻找母系文化形成的真正原因,就不能单纯地从生产力这一方面来考察了。我们必须寻找到母系文化的智慧即哲学或宗教,才能真正了解其灵魂。

  因此,在我看来,母系文化形成的原因应该有三个:

  第一,经济学原因。过去我们对母系文化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总认为在那个时期女人是生产力的主要代表,因为女人会手工。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疑问,即男人在当时难道是次要的生产力代表?人们发现,在所有的动物那里,几乎都是雄性在觅食,是生产的主要力量。原始社会也一样,男人在外采集、捕猎,女人在家养育孩子或同样出外捕猎或手工制作,但很难直接断定男人就是次要生产力的代表。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我们的惯性思维。在人类战胜自然灾害以后,人类的生产力主要集中在体力、脑力等方面,但是,在人类还没有超过动物的数量、还没有能力战胜自然灾害的原始社会,生产力并不是今天我们认为的生产力,而是指人力。也就是说,人的多少是真正的生产力。女人能生孩子,且能生很多很多的孩子。生产力就体现在生育上,这就决定了女人的地位。

  第二,政治、哲学、宗教原因。在母系氏族时代,人们对性的认识多集中在女性身上。人们发现,只有女性才能生育,男人是不能生育的。那时,还没有制定的婚姻制度,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那么,凭什么来确定社会的关系呢?血缘。事实上,直至今日,血缘关系仍然是社会中最核心的法则。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这个细胞就是靠血缘来纽结的。在母系文化时期,人们更是靠这个链条来维系社会的。所有被生的人都由母亲来抚养,也便自然而然地团结在母亲的周围。这样就在一个族群中出现了一个老祖母的形象。女娲大概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老祖母的代表。老祖母形象在很多民族的传说中都有。人们团结在母亲周围,社会就形成了多个族群,每一个族群就相对稳定了。

  而形成这种格局的哲学原因是对生命的认识。老子讲:“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意思是生命都由母亲生出来的,没有母亲,就没有生命。这种认识构成了当时人们的终极思想。人们对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由于这样一种原因,就产生了母亲崇拜。由于孩子生下来就与母亲相依为命,不知有父亲的,于是,与各种宗教一样,这种崇拜在孩子生下来后就参与了浓烈的情感体验。母亲崇拜就这样牢固地形成了。这也是女阴崇拜在那时兴盛的原因。

  第三,文化原因。在任何一个时代,统治者必将占有文化。在母系时代也一样。当然,今天能看到的母系时代的文化极为罕见,因为那时没有文字,一切都是靠口头传承,再就是原始的一些岩画、泥陶等。在岩画上,女阴崇拜是最为明显的特征。而在泥陶中,马家窑彩陶是最为重要的证明。在这些彩陶中,多有女阴崇拜,还有女性的身体,还有象征女性的水波纹。特别重要的一个显征是,绝大多数的彩陶中,都有一只女性的手掌。这是彩陶制作过程中留下的最后印迹。这种种迹象说明,在那个时代,女性是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和占有者。如果把彩陶也当做艺术的话,女性便是独享这艺术的主人。实际上,在母系氏族后期,由于母系文化的发展,女性不仅拥有了很高的智慧,使人类定居并开始圈养牲畜,而且有了闲暇,这使女性开始制作工艺品。这也是女性手工制作方面卓越的一个表现。

  由于有文化,母系时代的社会也不像我们今人想象的那样荒凉、无情、野蛮。从一些尚有母系文化特征的民族(如摩梭人)来考察,我们会惊异地发现,母系文化是非常建全的,其社会分工、家族的建制方面都有严密的制度。母系时代在伦理道德方面也不像今人想象的那样乱伦,也有非常严格的伦理要求。只不过,在崇拜生育的那时,性方面的伦理没有父系时代的严酷。

