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临天下——权术教科书 :刀锋里盛开的血色王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55:28

[转贴] 君临天下——权术教科书 :刀锋里盛开的血色王冠


前言: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谯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上面是清朝才子孔尚任的一首词,词中描写了人世兴亡无常,盛衰荣辱如繁华一梦。其中蕴涵的道理让人警醒。
  江南三大才子之首,明朝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唐伯虎也写过一首类似的诗:“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首诗同样描述了人生苦短、功名利禄皆为身外物,揭露了红颜白发、江山粪土的命运轮回,每每看后让人唏嘘不已。
  中国历史上经典权术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就是一首发人深醒的绝妙好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首小词,却把人生的纷繁幻化看了个透。
  其实,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叱咤风云、大权在握的人,而是那些谈笑间江山入彀、抽身后泛舟五湖的人。
  这些人,是能够洞穿人世的荣辱,将功名利禄轻轻抹去、爱恨情愁一笔勾销。
  这些人,是参透了进退、看穿了得失、了悟了生死的人。
  这些人,是我们要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我们研究权术,就是要以一副悲天悯人的大胸怀,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念,优游自在,纵横人生;在生命的竞技场上,实现命运的一次又一次突破,发起对极限的一次又一次挑战,最终战胜生命为我们每个人设置的顶点和底线,谱写各自辉煌的命运。
  我们学习权术,就是要探知芸芸众生的命运,明了成王败寇的铁律:为什么,在同样面对不可预知的命运时,有的人能够青云直上事业有成,有的人却皓首穷生碌碌无为?为什么,有的人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却一生潦倒,有的人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却飞黄腾达?为什么,有的人,高楼大厦腋马肥裘却瞬时间灰飞烟灭一掊黄土埋枯冢,为什么,有的人,朝时贫贱夕登大宝刀锋里黄袍加身数代江山姓一家?等等等等。
  有时夜冷星稀,掩卷沉思,发现历史上人们的荣辱浮沉、江山的奢华凋敝,真的无一不与他们的谋略、权术息息相关。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精通权术的人,常常能够号令江湖、称王称霸;拙于权术的人,往往只会任人宰割、一败涂地。
  能否掌握权术,对于时时刻刻生活在竞争中的人们来讲是多么重要。

一、智慧章

1、智慧的重要

    相传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庞涓和谋略家孙膑同时师从于鬼谷子学习兵法和谋略。
  鬼谷子为了考验弟子们,出了一道试题,看谁有办法让他从一间陋室中走出来。方法不定,时间不限,谁能使得他走出房间,谁就是胜利者。
  开始,作为师兄的庞涓和众师弟想尽了种种办法,用水冲、用火烧、用烟熏,但鬼谷子定力极深,对庞涓等人一概不理会,稳稳地坐在屋子里面不出来。对于功力高深的老师来说,用强力要挟和胁迫的办法是无法达成目的的。素以谋略著称的庞涓在老师鬼谷子面前一筹莫展,败下阵来。
  接着,年轻的孙膑上场了。他跑到屋子里跪下说:“老师,我没有办法把老师请出屋子,但是,我却有办法让老师从屋子外面进到屋里来。”
  看着孙膑恳切的眼神,鬼谷子哈哈大笑说:“真的吗?你没有办法让我出去,又怎么会有办法让我进来呢?”
  孙膑郑重地起誓说:“我绝对有办法让老师从外面进来,不信老师您可以试试。”
  鬼谷子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半信半疑地站起来,走出屋外,说:“好啦,我现在倒要看看你怎么让我进去?”
  孙膑看见已经老师出来,急忙跪下磕头,说:“对不起老师,我欺骗了您。但是,您看,我不是已经把您从屋子里请出来了么?”
  直到这时,老师和众弟子才恍然大悟。
  这本是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但是这个小故事里却蕴涵着极深的道理。
  我们知道,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通常会遇到许多事,需要下决断,需要决定如何达成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往往,我们的计划和预谋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有时候,力气费了不少,心血付出很多,但是,却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有的时候,如果能够开动脑筋想些办法,就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故事里的庞涓,他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实现他的目的,而孙膑却轻巧地施展计谋,就成功地达成了自己的愿望。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尽管在很多时候凭借力量能够办成许多事情,实现我们心中意愿,但是,也有很多时候,凭借力量不一定能够办成事情。此时,计谋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计谋能够化繁重为轻巧,拨千斤为四两。通过巧妙运筹,尽心计算,详细策划,就能够取得许多力不能及但却最终圆满成功的结果。

2、智慧改变人生

    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可能是一个由后人杜撰的故事,那么,下面的故事则是真实存在于历史长河中政治斗争的一个鲜活事例。
  主人公还是庞涓和孙膑。
  话说庞涓和孙膑在鬼谷子门下学艺,庞涓自觉修行已满,遂辞别师傅,到战国时期最早出现的首席霸主魏国谋职。
  当时魏国乃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当政。他非常赏识庞涓的个人才华和军事能力,拜庞涓为大将,统帅魏国的武装力量。
  深受魏王重用的庞涓春风得意,但是,庞涓心胸狭窄,疾贤妒能,生怕他的师弟孙膑将来会成为他的对手,于是,他设计陷害孙膑,先将孙膑请进魏国,然后,诬告其为齐国间谍,严刑拷打,斩断双脚,黥面纹首,投入囹圄。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庞涓害孙膑的故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孙膑原以为师兄庞涓是好意,孰料却是一桩天大的阴谋。
  孙膑身处险境,存亡关头,朝不保夕。此时,他的卓越谋略才能开始发挥出来。
  首先,他装疯卖傻,及时避开庞涓的黑手,同时,积极设法与外界联系,寻找脱难的办法。
  当是时,齐国使者田渂访魏。孙膑及时托人联系到齐使,并诈死暗藏于齐使的车底,费尽心思终于逃出庞涓的毒手。
  故事到了这里还没有完。孙膑逃到齐国后,托庇于大将田忌名下。在辅佐田忌时,孙膑导演了名传青史的“田忌赛马”,并由此获得了齐威王的尊敬和重用。
  在这件事上,再次显露出孙膑卓越的才智和高超的谋略。
    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领魏军攻赵,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时赵成侯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主持庭议论。众大臣各持一词,意见并不统一。这时,孙膑又一次展示了他的过人才华。
  他说:“赵国当然要去救。不然,如若魏国攻破邯郸,击溃赵国,势必危及到齐国的安全。但是,眼下并不是援救的最佳时机。魏国军队士气正高,军力强大,此时出手,不仅不能顺利解救赵国邯郸之围,而且,会引火烧身,自取其害。所以,要一方面加强侦察,搜集魏赵两国情报,一方面增派力量,加强自己军事实力。等到攻打邯郸的魏军开始疲惫了,邯郸快要守不住的时候,再发兵救援,会容易获得胜利。”
  齐威王听后表示赞同,并按照孙膑的建议完成整个战略部署。
  次年春,威王任命田忌为大将军,率领齐军救援,任命孙膑为军师,负责整个战略筹划和指导。
  孙膑建议田忌兵发平陵,断魏粮道。庞涓闻讯后火速援军平陵,大败齐军。
  这时,孙膑果断提出,全军火速西袭魏国都城大梁。
  田忌一头雾水,惊问其故。
  孙膑说:“比如两人打架,如果冒然去劝架,不仅不能劝架成功,弄不好还要挨几下子。比如理顺一团乱绳子,必须要找到源头,才不会越理越乱。目前魏军包围邯郸,都城正处薄弱,我们出其不意,直捣大梁,魏军必然惊恐不定,迅速回师解围。那时,邯郸之围必解。我们再将主力埋伏于魏军必经之地,在魏军疲于奔命之际以实击虚,必可一石二鸟,大获全胜。”田忌深以为然,遂着手布置。
  果然,一切都如孙膑所料,魏军听说都城被围,急忙回师救援,半途遭到齐军伏击,部队损失惨重。
  此役魏国遭到了开国以来最严重的失败,大大削弱了魏国的国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孙膑一战成名,成为国际上炙手可热的高级谋略人才。
    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众所周知例子,是希望用案例证明,一个人的才智和谋划,对于他个人的生活、事业,对于团体的发展、壮大,对于国家的兴盛、衰落具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观察孙膑的生命曲线的时候,如果将其整个生命用一个坐标轴表示的话,那么,魏国受害是他生命的最低点,“田忌赛马”是他命运的一次攀升,受识齐王是更大的跳跃,桂陵大战是注定其未来辉煌的奠基之作,马陵战役时达到了其生命中的高潮。
  就象07年不断攀升的中国股市一样,孙膑的命运,沿着一条上滑线,由其生命的底点不断向上滑行,并逐渐接近其辉煌的顶点。
  分析他的人生轨迹,我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得一个惨遭刖刑的人,能够摆脱纠缠在他头上的厄运,并一跃成为国际顶尖的人士,实现他生命的辉煌呢?
  答案无它,唯有智慧。
  正是凭借着对人生、对人世的智慧,孙膑把握了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流淌在不为人知的领域里那些秘而不宣的规律。

3、智慧变革世界

    到这里,故事仍没有完结。
  如果我们从魏齐交锋的战争中跳出来,综观战国初期整个风云变幻,那么我们可以看清更多的问题。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赵、魏、韩三家分晋列为战国时代的开始,从此之后,中国大地进入了干戈扰攘、战火分飞的动荡时代。
  这个时期,最先打破原有战略格局、称霸天下的不是秦国、齐国和楚国,而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魏。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居于富庶的中原地区。到魏文侯时期,他重用知识分子,注重选拔人才,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李克、大臣西门豹、乐羊和军事家吴起,均在这个时期被其收入彀中。文侯时期国家人才济济,《吕氏春秋》中甚至将其推崇为功盖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通过文侯卓有成效的治理工作,魏国在当时的国际战略格局中迅速壮大并崛起,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然而,好景不长,魏武侯时期,逼走了以杀妻弃母求官而闻名历史的大军事家吴起,魏国军事实力大打折扣。惠王时期又遭遇了上文中提到的桂陵惨败,综合国力全面受挫,逐渐丧失了战国时期首席霸主的地位。
  桂陵一战并未给齐魏战争画上句号,历史仍在继续。
  12年后,魏国联合上次被攻打的赵国转而攻打韩国,齐国决定出兵相救。孙膑再次上演突袭大梁中途设伏的旧戏,庞涓迅速识破,并改变战略,没有回救大梁,反而顺着齐军突袭大梁的路线追击齐军,企图全歼齐国将士。
  由于庞涓识破了孙膑的计谋,并且有备而来,形势变得对齐军不利。正在田忌焦急万分之际,孙膑下令全军撤退,避开庞涓兵锋。在这里,孙膑又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减灶诱敌”的一幕好戏。
  孙膑每次夜晚宿营,都命令将士减少锅灶,借形示弱。庞涓从齐军不断减少的锅灶数目中推断齐军大批逃亡,已经不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于是产生了轻敌之念头。他为了迅速追上孙膑,一雪桂陵惨败之前耻,乃精选骑兵,组建精锐部队,追袭齐军。当追兵赶到马陵一带时,天色已黑。哨兵在山脚的大树下发现一块异样的树皮,庞涓闻讯前来查看。经孙膑授计早已久候多时的伏兵看见火光,顿时飞箭如雨,一代名将庞涓当场陨命。
  此役,魏国精锐损失殆尽,国力迅速下滑,国际威望一落千丈,魏国由一个俯视众小的霸主跌落为第二流的国家,不得不让出了战国霸主的宝座。
    孙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指点江山,谈笑江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如果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逻辑仔细梳理一下历代国家崛起和兴衰的历程,可以看出,类似孙膑这样以智襄齐,并终将魏国从霸主的宝座拉下马并辅齐取而代之的例子不绝于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凭借超人的策划能力,辅助刘备裂土封王,三分天下,不仅改变了刘备的命运,而且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发现,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通过正确地运用其智慧,灵活驾驭周遭的人和事,使其按照自身需要的模式运转。
  而且,真正的智慧和谋划,不仅对于个人的命运,对于团体的命运,即使对于国家的命运,也是至关重要的。古人云:一言足以兴邦,一言足以丧国。历史上诸如姜子牙、张良、王猛、诸葛亮、刘基等智力超群的人士,确实可以凭借其智慧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命运。
  由此可知,智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每一个团体,对于每一个国家,是多么的不可或缺。
  由此更可知道,智慧,对于我们每一个正在拼搏于人生中的精英,又显得多么的举足轻重。
  由此还可知道,培养智慧,对于处在国家社会转型时期、处在人类历史由工业化向信息化演进时期、处在大动荡大融合的全球化格局下的人们,是一切活动中的重中之重。
  我们不能希求命运的恩赐,因为运气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也不能单纯依靠天份和本能,因为,感性的东西毕竟是不稳定的,甚至是不可靠的;我们必须依靠理性,依靠智慧,通过理智地分析、认真的思考、深入地发掘事物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准确把握个人、把握社会、把握世界,甚至把握整个宇宙。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在人生中,较少地遭遇失败而更多地获得成功。

4、智慧比勇气更重要

    人类的竞争,是无休止的,是残酷无情的。这个世界充满着相互间的竞争和尖锐的对立,弱肉强食、你死我活原本就是生物界不断上演的悲剧。在自然界,植物间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和动物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都已经证明:维持物种自身的存活,争夺生存资源,谋求进一步发展,是一切物种的天性。尽管人类是万物之灵,是开化的和文明的物种,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竞争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茹毛饮血阶段的血淋淋赤裸裸过渡到当代文明的优雅的方式,但是,人类社会,不仍然存在战争么,不仍然存在掠夺么,不仍然存在相互之间惨烈的竞争么?从人类,到自然界,到整个地球,彼此间干戈扰攘、争斗不休的根源,就是资源。
  资源是什么呢?“资源”这个词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资源可以是阳光、水、土壤,可以是生存空间,可以是动物植物,可以是饮食男女,可以是高楼名车,可以是高高在上,可以是生杀予夺。资源,进入了人类社会之后,一般表现为物质资料,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这之上,资源还表现为金钱、名望和权力。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占有总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因此,为了争夺稀缺资源的斗争便屡见不鲜了。远的不说,就说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的三次世界大战,即两次热战一次冷战,便是人类自己为了争夺资源和利益的再分割而发动的战争。至于日常的生活中,为了夺取稀缺资源而展开的斗争便更是随处可见。比如,市场上商人的机关算尽,学界里学者们的党同伐异,官场上官员们勾心斗角,这些都是人们为了争取稀缺资源而进行的竞争。
  由于资源是稀少的,为了夺取稀缺的资源,人们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通过BL掠夺,有的通过欺骗获得,有的通过交易互换,有的通过索要勒索,等等手段,不一而足。
  既然有竞争,就会有对立的双方,就会有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任何斗争都不是绣花,都不会温良恭俭让,有的时候,竞争甚至会变得血淋淋的。这个时候,如何有效地通过竞争,最大化地获得自己的利益,同时最大化地降低自己的损失,这就成了人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了。
  竞争需要人们的勇气和魄力,需要人们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做出最大程度的努力。在这里,智慧,比勇气更为重要。在生活中,不乏那些智识之辈,一计既出,鬼神皆惊。他们往往能够将你死我活的竞争变成任其掌握和操控的游戏,谋定而后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样的人,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成熟的斗争智慧,有着敏锐的直觉和睿智的头脑,他们在斗争中从来不会盲目冲动,不会感情用事,不会一厢情愿,更不会随心所欲。他们在进行任何活动的时候,总是要经过复杂的计算,通过认真的推理,通过严格的判断,最后,作出一项尽可能逼近事实真相的判断,并且,在行动过程中,会随着不断变化的事实,随时作出新的判断并调整自己的行动。相反,也有一些“三拍”人士,他们一拍脑袋作出决策,二拍胸脯夸夸其谈,三拍屁股走人了事。这样的人,就是不肯动脑筋、不肯研究事物真相的人,是那些“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还有的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也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但是,他们从来不能深入到事物内部中去揭示其真正的规律,而总是凭借匹夫之勇,使蛮力,用蠢劲,有勇无谋。这样的人,往往是功夫下了一箩筐,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古代谋略奇书《孙子兵法》中讲道:“不战而屈人之兵”,指的就是,在战争中,真正的高手,并不是一定要通过兵戎想见才能够分出胜负。真正的高手,早就通过战前一系列谋篇布势,造成了必然胜利的态势。通过这种态势的展示,使得对手彻底丧失了对抗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达到不用“战”而“屈”人的效果。孙子所说的战,其实可以引申为人世间一切存在竞争的领域。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竞争所能够达到的最佳效果。
  所以说,在竞争中,勇气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胜负的,却是人们智慧的高低。我们在竞争过程中,不仅要有着破釜沉舟、赴汤蹈火的勇气,更要有着心细如发、掌控全局的智慧.

5、如何培养斗争中的智慧

   毛主席说过:“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我们要增长竞争的智慧,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和当今的竞争理论,但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在斗争的实际中反复摸索、思考和研究,争取丰富自己的斗争经验,掌握战胜对手的大智慧。
  培养智慧,必须要分清楚小聪明和大智慧的区别。在我们周围,总是有些人在职场竞争中一帆风顺。他们似乎从来不用深入研究事情发展的整个脉络,也似乎从来没有为成功与失败所困扰。他们总是能够凭借运气、凭借灵活、凭借直觉,在事业上一往无前。
  是的,的确是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们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于其自身的努力,一方面来自于那些渺茫的不为人知的因素。这些人凭借“习而不察”的天份获得了人人艳羡的成功。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模式已经固定了,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不变的套路。当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客观事物的发展相吻合时,他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做成很多事情。这种人在做事的时候,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可是,就是凭着这种感觉,他们也往往能够获得成功。这样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聪明人。
  但是,我们要说,这种类型的聪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智慧,而是人世间的小聪明。真正的大智慧,是历经坎坷和磨难之后,对人生、对生命的一种全新的考量和深入的把握。小聪明是肤浅的,是表层的,是随机的;大智慧是深刻的,是沉淀的,是稳定的。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会在成功之后往往遭到失败,是因为他们无法在成功后真正总结其成功经验。而且,有些人的成功,并不是绞尽脑汁得来的,不是辛辛苦苦盘算过的,或者,尽管有一些是这样,但是,他们无法从理性上重新梳理他们成功的经验,无法将其经验升华为理性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新一轮的竞争。于是,当进入新的搏弈格局中时,就会有过时的经验、僵化的观念来束缚他们的头脑,将他们导向失败。
  所以,真正的成功人士,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成功的表层现象,而是能够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成功的经历或处事的方法,得出比较接近真理的、符合事实的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比较科学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感性而进入了理性阶段的,因而,也是更加可靠的。这种认识,这种思维,才是真正的大聪明。区分小聪明和大智慧,对于我们发掘自身的潜力,规避自身的顽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谋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正确处理事物的理性的总结,是以最高效率达成自己目的的方法。学习谋略,能够使得一个人更加成熟,更加睿智,能够迅速提升一个人的智能和灵性,使得人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物发展演化过程中迅速找到问题的“命门”从而一击中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得到印证。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着一段关于张良佐刘的故事。
  相传秦始皇灭六国之后,韩国贵族后裔张良决心刺杀秦始皇,报其毁家灭国之仇。他在博浪沙刺杀失败后,隐姓埋名,流亡下邳。有一天,他正在桥上闲逛,突然看见一个行止古怪的老头。这个老头见到张良,故意将一只鞋子甩落桥下,然后喊到:“小伙子,帮大爷把鞋子拾起来。”张良本来正郁闷,听到这个老头极其无理的要求,就准备冲上去飨以老拳,但看他年老体衰,勉强忍住了。而且,他好人做到底,不仅把老人家的鞋子给捡上来,并且恭敬地服侍老人家穿上鞋。老头看张良如此温和恭敬,于是对他说:“恩,不错。小伙子,三天后天一亮,你到这里来,我有话对你说。”说完,扬长而去。
  张良虽然觉得老头举止乖张,但是他从老头的外表看出这不是一个普通人。他强忍着好奇心回到家中。三天后,他起了个大早,赶到桥中。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老人家早已在桥头等侯多时了。他一见张良,顿时愤怒地说:“和老人家相约,你怎么来这么晚啊。三天之后的此时,我们再来相见。”斥责完张良之后,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张良目瞪口呆地看着老头归去的背影,虽然羞愤难忍,但是还是勉强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决心探个究竟,看看老头到底再搞什么古怪。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桥头。让他惊讶的是,老人又先他而到了。老头训斥了他一顿后,告诉他三天后再来。张良是个有夙根的人。他从这个老头身上仿佛感悟到什么。于是,三天后刚过子时,他就抹黑来到了桥边等候老人。
  果然,老人如约而至,见到张良已经在恭敬地等候他,他仰天长笑,掏出一本书递给张良,说:“拿回去仔细研读,将来可以当上皇帝的老师了。”说完之后,飘然而去。
  张良得到书后,急忙赶到下处,灯下展卷细读,原来是一本谋略奇书《太公兵法》。张良勤学苦读,烂熟于胸,终于凭借着从书上学到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大智慧,辅佐刘邦攻入咸阳、灭亡秦室,并且帮助刘邦以弱胜强,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就帝业。
  从张良成才的历程可以看出,能够正确学习古人的谋略书籍,积极吸收前人的谋略智慧,用前人的大智慧指导自己的实践,这对于每一个志向高远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培养智慧,必须多读书。
  一是要多读谋略书籍,汲取前人谋略的精华。中国是一个谋略大国,是盛产谋略家和盛产谋略理论的地方。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出现了姜子牙、孙武、韩非、诸葛亮等诸多谋略大师,产生了诸如兵家、法家、纵横家等一系列谋略门派,出现了老*土柔性谋略、法家刚性谋略、兵家诡诈谋略、纵横家地缘谋略等诸多谋略思想。中国古代的谋略大家,写出了大批名传青史的文章著述,比如《易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握奇经》、《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鬼谷子》等等。
  外国著名的谋略家和经典的谋略书籍同样数不胜数。比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利德哈特的“间接战略”,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等等。
  古今中外的谋略思想,是历史上残酷的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深入学习这些经典的谋略思想,对于我们掌握谋略的精髓,把握谋略的本质,随机应变地运用谋略获取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要多读历史。在学习古人的斗争智慧时,最为重要的,必须认真读史。
  史家最重人事。通过阅读历史,可以清楚地看清个人的兴亡,看清国家的盛衰。通过读史,可以深入地把握一个个鲜活的、生动的斗争案例,从这些案例中间,找到蛛丝马迹,进而将这些案例中G性的东西汇集到一起,从而得出关于斗争的大智慧。
  通过读史,能够逐渐掌握人世兴衰荣辱的根本原因,能够培养自己巧妙运筹精打细算的本领,从而使得自己在激烈竞争的生命场上纵横捭阖,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培养自己的斗争智慧,必须在斗争实践中去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斗争经验。
  任何一个人,初出茅庐的时候自身实力都是弱小的,其斗争经验是苍白贫乏的,这是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并不值得自卑或引以为耻。但是,正确对待不等于停滞不前。必须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及时和善于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找到失败的核心症结,总结出避免失败的规律。同时,在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之后,要及时和善于提炼成功背后存在的共性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升华为理性的认识和指导。
  这样,就能够在斗争中不断地成熟起来,自己的斗争智慧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起来,并最终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纵横披靡,所向无敌。在这里,有两个环节至关重要。
  其中一个环节是最初的失败,一个环节是最后的成功。在经历第一个环节,也就是最初的失败的时候,有许多人会被这个失败所打跨,从而丧失和斗志和信心,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勇气。
  应该看到,任何失败的降临,都有着其固然的、不可逆转的因素。失败之所以会成为失败,是因为自己本身并不具备克服失败取得成功的素质。因此,在困难面前,会遭到意外的打击,从而招致失败。同时应该看到,此时的失败是好事,可以使人们清醒地查找自己的不足,从而能够及时补救起来,避免将来更大的失败。
  在这个环节中,最大的困难恐怕不仅仅是失败,也不仅仅是自己信心的崩溃,而是别人的嘲笑和讽刺。但是,一定要看到,在任何斗争失败之后,别人的嘲笑和误解,仅仅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来品评和衡量的。自己并不因为别人的嘲笑而就真正变成了他们所误解的那样,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贬低而真的变得一文不值。别人的贬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别人的误解,同时,更可以促进自己的奋发有为。
  所以,如何在心理上走出斗争失败的阴影,这是在实践中获得智慧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另外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成功之后的自我夸耀。
  往往有些人在经历苦难的时候能够表现出大智大勇,而在获得成功的时候却陶醉在鲜花掌声和喝彩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从而招致了祸患的发生。
  所以,成功之后,如何继续寻找生长点,避免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这是实践斗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问。许多人没有死在逆境中,却死在顺境中。古人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如果能够把握开始的失败和最后的成功这两个环节不犯低级错误,那么,中盘的相持,则可以按照天道发展的模式自然而然地去积累,最后,必定能够在无为中有为,不妄为中取得大作为,从而获得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6、什么是最高的智慧

