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查理——一只感动美国的中国鹦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9:45:32

                               《鹦鹉查理》一只感动美国的中国鹦鹉
                                                              新浪读书 
 
  《鹦鹉查理》用柔和、幽默、动情的口吻讲述了一只被捕获的凤头鹦鹉查理和收养他的奇特而又显赫的家庭。故事从远东一直延伸到纽约的斯卡斯黛尔。25年中,这只奇异美丽的鸟一直陪伴着日益壮大的托平一家。
  奥戴丽和查理一起讲了一个了不起的故事,从世界大事到家庭琐碎。一个水手在澳洲内陆绑架了查理并把他卖给一个卑劣的香港鸦片小贩。获救后,查理用25年的鸣叫和鹦鹉独有的教导方式回报了她的善意。他随托平一家周游世界最后定居在纽约的斯卡斯黛尔。在这个郊区,查理象以前一样安家落户,在院里的树上建了新家。他会说好几种语言,有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和乌鸦语。他自学成才并具有独一无二的实用知识。
  故事始于富有传奇色彩的英属殖民地香港。在那里,查理和他的拯救者一起经历了驻远东外国记者相当热闹的家庭生活。这一家走到哪儿都带着他们的动物随从,且经常笑话百出。查理由于高傲的个性和语言天赋赢得了所有人和动物的欢心。
  在斯卡斯黛尔,查理和他的5个"姐妹"一起经历了人生的不同阶段:童年、忧伤的少年、恋爱、结婚。他体验了欢庆、喜悦、死亡、悲伤、忧郁,直到终于找到自我。与奥戴丽和查理一家结伴旅行会让人大笑不已,他们历经无法预测的事业、几种不同的文化、很多历史,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哲学。这本书或许可以回答时下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即:鹦鹉到底是思想家还是鸟脑子?即便只是为了在脑子里感受一下查理蹲在肩膀上的快乐,本书也值得一读。感人又逗乐,《鹦鹉查理》令人难忘。
  查理的家人包括西默·托平、奥戴丽·托平和他们的5个女儿。查理用名字称呼每个人。西默·托平现任普利策评奖委会主席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授。查理管他叫托普。故事开始时,托平是《纽约时报》报导越南和远东的驻外记者。搬到斯卡斯黛尔时,他是《纽约时报》的主任编辑。
  奥戴丽·朗宁·托平是位著名的摄影记者、雕塑家和撰稿人,她生了5个孩子且热爱动物,她写了几本关于中国的书并自己配插图。她还在许多重要刊物上发表过作品,包括《纽约时报杂志》、《生活杂志》、《时代周刊》、《生活》和《读者文摘》等。她是报导并给秦始皇兵马俑拍照的第一位外国记者,当时照片上了《国家地理》和《地平线》的封面。她还是《地球时代》的专栏作家,《鹦鹉查理》的片断首先登在这家刊物上。
  本书讲述了托平一家和他们的澳大利亚凤头鹦鹉一起经历的25年非同寻常的岁月。查理是作者在香港从一个中国鸦片小贩手中救下的。
  在《鹦鹉查理》一书中,奥戴丽和查理一起用柔和、幽默、动情的口吻讲述了一只被捕获的凤头鹦鹉查理和收养他的奇特而又显赫的家庭。故事从远东一直延伸到纽约的斯卡斯黛尔:一个水手在澳洲内陆绑架了查理并把他卖给一个卑劣的香港鸦片小贩。获救后,查理用25年的鸣叫和鹦鹉独有的教导方式回报了她的善意。他随托平一家周游世界30多个国家,因而他会说好几种语言,有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和乌鸦语。他自学成才并具有独一无二的实用知识。
  这一家热闹的家庭走到哪儿都带着他们的动物随从,且经常笑话百出。查理由于高傲的个性和语言天赋赢得了所有人和动物的欢心。查理和他的5个"姐妹"一起经历了人生的不同阶段:童年、忧伤的少年、恋爱、结婚。他体验了欢庆、喜悦、死亡、悲伤、忧郁,直到终于找到自我。与奥戴丽和查理一家结伴旅行会让人大笑不已,他们历经无法预测的事业、几种不同的文化、很多历史,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哲学。这本书或许可以回答时下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即:鹦鹉到底是思想家还是鸟脑子?即便只是为了在脑子里感受一下查理蹲在肩膀上的快乐,本书也值得一读。感人又逗乐,《鹦鹉查理》令人难忘。正如作者在英文版的献词一样:把爱和笑声献给鹦鹉查理和他忠诚的人类伙伴。