  由于这三方面的原因,促使女性成为社会的第一性,而男人则是第二性。人类学家认为,我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公社出现于距今约两万年之前,那时的人类体质形态已进入“新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时期,是在距今约7000到5000年左右。我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及其遗存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柳江人(1958年发现于广西柳江通天岩洞穴中,有一具完整的头骨和部分体骨、肢骨等)、河套人(1922年在内蒙古乌审旗的萨拉乌苏河发现一枚小孩牙齿。1956年又在大乌审旗嘀哨沟湾村附近发现一块右侧顶骨碎片和一段股骨)、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发现基本完整的三个头骨和其他骨骼,至少有8个男女个体,还有动物化石及其他文化遗物。经测定,山顶洞人距今约有1.8万年)、麒麟山人(1956年在广西来宾麒麟山发现老年男性个体的颅底骨化石)、峙峪人(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发现枕骨化石一块,石制品15000多件及动物牙齿等)、左镇人(1972年在台湾台南菜寮溪发现距今1—3万年的头骨,是目前在台湾发现的最早人类)。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对是否有母系氏族的存在产生怀疑。据考古发现,我国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在很多地方都有。建国以来,我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6000多处,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遗存有: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分别分布于河南省中部,河北省邯郸地区,关中平原的渭、泾流域和陕南的汉水、丹江上游。这几种文化属于早期新石器文化,距今七八千年。仰韶文化:分布地区很广,目前已发现1000多处遗址,距今约5000年到7000年。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东部,距今约6000到7000年,是江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西北的甘、青地区,距今约4500年左右。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地区,近年来有许多重要的发现。除上述文化外,已经发现的还有川鄂三峡地区的大溪文化、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淮河流域的青莲岗文化、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细石器文化、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等。

  当然,这些考古发现还有人不断地提出质疑,中国的一些男权崇拜者,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信仰的人群,大都对此持强烈的否定态度。这些惯性思维者既不相信进化论,也不大相信女人曾经主宰过这个世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现和女性的逐渐崛起以及其它学说的推进,这些都会成为常识。到那时,一个新的伦理社会也就建起了。

西门庆是极品男人

爱与性的秘密 性文化学者的十年思想结晶

  到讲明清小说的时候,这部分内容大家应该熟悉,所以要求学生先来上课。一个男同学上来说,我不想面面俱到,我想讲千古奇书《金瓶梅》。掌声雷动。快睡着的同学也坐了起来,男同学们则用那种暧昧的笑眼互相看着。

  那位男同学自己也在讲台上笑得弯下了腰。

  他用惯用的方式讲《金瓶梅》的写作背景,然后又讲大致内容,讲着讲着,他说,我不知道怎么来讲,它太大了,我找不着合适的头绪,这样吧,你们提问题,我来讲。

  大家又笑。提问题的同学很多。

  一个同学问:《金瓶梅》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

  回答:明朝。

  又问:那么,《水浒传》又是什么时候?

  回答:宋朝。

  问:那么,武松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事?

  迷茫,最后回答:我也说不清。

  又一个男同学站起来问:你对西门庆如何评价?

  回答:我认为西门庆是个极品男人。

  台下哗然,掌声响起。有个同学一边笑着,一边骂着。

  解释:为什么说他是个极品男人呢?我们一般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看他的事业,小说里的西门庆是个成功的商人,他对商道和官道无有不通,他对一切成功的手段可以说是异常娴熟,得心应手。当然,这一点是很多男人都能做到的,但另一点就不一定了。西门庆是一个非常性感且风流的男人,他还极其懂女人。他知道女人想要的是什么,知道女人怎样才能快乐。只要他想得到的女人,都能得到。相反,女人们也非常喜欢他。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说他是极品男人。当然,他也是一个失败的男人。他的一生就是不断赚钱和与女人鬼混的一生,他最后也是纵欲而死。他没有什么更高的境界。

  问:你不是说他是极品男人吗?怎么又说是失败的男人呢?

  笑个不停,然后回答:我也很矛盾。

  第五个同学站起来问:请你说说西门庆与那些女人有没有爱情?

  回答:没有。他只是纵欲而已。如果有爱情,他就不会见一个喜欢一个。

  提问者说:你错了,他是有爱情的。

  大家爆笑。提问者说:有一些学者最近指出,《金瓶梅》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描写男女自由恋爱的小说,说《金瓶梅》的伟大之处也就在这里。

  回答:我认为是没有的,至于那些学者的观点,我是不同意的。还有问题吗?