    任何事物都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的。
  比如,一块普通的石头,随意丢弃在路旁,会一直安稳地呆在那个地方,没有人会去惊扰它。
  但是,如果是一块美玉、黄金,丢弃在路旁,那么,这块美玉或黄金一定会被人掠走,从此,会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手中,辗转飘零,你争我夺,不得自由。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有的时候,做一块美玉,不如当一块顽石来得舒服自在。
  再比如,在万倾森林里有无数棵参天大树。有的树挺拔刚健,有的树曲虬弯转。有的树一看就能够成为栋梁之材,有的树却永远无法对人有什么用处。那么,是成材的树好呢,还是不成材的树好呢?挺拔刚健的,虽然充作栋梁,可一旦被匠人一眼看中,就会被锯断身躯,丧失性命;不成材的,会十年、百年甚至千年万年挺立在那里,没有人会觑觎它的存在,这棵树得以尽享天年,寿终正寝。
  从这个角度来看,成材的树,未必就比不成材的树更让人们羡慕。
  如果做一棵树,你准备做哪棵树呢?
  再比如,在农场上养着两头猪,其中一头肥,一头瘦。不用说,等待着肥猪的命运,就是那致命的一刀,而等待着瘦猪的,则可能是更长的生命,更多的食物和水源,甚至还包括更多的异性、子孙。所以,如果真要作一头猪的话,是作肥的那头呢,还是瘦的那头?到底哪头更幸福一些?
  又比如,在人世上,如果能够投胎作女人的话,是作一个一笑倾城的绝世娇娘呢,还是作一个薄有颜色却富有聪明和才华的普通女子呢?当然,会有许多人选择作绝世美女。但是,自古红颜多薄命。美女,一定会被更多人窥视、追求、争夺,最终的结果,大多会是命运多舛身不由自己,只有极其例外的人或许能有个不错的归宿。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着太多的明证了。其中一个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明末的绝代名妓陈圆圆。她不仅被男人们抢来抢去,甚至吴三桂为了夺回她而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官断送汉人大好河山。数代之下,犹有骂名。所以,宁可作一个普通的女子,不作一个风华绝代、见者动心的女子,这样的女子,从历史上看,通常是不幸福的。
  又比如,在人世间,是作一个超级富豪好一些呢,还是作一个知足长乐、富有但不贪婪的人好呢?老*土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任何好的东西,都不可长久。你的财富多了,自然打你主意的就多了,用抢、用骗、用偷、用诈,等等手段,让人防不胜防。所以,人们说富不过三代,又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讲的都是富贵不可长久、富贵可能会导致事物走向另一个反面的道理。
  罗罗嗦嗦讲了一大堆,无非要说明一个道理:金钱、名望、财富,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附带着招致祸患。所以,真正的聪明人,不仅能够享受这些东西带来的好处,而且,能够抵消其附带的祸患。这样,才真正能够做到优游自在,进退自如。
  所以,在许多时候,多,不如少好;得,不如失好;有,不如无好。
  那么,聪明呢?
  有的时候,聪明,不如傻好。
  什么叫做真正的聪明?什么叫作大智慧?
  换句话说,什么是最高的智慧?
  最聪明的人,其实,就是那些会装傻的人。因为他太聪明了,已经聪明到会装傻的地步。
  因为那些聪明的人知道,如果他太聪明了,就会让人们时刻提防他们,会引起别人对他们的警惕心理,这样,在人生的竞技场上,他们会遇到许多无谓的阻力,碰到许多本不应该遭遇的困难。而且,他们知道,一个人太聪明了,才华横溢,会遭到天妒,会遭到众人的诋毁和大家的孤立,就如同李白、杜甫那样,身怀绝代才华,却无法在事业上取得自己追求的成就。所以,这些真正的聪明人,不仅能聪明,而且能傻——聪明是骨子里的,傻是表面上装出来的。
  当一个人聪明到会装傻的地步,这个人就进入了真正聪明的行列,成为了智囊中的智囊,高手中的高手,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能够笑到最后、也笑得最好的人。
  所以,最高的智慧,就是傻。
  其实,这点意思,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已经说明白了。他们说:大智若愚。这句话并不是说太聪明了以至于变成了笨蛋,而是说太聪明了能够装出笨蛋的模样,让大家误以为他是笨蛋。
  呵呵,这才是真正聪明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样,他就可以在一帮自以为聪明的人中间放手施展手脚,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夺取自己需要的那些稀缺资源了。而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被绕入彀中仍然恍然不觉,自以为得计。
  这,才是智慧的最高境界。我们把这种最高的智慧叫做——无智。
  真正的聪明人,必须能够达到这一种境界。
 


 
小 中 大 [资料] [发消息] [加好友]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QQ] [复制]

 二、谋略章

二、谋略章

1、谋略

    正如前面所说,人生的大智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行。而且,真正的大智慧,与一个人的学识高低,文化深浅,甚至识不识字,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在那些古老的村庄里,往往会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或许一辈子没有读过书,但是,他们却对世事洞若观火,对人事了如指掌。这些人就是真正聪明的人。相反,有些人读了一辈子的书,却食古不化,抱残守缺,最后,反倒身死东城,为天下笑。比如,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里的那个赵括,三国争雄时期诸葛亮挥泪而斩的马谡,这些都是典型的志大才疏、华而不实的人。表面上看起来,这些人学富五车、侃侃而谈,而实质上却好高骛远、百无一用。所以,培养一个人的智慧,与学识高低没有必然联系,而最根本的要靠自己的悟性。
  用大智慧来谋取人生战场上的胜利,夺取自己、团体、国家急需的稀缺资源,这是历来为人们所称津津乐道的。用智慧赢得斗争的过程,就是施展谋略的过程。我们把人类斗争中出现的智慧称为谋略。
  一谈到谋略,人们往往会将谋略和战争联系起来。是的,谋略最初的产生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军事斗争领域。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是斗争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表现形式。《周易》中《象》辞说:“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明智而且谦让地对待别人,尚不能感化邑国而使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时候,就可以出兵讨伐邑国。战争是资源争夺的最后的方式,也是最惨烈、最高级的方式。一旦战争爆发,无论是参战的哪一方,都要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大的效果。要在波谲云诡瞬息万变的战场中保存自己并且消灭敌人,这些绝离不开谋略。所以,最初的谋略,主要存在于军事领域。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谋略思想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军事斗争领域,而且延伸到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文化斗争等诸多领域,成为决定斗争胜负和事业成败的关键。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政治、文化、经济、外交、军事斗争愈演愈烈。所以,认真研究谋略,探讨谋略的内涵和本质属性,从不同层面研究谋略和谋略的运用,这对于成功地运用谋略,积极驾驭斗争局势,充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对于人们获得竞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点:谋略的含义

   谋略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重视。但是,真正研究谋略理论的书很少,也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说清楚谋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对于一个事物都不能准确地定义它,那么更不用提正确地认识它和驾驭它了。所以,要研究谋略,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谋略?
  在研究谋略问题时,我们采取全新的思维模式——阴阳二进制来研究。有的人一提到阴阳,就认为那是封建时代的糟粕,这种观点是有些偏颇的。其实,关于事物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古人的认识程度要比今人还要深刻。而且,阴阳二进制的运算方式,是近代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今天信息社会数字时代的起点。所以,用阴阳二进制的方法来研究谋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朋友们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地理解谋略,更加深入地把握谋略的实质,同时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谋略为自己服务。
  所以,我们研究谋略的一切模式,都是以阴阳对位的方法来构建的。
  首先,我们将谋略定义为一个点。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就如同宇宙大爆炸之前必然有一个核心一样,也如同一个组织里必然会有一个领导核心一样,还如同一个原子里必然有一个原子核一样,谋略也有其最基本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智”。
  前面说到了,智慧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正确的把握、理性的反映和真实的判断。当人们为了争夺稀缺资源将智慧用到斗争中去的时候,智慧就衍生出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一涵盖了斗争着的两个方面的智慧,就是我们所说的谋略。
  所以,谋略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人类的智慧。但是,谋略又不单纯等同于智慧。只有当人们将智慧应用到斗争当中时,智慧才会转化为新的形式,即我们常说的——谋略。
  因此,谋略的最终定义就是:谋略是人类斗争过程中的智慧的正确运用。
  还是用形象的方法来描述吧。
  大家都看过太极图。太极图的中心是一个阴阳互抱的双鱼,其一为阴,余一为阳。
  谋略就是如此。从宏观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点的谋略,其实内部包含着两个对立的部分:一个部分是自己对自己的了解、认识和把握;一个是自己对对手的了解、认识和把握。任何谋略都是产生并存在于斗争之中的。有斗争的双方,才会有斗争的双方以智慧去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这样,智慧才真正变成了谋略。而这个谋略,必然包含着自己和对手两个方面。古人说的“知己知彼”,就是强调谋略必须从自己和对手两个方面入手全面衡量和把握各自的情况。
  跳出来看,人们所进行的任何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主观意识。只有自己的主观作出了判断之后,才会有后续跟进的行动。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任何人都是“利益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着理性活动的人。一个人,做任何事,都需要经过主观判断和算计之后才能够下定决心,并最终将其落实到行动中去。所以,从人类的行为学角度分析,在行动之前,必然有一个决策的过程。从一般意义上讲,有了决策,才会有进一步的行动。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那么,决策是从哪里来的呢?众所周知,只有人们对一件事物产生了判断,才会有决策。比如,一个人到车市去买一辆车。当他看到一辆宝马,他会从宝马的外观上、性能上和生产工艺上作出判断——这是不是一辆好车,是不是自己需要的车,然后,他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决策,要么买,要么不买。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决策,来自于判断。
  那么,判断又来自于哪里呢?判断来自于信息的分析和加工。只有看到了这辆宝马,并对其性能参数做了具体了解,买主才能掌握关于宝马的各种信息,并且,通过自己对于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才能作出最后的判断。所以,正确的判断来源于正确的信息的分析和加工,也就是思考。
  那么,对信息的分析和加工的前一个步骤是什么呢?是信息输入。这个很容易理解。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就不可能做出饭菜。同理,没有信息的输入,就不可能有信息的分析和加工,也就是所谓的思考。所以,信息的输入是导致人们做出行动的第一个环节。
  用一个数据链可以表示为:
  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产生判断——作出决策——落实行动
  我们常常将信息输入称为认识,信息加工称为思考,所以,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人的行动流程概括为以下公式:
  认识——思考——判断——决策——行动。
  所谓谋略,主要着力于整个人类行为的第一个阶段。一方面,要使自己的认识最大程度地逼近真相,然后进行正确的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正确的决策,最后,转化为正确的行动。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在对手信息输入过程中,利用信息控制,使对方得到无效的、虚假的、经过刻意加工和掩饰的信息。这种信息导致对手错误的思考、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决策,从而导致对手错误的行动。
  这样,一正(正确把握自己和对手情况并设定计谋)和一反(误导对手错误把握信息并引发对手错误的行动)两个方面的智慧的组合,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谋略。
    为了更好地说明谋略的内涵,可以举出几个例子,便于朋友们更准确地了解这一点。
  (一)谋略的第一个要素:知己知彼,全盘掌控斗争全局。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经典谋略案例教材。在小说里面,有一个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从曹操南下、孙刘联手赤壁大战开始,诸葛亮就展示出了自己料事如神的过人才能。他巧妙筹划,成功实施了草船借箭和借东风,并且一手导演了三气周瑜的故事。每一次在周瑜施展阴谋之前,诸葛亮都能够料敌机先,棋高一着,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次周瑜设计的结果,不仅陪了夫人又折兵,而且被刘备集团引为笑柄。最后,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发出“既生瑜,何生亮” 的哀鸣。
  作为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的描写有些夸张,而且“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是,历史上确实有许多智者能够知己知彼,料事如神。他们往往在事件的萌芽状态就能够通过事件的端倪推测出事物未来发展的走势,并且能够及时做好应对的准备。在关键的时间,关键的地点及时出现并且以正确的行动来争取到自己需要的胜利。从这一点来看,知己知彼,是谋略自身所包含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无法了解自己,无法料知对手,就无法产生正确的谋略。盲目的判断,错误的估算,只能让人误入其途。所以,谋略的第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全面把握敌我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正确的、符合事物发展的策略,并将其转化为行动。
  (二)信息控制,以虚假表象误导对手。
  任何斗争,必然会存在敌我双方的斗争。要在斗争中正确运用谋略,不仅要确保己方对事物发展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且要通过各种工作使得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就是区别一个谋略高手和庸才的关键的标准,也是谋略的第二个要素。真正的高手,不仅能够全面把握敌我双方的态势,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种种行动,给予对手以错误的信号,使得对手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误导对手犯错。这样的例子不仅广泛存在于军事斗争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政治斗争中。比如,三国时期刘备韬光养晦骗曹操,司马懿装病诈伪夺政权,朱棣装疯起义等等,都是要通过自己的一系列行动,给对手输入了错误信息,使得对手产生了错误判断,从而给自己造成了主动的态势。
  任何谋略,必须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确保主观符合客观斗争实际,一方面要误导对手作出错误判断。其实,关于谋略中包含的互相对立的两个特性,古人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和论述。下面我们以《三十六计》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计:瞒天过海。这一计强调的是通过反复进行一系列表面上的活动,使得对手对自己行为习惯产生麻痹,之后,可以借着对手早就熟以为常的形式,衍生出新的内容。原书的解语为: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这一计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反复地外在表现迷惑对手,从而在这种常见的形式掩护下发起新的攻击。
  第二计:围魏救赵。这一计也是通过佯动,使得对手误解了自己的主攻方向,从而牵制对手,达成自己的目的。解语中说: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讲的是通过表面的佯动,造成了敌人的兵力分散,实力下降,从而可以达到以实击虚的效果。
  通过以虚假的外在形式传递给对方错误信息并控制对手行动的计谋还有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第八计“暗渡陈仓”、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在《三十六计》中,专门讲述以诡诈手段以诱骗对手上当、并在此基础上避实击虚的计谋共计13章。
  第四计“以逸待劳”,其书解语为“困敌之势,不以战”,讲的是通过防御,调动对手,使其处于疲劳状态,从而有利于我方。这里的关键,就是正确把握敌我双方各自的实力对比,并从双方的实际出发设计恰当的战略。
  第五计谋“趁火打劫”,其书解语为“敌之害大,就势取利”,讲的是敌人内部发生巨大的困难,我就趁着这个有利态势伺机取胜。这一计也着重论述了了解敌我双方态势的重要性。从以上这两计可以看出,搜集情报,通盘掌握对立双方的情况是谋略中第一重要的。只有熟知敌我双方的情况,才具有了设定计谋的基础。
  《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顺手牵羊、隔岸观火、打草惊蛇等二十余计,分别从详查敌情和把握我方实际等角度出发,重点论述了掌握敌我情况的必要,对我们深入掌握谋略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通过研究《三十六计》可以发现,谋略,就如同两个对手下棋一样,谁计算的多、计算的深,谁就能够占有更多的主动。这个计算,要从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出发,最大可能预料到对手的行动。另外,通过一些虚假的、诡诈的信息,能够使得对手产生误判,从而获得有利的态势。所以,《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占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关之,胜负见矣。”这里的庙算,就是基于准确把握敌我双方态势的基础上进行的正确的谋划和计算。
  在斗争中,谁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智慧,详细考察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战略,也就是说谁的谋略更高明一些,谁就更有可能赢得斗争的胜利。所以,谋略,是任何参与到斗争中的人都不能不学习和掌握的。
  总结:关于谋略,我们需要弄清两个最基本问题:
  第一,谋略就是人类斗争中产生的智慧,这是谋略的本质;
  第二,谋略本身包含两个方面,即力争在主观上对斗争态势形成正确的反映,并且要力争营造某种态势使对手对斗争全局或局部的估算和把握产生错误。

3、线:阴谋和阳谋

    还是从《三十六计》中入手分析谋略。
  《三十六计》开篇第一计是“瞒天过海”,意思是通过反复地做出虚假的动作,令敌人把虚假的表象当作是事物的本质,然后,利用对手对我方制.造的假象出现的习以为常和麻痹大意心理,突然发起新的行动,就会使得对手陷入被动。
  这一计谋的按语是:“阴谋作为,不能背于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的谋略,绝对不能与“欺上瞒下”或夜中盗窃、暗处杀人一样低俗。即使这两者同样含有隐秘和欺骗性质,但是,二者的动机、性质不同,其手段的高下不同。谋略,就是要通过智谋,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现象掩护下暗中发动新的谋划。首先,刻意营造虚假的现象来误导对手,以虚假的表象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其次,通过一系列行动达成自己的真实目的。这是一种更高深的策划的境界。
  我们分析“瞒天过海”这一计可以发现,任何谋略都包含着两个对立方面的性质,即:阴与阳。一般来说,任何谋略,都具有阴与阳两种特性,即谋略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内容。此计中所讲的表面的工作,这就属于“阳”的范畴,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东西;而通过表面的伪装而达成的实际的目的,属于“阴”的范畴,是谋略者真正的目的所在,是不被大家感知的内容。古人讲“谋以泄败”,指的就是谋略一定要注意它的阴阳协调。处在“阴 ”的地位的真实目的,一定是隐藏得最深的,绝对不能轻易泄露,否则,谋略必然会失败。同时,处在“阳”的地位的外在的形式,一定要做得极其充分,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
  常常有些人喜欢将谋略定义为阴谋。其实,通常所说的“阴谋”这个词是一个贬义词。我们说,任何谋略,都具有其阴阳两个方面:阴者隐蔽,阳者明显。所以,谋略可以就其形式来说分为阴谋和阳谋。这里的阴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贬义词,而是从谋略的运用角度来说的,指那些暗中发动的、不公开的计谋。这里的阴谋,其形式与其内容互不相符,也就是说,阴谋的形式掩盖了内容。所谓阳谋,指的是说形式和内容是相符合的谋略。这种谋略的目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即便是堂堂正正施展开来,同样也能够达成设谋者想要的效果。
    抽象的理论不容易把握,我们还是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阴谋:南宋时期有一个有名的将军叫毕再遇,他武艺出众,智勇双全。当时,金兵屡次进犯中原,毕再遇多次与金军对垒,并大获全胜。有一次,金军调集了数万精锐铁骑,要与毕再遇决一死战。此时毕再遇手中只有数千兵马,硬拼是不可能的,只有暂时撤走。但当时金兵已经兵临城下,两军成对垒之势,如果宋军冒然撤退,金兵一旦察觉,从背后掩杀,宋军后果不堪设想。
  毕再遇冥思苦想之后,下令全体官兵整装待发,然后,派人将营区内大旗高高挂起,命手下找来几只活羊,将羊捆住后腿,把它们吊在绳子上,并将羊的两条前腿放在鼓上。被吊的羊一挣扎,两只前蹄就会咚咚地敲响鼓面。金军看见宋军阵中旌旗招展,鼓声大作,以为宋军会在晚上偷袭,便一直所在营区内不敢出来。等到相持了几天之后,发现对方有些不对劲,待到派小股部队去侦察后才发现,宋军主力早已经撤走了,再也无法追上。
  这个故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悬羊击鼓”。故事中的毕再遇设计的谋略,就是我们所说的阴谋。这个谋略是以外在的形式掩盖真实的意图,给对手以假象,引起对手的误判,从而有效地掌握主动。
  类似此种谋略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勾践卧薪尝胆图复仇、王莽礼贤下士谋江山、陆逊火烧连营破玄德等等。这些例子都是利用外在的表象误导对手而暗中发起行动的谋略,我们将这种谋略都归为“阴谋”。
  阳谋:汉初有位将军叫魏勃,他很想求见当时齐相曹参,希望能够在曹参手下谋一个职位。但是,他位卑言轻,而且家境贫穷,根本无法花钱来打通关节见到曹参。他很着急,但是,却得不到晋身之法。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
  这天,他探听到曹参手下有一个非常宠信的舍人。于是,他查到了那位舍人的住处,每天早晨到那位舍人家门口扫地。刚开始那位舍人并没有发现不对劲,但是后来他的家人告诉了这位舍人。舍人感到非常奇怪,就招来魏勃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魏勃回答说:“我很想见曹相一面,在他手下谋个职位。但是,却没有门路去晋见。我知道您心肠好,而且得到曹相的信任,便为您做点小事,想请您将来方便的时候在曹相面前帮我美言几句。”舍人看曹勃忠厚老实,而且又替自己出了力,再说凭着自己在曹相跟前的信誉,推荐他一下也并非难事,于是便痛快地答应下来。后来,舍人将魏勃引见给曹参。魏勃见到曹参后,得到了他的赏识,一路升迁,最后成了汉朝的将军。
  这个事例中的魏勃施展的计策就是我们所说的阳谋。这种谋略堂堂正正,光明正大,但是由于其实现已经料知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推动事物朝着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谋略,类似此种谋略的例子也有不少,比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项羽破釜沉舟败秦军等等。
  这一类谋略的特点就是外在的形式与谋略的内容是一致的,但是,设谋者已经把谋略的每一步都料定了,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在算计和掌握之中。在谋略施展之后,通过不断发力,推动事物朝着自己料定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赵匡胤为了得到军权,削弱武将的权力,通过请客吃饭的形式,让手下将领明确知道自己的目的。在计谋设定之初,就已经算定了诸将会服从他的意图并主动交出手中的兵权。当然,他也有可能做出了应急的安排。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的谋略,避免了杀戮,避免了互相猜忌和相互暗下杀手,确保了军权的和平让渡。虽然此种谋略的目的尽人皆知,但是,同样能够达到谋略者的目的,也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谋略。
  分析了上述事例,我们可以明确知道,谋略根据其性质的不同能够分为阴谋和阳谋。作为阴谋的谋略,其实施的要诣是绝对不能够泄露自己的真实意图。而作为阳谋的谋略,其实施的特点是将谋略的本来目的清楚地表达,并预先谋划好事物的种种变化,做好应对准备。一般来说,阴谋是谋略的常见形式,但是,在某些特定环境和特定条件下,阳谋也能够达到阴谋所不能达成的效果。

4、面——谋略的三个层面

    喜欢看战争片的人都知道,战争从来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有的时候,战争就是一场战斗;有的时候,战争是一场战役;更多的时候,战争是包含着许多战斗和战役的综合体。
  同样,精通斗争的人们也了解,斗争从来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斗争仅仅停留在一时一事的争夺上;有时候,斗争的持续的时间会更长,斗争进行的程度会更加激烈,如此,才能够分出最后的成败;更多的时候,斗争是一场艰苦的比赛。比赛的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曲折反复的,对人的耐力和毅力是一种逼近极限的考验。只有经过反复地努力,经过多个回合的较量,才能够分出最终的胜负。
  在战争中,人们把处于微观意义上的战斗的谋略称之为战术,也就是战斗的技术;把关于中观意义上的战役的谋略称为战法,也就是战役的实施方法(这一点,在《超限战》中有详细论述);把具有宏观意义上的战争的谋略称之为战略,也就是战争全局的谋略。这样,根据不同的层次,谋略分出了不同的层面,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
  同样,人们把政治斗争中的微观谋略称为权术,把政治斗争的中观谋略称为权谋,把政治斗争的高层谋略称为政略。
  另外,在其他领域的斗争中,因为斗争的大小、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涉及到的谋略的使用的范围和谋略的层次也就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层面的谋略。
  下面,就谋略的三个层面分别举例一一说明。
     第一,宏观层面的谋略。
  有时候,斗争是一场卓绝的竞赛,需要长时间、宽领域、大纵深地全面展开。此时,谋略就具备了宏观意义。
  这种谋略需要更高明的头脑来规划,需要更出类拔萃的人才以实施。
  在这一类谋略中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诸葛亮还在南阳躬耕时,就已经留心天下大势,密切关注当时政治形势的发展和中原、江南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与实力的消长。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根据刘备的抱负和打算,为其规划了流传千古的“隆中对”。
  这一谋略,从宏观上分析了刘备集团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中原集团的霸势和江东集团的固势,指出要想一统江山,必先割据西南,然后,待天下有变,再伺机兵出两路,钳击中原,最后,方有可能一统天下。
  《三国志》作者陈寿称赞诸葛亮可与管仲、萧何媲美,这绝非过誉。从诸葛亮设定的大战略来看,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政治运作的高手,是一个善于根据斗争的具体形势谋定而后动的谋划奇才。他所设计的“隆中对”,正是一个宏观谋略的千古经典案例。
    第二、中观层面的谋略。
  在一个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需要在特定的范围内实施一些特定的谋略。
  这种谋略既不象国家的大战略那样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也不象微观谋略那样是针对一时一事而设定的,而是具有较长的时间性和一定的反复性。这样的谋略,我们称之为中观层面的谋略。
  关于这样的例子史书上也有不少。唐朝安史之乱中平定動亂的大功臣郭子仪,深得天下万民景仰,而且深得皇帝信任。但是,身居高位的郭子仪,时时处处小心谨慎、抑己顺人,以韬光养晦之略避免陷入功高震主的危局。由于郭子仪正确地使用这种谋略,使得他屡次在政敌的攻击下安然无恙。
  公元762年,唐代宗即位,宠信宦官程元振。程元振嫉妒郭子仪的德高望重,多次在代宗面前进谗言。郭子仪为了避免被陷害,主动上书申请解除了自己的兵权。正是凭借着这种谦虚自.制的清醒头脑和高人一筹的谋略,郭子仪才避免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险,最后,寿终正寝,功德圆满。
  关于这一点,史书上记载着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话说郭子仪因功高位重,并受到唐王的信任,被封为“尚父”。在他病重的时候,别的大臣去探视他,他从来不让侍姬退避,惟独有个叫卢杞的大臣来了,他不但让女眷都退避下去,而且还要强扶病体,亲自接待。家人都不解其故。郭子仪解释道:“卢杞外貌丑陋,而且内心险恶。你们如果看到他,一定会忍不住嘲笑他的丑陋。那样,他就一定会怀恨在心,有机会的话必定要报复。果真如此的话,我们的宗族就有可能被诛灭啊。”
  这个例子充分展现了郭子仪的政治斗争水平。郭子仪低调处事的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观谋略的经典案例。
    第三,微观层面的谋略。
  微观层面的谋略,就是涉及到一人、一时或一事的谋略。因其过程短促、范围有限,所以,会局限在一个较小的领域内展开。
  展开史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话说秦末农民起义中,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汉大将韩信大败齐楚联军,平定齐国,派人给刘邦送信说愿意代理齐王之职,希望刘邦封他一个“假王”。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日夜盼着韩信引兵来救,没想到日思夜盼,却等来了这个消息。于是刘邦勃然大怒,大骂道:“我被楚兵围困于斯,尔竟想自立为王.”站在刘邦旁边的谋士张良忙用脚偷偷踢了刘邦一下,刘邦顿时醒悟到此是不是乱发脾气的时候。当时,楚汉对峙,韩信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如果韩信这支力量倒向项羽,那么刘邦必败无疑。因此,必须要笼络韩信,绝不能让他倒向项羽一方。
  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刘邦已经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他随机应变地接着说:“要封,就封个真王。男子汉大丈夫,当什么假王。”于是下令张良前往齐地,正式封韩信为齐王。如此一来,韩信坚定了对刘邦的信心,并且在后来十面埋伏捕杀项羽的大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面,以史实为例分析了谋略的三个不同层面。
  从理论上看,根据谋略的时间长短的不同、涉及范围的不同和谋划深浅的不同,把谋略分成了微观谋略、中观谋略和宏观谋略。每一种谋略都有其固有的特性。
  一般来讲,宏观谋略时间更加长久、范围更加广泛;微观谋略时间短促、谋略的复杂程度不高;中观谋略则介于二者之间。
  关于谋略的这三个层面的特性,可以在以后的文章中结合实例逐一分析之。

