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农科院的两院院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19:01

省级农科院的两院院士

时间:2009-11-25 14:29:44  来源:湖北省农科院农业测试与科技信息中心  作者:黄其振

院士是科学家的最高荣誉,也是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追求。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据了解,目前各省级农科院中,至少有两院院士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为杂交水稻“汕优63”的选育者、福建省农科院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分别是: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 湖南省农科院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1995年当选),“黄瓜王”、 天津市农科院的黄瓜育种专家侯锋(1999年当选),著名的“西甜瓜之王”、新疆农科院的葫芦科作物育种专家吴明珠(女,1999年当选),扬麦系列品种选育者、江苏省农科院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的小麦育种专家程顺和(2005年当选),著名水稻不育系“珍汕97”的选育者、江西省农科院的水稻育种专家颜龙安(2007年当选)。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6位院士简介: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袁隆平院士(1930.9.7 -) 出生于北平,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是首次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奖金500万元。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2007年4月29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当选者。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侯  锋院士 (1928.2.3 -)蔬菜育种专家。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任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瓜育种带头人。60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展黄瓜抗病育种研究。"六五"以来主持国家黄瓜育种科技攻关项目,针对黄瓜生产中多种病害的威胁,采用杂交与回交相结合的育种方法,成功地将抗病、丰产和早熟性结合在一起,逐步攻克了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及枯萎病这几种病害难关;利用广泛引进的国内外品种资源,解决了黄瓜低产劣质难题。育成津研、津杂、津春三代黄瓜新品种12个,在30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占全国黄瓜栽培面积的80%以上,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60亿元。在国内率先研究黄瓜F1性状的遗传规律,得出丰产性有一定优势,早熟性有明显优势,而对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的抗性均属于多基因控制的结论。创建的黄瓜研究所及其育、繁、推产业化工程体系为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积累了经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各1项,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成果奖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吴明珠院士  女,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科院研究员,我国著名的葫芦科作物育种家。汉族,1930年1月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1954年调至中央农村工作部,1955年自愿要求到新疆吐鲁番地区工作,曾任吐鲁番地区科委副主任、吐鲁番行署副专员等职。1985年调至新疆农科院园艺所。1985年任研究员,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新疆哈密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园艺学会会员及国际葫芦科作物遗传学会会员。曾任中共十三大及十六大代表,自治区第三次、第六次党代会代表,自治区七届人大常委,自治区九届政协委员。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从事西、甜瓜育种工作,是新疆甜、西瓜育种事业的开创者,最早开始新疆甜瓜、西瓜地方品种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收集了100多份材料,整理出优良品种44个,挽救了一批濒临绝迹的资源。并从中系统选育出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甜瓜品种。主持选育出经过省级品种审定的甜瓜西瓜早、中、晚熟配套品种28个,实现了新疆甜瓜品种的第一次更新,提高了商品瓜的品质及整齐度、抗病性和耐运性。特别是在国内率先采用远生态、远地域、多亲复合杂交、回交及辐射育种等技术,选育出著名的甜瓜品种皇后。西瓜品种早佳(8424),从上世纪90年代初推广至今,一直是上海及浙江一带最受欢迎的早熟品种。西瓜伊选品种品质特优、抗线虫,被国内同行广泛用作杂交亲本。近几年,又培育出一批适应我国东部、南部设施栽培的改良型哈密瓜新品种:如金凤凰、绿宝石、雪里红等,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使很多瓜农致富,并涌现出一批甜瓜、西瓜致富村。特别是新近育成的风味3号甜瓜,果实肉质甜中带酸,是特殊的新类型厚皮甜瓜,属国际首创。同时,将选育的甜瓜、西瓜亲本材料,无偿提供给全国瓜界的同行,育出各种类型的甜瓜、西瓜新品种,为行业进步做出了贡献,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科技界广泛的赞誉。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从农家品种的收集整理,提纯复壮到常规育种;多亲复合杂交育种及杂优利用;辐射育种、生物技术转基因育种及航天育种。同时建立和制定了甜瓜露地和保护地栽培技术体系。后又建立起特有的脆肉型甜瓜无土栽培体系,将大陆性气候特产─—哈密瓜南移广东、海南,东移上海等地进行商品性生产试验并获得成功和推广,填补了国内外哈密瓜无土栽培的空白,使哈密瓜种植走出新疆,面向全国。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30多篇,参与编写《中国西瓜甜瓜》、《甜瓜优质高产栽培》和《大棚温室西瓜甜瓜栽培技术》三部专著。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1986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9~1993年、1995~1999年、2000~2004年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988年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五一劳动奖章和自治区农牧业十年丰收先进个人; 1993年获自治区重奖的科学家;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99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同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首届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2005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06年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程顺和院士 (1939.9.2 -) ,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出生于江苏溧阳。1962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现任江苏省农科院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从事小麦育种四十余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及省重大攻关等40多个项目,育成小麦品种10多个,参与育成扬麦3、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10、11、12、13、14、15、16、17号等。其中扬麦3、4号分别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麦5号、扬麦158分别于1991年和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是我国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扬麦158的育成,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难题。育成品种累计种植6亿亩以上,增产粮食200亿公斤,是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近年来运用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结合,将一系列抗白粉病新基因转入大面积品种,育成扬麦10、11、12号,已经成为长江下游主栽品种,累计面积4200万亩。提出了一系列育种观点和方法被成功应用于实践。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参与主编专著一本。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谢华安院士  植物遗传育种学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1941年8月生于福建省龙岩市,籍贯福建龙岩。1959年毕业于福建省龙岩农业学校。现任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在杂交稻选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成了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相继选育出明恢63、明恢77和明恢86等优异种质;先后育成汕优63、威优77等杂交稻品种,汕优63连续16年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良种,累计推广9.38亿亩,增收稻谷695.0亿kg,年种植面积和累计种植面积均创中国稻作史记录。在超级稻育种方面,育成Ⅱ优明86等四个超级稻品种。创新了超级稻作再生稻栽培技术模式。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1981年,谢华安培育出杂交水稻“汕优63”。1986年,“汕优63”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广的水稻品种,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颜龙安院士  是江西省杂交水稻育种的领军人物,他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工作40余年,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其选育的不育系“珍汕97A”是我国应用时间最长、选配组合最多、推广面积最大、效益最好的不育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于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颜龙安于1937年10月出生,高级农艺师。江西萍乡人。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农学系。历任萍乡市农业局副局长、市科委主任、高级农艺师。是第五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72年育成“珍汕97”水稻不育系,1973年完成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选育出强优势组合“汕优二号”杂交水稻。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与袁隆平等共获国家发明奖特等奖。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撰有《略论灿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与杂种优势大小的辩证法》、《利用“野败”选育水稻“三系”》等论文,著有《杂交水稻问答》。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1972年,颜龙安育成我国首批“野败”籼型不育系“二九矮4号A”和“珍汕97A”,为1973年我国实现水稻“三系”配套及以后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73年育成“汕优2号”、“矮优2号”、“汕优3号”等一批强优势组合,加速了我国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应用。颜龙安院士1987年在水稻中首次发现了显性核不育资源。20世纪80年代初,他又提出以增大“三系”库容量为突破口的育种思想,开拓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率先突破水稻高产极限。 Zsh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2005年至今,以颜龙安领衔的课题组又选育出“金优458”等5个组合,“金优458”2006年百亩示范验收亩产达616.7公斤,列为江西省2006-2007年超级早稻推广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