  提问者笑:其他的到宿舍再问你吧。

  笑。

  同学们在等着我的回答。我知道,我的回答肯定让他们失望,但我还是要回答。他们等待的是什么呢?也许就是等着我肯定西门庆。在市场经济开始到现在的一段时期内,我们评价一个人往往就是以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给社会带来效益为尺度。成功是什么?往往不是一个人做了多大的官,而是一个人在市场经济中能做多大的事,或者是在市场经济中能赚多少钱,至于用什么手段,为人如何,往往并不被人看重。用这样一种尺度来评价西门庆,他当然是成功男人的代表。还有一段时间流行找情人。中国人被传统的道德捆绑得太久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传统道德在社会转型中很快动摇了。社会上对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也存在诸多疑问,开始流行男人找情人,富婆包小白脸。一个男人的评价尺度里加了几个条件:要有幽默感,要能讨女人的欢心,还有说男人要性感。说到这里,性便在近些年的中国人眼里显得很重要了,说一个男人的条件还要懂得如何让女人在性方面真正地快乐。这几个增加的条件自然都是重要的,说明中国人在向人性化的方向迈出了很多步。但从这些角度来看,西门庆自然又是男人中的榜样。他样样都好。

  可为什么我们在这样想的时候总是有一些犹豫呢?又为什么会矛盾呢?

  原因很简单,在所有这些条件中,缺失的就是男人的道德力量。以上社会的流行看法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社会在向人性化方面转变,另一方面则说明在这种转变中,我们丧失了应有的道德标准。人们只看准了西门庆在物质欲望方面的成功,却没有看到他在道德方面的失败。这就是刚才那位同学矛盾的地方。

  西门庆娶潘金莲,是以牺牲社会正义和残害别人性命为代价的。他和潘金莲不仅杀了武大郎,还将武二郎也发配充军。西门庆娶李瓶儿,首先是以牺牲他与花子虚的结义之情为代价,其次是以害死花子虚的性命为终结。他与王六儿的相欢,也是以牺牲他与属下的伦理关系为代价。这样一个人,会是男人中的精英?

  在西门庆的身上,我们看不到男人之所以成为一个男人的真正的品格,只是看到一个以欲望为主,不惜任何代价实现自己欲望的魔鬼。所以,在中国古人看来,一个人的贫富与官位的大小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条件,而是以一个人是否为君子这样的条件。只要一个人是君子,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可惜的是,这样一种价值标准在今天的社会已经找不着了。

潘金莲是中国妇女革命的先驱

爱与性的秘密 性文化学者的十年思想结晶

  在上一堂课上,讲到了《金瓶梅》,两个同学关于“西门庆是极品男人”和“西门庆有没有爱情”发生了争议。我想,他们在课后肯定还会争议。果然,一个同学起来说,他们在课后一直在争议,不过,他们争议的不再是西门庆的问题,而是潘金莲。这个同学爆出了一个观点,惹得在场的所有同学都惊叫,他说:

  “我认为,我们现在应该重新来看待潘金莲这个女子形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潘金莲是中国妇女争取独立、自由和幸福的先驱。”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讲了潘金莲的身世:“这潘金莲却是南门外潘裁的女儿,排行六姐。因她自幼生得有些姿色,缠得一双好小脚儿,所以就叫金莲。她父亲死了,做娘的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闲常又教她读书写字。她本性机变伶俐,不过十二三,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品竹弹丝,女工针指,知书识字,梳一个缠髻儿,着一件扣身衫子,做张做致,乔模乔样。到十五岁的时节,王招宣死了,潘妈妈争将出来,三十两银子转卖于张大户家,与玉莲同时进门。大户教她习学弹唱,金莲原自会的,甚是省力。金莲学琵琶,玉莲学筝,这两个同房歇卧。主家婆余氏初时甚是抬举二人,与她金银首饰装束身子。后日不料白玉莲死了,止落下金莲一人,长成一十八岁,出落得脸衬桃花,眉弯新月。张大户每要收她,只碍主家婆厉害,不得到手。一日主家婆邻家赴席不在,大户暗把金莲唤至房中,遂收用了。……大户知道不容,却赌气倒赔了房奁,要寻嫁得一个相应的人家。大户家下人都说武大忠厚,见无妻小,又住着宅内房儿,堪可与他。这大户早晚还要看觑此女,因此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为妻。”

  潘金莲从小没了父亲,9岁卖了一次,15岁又卖了一次,18岁被主子“收用”,最后主子坏了心地将她嫁于武大郎。从今天的观念来看,潘金莲与武大郎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虽然都是奴才,但还是相差太大。潘金莲肯定是没有任何幸福可言的,但她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开始寻找自己的幸福。在这个时候,她首先看上的是武松,武松的伦理观念很强,不愿意,于是她看上了西门庆。从那个时代来看,潘金莲是与时代的道德相背离的,当然,那时的道德对妇女来说,简直是地狱。她争取自由与幸福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就会有这样的心。