5、三维立方体:谋略的立体范式

    现在,让我们把前面关于谋略的三个部分重新梳理一下。
  我们在研究谋略的时候,采用的是阴阳对位的二进制分析法。
  首先,我们将谋略的一个核心点确定出来,这个点就是智慧。关于智慧,其实也可以用二分法进一步剖析,但是,我们仅仅分析到主观和客观这两个方面就打住了,因为,这不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
  其次,我们可以以这个点为中心,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出发画出两条线,其中一条是阴,另一条是阳。这样,我们就得出了关于谋略的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概括了谋略的一种特性,即谋略的“阴”“阳”,也就是我们定义的“阴谋”和“阳谋”。
  第三步,我们又以谋略的核心点交叉点,再画一条直线,这个直线与上一步的直线构成了一个平面。如果我们把这个平面用几个同心圆来表示的话,那么从圆心出发的一个较小的圆,我们称之为微观谋略;之外较大的圆,我们称之为中观谋略;其余再大的圆,就是宏观的谋略。这样,对谋略的分析,已经从一个点,拓展到一条直线,并进而拓展到了一个平面。
  然而,即使到了平面的层次,也只是揭示了谋略的某些性状,并没有完全涵盖谋略的全部特征。所以,我们要继续采取阴阳对位的方法,深入研究谋略的其他特征。
  接着第三个步骤发展,如果把刚才的平面看做是一个“阴”的话,那么一定存在着与其对立的一个“阳”。这样,关于谋略的分析就进入了立方体的范式。
  我们知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从某种角度上,活动的主体包含个体(个人)、团体和国家。每一个单独的个体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单位,一个团体(比如政党、社团、公司、组织)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一个国家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在团体中,个体是行为主体;在国家中,团体是行为主体;在国际中,国家是行为主体。
  一个人,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目前社会上流行“人生设计”、“人生规划”,这就充分说明了人生谋略的重要性。
  同样,一个团体,比如商业竞争中的一个公司,或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组织,要想获得斗争的胜利,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战略,也就是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战略作指导。这个战略,其实质也就是谋略。
  而且,在人类历史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社会的舞台上也在不断上演着一幕幕国家崛起与衰亡的悲喜剧。历史证明,国家的发展也需要谋略。古人说:“一策而转危局,一计而平骚乱”,讲的就是谋略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相反,如果国家的大战略制定错误,就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上处于被动,甚至会惨遭淘汰,开除“球籍”。因此,国家的大战略,也是一种谋略,不过,是一种更高深、更复杂的谋略。
  在整个谋略大厦里,个人谋略是这个大厦的基石,团体谋略是这个大厦的主体,国家谋略是这个大厦的顶层。这样,从立体的角度分析谋略,又得出了关于谋略的另一个性状,即:谋略又分为个人谋略、团体谋略、国家谋略。
  分析了谋略的这个特性之后,我们就已经勾画出了一个谋略的立方体,其中心是谋略的核心点,也就是智慧;其长是阴谋和阳谋组成的线段,其平面由微观、中观和宏观谋略组成,其高分为个人谋略、团体谋略、国家谋略。这样,在立方体上的每一点,也就是当我们分析任何一个谋略的时候,都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看看这个谋略,是主要从把握敌我双方态势入手制定的呢,还是从误导对手入手制定的。
  第二:看看这个谋略,是一个阴谋呢,还是一个阳谋。
  第三:看看这个谋略,是微观谋略呢,还是中观谋略,还是宏观谋略。
  第四、看看这个谋略,是个体谋略,还是团体谋略,还是国家谋略。
   这样,我们已经能够从四个角度来分析谋略了。如果我们把任意一组相结合的话,就可以得出二的三次方个分析谋略的角度。这就是用立体分析法,熟悉周易的朋友已经知道,这种思维方式采取的就是古人的周易分析方式,现在已经到了第八卦.
    在宇宙中,特别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没有什么能够脱离时间的控制。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长,或者消亡。因此,一切事物都具备着时间性状。谋略也是如此。
  在谋略的立体分析中,我们建立了一个关于谋略的立体模型。但是,我们的研究还没有完,分析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以期掌握关于谋略的更多的本质的东西。
  我们仍然采取阴阳对位分析法。如果把刚才得出的三维立方体看做是一个阴的话,那么,毋庸讳言,必然还有一个阳存在。找到这个阳,把阴阳两个立方体连接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新的立方体。这个新的立方体而已看做是三维立方体的运动轨迹,因此,就出现了时间的概念。如果我们让刚刚建立的三维立方体的模型做一个平面运动的话,将其每一个点的运动轨迹都在坐标轴上标记出来的话,那么,就形成了一个横贯时空的立方体的运动过程。这样,时间的含义就体现出来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谋略不仅存在着空间的概念,还存在着时间的概念。从理论上说,根据时间的不同,谋略可以分解为短期谋略、中期谋略和长期谋略。关于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一般的政党既有最低纲领,也有最高纲领,也就是最低奋斗计划和最高奋斗计划。这些规划就是根据时间的长短而勾画出来的路线图。另外,有的国家有短期发展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些规划也是谋略的时间性状的体现。前面讲过的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一个具有长期性的谋略。
  谋略的时间性问题是一个比较容易把握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很容易注意到谋略的时间性,可是要把谋略的时间性状协调统一起来却很难。众所周知,当前和长远是有矛盾的,有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急功近利、只顾眼前;还有的时候人们会好高骛远、不顾实际。因此,长期谋略、中期谋略和短期谋略常常会发生冲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演变,有时候中期谋略会转变成短期谋略,有的时候短期谋略也会延长为中期谋略,等等。故而,正确认识谋略的时间性状仅仅是全面把握谋略时效性的一个侧面,还有一个重要的侧面是如何正确处理好不同时间段的谋略的矛盾关系。

6、时间:谋略的四维存在

    下面,我们还是以史实来说明谋略的时间性状。
  短期谋略:明朝成祖朱棣时期,其长子朱高炽和其弟朱高煦争夺皇位。由于朱高炽是个胖子,而且腿瘸,为人憨厚,而朱高煦聪明过人,腹藏韬略,很受朱棣喜爱,所以,朱棣几次想废掉长子朱高炽而立朱高煦为太子。
  当时有个很有名的叫解缙的大臣,他属于太子派。他通过皇帝的喜怒,已经掌握了皇帝想要另立太子的心思。为了保住太子,他煞费苦心,终于找到了一个献画题诗的时机,达成了保卫太子的目的。
  一天,有臣子给朱棣进献了一副“虎顾众彪图”,此图描绘的是一只老虎顾看一群小虎游戏的情景。朱棣见后爱不释手,命解缙为画题诗。解缙略一思索,提笔写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诗歌描写的是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尚有舐犊之情,作为天家,又怎能不顾及父子骨肉之情呢?
  朱棣看完此诗,顿时悟到作为万人之尊的皇帝一样有着父子之情,于是感慨万千,想起了自己的儿子朱高炽。后来朱棣将其由南京调到自己身边,迈出了立朱高炽为帝的非常关键的一步。
  解缙为了保护太子,临机设谋,不可谓不高明。他写的诗一出来,必定会引起朱棣的思索,进而促进朱棣父子的关系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并有利于巩固太子的地位。这个故事是一个短期谋略的例子。
     中期谋略:汉朝初年,刘邦实行分封政策,大分诸侯,使得中央权力下降而各诸侯国势力强大,形成了主弱枝强的局面。刘邦诛灭异姓王之后,分封同姓,依然未能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后来的汉文帝和汉景帝都试图削弱诸侯的势力,但是由于遭到抵制而不得不罢手。景帝期间甚至由于削藩政策而引起七王之乱。
  到了武帝时期,当时的大臣中大夫主父偃提出了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就是有名的推恩削藩之策。
  朝廷规定,诸侯王必须把自己的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建立侯国,然后再由朝廷确定其各自的封号。这样一来,就可以把诸侯国分解成数个小国,再依次实行,就可以将各个诸侯国的势力瓦解。同时,这个政策又惠及到各个诸侯的子弟,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因而受到的阻力很小,在不知不觉中能够达成削藩的效果。武帝依计而行。
  于是,齐国被分为七个侯国,赵国分为六个侯国,梁国分为五个侯国,等等,各个诸侯国的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得到了空前强化。
  认真分析这个事例可以发现,此谋略并没有急于改变事物发展的现状,而是通过对较长一段时期的谋划和计算,确定了一个中期的发展规划。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最后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此谋略是一个典型的中期谋略。
    长期谋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朝代是秦朝。秦朝的前身是秦国。秦国从开始建国到称霸天下直到席卷六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国家崛起和称霸的全过程中,真正完成奠基之作的,是秦穆公及大臣百里奚和蹇叔。
  穆公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中心位于中原的东部,秦国根本还排不上号。当时的齐国正被尊为时代的霸主。穆公为了逐鹿中原,完成霸业,就用五张羊皮换来了历史上有名战略策划奇才的百里奚,并依靠他为自己经营天下霸业做职业策划。
  可是等见百里奚的时候,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穆公垂首叹气说:“可惜您年纪太大了啊。”
  百里奚仰天大笑,说:“如果您打算派我去追逐飞鸟,捕获猛兽,我确实年纪大了一些。但是您要是让我经营国家,策划天下大事,那我还算年轻呢。昔年姜子牙八十岁垂钓于渭河边,文王不嫌其老,置之身侧,朝夕问道,乃有子牙辅周灭商,开创数百年的基业。以此看来,今天的我还大有作为呢。”
  穆公言下顿时领悟,于是诚恳地向百里奚请教如何成就霸业。
  百里奚为穆公详细分析了各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和谋略长短,为秦国规划了影响深远的国家发展大战略。这一战略后来经过穰侯魏冉的“先东后南、灭齐吞楚”拓展战略和应候范雎的“远交近攻”的阴柔战略予以完善,最终奠定了秦国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的大格局。
  百里奚说: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所依托。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应首先开拓周围的土地,建立稳固的王国统治,经营好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再利用自己的王国远离中原的斗争这一有利条件,开发土地,加强武装力量,扩展势力。对于服从的,抚之以德;不服从的,镇之以力。随着自己的不断强大,就有了与中原各强国一决高低的资本。这样,退可以稳固防守,进可以窥视中原。一旦有机会,便可以进攻中原,霸业可成也。
  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破解为:您想争取天下霸权,这个愿望是好的,可惜力有不逮,当前并不具备称霸的现实条件。凭借秦国的实力,显然无法与齐楚争锋。所以,眼下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冒进、马上加入到称霸战中去,而是先要退回来,稳固后方,建立好巩固的根据地。而后,依托有利的条件迅速发展,积蓄力量并壮大自己。最后,等到有了绝佳时机,再抓住其他人的弱点一举将击溃,取而代之,称王称霸。
  按照百里奚的策划,穆公果然没有卷入到中原霸权的争夺战中去,而是安心地经营起自己的势力来。终于,秦国后来大败当时的一流大国晋国,坐上了西戎霸主的宝座,成为与中原诸侯平起平坐的最高霸权的有力竞争者,为今后秦国统一天下,诛灭六国奠定了基础。在权术高手的谋略经营下,秦国从第二流国家顺利进入第一流国家,具备了争夺天下的资格。
  仔细百里奚提出的这个谋略,其谋求的目标是中原的霸权,而其发展的路径则是稳中求进,逐步发展,先内后外,由近及远。这一谋略的实质是经过较长时期的谋划,推动事物逐步发展,并力求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百里奚策划的谋略,从本质上看是一个经典的长期谋略的案例。
    行文到了这里,笔者要多罗嗦几句:
  百里奚的战略本来并不高明,大家都很聪明,谁都明白一口吃不成胖子的道理。但是,当这一权术由生活层面拓展到斗争层面,则真正能掌握其精髓的就很少了。而且,由于这一权术中蕴涵着很深刻的道理,故而,知道的人多,会用的人少,擅长运用的更是凤毛麟角。其原因就在于这一谋略是一种柔性谋略,体现了权术中“反客为主”的精髓。
  老*土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土的话揭示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事情(包括称霸这样的大业),必须有足够的实力之后才能够遂行所愿。但是,当实力不济的时候,就必须以退为进,积蓄力量再图作为,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是也。
  因此,要做大事,需要先从容易的开始做起;要成大业,需要先从积蓄力量入手。
  从现实出发,谋求一点点的进步;不断积累成果,逐步发展壮大自己;没有必胜把握的时候不冒然出手,等到有了绝对把握再用“势”来陷敌于汪洋大海之中,则对手不战自溃,自己不为而为,不战而胜。
  真正到了图穷匕见定鼎江山的时候,自己已经从原来的一滴水变成了具有席卷天地之势的汪洋大海。此刻,环顾天下,孰可争锋?这就是老*土的智慧,也是中华文明足以傲视世界的柔性战略。
  关于这一谋略,笔者从权术斗争的角度将它表述为柔性谋略,即“以柔弱求生存;以柔弱谋发展;以柔弱成霸业”。在后面,将作为权术的六大原则之一向朋友们做一详细阐述。
  柔性谋略与“骆驼战略”的道理是一样的。
  沙漠里有人赶着骆驼宿营。晚上风起了,骆驼对他的主人说:“主人,外面起风了,让我到帐篷里来吧。”主人回答:“帐篷太小了,容不下我们两个啊。”等了片刻,骆驼说:“那让我的头进来呆一下行么,外面风太大了。”主人想了想就允许了。等了一会儿,骆驼又说:“主人,外面的风沙吹得我脖子疼,让我把脖子也拿进来吧。不然明天没法走路了。”主人犹豫了一会,往里面靠了靠,让出点地方,于是,骆驼的脖子也伸进来。就这样,骆驼一点点挤进帐篷,主人被逼无奈,只好让出帐篷。
  这是一则柔性谋略的寓言。这个寓言揭示了柔性谋略的本质和使用方法。
  骆驼战略并不高明,却很实用.
  对于一切在斗争中力量弱小者而言,都是一个最佳方案;对于一切斗争中力量强大者而言,必须提防对手的这一逐步侵蚀谋略.
  如果现在形势不利的话,就采取守势,静待时机;等到积累到了有利的时候,再谋发作,就如同张良在刘项和谈后却建议刘备撕毁和约追击项羽一样,原因无它, 因为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就应该使用一下婆婆的权威了.(后面这段是专门为沁梅香可嚼1小姐加上的,38节到了,顺便送上贺礼给论坛所有的姐妹,顺祝节日快乐,不知道可否看到)
    上面提到,秦穆公和百里奚的这一柔性战略,用的是渐进发展的模式。因为后文笔者会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了。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历史上,这一谋略曾被盗版过无数次。
  其中,最经的典版本就是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三分天下的大战略。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自比管仲,但现实中他盗版的却是穆公和百里奚的柔性战略。“隆中对”的实质是,要成就霸业,必须避开中原曹操兵锋,让开江东孙权剑势,退而经营西南;等到实力壮大、敌人出现无谓的低级失误时,再趁势出手。如此,则天下可定,霸业可成。我们今天看这一谋略,其本质就是“经营根据地、谋求大发展、抓住机会反噬对手”的渐进策略。
  时光匆匆,这一柔性谋略到了明朝又被盗版并升级,从“隆中对”的1?0版变成了朱升的2?0版,但骨子里还是柔性战略的精髓。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起义农民军实力弱小,而且处在周围强敌环伺的多极战略格局中,稍有不慎,就会惨遭覆灭。朱元璋的谋士朱升为朱元璋总结了三句话、九个字,言简意赅:“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仔细分析,高筑墙就是要稳固防守、建立根据地;广积粮就是要不断继续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缓称王就是不急于出手,等到形势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时候才亮出底牌,一决雌雄。这依然是柔性权术的翻版。
  这一战略发展到了近代,就是王明左倾冒险Z義的“城市中心论”和“中心暴动论”以卵击石的破产。毛主席带领中国工农红军打到敌人薄弱的大后方建立根据地,发展壮大自己,等到时机成熟时扳过手来彻底消灭敌军。这才是以弱胜强的大智慧的灵活运用。
  从权力斗争的历史来看,虽然柔性权术说起来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却极为困难,需要无比的耐力和极强的智慧,因而,历史上能够以弱胜强的例子不多,往往都是以强胜弱、以大凌小。
    之所以对柔性谋略反复落墨,是因为就一般而言,柔性谋略和长期战略密切相关。
  历史表明,实施长期谋略与谋划着实力不逮不无关系。如果实力强劲的话,则往往会谋求速战速决,以免夜长梦多,发生变局。故而,往往只有实力弱小才会运用柔性战略。运用这一权术,力求在斗争中完成力量对比的转化,这需要艰苦卓绝的斗争,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精力。长期战略与柔性权术的内在关系,就在于:只有通过柔性的手段,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转化,才能导弱为强,并最终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
  写了这么多,大家想必早已看出,权术是多么博大精深,又是多么阴险毒辣。行走江湖,一着不慎,往往满盘皆输。轻者淘汰出局,重者吞枪饮弹、家破人亡。细细想来,江湖险恶,正如铺满冰雪的高速路,走得迅猛、行得漂亮并不一定能笑到最后,也不一定能最快到达。
  椽子出头就得烂,木头长高了就该砍。只有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稳中求进、步步为营才能又快又稳地到达终点。而这个时候,那些急于表现、过早出头的人早就翻到阴沟里见阎王去了,剩下的都是那些极端能忍耐、极端能战斗的家伙,以及那些极其坚韧、狠劲十足的人士。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更深刻领悟柔性权术的妙用,明了长期谋略的真谛。
  以上略微涉及的权术展开的过程,并不作本章的重点,所以只能寥寥数笔一代而过。但是,笔者要告诉大家的无非是:即使这寥寥数笔,也是蘸着历史上多少人的鲜血写成的。
  回首前尘往事,方知人生如梦,此话诚然不错;一觉醒来,煮酒刀光剑影,不免悲喜交加。喟然长叹一声,泪如雨下;早知如此,宁作狂歌一醉,大梦不醒,了此残生岂不更好?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呵呵,写得太伤感了,与全文文体不符,大是不该,导播把这段掐了吧。权谋家的第一要务就是把“伤感”这一页从字典里撕去。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之所以对柔性谋略反复落墨,是因为就一般而言,柔性谋略和长期战略密切相关。
  实施长期谋略与谋划着实力不逮不无关系。如果实力强劲的话,则往往会谋求速战速决,以免夜长梦多,发生变局。故而,往往只有实力弱小才会运用柔性战略。运用这一权术,力求在斗争中完成力量对比的转化,这需要艰苦卓绝的斗争,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精力。长期战略与柔性权术的内在关系,就在于:只有通过柔性的手段,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转化,才能导弱为强,并最终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
  写了这么多,大家想必早已看出,权术是多么博大精深,又是多么阴险毒辣。行走江湖,一着不慎,往往满盘皆输。轻者淘汰出局,重者吞枪饮弹、家破人亡。细细想来,江湖险恶,正如铺满冰雪的高速路,走得迅猛、行得漂亮并不一定能笑到最后,也不一定能最快到达。
  椽子出头就得烂,木头长高了就该砍。只有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稳中求进、步步为营才能又快又稳地到达终点。而这个时候,那些急于表现、过早出头的人早就翻到阴沟里见阎王去了,剩下的都是那些极端能忍耐、极端能战斗的家伙,以及那些极其坚韧、狠劲十足的人士。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更深刻领悟柔性权术的妙用,明了长期谋略的真谛。
  以上略微涉及的权术展开的过程,并不作本章的重点,所以只能寥寥数笔一代而过。但是,笔者要告诉大家的无非是:即使这寥寥数笔,也是蘸着历史上多少人的鲜血写成的。
  回首前尘往事,方知人生如梦,此话诚然不错;一觉醒来,煮酒刀光剑影,不免悲喜交加。喟然长叹一声,泪如雨下;早知如此,宁作狂歌一醉,大梦不醒,了此残生岂不更好?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呵呵,写得太伤感了,与全文文体不符,大是不该,导播把这段掐了吧。权谋家的第一要务就是把“伤感”这一页从字典里撕去。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7、谋略的对立影象——逻辑与本能

    我们说了,感性的东西是靠不住的,必须上升到理性。
  但是,有的时候,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上升到感性,就进入了更高一层的境界。
  这种境界,就是谋略“本能”的境界。现在我们沿着事物发展的本来面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前面所讲的智慧和谋略,强调的都是要经过一种理性的认识和把握,最终达到驾驭事物发展走向的程度,主要突出的是理性判断和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一件事情,只有反复思考和把握,才能够真正深入了解其内在规律,从而掌握其发展态势。
  但是,这仍然只是初级境界。
  正如有些专业的体育运动员。他在训练的第一个阶段,必须通过反复学习,纠正自己的痼僻动作,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完成标准的技术动作。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还是不够的。
  要想达到高级选手的水平,必须再经历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需要通过千万次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磨,最终磨出一种下意识的感觉。这种感觉,与我们开篇提到的先天的感觉是不同的。这种感觉虽然也是无意识的,但是一定是在反复重复和实践中领悟并培养起来的。这种感觉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感觉,是不经过思维、判断而在下意识产生的应激反应。
  最终,到了最高的阶段,这个运动员不仅掌握了绝对领先的技术,培养了下意识的感觉,而且能够在各种比赛上,根据对手的不同,场地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自身条件的不同,灵活的运用战略战术,调整比赛状态,最终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境地,也就是到达一种创新的境界。
  此时,这个运动员就已经成熟了。这时的运动员能根据不同的情况下意识做出的战略战术的调整、身体状态的调整,以及意志品质的调整,这是一种运动员“本能”的境界。
  同样,一个谋略家,在他的成长过程,第一步的理论学习和理性思考是非常关键的。通过智慧去把握周围的人和事,驾驭周遭的事物,是谋略学的必备功课。但是,仅仅停留在第一步还不行。必须通过反复地实践,千百次的成功和失败的锤炼,才能够培养一种感觉。有了这种感觉,才能够具有谋略的下意识,也就是潜意识。不必经过反复思考和费尽心机就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要害和症结。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感觉。
  有些天生的谋略家具有某种先天的感觉,但是,仅有这种感觉是靠不住的。必须经过后天反复磨合与锻炼,才能够在无数次斗争中培养出关于谋略的潜在感觉。凭着这种感觉,就能够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下意识地正确把握到反映事物的发展态势,从而使得自己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到了谋略的这种境界,即已经突破了第一阶段的理性认识和第二阶段的下意识反应,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即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地步。
  在这个时候,谋略者能够根据事物的发展,灵活的设定谋略,随机应变,有如神助。
  兵家常说: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当谋略家到了能够根据时间、地点、对象和周围条件及环境的不同下意识地正确运用各种谋略的时候,那么他就已经到了用谋入神的水平。
  谋略的"本能"境界,就是谋无常形、因敌制胜的境界,就是随心所欲、随机应变的境界.这是一种出神入化、鬼神莫测的境界。这种境界,当然是我们所梦寐以求的目标。
    聪明的读者想必早就看出来了,我们现在仍然采取的是阴阳对位的方法。如果把谋略的时空立体当作四维的话,那么,必然还有一个对立的影像。比如人体的存在,是实体;但是,有人体必然有影子,影子是虚体。看官们要问了?影子有什么用处啊?当然有用。君不见《射雕》里欧阳锋的彻底疯掉,正是与影子有关么?捕风捉影,影子也起到很大作用。这些是玩笑话,笔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谋略是通过理性思考苦苦琢磨出来的话,这还不是很高的境界。真正高的境界是任意挥洒,运用自如。
  当年曹操、刘备青梅煮酒(呵呵,与版块寓意有关系,表明大家都是英雄)之时,刘备随机应变,任意挥洒,信手拈来,以致聪明狡诈如曹操也被骗过,关羽、张飞不得不佩服说:“兄高见。”这当然是谋略的一种更高的境界。
  当我们把谋略的这种境界的分析方法指出来的时候,读者们就会发现,这已经算是谋略的第五个维度了,也就是我们研究谋略的2的5次方个角度。此,当详细分析谋略的时候,就可以把任意一组结合起来,于是就已经具有了32个分析谋略的角度。
  这已经接近了每个人考虑问题的极限。试想,如果当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能够考虑到32个方面,那么,还有谁能够在我们面前忽悠?掌握了这种本事,想要在权力斗争中取胜,简直是易如反掌。诸葛亮的空城计,不就是算得比别人多,玩得比别人狠么?
  对一般人而言,这已经到了顶点。但是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来说,这仍然不是最高境界。
  周易的原理告诉我们,还可以有更高的一种境界,也就是64卦,即事物的64个方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我们继续我们的研究。
  当然,分析谋略的这种阴阳对位思维模式,我们也将在今后研究权术的时候采用。届时需要读者灵活运用对位分析方法,能够借鉴老祖宗们的智慧,把事物的64个切面找出来。
  届时,我们的智慧就是无敌的了。
    分析历史中出现的经典谋略案例子,发现谋略之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大有大用,小有小用。
  06年世界杯,当笔者刚看到意大利和法国在小组赛上的打法之时,就断言决赛要在意大利和法国之间进行,相反一致被看好的五星黄金巴西必被淘汰,当时为大众鄙视。果然,黄金巴西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死于诸路英雄各自为战;阿根廷赛前呼声鹊起,结果一时大意反被德国斩于马下。法国虽然老迈,但是众志成城,哀兵必胜,这本身就符合柔性权谋的道理。意大利不务进攻,先图防守,其防守已经到了除非自摆乌龙否则无人能破的境界。到了这时,就只能剩下它宰割别人的份了。
  果然,意大利利用中盘对局在相持中调动对方,利用对方麻痹大意大举防守反击,不断靠捡漏连连过关,最后点球决杀死敌。到了这时,冠军当然非他莫属了。原因无它,就是因为在比赛场上正确运用了战略战术,也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柔性谋略。
  这个例子充分彰显了谋略的重要性,但是,还有更深的一层道理,需要我们把它揭示出来。

