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昆虫美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23:27:13
孟昭连
报道说有的少数民族还保留食用昆虫的习惯,且近年国外新兴吃虫之风,炸蚂蚱、蟋蟀汤端上了老外的餐桌,甚至还有一本叫《美味昆虫》的杂志应运而生。其实,食用昆虫并不是新鲜事,早在人类之初就广为流行了。可以设想,在那个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人类与动物共存,在长期较量中凡是能战而胜之者,皆可成为自己的口中之食,小小的昆虫当然更不在话下。虽然昆虫吃起来不如牛羊豕兔那般能大快朵颐,但用篝火烤焦的蚂蚱吃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尤其在抓不到野兽就要饿肚子的时候,用昆虫来充饥毕竟要容易多了。
早在《周礼》中就记载可供食用的昆虫有蚁、蝉、蜂三种。这就是说,将蚁卵交给醢人,是用来做蚁子酱的。这种蚁子酱在秦汉之前,称得上是山珍海味,不但为上层统治者所食,而且还用做祭祀时的祭品。后来这种蚁子酱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一直流传下来,到了唐代仍然是待客的佳品。
《庄子·达生》中有一段描写:“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意思是说见到一个弯背老人在捕蝉,技术熟练,手到擒来,简直就像在地上拾蝉一样。那么这位老人捕蝉干什么呢?其实也是为了吃,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是有吃蝉习惯的,而且一直延续至现代。根据曹植的《蝉赋》,我们可知魏晋时期是将蝉放在火上烤熟后食用,这样处理可使蝉香脆而多味。至今我的家乡徐沛一带仍然有食蝉之俗,相信乃沛公遗风,只是吃法与曹植所说稍异,是将蝉的幼虫(吾乡称之“蝭蟧猴”)用油煎着吃,用以下酒最好,其香无比。
古代可作食用的昆虫不止这几种,还有蠹、蝗、蝶、蜂等。有的是食成虫,但大多是食其幼虫或卵。如南方人喜欢吃蚕蛹,也有人喜欢吃蜂的幼虫。清代还有食豆虫的习惯。据蒲松龄《农蚕经》:“豆虫大,捉之可净,又可熬油。法以虫掐头,掐尽绿水,入釜少投水,烧之煠之,久则清油浮出。每虫一升,可得油四两,皮焦亦可食。”这种豆虫一般名之为豆蚦,是豆天蛾的幼虫,有手指粗细。
此虫多生在豆地里,食豆叶和豆荚,对豆类作物危害极大,农民常进行手工捕捉。捉时手提小桶,见豆叶有被噬现象,或豆棵下有新鲜虫屎,即将豆叶翻过来细察,发现后取之入桶中。笔者幼时曾尝过豆虫,吃法是洗净后先将虫头剁去,用筷子从尾部翻出,体内全是白花花的油脂,剁碎后油炒,最好配上辣椒,其味鲜美异常。亦有人以之加菜做成饺子馅,亦香甚。蒲松龄这里介绍的熬油法,颇像现在的炼猪油的方法,只是没有尝过这种油的味道,想来也是不错的吧?
孟昭连
报道说有的少数民族还保留食用昆虫的习惯,且近年国外新兴吃虫之风,炸蚂蚱、蟋蟀汤端上了老外的餐桌,甚至还有一本叫《美味昆虫》的杂志应运而生。其实,食用昆虫并不是新鲜事,早在人类之初就广为流行了。可以设想,在那个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人类与动物共存,在长期较量中凡是能战而胜之者,皆可成为自己的口中之食,小小的昆虫当然更不在话下。虽然昆虫吃起来不如牛羊豕兔那般能大快朵颐,但用篝火烤焦的蚂蚱吃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尤其在抓不到野兽就要饿肚子的时候,用昆虫来充饥毕竟要容易多了。
早在《周礼》中就记载可供食用的昆虫有蚁、蝉、蜂三种。这就是说,将蚁卵交给醢人,是用来做蚁子酱的。这种蚁子酱在秦汉之前,称得上是山珍海味,不但为上层统治者所食,而且还用做祭祀时的祭品。后来这种蚁子酱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一直流传下来,到了唐代仍然是待客的佳品。
《庄子·达生》中有一段描写:“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意思是说见到一个弯背老人在捕蝉,技术熟练,手到擒来,简直就像在地上拾蝉一样。那么这位老人捕蝉干什么呢?其实也是为了吃,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是有吃蝉习惯的,而且一直延续至现代。根据曹植的《蝉赋》,我们可知魏晋时期是将蝉放在火上烤熟后食用,这样处理可使蝉香脆而多味。至今我的家乡徐沛一带仍然有食蝉之俗,相信乃沛公遗风,只是吃法与曹植所说稍异,是将蝉的幼虫(吾乡称之“蝭蟧猴”)用油煎着吃,用以下酒最好,其香无比。
古代可作食用的昆虫不止这几种,还有蠹、蝗、蝶、蜂等。有的是食成虫,但大多是食其幼虫或卵。如南方人喜欢吃蚕蛹,也有人喜欢吃蜂的幼虫。清代还有食豆虫的习惯。据蒲松龄《农蚕经》:“豆虫大,捉之可净,又可熬油。法以虫掐头,掐尽绿水,入釜少投水,烧之煠之,久则清油浮出。每虫一升,可得油四两,皮焦亦可食。”这种豆虫一般名之为豆蚦,是豆天蛾的幼虫,有手指粗细。
此虫多生在豆地里,食豆叶和豆荚,对豆类作物危害极大,农民常进行手工捕捉。捉时手提小桶,见豆叶有被噬现象,或豆棵下有新鲜虫屎,即将豆叶翻过来细察,发现后取之入桶中。笔者幼时曾尝过豆虫,吃法是洗净后先将虫头剁去,用筷子从尾部翻出,体内全是白花花的油脂,剁碎后油炒,最好配上辣椒,其味鲜美异常。亦有人以之加菜做成饺子馅,亦香甚。蒲松龄这里介绍的熬油法,颇像现在的炼猪油的方法,只是没有尝过这种油的味道,想来也是不错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