  给潘金莲翻案,历来已有很多人这样做了。魏明伦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另一个同学起来说,我们觉得很矛盾,从一个角度来看,潘金莲是为了争取自由和幸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潘金莲是一个不择手段、毫无道德和人性的女人。她为了获得西门庆的爱,杀死了李瓶儿的儿子。她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异化了的女人。

  恰巧,此时,我看到一则消息,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是继安徽当年五一节开张的《金瓶梅》遗址公园后,山东又有两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与《金瓶梅》相关的旅游项目,诸如潘金莲与西门庆相会的旧址、武大郎烧饼铺、武松杀嫂旧址,或血溅鸳鸯楼旧址等等,还伴有“武大捉奸”、“西门初会潘金莲”等娱乐节目,真是闹哄哄的不一而足,都冠以文化旅游之名。

  我以为,这多少有集体意淫的意思,存在于《金瓶梅》旅游开发与消费过程之中。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旅游消费过程,其实就是意义生产或消解的过程,《金瓶梅》旅游消费过程,其潜在的低俗暗流消解并改写了表面上那些所谓文化的堂而皇之的意义。生理感官上的意义,回应着景点本身的隐喻色彩,威胁着《金瓶梅》原本所具有的意义的能指。我们应该看到,《金瓶梅》在以通俗的旅游方式为传播的中介,从一开始就已经在向世俗变形,并迷失了自己原本的方向。

  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实际上是在给负面文化翻案,在为潘金莲翻案。

  我们先来思量一下潘金莲若活在今天会怎么样?她不喜欢武大郎就会与武大郎离婚,武大郎不愿意。这就成了武大郎的不是。然后她喜欢武二郎。武二郎若也喜欢她,在今天就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一对了。哥哥必须让位给弟弟。若武二郎不喜欢她,她就必须寻找新的爱情,于是她喜欢西门庆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只是她不该危害武大郎。

  这就是今天很多人给潘金莲翻案的理由。

  这其实是一个伦理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是爱情是否可以主宰亲情?爱情与亲情的关系是什么?这在今天是一个非常混乱的关系。爱情至上是今天的宗教。但我们从人类伦理的诞生来看,爱情与亲情是一对平等的关系,甚至在古老的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里,亲情要远远地大于爱情。现在是一个两性平等的社会,爱情与亲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但最多也只是平等的关系。爱情若凌驾于亲情之上,那么,家庭伦理就不复存在。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武二郎拒绝嫂嫂是符合古代和今天的伦理观念的。

  其次要探讨的是为了爱情就可以杀人吗?潘金莲为了与西门庆的关系,首先杀了武大郎,然后又杀了李瓶儿的儿子。有两宗命案。我想,无论到了任何时代,以牺牲别人的生命来换取自己所谓的爱情,都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更不可能符合当时的社会法律。

  最后,要探讨的是一个人的欲望与自身的伦理。现在我们常常会谈论人是一个自然的人,也常常会看到很多“返璞归真”的行为,但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生活的总和。似乎把人的自然的部分有所忽视。一般的看法是,一个人,既是一个自然的人,又是一个社会的人。人的欲望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如对同类的占有、侵略等,都出自自然的欲望。那些对社会声誉的欲望、对忽视人性的道德追求的欲望,便是社会欲望。一个人,只有做到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时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一个能达到中庸之道的人。这就是人自身的伦理。一个人往往很难对自身的伦理认识清楚,更不要说执守了。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对人性的反动,也是对人伦的反动。他们只强调人的社会欲望,却压抑了人的自然欲望。《金瓶梅》就是对这种宋明理学的一次反抗。你不是强调要“存天理,灭人欲”吗?我偏偏要写人欲。所以,整部《金瓶梅》就是写人欲的,也是写人欲是如何得逞的。而这里面的主人公自然是西门庆和几个女人。在这几个女人中,潘金莲又是主角。潘金莲已经完全丧失了社会性中的人伦道德,变成了一个以自身欲望为主导的变态狂。

  如果这样一个女人都能成为先驱、榜样,那么,后来的那些真正的女性革命运动的先驱就会从坟墓里跳出来,不愿意革命了。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