8、谋略的对立影象——不谋之谋

    笔者幼时最喜欢看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对里面的主人公的命运曾做过很深的思索。
  故事里的女主人公黄蓉是个非常聪明的女孩。在荒岛遇险那一章里,冰雪聪明的黄蓉略施小计,让武功大家的西毒欧阳锋乖乖吃了洪七公的尿。
  当时,西毒欧阳锋让郭靖和黄蓉给他和侄子欧阳克弄点食物,于是郭靖和黄蓉就打了一只野羊,把羊烤熟了给欧阳锋叔侄送去。之前,洪七公在羊腿上撒了一泡尿,然后,黄蓉让郭靖把脏羊腿留下而把干净的送给欧阳锋。郭靖疑惑不解,但仍然照着黄蓉的话做了。可是,匪夷所思的是,欧阳锋拿到干净羊腿后,竟然怀疑里面下了毒,自己跑出来拿走那条脏腿。
  于是乎,一代宗师被两个小鬼的所欺骗,吃了老叫花子的尿。金庸大师在书中写了一句经典的话:“兵法有云:实者实之,虚者虚之。”正是利用这种虚虚实实,竟然骗过了一代宗室,让人们不得不佩服故事中黄蓉的智慧,喜欢这个调皮的小女孩。
  其实,这一计策不过与诸葛亮的空城计是一个道理,懂得了虚者虚之,就能够灵活运用了.
  接着说.《射雕英雄传》令读者大跌眼镜的是,在书中,那个智慧过人,冰雪聪明的黄蓉,竟然喜欢上了生性憨厚甚至蠢笨如牛的郭靖。可以说郭靖是心无城府,而且竟似痴呆。但是郭靖任侠仗义,为人意气深重,在民族气节、人伦道德方面无可挑剔。正是凭借着这点,获得了天仙般的黄蓉的垂青,最后,凭借着黄蓉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再加上种种机缘的巧合,成长为武学一代宗师。
  毋庸讳言,这个故事是金庸先生杜撰出来的。但是,类似郭靖和黄蓉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少见。
  比如,有的人聪明绝顶,但是却在生活中磕磕绊绊、步履维艰;有的人诚恳忠厚,看似木讷,但却能得到众人由衷的敬佩和喜爱,所以往往会一帆风顺、步步高升。
  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仔细分析历史和现实,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道理:有有有的好处,无有无的妙用,就是说,聪明有聪明的好处,蠢笨有蠢笨的妙用。
  笔者曾经在北大旁边的一所学校里看见过这样一句话:静也是一种力量。当时懵懂不知所云,后来才琢磨出一些门道来。
  一般来说,力量,是一种爆发状态。当力量爆发的时候,就能够做功,能够引起其他事物的变化,因而能够为人们所感知。但是,静,其实也是一种力量,准确的说是力量的一种休止和蜷缩状态,是力量的积蓄和孕育。只看到了爆发状态的力,看不到静止状态的力,是一种片面的认识。“静也是一种力量”,这里面蕴涵的道理就是:
  “无”也是“有”的一种表现。
  《老*土》中经常以水来比喻事物。水东西是这个世界上至柔的东西。把水装在任意一个容器里面,水都会随着容器的形状而改变。但是,水又是世界上至刚的东西。一旦形成了扑天盖地之势,可以吞没一切,可以摧毁所有。水的刚和柔,证明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着两个相对的发展的方向。
  我们观察雨后的街道会发现,只有低洼的地方才能够存住水,而凸起的地面,水是无法停留的。我们观察人们打架会发现,只有把拳头收回来,才能够更有力的发出去;没有回缩的过程,就没有强有力的击打;我们观察虫子前进的时候会发现,只有把身体蜷缩起来,才有前进的可能,如果不蜷缩身子,虫子就无法前行;我们观察青蛙跳跃的时候会发现,只有把腿曲起来,才能够跳得高,如果没有曲膝的过程,就无法高高跳起。
  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自身相反的两个方面,只有全面把握了这两个方面,才能够更好地控制事物的发展。
    接着刚才郭靖和黄蓉的例子来说.
  在这个世界上,有有有的好处,无有无的妙用。正因为郭靖的忠厚憨直,才能够引起黄蓉对他的喜爱。与聪明绝顶的欧阳克比起来,憨厚不仅不是一种缺点,反而是成就郭靖的一种重要的素质了。在这个时候,憨厚、迟钝,竟比聪明伶俐更加有用。这就是无有无的好处。
  低洼的地方能够存住水,而凸起的地方则不行。正因为地势低洼,才能够存住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空碗能够盛饭,而实心的碗就无法使用。碗之所以能够成为碗,就是因为碗是空的,是缺失的。如果是实的,反而失去了碗的用处。
  如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即使我们需要的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也不能排斥或忽视其对立的一方面。所以,我们不能仅仅重视聪明的妙用,有的时候要刻意糊涂一些。
  同理,我们不能仅仅喜欢一帆风顺,而厌恶压力和困难。因为,人们往往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会遇到隐藏着的更大的危机,而压力和困难往往能够带给人们新的挑战,激发人体的潜能,从而带给人们以新的突破。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为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衷爱的名言,揭示的正是事物相生相化的道理。
  同样,谋略,既有它存在的价值,也有其相反的妙用。这个反面,也就是——不谋之谋。
    生活中,常常会有那种机关算尽最后却一败涂地的人。
  究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谋划能力不高,也不是其把握事物发展的能力不强,而是因为他们的聪明太过,谋划太精。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有有有的好处,无有无的好处。一事当先,设定谋略,然后按照自己定下的策略去做,这在大多数是正确的,是能够掌握先机和把握主动的。但是,往往有时候,事物发展刚刚露出端倪,有些人就匆忙下定论,做决策,定谋略,忙实施。或者事物的发展支离破碎,光怪陆离,并非按照一般的态势运行。在经历了一定的阶段之后,事物业经不是开初的那个样子了,但也绝非自己所料。马谡失街亭,就是诸葛亮思维定式和通盘布局中的一大败招。
  辛辛苦苦忙算计,最后反倒走上了歧途。所以,就有了那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名言。这句话证明了,谋略固然重要,但是,一味讲求谋略,则有可能走向事物发展的反面。相反,有的时候,需要忍耐,需要静止,需要观察,需要安心,需要等待,不需要谋略,不需要策划,不需要急匆匆有所作为。这个时候,枉费心血设定谋略,不仅不是好事,反而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说,谋定而后动是一种谋略,而不谋之谋也是一种谋略。正如静也是一种力量一样,不谋有的时候能够达到比谋更好的效果。所以,有的时候,顺其自然,不妄动,不妄为,反到更有利于我们达到目的。
  不谋之谋,是一种更高深的谋略。虽然说起来有点玄奥,但是,运用谋略的高手,一样能够理解到它的精髓的。
  正如在足球场上,一味的进攻不一定能够赢球,稳定的防守有时候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也正如两个人辩论,夸夸其谈不一定能够收到辩倒对手的效果,适当的沉默,反倒有利于自己获胜。
  正如书法和绘画中讲究留白一样,谋略也必须讲究留白,这个留白就是不谋。懂得了不谋之谋的道理,有时比懂得了如何施谋还重要。
  所以,在决定如何设定谋略之前,要正确把握何时谋、何时不谋。真正掌握了不谋之谋,才是进入了谋士的至高境界。
  因此,有很多时候,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实在在人,要比满腹韬略还要重要。
  一般而言,只有在饱经打击,倍受挫折之后;繁华看破、铅华洗尽之后,方能达到这般境界。
  我们说,这种境界,就是谋略的最高境界。

    总结:
  我们前面分析了谋略的点,谋略的线,以及谋略的面,这是谋略的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大家都可以分析出来.
  接下来,我们用阴阳对位法研究了谋略的三维立体性状,也就是不同层面的谋略.
  再之后,我们在第6节得出了谋略的时间性状,这是第四维;
  在第7节得出了谋略的非逻辑性状,这与逻辑性是相反的,属阴.这是第五维。
  在第8节得出了谋略的空而不空,这就如同佛家讲佛法为舟,登岸弃之一个道理.不谋而谋,连谋的形都已舍弃,这是谋略的太阴境界,就是最高境界,当然可以转变为太阳.这又是另外一个循环和轮回了.
  笔者行文至此,已经到了64卦的极限了,心力交瘁,准备就此打住.接下来讲权术.
  其实谋略要大于权术,若剩读者若还有余力,可以继续按照我们提供的方法,从64个角度或者更多以分析之。
  笔者抛砖引玉,实在难登大雅之堂,惭愧惭愧。 [顶端] 2009-04-28 19:08 | 1 楼
 
小 中 大 [资料] [发消息] [加好友]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QQ] [复制]

 三、权术章之一

三、权术章

(一)权术基本理论

提要:

  研究权术,须从智慧和谋略开始。
  正如前文所讲,智慧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个人同自然、个人同宇宙斗争与合作的理性经验的总结。拥有智慧,则小可保命全真,中可横绝四海,大可流芳百世,名垂不朽。
  谋略是斗争中的智慧,是人类智慧在斗争层面的应用。我们前文用阴阳对位的分析方法,得出了关于谋略的64个分析角度。从这些方面来分析谋略,相信已经把一般意义上的谋略研究清楚了。当然读者还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谋略的本身与谋略的运用不是一回事,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我们前面着重研究了什么是谋略,但是没有深入研究如何运用谋略。由于本书重点谈论的是权术而非谋略,因此,谋略的运用并不准备作为我们深入考查的对象。
  我们已经深知,谋略是斗争中的智慧。人类的斗争千姿百态,种类繁多。但归结起来,根源无非三大类:经济利益根源,文化地位根源,政治权力根源。按照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经济利益的争夺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绝大多数人日常熟知并孜孜以求的,这是基本常识。
  但是,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领域,都有权力斗争这一现象的存在。
  权力是对资源的掌握、使用和配置的能力。当今社会,权力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我们生活的秩序。既然存在权力,当然就会有权力的争夺。只有争到权力,才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稀缺资源。过去有句话叫“权权权,命相连”,虽然有些夸大,但是却道出了权力的重要性。
  关于权力的争夺之术,人们早就习之已久,并且从理论到实践,都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但是,囿于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的影响,人们对权术不可能大谈特谈。这一方面是学者的良心所在,有度化社会的慈悲之意;另一方面,权术毕竟是小道,以之小用尚尤可,以之大用则不昌。历来治国立事,纵权术、耍手腕,一时有得,祸患无穷。这也早被无数事例所证明了的。所以老*土讲“以正治国”,不讲以“诈”治国。同样,孔子讲仁义道德,不讲权谋机变。儒家认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因而主张治国以礼不以诈。
  西方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在权力斗争中产生的斗争之术,既然存在,我们就必须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存在,以及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研究清楚之后,抛其害,取其利,此亦为一善也。就如同对于核武器,明知其杀伤之烈,生灵涂炭,但是,仍然要弄清楚其内在机理,如果可能的话还要生产出来武装自己,这与我们研究权术是一个道理。

1、历史的暗线

    过去中国的历朝历代,道德高张,权术低垂,本就是普遍现象;人们关注道德文章,要胜于关注权变之事。但是,权术的研究和运用,却也并未因着主流文化的裹挟而消失或灭亡。
  原始社会人们处于蒙昧时代,研究这个时期的权术自是无稽之谈。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根据《全球通史》的说法,人类文明在地球上由点及面繁衍开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也谈到了私有制出现之后,阶级、国家和政权陆续出现,此诚不错。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日益提高,权力斗争愈演愈烈,由此,权术便大行其道,日益昭彰了。
  就中国的权术发展史而言,早期“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
  自三代以降,商汤已经开始了“网开一面”的权术炒作。从周文王“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起,到齐桓公“尊王攘夷”挟周天子以令诸侯,再到春秋吴越争锋勾践卧薪尝胆,一部权术史向我们缓缓展开一副瑰丽异常的画卷。
  另有郑庄公杀弟逐母,申不害、商鞅、韩非高举法论为权术张目,进而战国说客纵横捭阖,秦始皇乾纲独断阴阳并用霸六国,汉高祖机谋权变一天下,刘秀韬光养晦成大业,曹操奸诈谋天下,唐初玄武门之变,权臣李义府笑里藏刀,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剑,安禄山假痴不癫,种种计谋,多番机斗,大有令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之感。
  再一路数下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赵光义烛影斧声,元诸王夺位,明朱元璋挥刀斩功臣,清康熙隐忍锄奸,和砷乖巧敛巨财,慈禧除肃顺,等等等等,阴谋权术洋洋洒洒,汗牛充栋蔚为大观。
  更别提五代十国,M國乱世,更是千奇百怪、万象丛生。抚今追昔,不由得不让人叹为观止,望而生畏。
  一部权术史,正是在历朝历代编修的正史主流之下,潜藏在文明涌动的大潮中风生水起、波澜壮阔的一股暗流。看似平静的水面,其实杀机重重。一个不留神,被卷进权术的旋涡内即会粉身碎骨、尸首当然无存。有时不得不慨叹,只有懂得了权术,真正掌握了权术史,才真正懂得了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
  然而,权术并非中国人独得之秘。西方人对此道浸淫已久,成果多多。从中世纪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里开始,到英法争霸种种明刀暗箭,再到拿破仑政变再政变,铁血俾斯麦扩张和谈双管齐下,再到N粹阴谋,冷战铁幕……一部国际关系史,其权力争夺和权术嬗变的程度并不亚于几千年的中国权术。下面引述《君主论》中关于权术的两段议论,读者就不问自明了。
  “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做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表明:那些曾经建立丰功伟绩的君主们却不重视守信,而是懂得怎样运用诡计,使人们晕头转向,并且终于把那些一本信义的人们征服了。”
  写到这里,朋友们想必早已明白,在煌煌正史之外,存在有如吴思先生所说的潜规则,我们将其称之为历史的暗线。即使歌舞升平、一片繁荣之际,亦会因着权力的斗争而权术大兴。又何况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利益人”的理性博弈不断升级,权术就显得尤其必要了。

2、说文解字

    普通人一见到权术,就马上将其与阴险肮脏、尔虞我诈等带有贬义色彩的情感联系起来。
  其实,权术并不带有任何阶级立场。权术本身并无善恶,以之救人即为善;以之救人即为恶。故而,虽然有人对权术不屑一顾,但在历史和现实的政治斗争与权力争夺中,权术仍被人们广泛应用。
  在人们津津乐道的《三国演义》里,出现了两大精通权术之变的奇才:其一是奸雄曹操,其二是汉相孔明。虽然曹操阴险狡诈,历来为人们所诟病,但是其文武韬略、临机处变之能却也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推崇。尽人皆知的“望梅止渴”,其诡异程度简直匪夷所思。至于诸葛亮,则更有通天彻底、趋神令鬼之能。他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大摆空城……机谋诡诈有如泉涌,层出不穷。这两人,都是大家熟知的运用权术的大家。人们历来都为《三国演义》中权谋术而诈舌,却又百看不厌,其中自有道理。仅从大众对二者的喜爱程度来看,权术一事已深深植根众人心中。
  权术既然有用,又受到大众关注和追捧,那么,究竟什么是权术呢?
  我们还是一点点揭开权术的神圣面纱,还其本来面目。
  《商道》一书中有句名言叫“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这里的“衡”,古人讲的是“秤杆”的意思。既有秤杆,必有秤砣。古人把秤砣称为“权”,将其作为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因此,人们把称量物体叫做权衡,后来“权衡”这一词又引申为审视利弊、定夺取舍之意。可见,权的本意是称量。
  后来,“权 ”又有了新的含义。《说文解字》中把权解为“反常曰权”,《春秋?公羊传》曰:“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意思是在不违反既定原则情况下灵活机动地采取权变的方法。官场上人们评介一个人时常说“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这里的灵活性,指的就是权变之能。当然,如过能达到刘备那种“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的程度,就已经是权变的最高境界了。
  “术”当然就是指方法、手段和策略,这个自不必细说。需要重点掌握的是“术”与“道”的区别。道为大路,术为小途。二月河先生在《落霞三部曲》中把道视为天地间的根本,而把“术”看作依据“道”而采取的小技,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为了理解的方便,无论“道”还是“术”,我们都将其简单表述为“方法”,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
  总之“权术”字面上的意思,应该是指称量的方法和权变的手腕,这是权术最初的意思。但显然,仅仅考证了“权术”一词的文字含义,这对于我们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我们要以实用Z義的方法来详细考查“权术”的更深层的本质。

3、权力斗争的艺术

    本着“奥姆剃刀”宜简不宜繁的原则,我们从高深而烦琐的理论中脱身出来,用最简单和最实用的方法给权术以定义,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权术,就是权力斗争的谋略。
  一般来讲,权力一事,包含“获取权力、巩固权力、运用权力和权力再生”等不同环节。因而权力斗争的谋略,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夺取权力的谋略、巩固权力的谋略、运用权力的谋略和权力再生的谋略等四大部分。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权术是一种谋略,谋略是一种智慧,根据“三段论”的方法,权力当然是一种智慧。
  于是,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权术是人们在权力斗争过程中获取、巩固、运用权力和权力再生的智慧。
  根据这个定义,权术是一个中性意义的词语,不具贬义色彩。
  我们知道,西方人喜欢把权力称为POWER,意即“强力”或“能量”之意思。我们还知道,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由物质、信息和能量三个基本成分组成。能量是一切事物得以运动的根本驱动因素。能量以物质为客观载体,以信息为主观载体,在人类社会中充当着极端重要的角色,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夺取能量,是人类斗争的根本指向。
  关于能量的重要性,中国道家“气”的理论中多有涉及,但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能量进入社会之后,有三种异化形式,即:金钱、名誉和权力。西方社会学,特别是马克斯?韦伯,将人在社会中的金钱、名誉和权力占有的多少用来作为衡量人社会地位的资源标准。通俗地解释为,金钱是经济资本,名誉(教育)是文化资本,权力是政治资本。由此三类资本作指标,来衡量一个人的阶级地位。在第一章中我们提到的稀缺资源,指的就是这三种资本。
  毋庸质疑,此三类资本是最重要的东西,人人欲得而后快。控制和掌握三种资本的能力,是一种权力。并且,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政治领域内,为了掌控稀缺资源的斗争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说,权力斗争不仅仅存在于政治领域,商海里的办公室斗争,文化领域里的口诛笔伐,一样是权力斗争的体现。
  随着人类社会迈进信息时代,社会活动的空间空前拓展。托马斯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让整个世界变得扁平,经济斗争、文化斗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空前激烈。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权术的含义理应随着权力斗争的拓展而得到更好的阐释。
  综上所述,我们定义的权术并不仅仅限于政治权力之术,而是一切领域中的权力争夺之术,并进而可以引申为争夺一切社会上的稀缺资源之术,也就是争夺钱、名、权之术。当然,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有效争夺稀缺资源的智慧。
  依照此逻辑,我们可以从上文所下的定义扩展开来,将进一步权术理解为“为了赢得无处不在的资源斗争而实施的谋略”。可以看出,无论人们从事什么职业,进行什么活动,要想使自己从默默无闻到一飞冲天,从飞黄腾达到仙福永享,都需要权术的点缀。
  以上,关于权术的基本定义部分就写完了。当朋友们再谈论权术的时候,我们希望看官首先要明白,权术,是争夺稀缺资源的艺术。当戴着道德的墨镜看权术的时候,谈权术、用权术是十恶不赦的;但是,当我们以理性来认知权术的时候,就会如实看到历史的真相,也同时能看清道德温情面纱之下掩藏的刀锋和白骨。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江湖的黑夜给了浪子们黑色的眼睛,
  但我们不能仅仅用它对着权术翻白眼儿。

4、非利不斗

    史记里载:“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们都在为了争夺“利”而忙碌。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商道》中讲到,对于钱、名、权的追求是人们最普遍的欲望。
  一般来讲,在经济领域中,金钱是人们追逐的对象。人们把以金钱竞争为主的人称作商人。
  在文化领域中,名誉是人们最重视的目标。君不见,当前一旦捧红一位专家或明星,登时财源滚滚、无利不往。人们为了博得一名,诸多花样,奇巧之极,也往往出人意料。既有陈子昂摔琴赠诗一朝名动京师,也有燕昭王千金求死马延揽天下诸英雄。《三国演义》中先帝三访诸葛亮,寻卧龙而不遇,其他衮衮诸君,无非是诸葛亮的炒作团罢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托”。诸葛亮有了这样一帮人的狂顶,名播天下是必然的了。人们把文化领域中以名为业的人称为文人(或墨客),同时还有艺人(伶人),当前,还包括专家学者等等。
  在政治领域,人们主要关注的对象是权。我们把专门从事政治的人称为官员。
  深入研究发现,一般所说的利,就是金钱、名誉和权力。为了利而展开的斗争,有金钱斗争,有名望地位斗争,有政治权力斗争。
  社会上稀缺资源的分配不同,亦有好坏之分。只有斗争,才有收获。上帝不可怜懒汉,天下也没有不要钱的午餐。
  要斗争,必须得有目标。《孙子兵法》中讲“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借用到斗争中来,指得就是没有利益(钱名权)为目标,就不能随便与别人冲突,更不要随便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生活中常常有人因为一时之愤,或因为一个眼神不对,或因为一句话语有失水准,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结果冤冤相报,陷入无畏之争的泥潭不能脱身。
  非利不斗还暗含着另一层意思。因为大家都是在为了利益而斗争,对于一些人而言,有些利益是边缘利益,得失并无关紧要;有些利益是重要利益,因而必须斤斤计较;有些利益是核心利益,也就是涉及到了生死有关的要害,因此,是拼死都会争取的。
  在此情况下,我们并不知道哪些利益是对方的边缘利益,哪些是重要利益,而哪些又是核心利益。有些东西在我们自己看来是无所谓的,但是对方却视若珍宝。所以,一旦发生了冲突或对抗,就很有可能出现对方怒发冲冠拼死一战而我方漫不经心视若无睹。此时,当然自己就会受到巨大的损失或伤害。前段时间宝马女为求一快被地摊男狂捅,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权力斗争的原则是无利不斗,但即使是为了利益而展开斗争,也必须小心谨慎。
  《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查也。用到权力斗争中来,我们能够推知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便能明白必须小心谨慎对待斗争,不要轻易触发斗争。
  历史女神血淋淋赤裸裸地站在书堆中,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就能够清楚的看到:
  权力斗争,成者为王为侯,处庙堂之高而悠游由自在;败者非囚即寇,求江湖之远而不可得。
  因此,对于斗争,特别是权力斗争,必须慎之又慎,不到万不得以,不能轻易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去。
  非利不斗是权术施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剑固可伤人,亦可伤己。一味依靠权术,频繁使用手腕,不去扎实地经营自己的实力基础,最终仍然是要失败的。所以,对于“利”的争夺,只有到必要时才需要我们用术来取得成功,平时必须要靠自己的势、法和道,而不能单单倚仗权术之长却不务实务。
  所以,又回到前面逻辑中去了,非利不斗是权术的原则,但要得到“利”却不一定要靠权术。不靠权术赢得利益的竞争,这才是最大的权术。

