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规则中国潜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0:33:34
美国规则中国潜规则时间:2010-10-23 15:39来源:《意林》2010年第20期 作者:许 岗 点击:293次
在美国待长了,得出的结论是,凡事都得按规则办事。就说泊车吧,在美国,市中心的泊车位不少是沿人行道的,其中卡表停车位(meter)大多按quarter(25美分)15分钟收取,过了表吃了罚单,少则20元,多则30元到40元(按不同地段)。初到美国那会儿,第一次去唐人街中国超市买东西,车子停在唐人街街外的meter,我掐准了时间,放了4个quarter。谁知,那天逢周末,待我付了账,急急忙忙向泊车的方向跑去时,已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模样的泊车管理员在我的汽车旁边。我感到大事不妙,一边说“对不起”,一边力图向她解释我迟来的理由。可那个中年妇女头也没抬,只是一个劲低头写。一分钟后,开完了罚单,她才把头抬起来,对我说:“很抱歉,罚单已经开了,我不可能作任何更改了。”看着她“铁面无私”的模样,我真是又气又急又恨:“我看到你的时候,你的笔刚下去,我不过超过5分钟,而且还有客观原因。”她不听我的解释:“这是我的工作,不管是1分钟、10分钟还是20分钟,对我来说都是一样。”以后在美国日子久了,才知道泊车这一再也普通不过的事情,却有一系列极其规范的流程:车位记时检查员每日必须在规定的小时之内,对所属管辖的meter作一次巡视,罚款单一旦下笔不可更改,而且一旦发现检查员有徇私舞弊之事,轻者“下班”,重则追究刑事责任。因为美国的个人信誉记录都是联网的,一旦为了这事“下了班”,谁还敢雇用你呢?在美国的某些大城市,即使驾驶员还坐在车上,只要车没有停对位置,一张罚单会放在你的车窗前。当然,如果你的车停到了人行道上,立马就会有一辆拖车把它拖到车辆管理处。我曾把在美国交警处罚违规车辆的办法告诉给我一位在中国交警部门工作的朋友,他的回答是:难。“难在哪里?”他随即表示:人行道上不能泊车在中国的城市很难统一实行,即人们的整体素质还未达到一个可以公正执法的层次。在中国待了一段时间后,对朋友提出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个周末,我应朋友之邀去市中心附近的咖啡馆喝茶,咖啡馆的接待员让我把车停在咖啡馆前面的人行道上。看出我不放心的神色,这位接待员告诉我:这儿交警来的少,即使来了,我们打打招呼问题也不大。谁知,我坐下还不到5分钟,这位接待员告诉我,交警已经发现了我的车,让我出去把车挪一个地方。我首先对这位交警道歉,这位态度不错的交警告诉我他的难处,这儿是他管辖的区域。“你最好停到前边的人行道上。”他指了指地方。离这儿50米开外的人行道上,已经停了两三辆轿车。“为什么有些人行道不能泊车,而有些人行道又能泊车呢?”我诧异地问。“这是领导的事。”这位交警这样回答我。这时店长走出来了。他给交警递了烟,和他寒暄起来。几句话后,交警似乎还有其他公事,需要离开。“如果你待的时间不长,今天就算了,但下不为例。”“中国人还是有人情味的,哪像那些老美,六亲不认,一分钟都不让。”当我把这个故事告诉给我那交警朋友,他这样说。我们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起来。两个星期之后,我再次光顾这个咖啡馆时,门口已经划出了几个清晰的泊车位。“这位店主做了工作。”和我一块儿喝茶而与店长也有些私交的朋友告诉我,“在中国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办不成事的人。”美国的“雷锋”美国没有雷锋,美国人大多数也从来没有听说过雷锋。但很多中国学生、学者到了美国以后,仿佛又看见了雷锋的影子。我第一次在美国遇到“雷锋”是大约25年前第一次去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途中。那是一个星期五的傍晚,我由费城驱车前往华盛顿。吃过晚饭后我上了高速。谁知上路一个多小时,车内红灯突然闪亮,似乎是电池出了毛病。我急忙在下一个出口下了高速,发现已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小镇。还好,路边就有一个加油站,我慌忙把车停下来,想打听一下附近修车的紧急服务。慌忙之中,看到一位中年男子正在加油,我忙走上前向他打听。他告诉我,这一带有两个修车行。看着我焦急的神情,又是外族肤色、外乡口音,他说他可以先帮我打个电话,询问一下修车行的作息时间。不出所料,两个修车行都是晚8点钟关门。他又想出一计,建议不妨打电话给附近的一个拖车公司,也许他们知道还有另外的修车的地方。一通电话后,他高兴地告诉我,离这儿仅5英里的地方有一个修车点,晚上11点才关门,而拖车公司派出的拖车,也马上到了。当我们一起到达修车点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了。测试后发现是电流转换器出了毛病,而我这种车型的转换器,这个修理点还没有现货。这位美国朋友又去向电话求助了。非常幸运,他询问到一个离修理站10英里的汽车零件零售店恰有这种电流转换器。当他把东西买回来交给修理工时,我感激之余,真有些说不出话来。我拿出50美元作为酬谢金,他一口谢绝。以后,在美国多年生活和工作中,每当遇到别人求助于我时,我总是想起这件事:尽量地为他人着想,尽量地去帮助别人。其实很多中国人在美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高速公路上,轮胎爆掉了,停在路边不到5分钟,就会看到一个素不相识的美国人停下车来,伸出援助之手。初来美国的留学生,一时找不到落脚之处时,一些美国人甚至愿意把自己的地下室腾出来作为留学生的临时“据点”。我很诧异,不在雷锋的故乡,却为什么时时出现雷锋的身影?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常常是那些有同情心、有能力、接受过别人帮助的人。而受过欺骗、功利心重的人是最不容易帮助别人的人。“雷锋”的出现和培育依赖于社会的整体道德环境的产生,包括人与人之间诚信的建立和维护。不然的话,即使出现“雷锋”的个案,也是很难产生持久性的社会效应的。近几年来,中国社会常在呼吁,把“雷锋”找回来。异乡出现的“洋雷锋”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责任编辑:新青年) 本篇文章来源于 乐读网:www.ledu365.com 原文链接:http://www.ledu365.com/a/shiye/6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