奥戴丽·朗宁·托平简介
  奥戴丽·朗宁·托平,自由摄影记者、雕塑家、记录片撰稿人、中国事务专家。生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凯姆罗斯镇,毕业于奥古斯塔娜大学,并荣获“杰出学业奖”。1946年,来到父亲切斯特·朗宁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的南京,并在美军电台当新闻播音员和DJ,同时就读于南京大学。1951年在西贡,奥戴丽决定放弃时断时续的学业,转而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他们一家在越南住了三年,然后是伦敦四年、柏林三年、纽约一年,接着托平加盟《纽约时报》。随后他们在莫斯科呆了三年,在香港呆了三年。
  1975年托平夫妇荣获新泽西莱德学院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10月,记者国际中心授予奥戴丽和托平第一届年度格林威·温西普奖,该奖旨在表彰为促进国际事务理解而作出重大贡献的美国记者。奥戴丽共有五部著作:《鹦鹉查理》、《东方欲晓》、《西藏仙境》、《北京假日》、《人民公社的一天》,还有两本儿童读物。《红色中国报导》(合著)。
  奥戴丽曾十数次畅游中国并执行采访任务,到过所有重要的省市、自治区。她的首次采访时值1966年6月的文革,她的报导上了《纽约时报杂志》的封面。尼克松访华期间,她是NBC电视台“中国报导”节目评论员,她拍的500多张照片走上了电视和《生活》、《新闻周刊》、《地平线》和其他刊物的封面。
  1974年她成了目睹秦始皇兵马俑史诗性挖掘的第一位西方人,她的独家报导和照片上了全球各种杂志的封面,1979年她为加拿大国家电影委员会撰写并与人合拍了《出使中国》一片。1984年她作为“世界百位摄影师”之一为威廉·科林斯的“加拿大一日”配照片和文字,该书成为当年加拿大第二畅销书。
  1985年她加入“全球妇女考古研究行动”并参与挖掘埃及卡纳克的泰班遗址,还拍摄了关于挖掘行动的电视片《搞秘谋的女人》并在全美国播出。1988年8月她与人共同解说迪斯尼交流公司的纪录片《奇宝兵马俑》。1994年8月和2000年8月她两次从上海上溯长江至重庆,报导颇有争议的三峡工程,文章刊于《海外事务杂志》和《纽约时报杂志》。1995年8月她随中美艺术交流中心来到云南,保护促进当地特有的土著文化的。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多伦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纽约的霍马克美术馆等众多的美术馆和大学都展出过奥戴丽的照片,威斯特切斯特社团学院授予她“麦德琳奖”。她还是“妇女地理学者学会会员”。奥戴丽是中美艺术交流中心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并且是对外关系委员会会员。作为摄影记者,她曾在美国、加拿大、越南、香港、台湾、东南亚、印度、苏联、英国、德国、东欧、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厄瓜多尔等地工作过。现任《地球人文杂志》的自由摄影记者。2002年9月她应岗腾寺大喇嘛之邀畅游布丹,发表了关于布丹的数篇文章和相关照片。
  奥戴丽目前正在撰写一本历史小说《中国遗产》,取材于她家三代人在中国的生活经历,时间从义和团跨跃至“文革”。2001年5月她作为纪录片《高科威龙》的摄影师和撰稿人回到中国。2002年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多小时的专题片《回家》,讲述了朗宁一家和托平一家在中国的经历。片子在中美均大受欢迎。
  托平夫妇有五个美丽的女儿,一个生在越南西贡、两个生在伦敦、一个生在柏林、一个生在纽约的斯卡斯黛尔。他们还有五个外孙子、一个曾外孙女、两只大狗和七只自负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