5、效益最大化

    只要有斗争,就有多种手段可以运用。
  之所以会使用权术,是因为权术是效益最大化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权力斗争乃至一切资源竞争中,使用了权术,就能够最省力最经济和最有保险取得成功。权术必须保证斗争方法效益最大化,这是权术的内在要求。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是讲一个小故事。
  在一座寺院里,一位大师给诸僧开示佛法。
  他问道:“一檀越,手上拥有奇石一枚,可用来做治病救人的神药药引。诸位身患病重病,急需药引,那么,如何才能够从檀越手中拿去这一奇石呢?”
  一僧答:“可以买。”
  大师对曰:“檀越可卖可不卖。如此珍贵,不一定肯卖。”
  一僧答:“用骗。”
  大师对曰:“能成,亦不能成。如若檀越智谋高深,一旦识破,再求而不可得也。”
  一僧答:“只得抢之。”
  大师对曰:“汝力大则成,汝力小则亡。此法亦不保险。”
  一僧答:“可偷。”
  大师对曰:“且不说违反戒规,如若檀越防范甚严,即使偷,也未必能够偷来。”
  众弟子议论纷纷,种种方法不一而足,大师均予以否定。
  最后,弟子们请大师开示。
  大师垂目曰:“欲得佛法,必先布施。”
  其实答案很简单,我们分析一下就会明白。
  对方手里拿着我需要的药引,我急需此物以救性命,当然会不惜一切手段取得之。可以买,可以抢,可以骗,可以偷,还可以要,还可以换,等等手段。这些方法都可行,也可能会达到我们需要得结果。但是,这些答案却都不是最佳方案。
  原因如下:既然是一块奇石,又是药引,石头所有者必然极端珍视,或许还留待救自己一命。找他去买,对方不一定肯卖,即使卖,也会索出天价。假如去骗,去偷,甚至抢,如果对方力小自己力大还好办,但如果对方之力在自己之上,则必然无法成功。这些都是办法,但都不是最佳办法。(人在社会,随处可遇力大于己者,因而蛮力不可用,"刚则折")
  我们用定量的分析法研究一下:比如——
  方案一:买——成功几率70%;
  方案二:骗——成功几率60%;
  方案三:偷——成功几率50%;
  方案四:抢——成功几率40%;
  方案五:换——成功几率30%;
  方案六:求——成功几率20%;
  方案七:要——成功几率10%。
  这些方法固然可行,但是成功几率都不是最大,也就是说,不是最佳的方法。理论上,虽然没有100%的方法,但是有80%或90%的方法。
  这个最佳的方法,就是“给”,也就是大师说的布施,或施舍。
  现在我们把这个过程推导一下:
  假如自己一开始就明白,必须要从对方手中拿到这块奇石,否则必死(败)无疑,那么,就应该马上锁定这一目标——取得奇石。这是通常的程序,也是人之常情。
  接下来,就需要找到有效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些方法包括要、买、换、骗、偷、抢、等等。但是,给是最好的办法。
  “给”的方法就是针对石头的主人的一系列人性的弱点,不断给予:喜欢物质的给金钱,喜欢美色的送美女,喜欢奉承的戴高帽……不怕对方有需要,就怕对方没爱好。于是,在不断给(施舍)的过程中,双方成为很深的友谊,或者进一步成为亲家,甚至更进一步结下了斩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这样,当火候一到,你不必说,对方只要看到你需要,就如同他自己需要一样,会立马乖乖拿出来给你的。
    用上述方法,成功率几乎可达90%以上,不论对方比你强或者比你弱,力量比你大比你小,几乎都能够成功。
  当然啦,如果真比自己弱就不用如此费事可以放手抢之。但是“抢”仍然可能发生意外,保险系数不是最大;而靠慢功用文火“烹小鲜”则几乎铁定成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水煮沸蛙”原理,或者叫“钝刀子割肉不觉疼”。
  大家都已看到,要想从对方手里拿来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给予。不断给予,就缔结了良好的感情。感情积累到一定的阶段产生质变,对方已经把自己当成他的自己人。再进一步,当对方已经把自己等同于他的时候,要什么给什么,不要什么依然会给什么。——这就叫权术。
  写到这里,聪明如读者想必早已看出来,其实这个办法并不神奇,不过就是老*土说的“欲取先予”的方法。但是,老*土只说了要想“取”先得“予”,并没有说明白“予”之后一系列操作程序,因此,大家都不明白为何要取先“予”,不明了“予”了之后如何“取”。
  老*土是周王室国家图书馆馆长,早就把人世的兴衰、世事的因果看得清清楚楚。只不过因为古代书写不便,或者他急于出关,没有把详细过程写出来。笔者在这里狗尾续貂,把其中的诸多环节给大家补充完毕,想必读者已经明了这个道理。
  总之,要想得到对方手中的奇石,就得先给予。
  当然,上面我们说的是救命的石头。那么,我们假设对方手里拿的不是石头,是金钱,是名誉,是官位,是资源,而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一样是致命的,那么,我们怎么才能从对方手里得到这些我们须臾不可缺的东西呢?
  答案仍有很多,最佳选择当然是“给”。
  庄子讲大道,说:“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明明是说天下大权也不过是一种资源(相当于奇石)而已,可以你争我夺。老*土看得比他还透。他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说得就是,只有能够为了天下而献身的人,才能够将天下大器托付于他。这依然是“不舍不得”的意思。
  可见,要想得,先得给,先得施舍,先得付出。当"付出"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时,自然就会“得”了。
  总之,要想得到,先得付出。这个方法是所有方法中成功率最高的方法。我们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无外乎是想说明权术的奥妙。
  在竞争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用最小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收益。以力抗力,不讲究谋略技巧,往往只能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用权术谋人谋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这就是斗争对权术的内在要求。
  我们施展权术的时候,需要的就是寻找到用力最小、最经济最便捷的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法。
  这一点,想来聪明的读者早就都已明白了。

(2)、操控的可能性空间
  所谓可能性空间,就是说要想控制事物超着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前提必须是事物具备了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任何事情理论上都具有多种可能性。比如,把一粒种子种在地上,可能生根发芽果实累累的可能,也有中途夭折颗粒无收的可能。再比如,一对夫妇,既有彼此恩爱白头到老的可能,也有感情破裂中道而亡的可能。
  有时候,我们需要控制事物的发展方向,促使事物朝着自己需要的样子发生变化;但是,理论上不存在这种可能性,或者可能性很小,这样,控制失败的几率就上升了。比如,我们想控制月球与冥王星对撞,或者控制地球上的潮起潮落,月圆月缺,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我们把这种奇思怪想称为“痴人说梦”,或者叫做“天方夜谭”,说得就是控制的可能性极低。
  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要控制某种事物特别是控制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超既定的方向发展,理论上必须存在这种可能性。否则,控制行动就有可能失败。
  在权力斗争中,要想成功地操控其他人或者其他组织,必须探明是否具备这种可能性。这是权术操控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性计算法。
  要控制别人,首先对方必须具备可以控制的条件。比如对方喜欢金钱,可以通过“甘辞厚币”控制对方;喜欢美女,可以通过“美人计”控制对方,等等。但是,如果对方一无所求,无欲而刚,则控制的难度就加大了,也就是说控制他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唐朝有著名的宰相姚崇,为人正直,品行端正。与其同朝为官的成敬奇,想通过走姚崇这条路攀上去。正值姚崇生病,成大官人赶去探望,剃泪交加,悲不自已,从胸中掏出多只活鸟,一边请姚崇放生,一边对天祈祷“愿令公速愈”。本来这一套已经很厉害了,但是谁成想姚崇为人正直,根本不吃这套,“忿其谀媚”,事后对人说:“此泪亦从何而来?”从此不复接待成敬奇。这就是一个控制失败的例子,其原因是因为姚崇为人正直,不具备可以用谄媚之言蛊惑的可能性。
  分析操控的可能性,一方面要搞清对方是否具备被你操控的可能;另一方面,一旦探明了操控的可能性,也就是探明了操控的条件---只要从可能性入手,创造主观或客观的条件,就能够成功操控。
  就是说,一旦发现了对方的可以被操控的弱点,就能够成功操控对方;如果发现不料或者对方弱点很少,那么,操控行动就可能失败或者很困难。
  必须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计算,不能简单地在头脑里混沌地想一下就完事。而这种混沌的状态,是大多数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因此大多数人都要被操控。

(3)、从黑箱说开去
  还是举个可操作的例子吧。比如,我们想控制一个人,那么,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破解对方的心理“黑箱”,成功实现操控目的呢?
  “黑箱”方法告诉我们:首先,要通过不断观察,尝试,看看他对什么反应是积极的,对什么反应是消极的——可能一次不够,需要反复观察与探测。其次,我们要把历次得到的结果做成一个统计表。从这个量化的表格中,看看对方每次对不同事物的不同反应,如此,就基本可以推测出对方到底喜欢什么以及讨厌什么。再次,得到了基本的认知之后,再在实际中试验一下。比如,发现对方喜欢书画,就可以与之探讨一下。发现对方喜欢金钱,就可以故意卖个小便宜引其上钩。当然,如果对方喜欢美女而自己恰恰是的话,那就不要试探了,这个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呵呵,这句话是专门给诸多女性MM写的,减一兄无棘兄不必介意哈)等到有了反馈信息之后,再逐步修正自己的结论。最后,得出关于对方的真实信息。虽然对方并不会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他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但是,我们已经成功破解了其心理黑箱,这样,就能够在权力斗争中占据主动,从而更容易操控对方。
  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说明问题。我们看王跃文的《国画》,故事中主人公主朱怀镜是如何讨到皮市长的欢心的呢?刚开始的时候,小朱先是观察到皮市长喜欢走中线。经过反复观察,推测可能皮市长是个对玄学比较感兴趣的人。掌握了这个信息之后,小朱就把小奇大师领到了皮市长跟前,并寓言皮市长会喜从天降。之后,小朱搭上皮市长这条船,顺利从副处长到处长并一直爬到正厅。这里,朱怀镜利用黑箱方法成功揣摩到皮市长的心理黑箱,从而实现了对皮市长的操控(反控制)。
  我们再看阎真的《沧浪之水》,里面的主人公池大为在经历了内心的反复挣扎之后,决定依靠仕途来实现个人的追求。他最先着手的突击点是从建议马厅长搞纪念厅开始的。文章中出现的高级参谋晏老师是小池胜利的关键,他把马厅长的心态分析地清清楚楚。而他分析的依据,当然是自己多年在官场上吃亏受苦的一手经验。如果我们自己是池大为的话,要想往上爬,必须搞定马厅长;要想搞定马厅长,必须给他留下好印象;要想留下好印象,必须掌握他的喜怒;要想掌握喜怒,必须反复观察。而观察,就是要通过反复统计马厅长的行为表现,分析其对不同事物的不同反应。假如池大为一上来就已经具备了晏老师的本领,那么,就能轻而易举地破解了马厅长的“黑箱”,其发展也就不必如此一波三折了。(前些年流行一句话:“男人看《国画》,女人看《回家》。《国画》是行走官场必备之书,里面有许多权力斗争之术,值得我们反复研究。《沧浪之水》是另一部优秀的现实Z義官场小说。笔者也一并推荐给读者。当然,最经典的当属于清末批判Z義先说《官场现形记》,建议大家反复阅读。)
  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黑箱,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破解黑箱的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就能够读懂潜藏在表面之下的每个人的内心,进而就可以控制对手,使其按照我们的意愿行进。黑箱方法是权力斗争中操控法的重要方法之一。笔者在这里仅仅提出一个科学研究权术斗争的思路,具体的方法还有待各位高才自行研究。
    首先,知识分子是一种思维动物。即使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但是,有了相当长的求学经历,毕竟在思维能力上是胜人一筹的。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在官场上比那些胸无点墨的人要胜出一筹。中国古代官场上八股取士,当今的公务员选拔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甄选人才的作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意义。
  可是,历史上也有少数并非知识分子出身的显宦,能够超越大多数知识分子,比如魏忠贤、鱼朝恩等人。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做到比知识分子出类拔萃,这是因为他们在多年的血雨腥风中早就熟知了官场,熟悉了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的技术和技巧。而知识分子们则囿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认识到学习权术的重要性,或者并没有熟练掌握权术。他们将治学求真当作第一要务,反将官场和权力斗争简单等同于副业。于是,他们往往在学问上才高八斗,但其政治斗争技巧上水平却往往停留在小学生阶段。结果,当然就有了一大批学富五车指点江山的东林党人反被一个无赖出身的魏宦收拾了。(强调一下,俺的可不是太监帖)
  其次,知识分子有可能在官场上大有作为。权力斗争并不排斥出身,也不排斥身份。无论是从商、治学还是从政出身,都能够在权力斗争中大有作为。古时姜子牙当过贩夫,百里奚当过奴隶,连这样的人都能够在权力斗争中大展拳脚,整日劳心的知识分子当然也可以成功。但是,为何有的知识分子能够在权力斗争中所向披靡,而有的竟家破人亡呢?从根本上讲,还是在于能否掌握权术和能否了解权力斗争彼此消长的规律。只有当知识分子真正掌握了官场和权力斗争的规律,才能够在权力场上纵横捭阖;不了解权力斗争的真相,把官场等同于学界,要在权力斗争中分出个正义道德,分出个是非对错,这是要吃大亏的。
  其实,权力斗争的规律不能等同于普通的治学,也不能等同于普通的生活常识,而是一门专业。学习这门专业,并不一定要求你有多么高的学历。即使是小学生,甚至是残缺不全的人,也有可能掌握这门学问。一旦掌握了这门学问,就能够叱咤风云了。同时,学习这门学问,也不一定要求你有多么高的出身。历史上常常有出身显贵的人,最后反倒惨遭淘汰——比如王莽之子,则天之子等;而出身贫寒的人,却在官场上一路攀升——比如和砷,比如陈廷敬。所以,权力斗争之学至关重要,须臾不可离之。

(二)权术三法:帮派、操控、用间

2、操控

    (5)、操控的"七种武器"

  ③七种武器之三:收买手段

  ④七种武器之四:说服洗脑。上文已经说了,XTL组织N粹党,吸收大众,进行宣传,凭的就是说服和报纸,一个口,一个笔。有报道,当年进攻苏联的那些德军,在冰天雪地中爬在战壕里哆哆嗦嗦发抖的时候,从广播里听到XTL的演讲,“有如电击”,振奋不已。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说服洗脑手段的功效。
  首先举个案例,让大家看清“说服”操控的真谛究竟何在。
  话说曹操的儿子曹植七步成诗,文思敏捷。他的哥哥曹丕无论文采还是反应都远远落后于曹植。因此,曹操想要废曹丕而立曹植。一废一立,各有利弊。曹操心里反复斗争,还是定不来。这天,曹操把谋士贾诩叫进宫来,屏退左右,说起自己的打算,问贾诩有何看法。
  贾诩是曹操身边很厉害的谋士,但是他的伪装很深,并没有让曹操看出他其实是个太子党。曹丕和曹植在争储斗争中落了下风,很恐慌,就跑去向贾诩请教办法。贾诩建议他加强自身道德气度的修养,躬行寒士的学业,夙兴夜寐孜孜不倦,不违背人子之道。我们今天来看,这是一种以静制动,先守而不失,以待敌之可趁的高明斗争技巧。由此可见,贾诩其实还是向着曹丕的。
  虽然心里是这么想,但是,不一定要这么说。历来在立储问题上,不知道栽了多少名臣。况且“疏不间亲”,你不知自己哪句话说错了,就会招致杀身之祸,这是一层意思;另外,曹操之所以左右为难,是因为两个人都有他中意的地方。如果贸然肯定曹丕而否定曹植,就相当于他贾诩直接否定曹操的一部分想法。那结果很可能引起曹操的厌恶甚至抵制,曹操就会问:“曹植为何不行?”这样,可能印发曹操的其他心理,比如逆反等等。因此,这不是最好的方法。
  闲话休提。曹操问完贾诩之后,期待地看着贾诩等他回话。这贾诩老奸巨滑,一脸沉思状(其实早就想好了),半天也不吭气。曹操见他不说,又问他。他还是咬牙不说。曹操急了,说:“我问你半天,你也不回答我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啊?”——注意,曹操已经上了套了。贾诩慢悠悠回答说:“我在想一件事,想得出神,因此没有回答你的问题。”曹操又上了套,问:“你在想什么事啊?” 贾诩又沉思半晌,等到吊足了曹操的胃口方说:“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的事呀。”袁绍、刘表大家都知道,这两人英雄一辈子,都因为废长立幼,结果把自己多年打下的江山丢掉了。而这两个人的江山又都是毁在曹操手上的,因此曹操对此事感触尤深。贾诩点出这两个人来,非常巧妙地传达给曹操立曹丕的意思,但是,他引而不发,等待曹操自己悟出这个道理来。果然,曹操一听,马上联想起袁绍、刘表全家败亡的旧事来,同时也明白了贾诩的心思。于是他哈哈一笑(此笑并非惯常假笑),从此定下了决心,再也不提废曹丕立曹植的事了。
  以上例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政治斗争中,如果你看不懂,那么千万不要多说,否则可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假如你看懂了,而且还想说的话,则一定要巧说会说,不然就会徒逞口舌之快,给自己埋下致命祸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权力斗争是最激烈最复杂的斗争,也是得利最大的斗争(参见吕不韦立王经商事)。在权力斗争中,些微细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万劫不复的恶果。所以,在权力斗争中,如果说服洗脑运用得好,则可以操控对手所向披靡的;相反,如果运用得不好,那么,还不如三缄其口来得保险。这是运用操控手段的要害,先给大家说明。

