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在朝鲜战场审讯美英战俘(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7:38:02
2010年10月25日 11:12:23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被我志愿军步兵营击溃的英军坦克群及敌军尸体

英军第29旅“皇家重坦克营”部分俘虏听莫若健(未摄入照片)宣讲我军俘虏政策
编者按:10月25日,也就是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60周年纪念日。
虽然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虽然当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士如今健在的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在他们心中,这是一段永远无法抹煞的深刻记忆。本版今日特别刊发军事史专家高戈里的文章,从一位有着特殊经历的志愿军老战士的视角,帮助读者了解60年前那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中一些饶有意味的片断。

莫若健(右)与朝鲜人民军军官朴大尉合影
“我最自豪的人生经历,在半个多世纪前。”年已八旬的志愿军老战士莫若健,近日在四川成都家中接受笔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1950年10月25日,是令莫若健终生铭记的一天——他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跨过了鸭绿江,来到朝鲜加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行列中。当时20岁的莫若健刚从中学毕业,经在军校短期培训后担任50军149师445团2营4连文化教员。酷爱英语的莫若健此时还想不到,自己的这点小爱好在朝鲜战场上竟然派上了大用场。
参与审讯的第一个美军战俘
第一次战役发起后的一天,师部通讯员突然气喘吁吁地跑来,找到莫若健:“师首长命令你跑步到师作训科报到!”莫若健二话没说,跟师部通讯员上了路,边跑边问:“啥子事这么急啊?”“抓到了个高鼻子,上边派来的几个翻译,都说不通。”
原来,部队抓到美军俘虏后,军部派来几名懂英语的大学生,可他们听、说能力都比较差,与俘虏无法沟通。师首长正着急,有人提出莫若健的英语不错,于是,迅即调人。
莫若健一到师部,作训科科长丁永年就交代:“小莫,你先把我军的政策给这个俘虏讲一讲,稳定一下他的情绪,然后,问问他们部队的番号、装备,以及被俘前他们的任务,还有他个人的情况。”
莫若健一上场就叽里呱啦地与那位美军战俘交流起来,在场的各位师首长个个表示满意。
许多年后,莫若健说起这次“初战告捷”还在笑:“我也就是个高中生的水平。其实,那天俘虏说的话,我只能听懂十之六七,所以,要不住地问他这个单词是什么含义,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反复要求对方解释。这一来二去,就被人看成是‘对答如流’了。”

“投降!你们唯一的生路!”——莫若健在朝鲜战场书写英文标语。
审讯结果,这名俘虏是美军的下士副班长,对部队任务和部署知之甚少,关键是被吓坏了,一直担心审讯完了会被“拖出去崩了”,所以回答问题总是前言不搭后语。直到第二天,莫若健把他带到临时挖的猫耳洞里防空,他还在问:“你们真的不会杀我?”
这名美军俘虏携带了两部“步谈机”,成了让大家大开眼界的东西,虽然这样的先进设备美军都装备到步兵班、排了,可志愿军师一级的领导还是第一次见到。于是大家很认真地听俘虏上了一堂“科技知识课”,最后感慨道:美军有这么好的装备,竟然这么不经打!
那年月,志愿军“土包子”打现代战争的洋相颇多。莫若健记得,某基层单位初遇美军飞机时,竟然下传过这样一道命令:不准抬头看飞机!眼睛反光,容易被敌人发现!然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土”,彻底颠覆了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建立在唯武器论基础上的崇美、恐美情绪,进而奠定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自信心。
搜索更多俘虏 朝鲜战场 的新闻
亲历者讲述:那一年我在朝鲜炮火中
抗美援朝:18万志愿军战士捐躯朝鲜
抗美援朝战争纪事:朝鲜战场上的第一个美军战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