     第一、高级心理战——威慑。

  质而言之,威慑就是“吓阻”的意思。“威”是“威胁”,“慑”是“慑止”,说穿了,就是通过威胁和恐吓,吓阻对方,使得别人不得不做某件事或者不敢去做某件事。
  威慑手段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免不了受到威慑。比如,儿时父母威慑说:“如果不听话,就要打屁股。”大了,老师威慑说:“如果学不好,就没好工作。”再大了,领导威慑说:“如果不跟着我,就没好前途。”等等。因此说,“威慑”是一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现象。说白了,就是老百姓常说的“ 吓唬”之意。
  在操控行为中,“威慑”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战。采用威慑手段,虽然实施主体并未将其宣称的可怕的行动诉诸实施,却又能通过提示对手以灾难性后果,使对方心理受到极大压迫和震慑,并使受控者觉察到:他们的反抗,就如同正在孵小鸡的野鸡搏杀猎犬,亦如同正在哺乳的山羊攻击老虎一样,虽然都有拼命的决心,却只有必然丧身的结局。所以,如若反抗,则绝没有好下场。如此一来,对手做任何事前都会经过小心的算计,不可能明目张胆毫无顾虑,于是,我们就在一定程度上操控了对方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威慑操控的一般操作过程。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莽杀鸡儆猴的案例。
  王莽改制后,天下比较混乱,为了有效操控时局,王莽决定整肃朝廷,特别是整顿朝中大官,以此达成社会安定、法纪畅行的局面。但是朝中大臣官高爵重,目无法纪不可一世。于是王莽决心打击压制他们的气焰,其手段则是重点突破杀鸡儆猴。
  首先,颁布命令,表明心迹。王莽下令,凡报告权臣过失的一律受到提拔。有些人如孔乍、费兴等人,秉笔直书揭发权臣不法形迹,都一一受到提拔。如此一来,诸权臣人心惶惶,局面为之一肃。
  其次,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王莽抓住了两个事由,给当时的重臣太傅平晏和司空王邑来了个下马威。平晏有次进宫,带得随从违反了规定,于是门卫长不准随从进入。平晏大怒,命心腹将门卫长捆了起来而后扬长而去。王莽得知后,立马派几百人马包围太傅府。平晏又惊又怕只得把心腹送了出去。王莽吩咐立即将其处死,大大刹了太傅的威风。司空王邑的部下犯夜,于巡逻的亭长发生争执。部下一怒之下拿出马锤要砸亭长,亭长闪开后,随手杀死王邑的部下,之后,畏罪潜逃。王莽得知后,下令“亭长奉公守法,无罪。”王邑听说这个消息,大感丢脸,却又无可奈何,在召集手下告诫一番之后,又亲自向亭长去道歉谢罪,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王莽左右开弓,连拿两大重臣开刀,从而在权臣阵脚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再次,杀鸡儆猴,完成威慑。经过这两件事之后,王莽授意别人大肆宣传,从遏制权臣的决心,到遏制权臣的行动,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诸权臣为怕惹祸上身,不得不收敛气焰,夹起尾巴做人。于是,王莽的威慑政策大功告成。
  虽然王莽食古不化、改革失败,虽然他阴奉阳违欺世盗名行为可憎,但是他的种种权变手腕,以及他在权力斗争中的威慑手段,却是值得我们研究和琢磨的。在这个例子中,王莽杀鸡儆猴,干脆利落,毫不手软,有效地树立了威严,打击了权臣,强化了初期的统治。
    威慑手段既然是心理战,那么,威慑的效果,则全部体现在斗争双方的心理活动中。也就是说,威慑手段是操控与反操控双方在心理战线上展开的一场“寂静的战争”。
  前文提到的刘邦败于张良的故事中,张良给吕后出主意,请来了商山四皓。刘邦一看太子党羽已成,势无法制,于是不得不打消主意。这一计策,从本质上讲,是威慑手段的运用。张良巧借四皓的力量,通过显示太子党的强大,打击了刘邦垂垂老矣之际的政治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使得刘邦在太子党强大的实力威慑面前产生了无力驾驭局势的无可奈何的衰弱感。这样,张良运用间接的手段,经过巧妙地运筹和发力,一步步推动事态发展,最终达成直接目的——此谓高手也。刘邦在张良的攻心战面前一路退败,不敢再言换太子之事了。
  说到这里,笔者要插几句话。
  《史记》中说张良师法黄石公。黄师公乃道家前辈,当年传给张良的为《黄石公三略》,也有人说是《太公兵法》,传说是当年姜太公的治国用兵的心术之一,由黄石公整理并传了下来。我们纵观留侯张良一生,发现此人虽然文弱无武,却心思细腻办事老到,并且能刚能柔,“柔”时卑躬屈膝无所不为,“刚”时摧枯拉朽当者必死。正如《厚黑学》中说的,他卑鄙发处,发而无忌。笔者幼时读《汉书》,曾反复研究过此人。这人行事,一向讲究方法,从不以硬碰硬。而其思维方式飘逸绝伦,令人无从寻其踪迹,却又忽隐忽现缥缈无踪。然而,我们看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则分明此人来自道家。后来,笔者偶在潘家园淘得《太公兵法》(即《三略》)一本,展卷细读,方恍然大悟。原来,世间还有此种学问,能将世间轮回看得如此明白。兹录几句以飨读者: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刚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这是柔弱之谋的总论。大家都羡慕强大和刚劲的好处,却不知柔和与弱小的妙用;都知道高高在上叱咤风云的风光,却不知道默默无闻徒然发力的可怕。在权术上,韬光养晦,要比风光无限更为有用;藏锋露拙,要比才华横溢受人爱戴。等等。
  “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动应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杯,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敌国服。”——有这样一种东西,明白了之后,看似微弱,实际强大。大家都很少能够懂得这个道理。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够保存自己。而且,懂得了之后,可以适应事物的千变万化。以之席卷天下可以,以之独善其身可以,以之其居家过日可以,以之其保命全真亦可以。这个东东,伸展开来弥绝四海,蜷缩之去大不盈杯。不用房屋安置自存在,不用城郭保护却长存。看到此时,读者立刻想起当年读《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之时曹操刘备关于“龙”的一段对话,兹再录于此:“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物,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在潜伏于碧波之内。方今春深,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保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大家都知道,英雄如龙,见首而不见尾,藏于九地而动于九天;达则横绝四海飞龙在天,蹇则深藏不露潜龙在渊。《易经》乾卦对“潜龙勿用”和“飞龙在天”及 “亢龙有悔”等一系列状态作了深刻阐发,其中即蕴含着“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杯的道理。”我们研究权术,如果能够达到收发自如,挥洒如意的境地,就已经逼近龙的境界了。不多说。
  “能刚能柔,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这一段话,就是张良一直以来辅导刘邦柔弱立身保存实力的理论根据,也是当刘邦项羽相持不下在荥阳签订合约后,张良却不顾道义力劝刘备务必追击项羽置其于死地的理论来源。我们今天读到这段话,方知道古人的智慧实在不容小藐,从而也就知道,在纷繁复杂险象环生的当今战略格局中,究竟该如何实现国家之战略崛起,究竟该采用何种智慧确保国泰民安百姓无虞了。
  有人说,《太公兵法》已经失传,现存的版本是后人杜撰。这是学术问题我们且不去管它,但是,其中蕴含的大道理,却的的确确是古人的智慧所在。这一点,需要我们去学习。不管怎样,张良以其卓绝的智慧和谋略,辅佐刘邦开汉家四百年江山,继太公立周朝八百年基业之后,成就了又一个强大统一的王朝,其贡献,实在非同小可。而张良此人的政治智慧,权谋之术,则在今天,尤有值得我们借鉴并发扬光大的地方。
  在上面的例子中,张良以衰弱之躯,区区小计,使得端坐天下执耳江山的老流氓刘邦无可奈何,唯有垂泪大哭而已,其威慑手段之毒辣,亦可见一斑了。
    话扯远了,我们回过头来,接着谈威慑手段的重要作用。
  秦王焚书坑儒,固然是要禁天下读书人之口,但其“焚”和“坑”的手段,却是威慑心理的实际运用。当然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没有控制人们的思想,也未能有效慑止人们的Z反。“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邦项羽等人都是不要命的主儿,心狠手黑;秦始皇的威慑政策,碰见这种拎着脑袋混江湖的主儿,只好徒唤奈何了。但秦始皇的威慑手段的失败,却并不能证明威慑手段无用。项羽正是凭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武猛和“西楚霸王”的威名,才在秦灭之后压服诸路英雄的。刘邦也是擅长此道的高手。他当了皇帝后,在朝堂上大设礼仪,尊尊卑卑。礼仪制定后,华丽的装束,赫赫的威仪,极力彰显皇帝的尊严,突出刘邦受命于天至高无上的地位。于此,才把素日狂妄到用剑砍堂柱的一帮哥们,收拾得服服帖帖。他的这个方法,从理论上讲同样是威慑手段。
  在权力斗争中,威慑虽然是刚性的手段,但是,却并不总是传达的消极的意思,有的时候,通过消极的威慑,却能够达成积极的进步意义。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也有不少。
  宋朝真宗时,真宗患了重病,奄奄一息。宰相李迪同大臣们一同在皇宫中为真宗祈祷。八大王赵元俨,平素富有权势,为人心机深沉。借着真宗病重,八王以探视皇上为由也留在宫中,多日不出。当时太子年幼,李迪等人担心真宗一旦病危,赵元俨可能利用混乱局势浑水摸鱼危害太子倾覆江山,于是就想把赵王请出宫中。可是,权力斗争是极端残酷的,皇帝宝座又极端诱人。从理论上讲,如果八王真要觑觎帝位,他绝无可能轻易放手,因此,用文的方法不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究竟如何支开八大王呢?大家一时无策。
  笔者常说,当政治斗争到了关键时刻,你死我活就要见出分晓之际,长于智谋者胜,精于算计者胜,熟于权谋者胜,这是一个铁律。正当大家都无计可施之时,一日,李迪偶见有人捧着一盂水进宫,问后方知是八王要的水。李迪听后,立刻生出一计,当即拿起书桌上的毛笔,蘸上墨,把盂中水搅得墨黑,然后叮嘱了来人一番应对之词,命此人端给八大王。赵元俨一见,大吃一惊,认为定是有人在自己的水中下了毒。转念一想,此时正值时局动荡之际,留在宫中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反倒不如自己的王府安全,于是立马出宫。
  李迪利用人性的“恐惧”弱点,巧妙设局,通过一个小的细节,对八大王内心造成了严重的威慑。李迪很清楚八大王的心理:如果他真想有什么动作,对于他来说,为夺江山失了性命,这种赔本的买卖显然是划不来的。因此,只要从局面上造成威胁于他的态势,八王必然立刻从对王冠的狂热中冷静下来考虑自己的安全问题。果然,李迪的计谋误导了八王,使八王错以为自己陷入潜在的危险之中。靠着这种威慑手段,李迪成功操控了八王,让其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规划的方向行事。这是一个运用威慑操控赢得权力斗争胜利的经典案例。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实施威慑操控的时候,所有的威慑都要立足于“时间差”,也就是要通过强调现实与未来的时间序列上的不同而设谋。威慑手段强调的是未来,是以未来某一时间段上的可怕境遇来威慑对方,使对方出于对今后或长远考虑,而自觉服从我方操控。
  明朝正德年间,秦王上表请朝廷增加自己采邑(封地),将陕西一带边疆之地封给自己。当时天下有识之士均知此地重要,不可轻易许之于人。无奈当时权臣钱宁、江彬等人都受了贿赂,竭力怂恿皇帝答应秦王请求。武宗听从谗言,命令臣下起草诏书。朝臣杨廷和与蒋冕都生怕将来留下祸患,于是推托有病不来上班。时任吏部尚书(相当于组织部长)的梁储接下这一棘手的任务,起草了如此一道诏书:“当初太祖下令说‘这块土地不得封给藩镇诸侯’。之所以如此,并非太祖小气吝啬,而是顾念此地广阔富饶,如果藩镇诸王得到它,养蓄众多士卒,积储众多兵马,必然会因为富足强大而愈亦骄横,一旦受了奸邪之人引诱,就可能要做出不轨之事,于朝廷,于诸王不利。如今(秦)王恳请封予此地,王得到此地后,不可收聚奸邪小人,不可蓄养众多武士,不可听信奸佞诱导,不可做出不轨之事,震动边陲,危及社稷。如若不听,到时虽然顾念皇亲眷属之谊也来不及了。王谨记,万万不可轻视。”我们今天展书细观,这哪里是诏书,分明是一份提醒皇帝的进谏书。诏书中把分封秦王的消极后果借太祖之口一一点明,特别指出了分封可能引发的祸患,揭示了分封的灾难性后果,对皇帝造成了心理震慑。果然,皇帝看到诏书后,大吃一惊,十分骇惧,暗想:“原来分封此地的后果如此可怕,我还是不给他吧。”这件事于是不了了之。在这里,蒋冕没有直接上疏奏明分封的危害,于是也就避开了与钱宁和江彬等人的正面矛盾;他巧妙地将分封的可怕后果写在诏书里,让皇帝自己从中受到震慑,从而有效操控了皇帝的思维,使得皇帝自动终止了此事。这个案例并没有从制止眼下的分封出发,而是从长远着眼,以威慑的时间性状,揭示了分封的可怕后果。这样,皇帝考虑到今后可能引发的政治动荡,于是提前做出了预防性措施——停止分封。
    第二、威慑成功=能力×决心×有效传递给对方信息
  首先、要成功实施威慑,必须具有强大的实力。
  在权力斗争中,要想构筑有效的威慑状态,必须要具有强大的力量,以此为依凭对方实施威胁。说白了,既然要威要吓,就必须得有力量。力量是威慑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支撑,那么威慑是不可能生效。(当然,如果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也可以巧妙运用之以实施威慑,但此时的威慑容易流于讹诈和欺骗,成功与否很难确定,是一种棋行险招背水一战的方法)。我们说,强大的实力,是实施威慑的第一要旨。
  那么,在权力斗争中,力量的含义究竟是指的什么呢?从最低层次来说,实力首先包括肉体消灭的力量。也就是说,掌握了这种力量,就能够消灭对方的肉体,给对方以生命的威胁或伤害。如果具备了这种力量,则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对对手构成生命的限制。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令对手胆丧神衰,从而能够有效操控对手。历史上的皇帝对臣下的杀伐大权,是低层实力的重要体现。从高一点的层次来说,实力包括限制对方经济和打击对方名誉的力量。比如控制了经济命脉,就能够使得对手贫困交加,无法生存;掌握了舆论工具或话语权,就可能使对方百口莫辩有苦难言。这样,能够迫使对手在权力斗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再高层次的实力,就是使对手在权力斗争中出局的能力。比如开除党籍,政治驱逐等等。当然,这最高的能力往往又会伴生着低层能力形成一个反复和循环。比如,运用力量的最高层次,也就是使对方在权力斗争中出局,如果无法实现这一目的,则可以通过消灭对方肉体,如杀害、囚禁等方式,迫使对方出局。总之,实力包括财权,人权和舆论控制权。一般来说,我们在权力斗争中,把能够剥夺对方的肉体的能力(合法或非法的BL)、遏断对方的经济来源的能力、在名誉上打击和在生活上孤立对方的能力及其他能力,统称为权力斗争中的“力量”。
  一般来说,在权力塔的整体架构上,越是处在上层,具备的力量越强;越是处在下层,则具备的力量越弱。而且,根据一个非常奇怪的定律——强者恒强,弱者愈弱——越是上层,由于其掌握的实力强大,资源丰富,他的发展越是乐观;越是处在下层,掌握的资源少实力弱,越是要任人宰割,其发展中遭到的阻力就越大。所以,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没有权力,一切都会失去。因此,力争上游,努力建设强大的实力,确保自己的存在,这是权力塔建筑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对于处在权力塔主体上的任何一个级别的角色来说,都需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实力。要盘点自己在权力斗争中所具备的财权、人权和舆论权,理清自己的政治资产。在正确认清自己的资源后,根据目标,灵活运用这些权力资源展开威慑行动。一方面,处在上层的人物,可资利用的实力大,因此顺利实施威慑操控的可能性也大;另一方面,即使是处在下层的人物,也并非没有用弱小力量威慑力量强大者的能力。所以,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
    战国时,秦昭王请赵惠文王到渑池相会。秦王喝到痛快之际,想当众侮辱赵王,于是说:“寡人听说赵王你爱好音乐吧。请你给俺演奏一段助兴。”由于是超级大国,自然可以“先发制人”,赵王无奈,迫不得已给秦王弹了一段瑟。秦国史官当场记下这事,念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赵王弹瑟。”如此一来,赵国颜面顿失。赵王作为堂堂七雄之一,在宴会上成了演奏家,这是很丢人的一件事。赵臣都很愤恨却又无可奈何。只见蔺相如抱着一个瓦缶(音否,一种秦国乐器),走上前去对秦王郎声道:“我家大王听说您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就请您奏一段瓦缶助助兴吧。”秦王连赵国老大都不放在眼里,更别提老大的小弟了,于是大怒,一口回绝。蔺相如抱着瓦缶又向前跨出几步,说:“五步之内,我可以血溅大王。”秦王手下见他冒犯大王,马上围上来要杀相如。蔺相如瞪圆眼睛,大声斥责卫士,卫士见其怒发冲冠,形同疯虎,一时间无可奈何。秦王一见这形势,倒也果真担心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时冲动之下会伤害到自己的安全,只好答应下来,于是老着脸皮敲了一阵瓦缶了事。蔺相如回过头来对赵国史官说:“也把这段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针锋相对使得赵王面上生光,秦王却在被迫要挟下颜面全失。并且,秦王得知赵国大军在附近驻扎,晓得赵国军力强盛,一旦撕破脸皮,也讨不到好去,于是喝退群臣,假装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将争执和不快一带而过,继续和颜悦色地与赵王喝酒。最后,两国订下了互不侵犯的和约。
  在这个例子中,蔺相如不顾秦王威势,手抱瓦缶,扬言要“血溅大王”,言下就是要用BL和秦王同归于尽的意思。蔺相如的举动对秦王来说构成了威慑——如果不听从的话,估计真有可能发生恐怖事件。于是秦王不得不勉为其难。同时,赵国陈兵边境,也是一种很强的兵力威慑,使得秦国无法向扣押楚国国王那样蛮力硬来。这都是威慑作用在操控方面的体现。
  与此类似的是毛遂自荐典故中的毛遂。秦国攻赵,赵平原君奉命至楚议论合纵抗秦之事。可是由于秦国的强大,楚国不敢贸然出兵。因此,平原君说了半天,楚王就是不敢派兵攻秦。此时毛遂手提宝剑走上跟前,说:“合纵与否,不过几句话的事儿。怎么这么半天还没完啊?”楚王不快,问:“这是谁啊?”平原君回答说是他的门客。楚王一听说是跟着平原君混饭吃的小弟,立刻觉得和这种上不得台盘的下人说话掉价,于是大怒,骂道:“我和你的主人商量国家大事,哪轮到你来插嘴。”要是搁别人,不仅自己会吓得不清,而且还会给主人惹祸。毛遂不慌不忙持剑又上前一步,说:“合纵抗秦是天下人的事,天下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为何说我多嘴?”一边说着,一边把手里宝剑故意晃了几晃。我估计毛遂或许还会用“好剑、好剑”之类赞许的目光瞄瞄剑锋,再看看楚王脖子之类。楚王看到这阵势,知道眼前这人有是个玩命的主,并鉴于当时政局动荡刺杀暗害时有发生的现状,只得陪着笑脸问毛遂:“先生有何高见?”接下来,毛遂又雄辩滔滔,宣称赵国与楚国合作之利。在毛遂威慑逼迫及说服之下,楚王当即与平原君歃血为盟。随后,楚王派兵救赵,平原君完成了出使任务。当然,我们不否认,楚王派兵并非简单由于毛遂的威慑,而是从当时天下的战略格局出发考虑得,但是,在这一事件中,毛遂的威慑手段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对事件的进程造成了积极影响。
  在上面两个类似的例子中,如果拿蔺相如和毛遂与秦王和楚王进行实力PK的话,不用说,二人会处于绝对的下风;但是,二人也有可资利用的实力——肉体消灭力。运用此力量,能够对对手形成有效地威慑。所以,在盘点实力的时候,实力大固然可喜,实力小也未尝可鄙。只要能够正确运用这些力量,一样能够形成有效威慑。
    其次,要有使用此力量的决心。
  众所周知,威慑力量是客观存在的。力量的强大与否,往往能够被对方感知。但是,如果实力主体不具备使用力量的决心,那么,则所谓威慑只可能流于形式,不能产生使人畏惧的效果。所以,在权力斗争中,要想用威慑手段操控别人,实力和运用实力的决心,这是成功威慑的双翼,缺一而不可。美国老牌国际战略家和谋略家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实力和使用实力的决心)如果有一种要素不存在,那么,威慑就不起作用。实力不管多大,如果没有诉诸武力的决心,它也无济于事。”
  武则天是威慑操控的高手。她以铁血手段君临天下,Z压徐敬业叛乱,杀死裴炎,诛灭大将军程务挺。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武后发扬她当年当才人时就已具备的狠辣作风,把众人召集在朝堂上,当众宣称:“朕辅佐先帝超过三十年,为天下人而担忧操劳。你们的爵位富贵,都是朕赐予的;天下人的安闲逸乐,都是朕培育的。先帝弃群臣而去,以国家相托。朕不敢爱惜自己,而知道爱民。现在叛乱的主谋都是将相,为什么这么快得辜负朕呢?你们这些接受先帝遗命的辅政老臣中,傲慢跋扈难于控制有超过裴炎的吗?将门子孙藏匿收集不法分子的,有比得过徐敬业的吗?老将中英勇善战的,有象程务挺的么?他们都是人中的豪杰,不利于朕,朕一样能够将他们杀掉。你们中有才能超过他们,并且想要Z反的,请早点动手。如果不想这样,那就恭恭敬敬地侍奉朕,不要让天下人讥笑你们。”群臣噤若寒蝉,不敢仰视,纷纷说:“一切听从陛下吩咐。”武则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赤裸裸的威慑的例子,她把她使用实力的决心(包括杀戮、剥夺官位等)统统传达给诸大臣,于是,大臣们感受到了这个曾经娇滴滴的美女背后毒辣的心肠,最后,只得低头服输,不敢再有异动。上面的这个“威慑”案例如此浅显直白,不用我们再多说什么了。
  在武则天时期,还有个大家都熟知的“请君入瓮”的典故。来俊臣之所以能够让周兴服罪,就是用了“请君入瓮”这一招。“入瓮”是周兴构思出来的新招,至于滋味好不好受,他心里清楚得很;所以,来俊臣明确告诉他,有人告发周兴,并提出准备用这招对付他。周兴一听来俊臣要用如此损招对付自己,马上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于是“骇汗”,叩头服罪了。这威慑手段,看来,即使用在奸臣酷吏头上,也一样是好使的。
    再次,要让对方觉察到自己的实力和决心。在权力斗争中,威慑者必须把自己掌握的实力和一旦对方不听“招呼”即将使用实力的决心传递给被威慑者,警告它不要玩火。这个传递渠道必须是通畅的。如同电波传递一样,只有信道是通畅的,威慑者此方的威慑意图,才能在彼方受慑者那里被正确翻译出来;如果威慑方的实力和决心,没有被被威慑者获得,或者被威慑者并未获得威慑方的准确信息,那么,同样不能构成有效的威慑。所以我们说,信息通道是否畅通,是关系到威慑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昔年垓下之围,为了动摇楚军军心,汉军四面围定大作楚歌。通过大唱“楚歌”,一方面勾起了楚人的思想之情,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汉军的强大。果然,楚军“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吓得项羽大惊说:“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汉军的楚歌,竟然让一向狂傲自大的项羽惊慌失措,误认为汉军已经攻占了楚地,从而在项羽心目中放大了汉军实力,并进而打击了项羽的信心。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汉军策动的这次攻心战,以“歌曲”为信道,穿越空间,直达楚营,就如同今天的阵地广播一样,动摇了楚军的军心,对项羽及楚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威慑作用。我国古人多智慧,用“歌曲”传递威慑信息,这也算得早期“威慑 ”操控的一个经典案例啦。
  第三、威慑手段的运用
  就威慑手段运用的大要来说,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实施主体为强有力者,此时施展威慑手段,不用讲什么谋略,只要把强大的实力展示给对方就可;另一个是实施主体为实力弱小者,或者实力虽强但并不能有效威慑者。此种情况下,则必须借力,通过巧妙地运筹和谋略,欺骗对方,使对方对自己的实力信义为真,并甘心屈从。
  首先,实力强大,直接示之以形。这没什么理论深度,只要把握前面说的实力、决心和传递决心即可。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明成祖时期,有一名叫王璋的御史。有一次,朱棣得到密报,说是周王想要Z反。成组听说后吓了一跳,生怕周王会像当年自己夺天下一样抢了自己的江山,立马准备调兵扑灭周王。王璋建议说:“说周王想要Z反,并没有什么根据。况且,现在您出兵征讨,恐怕人家Z反未露端倪而我们师出无名而授人以口实。”在这里,王璋委婉地提醒了朱棣要注意贸然兴兵对“政治资产”的负面影响。朱棣绝对是政治斗争的高手,马上明白了王璋的意思,但是想想又不放心,说:“兵贵神速。我们现在不动手,他真要Z反,等到已经调集好兵马发起行动,那我们岂不是晚了么?”王璋说:“臣愿意凭一己之躯,不用兵马,前去说降周王。”这个表态很关键也很高明,充分证明了王璋对当时时局的透彻了解(信息的作用),也同时反映了其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头脑。朱棣同意后,王璋带着几名随从来从京城赶到周王府。周王见到王璋等人非常惊讶,不知到他为何来,连忙请到密室,询问王璋来意。王璋故作紧张状,说:“有人告发您谋反,臣因此而来。”周王一听大吃一惊,又一向了解那个从刀锋中杀出血色王路的皇帝为人做事,竟然坐不住身跪在地下颤抖不已。王璋拉开弓,蓄满势之后,继续追加威慑投资,恐吓周王说:“朝廷已经命令丘大帅领兵十万,不日内就要到您这里来了。臣以为此事尚未有什么征兆,特此先行一步,给您报个信,不知道您这里事态如何?”周王一家一听这话,顿时吓得抱头痛哭。王璋投下一粒石子,等着这颗石子在诸人恐惧的心湖上荡起圈圈涟漪并最后掀起波澜之后,方才慢悠悠地说:“光哭又什么用,赶快想办法解除皇帝对您的疑虑才好啊。”周王已经被吓得麻了爪,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好哇,请先生帮帮我吧。”王璋沉吟片刻,故意卖了卖官司,然后才把早就算计好的话说出来:“您如果能够把您收下的三护卫重兵献出来,或许可保无事。”我们私下推测,周王也未必不知道王璋的来意,其前面的种种状态或许亦是一种政治表演——但我们也不能高估了周王爷的政治斗争智商。无论如何,周王是听从了王璋的建议,立刻派人以最快速度上告朝廷,成祖闻讯大喜,一场泼天大祸,因着王璋的几句高压威慑的政治讹诈而消于无形。王璋不仅利用威慑手段成功操控了周王,使其乖乖献出护卫军,而且,又借着自己这场大功获得皇帝青睐,可以说这就是利用威慑手段操控别人的收获了。
     [顶端] 2009-04-28 19:21 | 2 楼

 
小 中 大 [资料] [发消息] [加好友]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QQ] [复制]

 三、权术章之二

    以上,我们穿插案例,对威慑操控的理论部分进行了交待。下面,我们进入实战环节。
  当年沙丘政变,赵高说服李斯的办法,就是用的威慑法。大家都知道,李斯和赵高分别是中国政坛上不同类型的绝顶高手之代表,笔者私下把李斯划为业务派教主(当然也大施阴谋害死过韩非),而赵高是行政派教主(当然也刀笔纯属业务精纯)。这两大高手,作为权力格局中不同帮派的两大领袖,在帝王派教主秦始皇的带领下,上演了一幕幕权力斗争的好戏,为我们今天研究权力斗争史提供了绝佳的题材。而且,李斯和赵高开创了中国权力史上的一代先河——李斯用才华和实干帮助始皇帝打天下,赵高阴谋和轨迹为自己独揽大权作威福。我们把赵高推崇为一代奸臣的祖师爷和阴谋家始祖绝不为过,他的“指鹿为马”,已经逼近甚至突破了人性和道德的底线,把主子胡亥搞得头晕脑胀甚至噩梦连连。而我们反观李斯,则是聪明绝顶才华横溢劳苦功高的代表。他帮助秦始皇打江山治天下,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了秦朝以降中国政权的基本组织模式,为中国文明的昌盛和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这二人的巅峰对决,不得不吸引我们的眼球。
  接下来,我们穿越千年的岁月,深入到历史中,仔细研究清楚,在如此高手之间,双方是如何展开攻守角逐并最终分出胜负的。
  众所周知,李斯赵高二人的PK,以沙丘政变为起点,从此迁延数年,最终以实干家李斯的失败和阴谋家(在一定上讲是更擅权术者)赵高的胜利而告终。而二人交战的第一轮,就是互相之间的“威慑”与“反威慑”斗争;以此分野,赵高蒸蒸日上、大权独握,李斯则日薄西山、惨死刀头。中国历史上这两大权力斗争高手的表演精彩绝伦,“威慑”与“反威慑”操控手段在此案例中的关键异常,因此,我们准备多费些笔墨来深入剖析,看看威慑手段操控对方的种种妙处。笔者按照史记的原文,并稍加笔者评点,逐次行文,以使读者看个清楚。
  话说赵高说动了胡亥,于是就跑去找李斯。见到李斯后,他对李斯说:“皇上驾崩,赐给长子扶苏一封诏书,让他到咸阳回合举行葬礼并继立为王。诏书现在还没有送去。现在皇上驾崩了,还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所赐扶苏的诏书以及皇帝印玺都在胡亥那里。确立谁为太子,就由您和我说了算。”李斯当时是丞相,深得始皇信任,并把托孤立储大事托付给李斯,李斯当然要尽心尽忠报效始皇。于是李斯把脸一沉,说道:“您怎么能说出这样灭国亡家的话呢?这事不是我们为臣子的应该讨论的。”在这里,李斯首先点出了一点,即这种做法是要“亡国”的。这是对赵高言行后果的一种判断,指出了这种行动的可怕后果,本质上是为了阻止赵高而实施的威慑手段。其次,他说这不是我们为臣子应该讨论的,是说讨论这种事情,可能引发灾祸,要赵高小心慎言,不要逾越身份给自己带来灾难。这两句话,看似柔和,其实刚劲。我们现在慢慢一分析,就已经看出了这两句话如同包着橡胶棒的凶器,柔和的外表之下包裹着咄咄杀气。想那李斯已经位居丞相,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政局的既得利益者。如果政局动荡,首当其冲的是危害到他的既得利益甚至人身的安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过这赵高也不是一般人,身居高位,辅佐胡亥,也不能轻易得罪,因此,李斯虽然认为赵高有簪越之嫌,举丧国之策,但他也并没出言斥责,反倒从规劝赵高注意自身安全避免祸患的角度,来回绝了赵高的建议。我们今天看李斯的这两句话,平平淡淡,实则句句皆有所指;貌似替对方考虑,实则是巧妙拒绝对方的推托之词。这一招,就如同打太极的高手,轻轻柔柔,棉里藏针——一代高手,信夫。
    前面提到,赵高是权力斗争的绝顶高手,根据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作为绝顶高手,首先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要超脱道德。也就是说,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管不顾,坚忍不拔,一直到最后胜利为止。赵高碰了一鼻子灰,要搁到别人,看见丞相一口回绝,可能已经信心崩溃,放弃努力了,但是赵高却不。他继续着说:“您自己估量,论才能的高低您与蒙恬相比谁强?论功劳的大小您与蒙恬相比谁强?论谋略的远大和正确您与与蒙恬相比谁强?论未与天下人结怨您与与蒙恬相比谁强?论长久得到扶苏的信任您与蒙恬相比谁强?”赵高不愧是一大权术家,他事先早就对李斯的长短强弱了如指掌,并对李斯的顾虑担心洞若观火。他首先绕开李斯的所谓“亡国”和“非份”之论不提,虚晃一招,轻轻闪在一边,并不就李斯的言语展开辩驳,反而照准李斯的软肋,一个狠脚踹下去,连用五个排比句,洋洋洒洒势若破竹,招招痛击李斯要害,让李斯躲无可躲藏无可藏。而且,赵高的话,句句实情。李斯根本无法驳斥。李斯考虑了一下,只得回答说:“ 我在这五个方面确实都比不上蒙恬。但是,您为什么对我如此苛求呢?”这是李斯的反击之语,说得是人无完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对自己求全责备。赵高见李斯开始作辩护了,知道自己已经占据了主动,便进一步说:“我赵高本来是宫中的一个奴仆(这是让李斯放心之语),幸而凭着熟悉狱律条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多年了,还没有见过秦王罢免的权相功臣能保持爵禄传给下一代的。最终都因牵连被杀死。”赵高这话,点明秦国恩赏臣下的弊端,指出了在秦国作高官的一种并不乐观的可能性后果。以此,作为自己整个威慑操控的基本立论依据。赵高依据秦史,为李斯勾画了权臣仕途发展和命运变化的一般曲线图,指出了秦国(朝)官场险恶的生存环境,暗示在此大局和传统之下,李斯可能也摆脱不了这种命运。接着,他说:“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都是您所了解的(精神贿赂)。长子扶苏为人刚强、坚毅,英武勇敢,能够信任、激励他人(组织斗争功夫高),如果他继位之后任用蒙恬当丞相,您最终不能怀着通侯的印信衣锦还乡,这是明摆着的。”我们来分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赵高刚刚点明了秦国一向薄待功臣的事实,已然对李斯的下场构成了威慑;然后指出扶苏为人善于搞组织拉帮派,点破了扶苏一旦继位,肯定会用自己的人蒙恬作丞相,这就进一步对李斯构成了威慑;再加上之前的伏笔——蒙恬不仅能干,而且与扶苏关系密切,这就已经把“扶苏一旦当上皇帝、必然重用蒙恬,李斯下场不免悲惨”的事实预先告诉了李斯,这就对李斯既合情合理又极其致命的威胁。然而,李斯也不是傻瓜,而是权力斗争中千年不出的绝顶高手,寥寥几句不着边际的话根本无法打发他,更休想说动他。但是,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结合着秦王朝的背景再研究赵高所说的话,就会发现赵高机心之深,用心之险,并且也就知道李斯着了赵高的道儿,其实是有几分道理的。
    首先,秦国一向有诛杀、驱逐和罢免功臣的传统。在秦国有所建树的文臣和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都有遭到疏远、惩罚甚至诛灭的先例。比如秦惠文王时期,车裂了变法功臣商鞅。商鞅是秦国由弱转强的关键人物,其变法使得秦国百姓深受其益,使得秦国国力迅速增强。如此功臣,反遭到国王诛杀,以此可见秦国国内政治生存环境的险恶,以及秦王对臣下的弃如敝履的态度。再比如,秦昭王当政,先是驱逐了乃兄武王时期的灭亡周朝的右相甘茂,而后重用其舅舅魏冉。这魏冉提出争霸的大战略,使得秦国国力进一步发展,为秦国争地杀敌立下汗马功劳,有效地奠定了秦国争霸的有利态势。然而如此功臣却也被昭王“勒令退休”,以老迈之身踏上千里行程,下场凄惨,老死陶邑。接替魏冉的是范雎,前面已经提到过了。此人年轻时历尽坎坷,具有发达的政治头脑和绝高的斗争智慧,凭着自己一己之力帮助昭王谋划大事,驱逐魏冉取而代之当上丞相。在此人任上,恢复了秦国“远交近攻”的传统战略,为秦国在六国中纵横捭阖并最终形成泰山压顶必然统一之势奠定了基础。然而此人,前面也提到了,虽然立下大功,却在后期受到昭王疑忌,最后称病辞去相位。从辉煌的顶峰跌落凡尘,范雎同样经历了一场政治灾难,就在辞职的同年,他就死去了。这范雎并非政治斗争的俗手。他早年为了活命,装死吃尿,这都暂且不提;单从他设计逼死白起,就看出他政治斗争水平之高,权术博弈之老练。可惜如此之人,也不得不从秦国政坛上黯然陨落。秦国政坛之险恶可见一斑。
  我们刚说到的白起,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他,他在战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员大将,杀人机器。在历次作战中,几乎百战百胜,并且长平一战,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极大削弱赵国战斗力,震慑六国。但即使如此功臣,最终也被秦王下令自裁。白起的功成身死的事例,秦国那些建大功之臣的凄惨下场,熟读史书学究天人的李斯不可能不知道。再之后,秦始皇诛杀吕不韦,则是李斯亲眼所见,感同身受,兔死狐悲,本也是人知常情。但李斯能够在如此暴虐的权术教主秦始皇跟前一直混到底,可见他趋利避害的政治本能及见微知著的权力斗争素养并非常人所能及。也正以为如此,李斯对未知有更多的考虑,对灾难有着更敏锐的警觉,对变局有着更深刻的体察,也对从权力大锅中火中取栗的艰难和不易有着更复杂的感觉。当我们知道了赵高PK李斯的大背景之后,就能够对李斯之所以在阴谋之祖宦官“赵高”的威慑手段下“中招”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
  其次,就蒙恬和扶苏的关系来看,也显然是李斯不能比拟的。李斯从政多年,深知到政治斗争中以帮派为依托党同伐异结党营私的道理。笔者前面提到的帮派斗争种种理论,人家李斯作为丞相,早就参得透得不能再透了;而且,李斯乃实一代伟大政治家,水平固然在我们之上,而且对于当时时局的把握和权力斗争的动向一清二楚。不然,他大可问一句“阁下何以得知扶苏用蒙恬为相?”相反,他没问,于此可见,赵高说的是实情。即使不是实情,但赵高分析蒙恬之能,以及蒙恬与扶苏关系之密,再及扶苏即位后重用蒙恬为相的可能性之大,显然于理论上是能够成立的。这一点,擅长谋划的李斯想必也能够想见得到。因此,扶苏接位后,李斯能否仍如当前一样占据相位,位高权重,在当时真的是个未知数。这一点,双方心之肚明。赵高把这一点挑明了,更加坐实了李斯的担忧,从而有效对李斯构成了心理威慑。
  再次,如果李斯是无欲则刚之人,则任凭赵高如何威胁,李斯却也不会同意其阴谋。但是,我们在操控中提到了,如果要操控对手,首先对手必须具备可操控的空间。那么,李斯是无欲则刚的类型么?换句话说,李斯是否能够将自身利益置于脑后一心为国不计得失么?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当年李斯不过是上蔡的一个普通百姓,为了追逐权势,找荀子求帝王之术(权术的一部分内容,呵呵,瞎猜的),并且,一路西行入秦,在秦国奋斗数十年,方爬到此高位。在攀爬期间,为了迎合始皇帝对自己的恩人吕不韦落井下石,为了确保权势对自己的同门师兄暗下毒手。这些事情都证明了,李斯是一个看重权力贪图权势的人。因此,以失掉权力作威胁来说服李斯,是具备可操控的空间的。我们作为权术后进都能够把这些信息分析明白,更遑论整日同李斯同殿为臣对李斯相知甚深的阴谋大家赵高了。所以,赵高瞄准李斯弱点出手,以失去权力为威慑假想图,为李斯勾画了一个可怕的场景,一出手,就打中了李斯的痛处。
     分析了这些,我们就明白赵高其实已经抓住了李斯的七寸(这就是笔者反复提及智慧的重要用心)。他接着说:“我受皇帝诏令(师出有名,并非私心)教授胡亥学习法律条文多年了,还没有见他出过什么差错。(这句话等于为胡亥的出场提供了绿卡)。他为人慈善仁义,诚实厚道,轻视财务,尊重人才,内心聪慧但不善花言巧语,遵从礼仪而又尊重贤士。秦朝的各位公子没有比得上他的。我认为可以立胡亥当皇位继承人。您考虑考虑再作决定吧。”赵高在这番说辞中,先是撇清了自己和胡亥的私人关系,而且又高度赞扬了胡亥的基本素质,以及胡亥尊重老同志重感情诚实厚道的人品,为李斯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化危为安的途径。
  但是,历史记载,李斯深受始皇帝器重,一路提拔,委以重任;现在始皇帝尸骨未寒,如果背叛皇帝旨意,这不仅从感情上说不过去,而且,一个弄不好,反而会遗祸自身。所以,李斯在思考的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之后,对赵高说:“回到你的位置上做你份内的事吧。我奉行皇帝的诏令,听从天意的安排,有什么值得考虑决定的?”我们来详细分析这段话。李斯不说赵高的逻辑错误,显然已经听明白了赵高猜度的可能性后果,至于是否真正产生了担心不得而知,但是,他并没有反驳赵高的话,可见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赵高的立论。然而,我们知道,作为政治家的李斯和作为阴谋家的赵高之最大不同,在于李斯具有一定的政治理念,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能够深刻认识时代进步的走向,把握政治发展的脉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愿意为之努力、奉献甚至牺牲。而作为一个纯粹的阴谋家,赵高在政治上则并没有什么建设性理念,他的所有权力斗争的行动,其目标全部指向一点,即为了自己最大程度地摄取权力服务。我们说阴谋家是政治大厦的蛀虫,就是因为阴谋家是一个解构者而非建构者。他们往往会为了一己之私,为了个人之权欲,丝毫不顾国家大局,任意排除异己安插同类,一点点蛀空国家政权的栋梁,给整个国家造成灾难性影响。所以,就李斯来说,作为一代政治家,还是具有“政治人”的基本政治法则和政治良心的(如果“政治良心”这个命题确实成立的话)。他虽然或许也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但同时又认为,立扶苏是皇帝的决定,自己当以国家为重,不能过多去考虑其它的问题。
  赵高从李斯的逻辑中听明白了李斯的意思,虽然又被拒绝了一次,却更加执着更加顽强(虽然是反面人物,但一样具备着大有作为的素质,不过他的大有作为,却是“大恶”)。他马上从前面的思路中跳了出来,说:“(众所周知),平安可以转变成危险,危险可以转化为平安。在安危关头拿不定主意,这算得上是尊贵贤明吗?”我们不说赵高人品如何,单从他这几句话,就足以看出他对于世事的把握和洞察,也就明白他一个普通太监深受秦始皇喜爱的原因。赵高用发展的思维,揭示了平安和危险的可转化性,再次提醒了李斯一番,然后转向从“是否聪明”这个角度上去激李斯。大家都知道,人争一口气,特别是读书人,最怕别人看不起说自己笨。因此,赵高的这番说辞,再次打到了李斯争强好胜的弱点上了。
     李斯见赵高如此说,立马借口说:“我李斯,只是上蔡街头巷里的一个平头百姓,幸而承蒙皇帝提拔当上了丞相,封为通侯,子孙地位尊贵,享受厚禄,意思就是要把国家存亡安危的重任交付我。我怎么能够辜负皇上的恩德呢。忠臣不因苟且偷生而逃避死亡,孝子不因为看见危险而不勤奋劳作,我们作臣子的应该各自尽各自的职责,您不要再那样说了,那样会让我犯罪的。”
  赵高见李斯念念不忘始皇帝的恩德,而且又把忠君大义搬了出来,最后说害怕由此带来祸患,于是就明白了李斯的真实想法。他说:“听说圣人灵活多变,根据潮流而变化,看到事物的表象就知道它本质,观察事物的动向就知道它的结果。事物本身就有这些变化,哪有一成不变的常规呢(此话暗示李斯要看眼前顾实际随机应变)。现在国家的权力,百姓的性命都掌握在他手里,我是知道他意图的,能够改变和左右他(这里点明了和李斯同谋成功的可能性)。况且居于外面的人想要控制朝廷是犯上作乱,在下面的人想要控制皇上是反叛行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旦胡亥成了皇帝,扶苏蒙恬等人再有异动就是犯上作乱了。暗示了李斯立胡亥是具有较大安全系数的)所以,秋霜降落的时候百花都会凋零,春雪消融的时候万物就会生长,这是事物的必然结果。您为什么这么迟钝呢?(这句话,把自然中常见的现象背后的必然性揭示出来,以此反证自己所作的推断都是合情合理的,如同霜降花落、水摇物生一样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白无误地告诉李斯:将来李斯受制于胡亥和蒙恬适必然的,而拥立胡亥也必然是安全的。)
  李斯见其担心的谋划不成祸及自身的顾虑被赵高反驳了,于是说:“我听说晋国改立太子,导致三世都不安定;齐桓公兄弟争位,导致骨肉相残;纣王杀害亲属,不停劝谏,都城夷为废墟,国家最终灭亡。这三件事都违反了天意,造成国家危难,宗庙无人祭祀。我李斯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岂能做出这样的事呢?”我们看李斯说的这番话,显然他已经承认了赵高作出的“扶苏即位则李斯失权”的命题,但是,仍然还有一层顾虑,即担心事情不成功。
  赵高对道:“上下同心协力,可以长治久安,内外君臣一致,就不会有什么乱子了。(这句话告诉李斯事情成功的把握很大,并没有多么大的祸患)您如果听从我的计策,就能够长期保持侯位,时代封侯,享受王子乔、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那样的高寿,具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智慧。现在如果要使放弃这种选择而不听从我的建议,就会祸及子孙,这是很可悲的啊。聪明人能够将灾祸转变成福气,你究竟打算怎样?”
  李斯听完,反复考虑了一下(当然我们说他的私欲毕竟战胜了理性,本质上是具有可操控的空间的人,而赵高正抓住这一点实施操控),然后仰面长叹,流泪叹息说:“唉,我怎么唯独遇到这种乱世呢。既然不能以死报效皇帝,又往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听从了赵高的建议。
  赵高回的胡亥身边,把一切隐瞒,从容地回报说:“我以太子您的命令明白告诉丞相,他哪里敢不听呢?”于是,赵高阴谋得以实施,这段精彩绝伦的PK,以赵高获胜而告终。
  熟悉历史的读者都知道,赵高策划的这场阴谋,纯是从自己争权夺利的角度出发的。他先是说通了胡亥,后又说服了李斯。想那胡亥乃痴呆之人,被赵高操控犹在情理之中;但那李斯乃绝顶高手,其政治斗争的经验才能和手腕,是绝不可小视的。然而,在李赵PK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李败赵胜呢?答案当然是——威慑。
    下面,我们再把这次对话的思路理顺一下。赵高要李斯扶立胡亥,李斯说这样很可能引起国家灾难,推说臣下不能做此事。赵高说如果不做,你李斯就可能就要完蛋。李斯说如果做不成,很可能自己先已经完蛋。而且,这事儿风险极大,有许多干不成的例子摆在那。赵高说那不可能,只要咱哥三儿一起联手,这事儿肯定成。李斯反复考虑了一下,虽然顾念始皇帝的恩情,而且丢不下自己的政治信条,但是,一旦危及到了自己的核心利益,也只好把这些东西往后排。于是,赵高以恐吓威慑手段操控李斯获得成功。大功告成后,赵高奠定了今后掌握大权的基础,李斯则一手造就了自己无可挽回的命运。
  我们说,如果当时李斯没有听从赵高的建议,不与赵高合作的话,他的下场也未必就能好到哪里去。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按照历史的发展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且两大高手均已看出来了。可是,李斯出于保住自己的权位的考虑,背叛始皇,篡改诏书,这也是他应对可能出现的下坡路的一种理性选择。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没有后来赵高的迫害,李斯很可能功德圆满,那么,李斯的选择则必然是正确的(就他个人利害角度而言)。然而,历史不能假设。赵高为李斯描绘了一种可怕前景,以此对李斯实施威慑;李斯在反复权衡之后,不得不就范,协同赵高一起进行了沙丘之变。我们洞穿几千年的时空,重新回望这场惊天大阴谋,会发现,在整个权力斗争中,赵高操控李斯是整个阴谋中的关键环节,而赵高运用的威慑手段,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正是这种威慑手段,使得衣食无忧高高在上的李斯产生了恐惧,并且不得不受赵高操控。
  这段再次历史证明了,威慑操控在权力斗争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样,接下来的这段历史,续写了威慑操控的精彩华章。
  主角依然在李斯和赵高两大高手之间展开,此次分处胜负的关键,依然是威慑手段。下面,我们继续分析。
  赵高设定阴谋,暗害李斯,使得李斯入狱(参见《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李斯自负辩才,而且又仰仗其功,暗自猜测二世一定不会对他不理不问,于是,便将赵高强加在自己头上的谋反罪名全部承认下来。赵高派人在狱中折磨李斯,李斯却受尽酷刑而不自殺。他在狱中上书一封,历数自己对秦的功绩,希望如当年谏秦始皇一般,说服二世回心转意赦免自己。然而,李斯却没料到,他的对手,阴谋始祖,早就对他的咸鱼大翻身堤防再三,并且已经胸有成竹地开始摆布他。
  赵高看到了李斯的奏疏,说:“囚犯岂能上书。”然后,命狱卒销毁奏疏。他指使自己的门客十余人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番拷问李斯。每次李斯都以为是二世派来的使者,于是推翻口供,申诉是赵高迫害自己。赵高听说李斯翻供,便派人去拷打他。经过多次反复,李斯被折磨怕了,生怕赵高试探他,以致于二世真的派人去验证李斯口供的时候,李斯始终不敢改变原先屈打成招的供词而自认有罪。判决书呈给二世之后,二世庆幸地说:“如果没有赵高,恐怕就要被赵高骗了。”于是,李斯罪名成立,受尽五种刑罚之后,被腰斩于市。
  我们回过头再来研究这个案例。赵高设计的阴谋,固然是一桩骗术没错,但是,他设计的核心要害,却仍然是威慑手段。他抓住了李斯的弱点(关于李斯的弱点后面提到),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李斯施谋,而李斯则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套,我们不能去批评李斯,只得慨叹这是他人性弱点所致,是他“政治性格决定凄惨命运”的悲哀。我们说了,赵高是历代阴谋家的祖师爷,他既然第一次能够操控李斯,定然能够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李斯人性的弱点,特别对李斯易受“威慑”操控的弱点进行了认真分析;果然,到了第二次斗争来临之时,赵高依然按照“威慑”思路,一次又一次地假扮使者套取李斯的翻供,并一次又一次地用刑惩罚李斯的翻供,最后,再李斯的心里形成了一个心里定式,即——如若翻供,则赵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故此,等到二世亲自派人来问罪的时候,他依然慑于从前的经历而不敢动弹。看到此,我们不得不仰天流泪,哀叹一代伟大政治家李斯的可悲;同时,又会为我们穿越了历史的迷雾,煞费苦心终于找到决定两大权术高手斗争胜负的真相(“威慑”操控)而兴高采烈,拍案叫绝。
  这一事例,又一次说明了我们的“威慑”操控在权力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赵高李斯的威慑实战环节,我们已经分析完了;但是,关于权力斗争和权术的进一步研究,尚有未开发的空间。下,我们接着分析。
  我们分析这两大高手对决,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何赵高的“威慑”手段能够成功操控李斯呢?原因已经前面回答了,是因为李斯具备可操控的空间。那么我们要借着研究,究竟是什么弱点,导致了李斯的受控可能,以致被赵高抓住趁隙而入,从而倾覆了李斯的政治生命,毁灭了李斯的一生呢?
  历史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李斯列传》中写道:李斯在和他儿子一起被腰斩的时候,回头对儿子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真想再和你一起前者黄狗出城到上蔡东门那边去打猎捉兔,这种要求都无法实现了啊。”之后,父子相对痛哭;李斯终被诛三族。
  原来,李斯人性的弱点在于此。
  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李斯临死的时候,终于暴露出了他的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原来,他对生命是如此之留恋,对生活是如此之向往。他对“生之趣”追求的背面,定然就是对“死之伤”的排斥和惧怕。所以,我们看到,李斯父子相对大哭,正是他们喜生恶死、留恋繁华的真实写照。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了李斯人性深处的弱点——对生之爱,必反证对死之惧;对富足之好,必反证对贫贱之憎。于是,赵高从“失去权势富贵”和“失去生命家人” 来立论,以此威慑李斯,自是例无虚发,招招致命。李斯被“威慑”操控的命运,其实就来自于他对功名富贵的留恋和对权势的追逐,这在他早年感悟“厕鼠仓鼠之不同”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祸根。
  但是,我们不是历史机械论者。近来研究历史,“历史机械论”这一派论调甚嚣尘上,一时间几乎压倒了一切其他声音。比如,当人们谈到苏联崩溃的时候,最初还是从技术层面上找原因,以找到可资我们借鉴的教训,本意是好的;但是,到了后来,竟然说“苏联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要解体”、“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结局。”关于这一点,就大谬其然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注定好了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受到外在变化着的条件的影响——固然,内因起到了决定作用,而外在条件,则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改变这事物的进程。如果苏联不是在美国的围追堵截之下苦苦挣扎,也未必最后会落得如此结局。所以,历史的机械论是要不得的。
  同样,我们研究李斯的结局,一样也不能走上机械论的道路。换句话说,李斯从政治前的经历,为其从政之后的作为奠定了行为个性基础,这是很显然的。然而,也并不能说,李斯人性深处的弱点,就必然决定了他的失败。我们不能站在数十年前来贬低李斯在观察厕鼠仓鼠时流露出对功名富贵的追求——其实也正是这种渴望和追求,驱使他走出楚国,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并改变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轨迹。李斯的可悲结局,虽然是由于其追逐权势的弱点造成的,但另一方面,毕竟也是到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碰到了赵高这样的阴谋高手。李斯的死灭,是在内外双重因素的诱发下才最终定局的。
  笔者说这段话的目的,为的就是从李斯这样绝顶高手中,追寻那个他都不曾发觉的道理,从而使我们鉴往知来,以史为镜。下面,我们分析一下:
  在李斯和赵高的第一次PK中,李斯由于人性深处的弱点败给了赵高。赵高采用的方法,本质上是“威慑”操控,我们已经讲明白了。李斯的失败,是缘于他贪生恶死的性格,这我们也分析了。于是可以得出结论——李斯第一次的失败,是他性格的使然,这就是他的“局”。
  但是,我们否定历史机械论的原因,是因为,在历史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主观原因与客观条件互动的结果。象李斯如此之高的人,理应在第一次PK失败之后,及时总结经验,把自己自身固有的毛病和弱点找到并弥补起来,实现主观与客观的良性互动。如果这样做了,从理论上讲是能够避免最后可悲下场的,即使不能,起码让赵高的“威慑”操控彻底破产,这是应该做到的。然而没有。(在狱中自救这一点,比不了唐朝则天时期的狄仁杰)李斯并没有将主观与客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是一再倒在了自己的弱点上,这样,才最终导致了第二次PK的失败。我们在惋惜李斯命运的同时,应该认清历史机械论的谬误之处,同时,应该对如何在政治斗争中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有更深刻更清醒地认识。
  但,这仍只是一个浅层面的东西,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
    但,这仍只是一个浅层面的东西,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
  我们说,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区别于普通百姓的精英。由着职业的不同,西方把这些精英称为“经济人”、“文化人”和“政治人”。我们单来说“政治人”。既然从事权力斗争,就应该按照“政治人”的身份来要求自己,要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违背了规则,就注定要被淘汰。
  那么,在权力斗争规则中,到底什么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呢?我们研究李斯的一生可以发现,李斯年纪轻轻背井离乡,抛妻弃子,从本质上说,这是为了达成目的而勇于牺牲亲情和爱情的做法(类似吴起杀妻)。另外,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阴谋杀害了同门师弟自己的好友韩非,这在本质上是超脱友情的行为。我们研究发现,人类本能深处,存在着亲情、爱情、友情这些美好的情感。正是这些情感,谱写了人性中和谐音符;正是由着人们的相亲相爱,才使得人们团结起来,战胜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推动着人类文明和历史的进步。然而,在人性与权欲交锋的屠宰场上,人类美好的感情,却往往会演变成宰割生命的屠刀。在政治斗争中,亲情、友情和爱情,经常会成为束缚英雄的绊脚绳。翻开史书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都死在了感情上面。这也正如人们常说的,办大事,六亲不认。李斯从 26岁背井离乡闯荡江湖开始,早就把一切人伦情欲放在脑后,因此,他早就超脱了感情的束缚,纯从功利的角度看待权力斗争——就如同一个冷血的高手,在竞赛中从不会感情冲动,从不会意气用事,而是死死盯住权力,一切围绕权力,以权力为生命,以权力为亲人,为爱人,为知己。这样的人,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人,而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政治人”。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看,李斯作为外籍臣僚,一步步从底层因缘际会爬到了丞相高位,金钱、地位早就不是他所挂念的东西——有了权势,自然就有了金钱和地位。但是,权力,则是他的生命,是他念兹在兹无时忘之的东西。如果要夺走他的权力,那么,他的金钱财富,他的名望地位,统统玩完,而且,他的政治理想,他的权力欲望,也就飞花逐水不复返了。所以,就李斯来说,他能够超脱亲情、爱情和友情,不为这些所左右;他能够超出金钱、地位的限制,不为这些所操劳。然而,他却超不出权力对他的限制,超不出对权势的喜爱和执着——正是因为这种执着,成就了他;也是这种执着,毁灭了他。佛说,佛法如舟,离岸见弃。我们参详佛法,绝不能执着于佛法;等你真正放弃了佛法,把它视为狗屎垃圾的时候,你才真正能参破佛法,见性成佛。这其实是更高层次的智慧——“空”的智慧,直指世界的本源;当然,也直指权力的本质。就权力来说,当一个政治人视权力为生命的时候,那么,他定能追逐到她,得到她,占有她,享受她。这是必然的结果。然而,追求权力和保有权力并非一回事。凡事,你越是在乎,越会失去;越是执着,越是虚无。不经过大风大浪不苦大难,是无法悟透这一点的。历史上那些玩弄权术的狠辣脚色,他们的成,是由于对权力的苦苦执着;他们的败,同样是对权力的苦苦执着。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话,是因为到不了“超脱权力”的境界。
  那么,读者可能要问,李斯的弱点是无法超脱权力,历史上可有超脱权力的人么?答案当然是有,比如范蠡,比如张良。这样的人,即使深受主上喜爱,受万千人尊崇,高居权力顶层,却弃权力如破履,视权势如无物。正因为他们能够超脱权力,所以才能保证生命的安全,也因此才能在权力的舞台上演变成一种神话——进而脱离时空的局限,演化为一种更长久的权力。他们不执着于权力,所以权力场上的人把他们视为上智;他们不把权力放在心上,所以权力最终会为他们垂下美丽的头颅;他们甚至虐待权力,而权力却心甘情愿誓死追随。只有能做到了这一点的人,才是真正达到了权力斗争的最高境界。而这种最高境界,则是许多门外汉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知所未知的。当然,我们这样要求李斯过于苛刻,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局”,李斯的“局”,则是死在了他对权力的“执着”上面。
  那么读者可能还要问,如果超脱权力,岂不是都要跟张良范蠡一样放弃仕途激流勇退?非也非也。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也。朝堂之上的大隐,如郭子仪是也;江湖之远的小隐,历朝历代比比皆是也;蛰伏于市的中隐,则《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即是也。
  读者或许还会问,象李斯这样的高手,超脱亲情、友情、爱情,超脱金钱名誉,却死在了权力上面。那么,历史上有能够超脱权力的人么?
  答案仍然是有,这样的人,比如,超级实干家李斯和绝顶阴谋家赵高的老板——绝顶高手中的绝顶高手秦始皇是也。
  秦始皇,囚母杀弟,亲情于他如无物;不爱美女爱江山,誓要灭六国而一天下,视后宫佳丽如粪土;身为帝王,孤家寡人,孤苦寂寞,身边无一个朋友可寄心腹。尉缭说他有求于人时下气相求得志之后不能共享富贵,把秦始皇视臣子如工具的心思丝丝入扣地描绘出来。所以,秦始皇早已超脱了亲情、友情、爱情;其惨绝人寰、杀人如麻、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作风,是有其性格源头的。
  另外,作为皇帝,金钱、名誉不会放在心上,权力也早在囊中,刺激不了他的欲望。有人一定会批评笔者说:不要胡诌了吧,说秦始皇超脱权力,这是不可能的。看官且慢下结论,等笔者逐一道来。
  六国者,合纵天下,戮力攻秦,秦数次受制于此。作为六国的国王,都会安分守己,谁也不敢明确提出统一天下,恐遭他国群起而攻之也。六国君上安居于位,唯有秦始皇务要统一天下,即使面对类似荆轲行刺的危险也不罢休,何也?《英雄》中说,秦始皇统一天下,是为了天下苍生——这我们且不去管它。单从秦始皇不甘于位非要绝杀六国来看,他为了这个目标,不牺冒着六国合纵秦国战败亡国的危险,非要把统一“进行到底”,我们就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知道秦始皇绝不是受了“统一”方便面厂家的贿赂来给他作广告,他唯一的动机,当然是权力。

⑥“七种武器”之六——惩戒操控:

    司马迁在《史记韩长孺列传》里写道:“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权力斗争,有的时候,父子反目,形同虎狼;权力斗争之可怕,早已经突破了人伦和人性的极点。在历史上,常常能见到那些“父与子无厚,兄于弟无厚”的人,这些人已经超出了常规,不按照常理出牌。此时,再按照前文所说的亲情、感情、收买、说服、威慑等手段,都无法成功将其操控。因此,必须得用到更激烈一些的手段,需要更有效地针对对方的弱点实施操控。
  威慑是个重要的操控方法,通过吓阻,可以使得对方改变心思,而不得不屈从于我。但是,在权力斗争中,还有很多狠角色,根本不惧怕威慑。你的种种威胁他根本不怕,你的劝诫根本不听;另外,权力斗争中也会有那些感觉迟钝者,多是些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人,对于他们,威慑手段就无法遂行其任务了。于是,不得不采取实际的行动。这些实际行动不同于威慑手段。威慑是将可怕的后果描绘给受控人,使其在恶果为成为现实之前就已经崩溃;而实际行动则是将刚性的手段变成现实,逼迫对方不得不就范。这种用刚性的方法强迫对方执行自己意志的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惩戒。
  其实,关于惩戒的方法,大家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比如,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这个制裁,就是惩戒手段的运用。再比如,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警告、严重警告、开除党籍,甚至是判刑、监禁等等,也都是惩戒手段。权力斗争中的惩戒,比其日常生活中的惩戒,多了一些模糊性,少了一些透明性;多了一些反复性,少了一些单一性。下面,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权力斗争中的惩戒。
  在权力斗争中,如果一个人不听招呼,可以用威慑手段;但是,如果威慑手段不奏效,那么,只好玩点真格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那么,真要准备玩真格的了,又有哪些手段,或者说有哪些方法呢?
  其一、精神惩戒。精神惩戒,就是对对方精神进行打击,使对方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崩溃的方法。这一方法与威慑手段相同之处在于二者皆作用于对方心理,区别在于威慑大多是行动前的一种预先措施,而惩戒是行动失败后的一种补救式手段。(由此可见,如果能威慑,就威慑;威慑不成功,才用惩戒手段)精神惩戒,主要包括批判和影射两种方法。对于权力斗争中的批判,想来大家都不会陌生,无非就是对对方的语言和行为加以批驳,使其丧失合理性。批判包括操控者个人的批评和发动群众的批判,其最终指向即通过批判,孤立对方,使其在权力斗争中处于人人喊打的绝望境地。至于影射,则是一种间接的方法,虽然不对对方直接构成攻击,但是,通过迂回手段,解构对方的逻辑、观点、主张等等,使对方丧失意识形态和精神世界的正义性与合理性,也能够达到孤立、丑化对手的效果。总之,无论是批评还是影射,都是精神敲打的一种方式,都是一种刚性操控的手段。如果运用得好,就能够使得受控者深受触动,从而迫使对方不得不听从施控者的摆布。
  其二、肉体惩戒。肉体惩戒主要包括囚禁和肉刑。囚禁,是剥夺对方肉身自由的一种方式。历朝历代都有过囚禁权力斗争对手的现象。至于肉型,则又是另一种惩罚了。我国古代对于肉刑的种种方法,其发明可谓是世界之最。人体只要能被切割的部分,无一例外都涉及到了。利用肉体惩戒来操控对方的方法,足可以摧垮对方的斗志,使对方屈从于我方的意志,按照我方意愿行事。关于肉体惩戒的典故,想来大家也并不陌生.当年吕后熬死了刘邦,整死了赵王如意,于是将戚夫人斩去手足、做成人彘,其手段,就是肉体惩戒的方法。如果戚夫人还能够再活一次的话,相信她绝对不会用当年那么毒辣的着数对付吕后,结果为自己招致如此之祸。同时,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不仅惩戒了戚夫人,而且威慑了群臣。唐朝的武则天,其当上皇后之后将前王皇后和萧妃投进酒缸,也不仅仅是泄愤,更是一种惩戒手段。
  当然,惩戒手段分为肉体和精神两种方法,不过是笔者大略的一个划分。具体的方法,有经济惩罚、名誉贬低和政治除名等方式。这些方法在权力斗争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其中,以政治除名最为严厉,比如开除党籍,就如同剥夺了对方的政治生命;以经济惩罚为最终指向——人在权力斗争中的一切都是基于利益的;名誉贬低则是连接政治和经济惩罚必不可少的手段。要惩罚对方,必须在名誉上使其丧失合法地位,然后,才能够踏上一万只脚。不然,对于一个一直高高在上的人,突然把他揪翻在地,人民群众一下子是无法接受的,也现实出了掌权者政治斗争水平的低劣。
     关于惩戒操控,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能轻易使用神惩戒还偶尔可以运用一下(但是,还是应该以柔性控制、怀柔为首),至于肉体惩戒,则是权力斗争中一种比较极端的办法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一是不具备利用肉体惩戒的条件,另外,如果进行肉体惩戒的话,弄不好,将带了一生一世的麻烦。当年庞涓把孙膑给刖了,结果孙膑一直记得这个大仇。一直过了十多年,还是终于把庞涓给弄死了。可见,如果要动手,就一不做二不休,斩草锄根;如果不做,那么,就绝对不要使用这种激烈的手段,从而给自己埋下祸患。
  但是,个人之间的权力斗争运用得很少,不代表在其他场合,特别是个人对集团或者党羽的统治过程中不使用。也就是说,个人在谋求权力的时候,主要还是要多用柔性手段;在巩固和运用权力的时候,则柔性与刚性手段均不可偏废。中国古代所说的“阳儒阴法 ”,其中的惩戒手段,已经上升成为一种治国的大道,可见,在权术中,惩戒操控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般来说,惩戒,主要是上级对下级,强势对弱势的一种操控手段。如同笼络和赏赐一样,惩戒手段运用在驾驭臣僚场合中,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惩戒方式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一旦上级与下级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或者利益冲突,下级拒绝执行上级的意图,那么,则必然要对下属进行惩罚,不如此,则无法贯彻当权者的意图。
  从时间角度来看,惩戒,不仅包括行为之后的操控手段,也包括预先的惩戒手段。比如,历代君主都素来忌惮过于能干、富有权势的功臣。特别是那些身居高位不知收敛的大臣,往往会遭到君主的妒忌。一般来讲,那些锋芒毕露的大臣,特别是当其权术就要和君主相抗衡的时候,就往往要遭到君主的敲打。这种敲打,在君主来讲是防患于未然的一种必须手段,在臣下,则表现为一种或精神、或肉体的惩戒。其目的,无外乎就是要操控下属。当年刘邦打下天下,萧何跟着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却多次被刘邦疑忌。那萧何不知收敛,反倒越发尽忠,于是,惹得刘邦疑心大增,不断加派士兵,名为“保护”相国,实则监督萧何。后来萧何经过高人指点,自己给自己脸上抹黑,才好歹缓和了一下。但是,刘邦最后还是找个理由把萧何给关起来。等到释放出来的时候,刘邦竟然老着脸皮说:“我之所以把相国你抓起来,就是让天下知道,你相国是对的,我皇帝是错的。”萧何跟了这个老流氓多年了,早就对刘邦的一举一动了然于胸,于是,白发苍苍的萧何磕头谢罪,把这件事给糊弄过去了。事情虽然过去了,萧何却在刘邦的打击下,更加卖命,也更加收敛了。刘邦的这一着,就是惩戒手段在时间序列中的预先性的体现。
  从具体手段来讲,惩戒操控,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其一、依法惩戒。当对方违反了掌权者的意图,当然可以根据其违反的具体行为,从法理上找到可以依凭的条文,以此来对对方进行惩戒。历史上那些君主,在Z压农民起义的时候,都会给这些人冠以乱臣贼子、草寇强梁的美称,把种种罪名加在这些人头上。这样一来,一方面师出有名,另一方面即使受罚者,也可以在心里上接受自己受罚的事实,甚至自己主动低头认罪。其二、捏造罪名。当对方的行为并不触犯任何规定,却必须要进行惩戒的时候,就必须通过捏造某些罪名,以此来进行惩戒。捏造罪名是大家都熟悉的手段。抛开道德的角度不谈,“莫须有”真的是致别人于死地的好方法。当年明朝徐阶整死严世藩,用的也是这个方法。其三、小打大拉。惩戒,说到底,还是为了确保操控者权力斗争的意图得以实现。如果通过惩戒,树立了大帮敌人,则很可能在权力斗争中得不偿失。为此,惩戒手段,主要还是为了要拉拢和操控别人。所以,当实施惩戒的时候,通过小打大拉的手段,给对方以小小惩戒,留对方以颜面和生存的空间,则往往会更好地达到操控的目的。
  从历史上的诸多案例我们看到,惩戒,不仅是掌握权力者对被统治者行使的一种方法,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处在权力塔底层的人员一样可以对上层施以惩戒。首先,肉体惩体现。。其次,在精神上对上层进行惩戒,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比如,在政治斗争中,通过抓住上级的小辫子,时不时地揪一下,也完全可以操控对方。
    
⑦ “七种武器”之首——消灭操控

    拿破仑说过,政治不具肝肠。君主论也讲,为了达到目的,应该不择手段,必须具有豺狼和狮子一样的残忍。政治斗争之所以残酷,就是因为其高雅而雍容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你死我活的狠辣斗争。
  众所周知,权力斗争区别于一般老百姓的普通生活。在这里,并没有什么温情可讲,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冰冷的理性计较和利益算计。当敌对双方的利益交织冲突的时候,特别涉及到生死攸关的利益的时候,权力斗争的狠辣就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操控与反操控,在最激烈的程度,就赤裸裸的表露出权力斗争的最狠辣一面,也就是——BL。
  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我们知道,当两大集团,谁也无法说服谁,谁也无法征服谁的时候,那么只有拼实力。在和平年代,谁能够得到别人的支持(民Z年代或国家是群众;君主年代或国家是权力独裁者),谁就能够获得巨大的实力从而掌握主动;在战争年代,则只有兵戎相见了 ——这是权力斗争的大规模的BL冲突。BL表现在一般性的操控中,并不是集团和集团的火并,而是蕴涵着BL因素的活动——说直白点,也就是肉体消灭。
  精通政治斗争的人会发现,在权力角逐中,往往会有这样的人——你对他无论是利益收买也好,还是威慑惩罚也好,都无法对其产生作用。只要对方不死,则一定要和你拼下去。笔者认为,在权力斗争的初期,定然会有那些心软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优势,或许就会罢手。但是,血淋淋的权术斗争告诉了人们,对于特定的人,如果不斩草除根的话,一旦等对方扳过手来,则自己会死得很惨。于是乎,关于肉体消灭的故事便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了。其中,秦桧诬陷岳飞,走的就是这个路子。
  先从大的方面讲。历代开国帝王,往往会杀戮功臣。从普通人的角度理解,杀戮别人,是造孽,是行凶。但是,我们说,这种观点是普通人的观点。对于帝王来讲,则不然。帝王自有心术。普天之下,唯有保住自己的天下江山最重要。因此,无论是谁,只要阻挡了自己的这个目标,则一律杀无赦。远的,有刘邦大杀功臣,近的,则有朱元璋等人屠戮亲近。我们不必苛责这些人——对于参与到政治尤其是权力斗争中的人来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了。臣下不了解这些,则必定被灭掉;帝王不掌握这些,则必然被推翻或者被篡位。历代都有权臣和帝王的博弈:帝王赢了,则坐稳了江山,花花天下,美女锦食,想啥有啥;臣下赢了,则帝王愿作一田舍郎而不可得。赵匡胤篡夺柴氏天下就是一例——等到老赵夺了天下,让寝食难安的则是担心有人比照此手段对他或者他的后代玩这一手。所以,赵宋积弱,堂堂中原,物资富饶,人才辈出,却被几个北虏赶得丢了大壁江山,其根子,可以从这里找到。说得远了,一句话:在权力斗争中,有很多时候,必须对对手加以肉体消灭。不如此,则无法操控对手。当然,这是操控对手的极端。对方只要活者,就无法操控他——那么,只好让他死掉。人死如灯灭,就再也不会烫手了,想怎么摆布就怎么摆布。政治上可以消除他的实力,地位上可以尽可能贬低,经济上可以抄家。无数历史事件证明了,只有死人最听话,只有死人最不会反抗。所以,历史上,你砍我剁,就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从小的方面说。在权力斗争中,往往会出现刺客、暗杀等现象。我们翻开资治通鉴会发现,里面记载着许多刺客、游侠之类的人物。一般来讲,当两大集团利益对立的时候,不把对方消灭则无法取得胜利,则诸如刺杀、偷袭等BL活动就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了。最著名的,当然要属于荆轲刺秦王。荆轲一旦得手,则必然会引发秦国内政混乱,燕国即可以残口延喘。可惜,刺杀失败,也为燕太子丹招来杀身之祸。由此也可以看出,消灭操控这一手段,至刚至强。其好处是干净利落,绝无后患;弊端是如不成功,可能伤己。我们读过史书的人都明白这一点。
    由于笔者是遵纪守法的良民,所以,对于消灭操控,说实话并无实际经验,不免有纸上谈兵之嫌疑。所以,为避免误导读者起见,只提一笔罢了。有一个关键还是要提醒大家:消灭操控,由于其违反道义,所以,必然会遭到大家的反对和指责。因此,即使肉体消灭成功了,也应该用正义的宣传和口号掩盖其暴烈性。毛主席不是说过么,一定要搞轻,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对待敌人,心狠手辣点不妨碍,可以,表面上一定要仁慈和善。这样,才会让自己的朋友免生兔死狐悲之感。也就是说,一切权力斗争都是肮脏的,但是,却一定要涂抹的华丽庄严。不如此,则无法在人们心理上建立一个一贯真确的形象。
  以上,我们对于操控的诸多手段进行了或详或略地分析,分析的结果如下:
  要想在权力斗争中获得胜利,必须要学会操控对手。操控对手的手段有很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亲缘——感情——收买——说服——威慑——打击——消灭”。在整个控制链条中,从左向右,手段越来越激烈,但是效果却越来越差。以说服为中间点,左手部分,就是我们着重介绍的柔性方法;右手部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刚性手段。一般来说,老*土的阴柔智慧,往往从左半部分着力——现在又被称作软实力吸引;右半部分,最极端的是兵家的谋略——现在被称为硬实力摧毁。但是,无论软硬,无论刚柔,都是想要控制别人所不得不了解的手段。
  一般来说,对待上层,笔者认为,主要应该是前三种;对待同级,中间一种最佳;对待下属,特别是没有太多精力进行粉饰的时候,则后三种是可以选择的较好方法。但是,在操控过程中,不一定拘泥于对方的角色,要根据对方的路子来采取不同的行动,多种方法可以混用。
  总之,笔者认为,政治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控制人”。学会控制,就学会了政治。能够控制别人,就能够将他人的资源转化到自己身上,就能够获得巨大的能量。因此,在权力斗争中,操纵每一个人,让他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这就是我们的目的。但是,没有人愿意被他人操纵。因此,在实施操控术的时候,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上,笔者对操控的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越是自己能够征服别人的时候,越不能让别人感觉出来,越应该让别人感觉到他能够控制你或者没有感觉到你比他高高在上。这其实就是我们在头两章讲到的“反者道之动”的意思,也就是操控的最高境界——“大巧若拙”。 [顶端] 2009-04-28 19:21 | 3 楼
 
小 中 大 [资料] [发消息] [加好友]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QQ] [复制]

 三、权术章之三

3、用间篇

01、知己知彼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曾经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了知己知彼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知己知彼这一原则不仅在战争中重要,在政治活动中也非常重要。众所周知,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政治合作,都会涉及到矛盾的双方。只有全面掌握矛盾自己和别人的真实情况和真正意图,才能够拿出正确的对策,展开正确的行动,并进而赢得政治活动的主动权。
  在历史上,以“知己知彼”获得政治斗争胜利的例子有很多。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为人骄横自大,暴虐凶残,视民如蝼蚁,最终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的可悲命运。杨广虽然执政后昏庸无比,但是,他夺取政权时所表现出来的精明能干,则让人们为之咋舌。
  杨广的老爸——隋文帝杨坚生了好几个儿子,太子杨勇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杨广是杨坚的二儿子,按道理皇位是轮不到他的。可是,皇帝的位子太诱人了,悠悠天下,唯此为大。所以,杨广野心勃勃地想取杨勇而代之。
  杨广为了取得太子宝座,就必须要努力了解掌握大权的隋文帝的喜怒。而当时,隋文帝非常敬畏他的皇后独孤氏。可以说,隋朝的天下听杨坚的,而杨坚又听独孤氏的,因此,杨广要想当上太子,就必须要想方设法讨好独孤氏。
  当时,隋文帝和太后独孤氏感情很好,而独孤氏非常厌恶男女之事。了解到这一消息之后,杨广就竭力把自己荒淫的本性掩饰起来。一旦他和宫女孕有孩童,就要想方设法秘密除掉,绝不让隋文帝夫妇知道。在平时,杨广也努力装扮成厚重少文的样子,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诚实无华。这一点,让隋文帝夫妇很是欣慰。但是反观杨勇,由于他并不懂得文帝夫妇的心思,所以他经常寻欢作乐,耽于女色,结果招致了文帝夫妇的厌恶和疏远。天长日久,文帝夫妇的政治天平开始向杨广倾斜。
  杨广为了夺取太子宝座,非常重视结交掌权大臣。前文我们讲到杨广运用连环计摆平杨素的故事。杨素作为当朝宰相,经常在文帝面前吹风,为杨广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杨广还积极联络宫中人士。每当文帝派宫中的人来到杨广这里,他都非常热情地招待他们。有时候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太监,杨广也丝毫不敢马虎。这样,杨广的名声鹊起,离他成功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最为毒辣的是,杨广深知隋朝权力结构的特殊性。他知道文帝受制于独孤皇后,于是,他三番五次地往皇后那里跑,一方面讨好皇后,一方面中伤太子,以激怒皇后并赢得她的同情。这一招非常管用。终于,老迈的独孤皇后产生了更换太子的想法。而这一想法影响着杨坚的思想,并最终导致他废杨勇而立杨广为太子。
  在上述事例中,杨广深得知己知彼的奥妙。一方面,他利用皇帝身边的人,掌握皇帝的喜怒。竭力投其所好赢得欢心;同时,他还利用所掌握的信息,造谣中伤杨勇这个政治对手。最后,杨广利用信息战手段成功登上大宝。这一事例证明,在政治斗争中,知己知彼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02信息优势

    人类社会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基本要素构成。在官场上,信息比物质和能量更为重要。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要想在权力斗争中有所作为,个人单打独斗时不行的,必须要缔结帮派,组建或加入团队。而要想加入帮派,并在面对其他帮派的时候战而胜之,就必须要学会操控之术。要想操控任何人,都得需要了解他的真实信息,知道他的喜怒爱好,找到他能够被操控的空间。因此,厕身官场的人,可以没有权力,没有金钱,但是绝对不能没有信息。因为,只有掌握了信息,才能够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真正的敌人。知道了这些情况,才能够团结自己的朋友,尽可能得打击自己的敌人。并且,那些混迹官场的高手,他们往往会通过各种假象将自己的真实意图掩盖起来,即所谓“心有城府之严,胸有山川之险”,让人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手机官场信息的时候,必须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力争尽可能收集有效信息,剔出虚假信息,努力掌握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本质联系。如果为这些假象所迷惑,掌握不了对手的真实信息,或者在判断上出现错误,那么,即使钱再多、能量再打,也会因为不了解对手乱打乱撞而尽毁前程。
  一般来说,信息主要包括己方信息、对手信息和环境信息。在官场上,如果想占据主动,则应该从己方、对手和环境入手分析每件事情表象背后掩藏的真实情况。老*土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于察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另外,在权力斗争中,各种利益纠葛极其复杂,往往存在着三方、四方甚至多方斗争的情况。所以,不仅要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探查对手的真实情况,而且需要人们仔细了解自己的朋友和中立者的情况,了解周围环境的信息,尽可能把握事态发展的整体趋势。《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之所以神奇,就是因为他每每能够透过对方的行止,提前预判对方的真实意图,然后,设计以应对之。而且,他在草船借箭时能够知天之地,妙算东风,体现了一代智者的伟岸风骨。
  由于任何斗争都是相对的,所以,掌握信息并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掌握信息优势。所谓信息优势,就是指信息的不对称。也就是说,能够掌握别人所掌握不了的信息,取得信息的单项透明。比如,当进行政治对决的时候,我了解对手,而对手也一样了解我,那么,在斗争中,谁也不会占到便宜。相反,如果我了解对手比对手了解我更多,我了解周围的环境、人脉比对手多很多,那么,我就占据了信息优势,从而也就更容易将信息优势转变为实在的权力斗争优势。上文所提到的杨广称帝的故事,说的就是他能够利用信息优势取胜的道理。在《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一节中,因为周瑜洞察了蒋干的真实意图,所以能够巧妙做出安排,成功导演了一场“酒后吐真言”的假戏,使得蒋干中了周瑜之计,误杀了蔡瑁和张允。翻开历史人们还会发现,在政治斗争中,谁能够更好的掌握信息优势,谁就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对手,从而也就能够更加容易的空置和驾驭对手。而这样的例子在史书中比比皆是。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个大力士,即公孙接、田开疆和左冶子。三个人武功超群,胆大力猛,向来傲慢异常。大夫晏婴对齐景公说:“这三个人傲慢无礼,将来很可能闯下大祸。请主公除之。”齐景公说:“这三个人孔武有力,用蛮力没法消灭他们。如果三个人合起来就不好对付了。”晏婴早就掌握了这三个人的弱点,于是他对齐景公说:“这很好办。因为此三人有勇无谋,所以,只要您派人给他们俩只桃子,让他们论功而食,那样,他们三个人必然会为了这两只桃子而自相残杀的。”事态果然如晏婴所料想的那样。公孙接认为他曾经杀死过一只野猪和一只老虎,功劳最大,于是抢先把桃子拿到手。田开疆说他曾两次带兵大败敌人,所以功劳最大,也应该吃桃子。随后他也拿起一只桃子。剩下左冶子无桃可拿,于是他争道:‘我曾经和主公去黄河,一直老鼋叼住了驾车的马,把马拖进河水里。虽然我不会游泳,但是我勇敢跳进水里和老鼋搏斗并杀死了它。我左手抓着马尾巴,右手提着老鼋的脑袋从河里跃出,人们还以为我是河神呢。我这么大的功劳,应该吃桃子。你们快把桃子给我。说着,他便拔出剑来。公孙接和田开疆两位相视片刻,说:“我们没有你勇敢,功劳也不如你打,却抢了桃子而不知谦让,这真是贪婪啊。如果这样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胆小怕死。”说完,两人分别自刎而死。古冶子一看,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对,说:“他们俩为了桃子死了,我也不能独自活在世界上做那不仁不义的胆小鬼。”于是,他也自殺了。晏婴靠着自己对三个人脾气秉性的了解,不费吹灰之力,巧妙设计除掉了三人。
  一般来说,要取得信息优势,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尽可能了解对方情况,另一格是要努力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在了解对手信息方面,就是要从多个角度,力争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和真正意图。在掩饰自己意图方面,可以从隐真和示假两个方面入手。所谓隐真,就是要努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让对方无法掌握自己的真实信息;所谓示假,就是要通过伪装和误导等方法迷惑对手,使对方陷入信息迷雾中,得到虚假信息从而产生虚假判断。兵家讲“兵不厌诈”和“兵以诈立”,强调的就是通过虚假信息误导对手并抢夺主动权的道理。
  东晋时期,大将军王敦想要Z反。他经常和自己的手下聚集起来商议此事。一次,他和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叫王舒的孩子同寝。王敦醒了之后,王舒还在熟睡。此时,王敦的谋士钱凤来见王敦,两个人忘记了王舒还睡在床上,肆无忌惮地谋划起Z反的事情来。等到王舒睡醒之后,听到他们谈论的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知道自己处境不妙——要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偷听到他们的谈话,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王舒马上用手把唾液抹得满脸都是,假装仍在熟睡。等王敦忽然想起王舒时,他们已经密谋好半天了。于是王敦说:“看来不得不除掉他了。”两个人来到床边一看,王舒脸上被子上到处都是口水,确信他仍在熟睡,于是才放过了王舒。王舒通过伪装保命的故事,与刘备苗园种圃、司马懿假痴不癫、朱棣装疯卖傻走的是同一个路子。
    古往今来研究间谍的思想家中,孙子是造诣最深的一个。在《孙子兵法》里,孙子把间谍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利用对方普通民众当间谍,他称之为因间;二是收买对方的重要官员作间谍,称为内间;三是收买对方的间谍对敌人实间谍活动,称为反间;四是将自己的间谍送到对方那里并或活着回来报告信息的,称为活间;五是潜入敌营,将虚假情报送给我方间谍,然后再由我方间谍传给敌人间谍的特殊间谍,成为死间。孙子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他认为,这五种方法同时使用,使得人不知道我们用间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神纪,即鬼神莫测的方法。
  在权力斗争中,“用间”之术常常被人们大用特用。著名的特工007就是国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工具。通过收买了解对方情况的普通人、重要角色,通过收买对方派到自己身边的间谍,使其传回虚假消息,等等,这些都是权力斗争中必须要学会的本领。《孙子兵法》总说,周朝之所以能够取代商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姜子牙曾经在商居住过,了解商的情况。(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从历史上的权力斗争的典故中人们会发现,能否熟练用间,往往能够决定着权力宝座的归属。
  在《三国演义》火烧赤壁一节中,用间思想得到很好的体现。首先,周瑜利用蒋干离间曹营,然后,巧借曹操的间谍蔡和蔡中等人假传消息,之后,派庞统入曹营行间,让曹操将战船钉在一起。曹操误信其言,依计而行,最终被敌人火攻而大败。这一系列用间之术,让后人读起来目瞪口呆,不得不佩服作者心思之巧,也不得不暗探古人机谋之深了。
    
03情报甄选


    通过用间而了解对手的情况,这是取胜的法宝。但是,光有间谍还不行,还需要知道甄选间谍获得的情报,也就是如何通过间谍搜寻有效信息,剔除垃圾信息。所以,我们必须要关注间谍的主要使用方向。
  在政治活动中,一般来讲,需要利用间谍收集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
  一是对方的个体信息。个体是权力斗争的基本单位。很多时候,个人的因素能够决定权力斗争的走向和权力的最终归属。比如,个人的学识、性格、健康等情况往往能够直接影响到权力斗争的最终结局。所以,在利用间谍收集信息的时候,第一,需要掌握对方的喜怒爱好等情况。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够药到病除。比如,想要利用柔性手段操控对手,就必须要投其所好;向要用刚性手段挟持对手,就要了解对方的短处和要害。第二,要了解对方的需求。同样是帮助别人,雪中送炭要远比锦上添花更有效。第三,需要了解对方的优劣。当与对手竞争时,必须全面掌握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尽量使用自己的长处而避开对方的长处,这样,就更有机会夺取竞争的主动权。第四,要了解对方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这一点对权术运用者而言至关重要。
  二是对方的家庭朋友等交往信息。前文曾经举出徐庶的例子来说明可以利用亲情操控别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个人不会生活在真空中;即使是手握大权的人,也会有家人、亲戚和朋友,也必须要有社会化的生活和正常的交往。如果权力场核心的家庭成员能够为你美言几句,则肯定会受用无穷的了。一般来讲,权力分布遵循这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规律。所以,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交往情况,往往就能够另辟蹊径,找到突破的办法。上文讲到的刁某谋官的故事,就是由于他充分掌握了对方家庭情况的缘故。通常,要掌握这方面的信息,需要从家庭成员、职业情况、生活需要、政治倾向等方面入手,重点需要把握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系。
  三是了解对方的政治组织信息。一个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必然需要加入到某一个帮派中。所以,要了解权力场中的某个人的信息,就必须全面摸清他的权力派别和人脉关系。或许一个很不起眼的人,其身后可能站着许多大佬。又或者,虽然跟上了某位重要人物,但是却不知道这个人以及他背后的整体体系正处在土崩瓦解之中,如此,则等于登上了一条行将沉没的破船,其前景也就不怎么妙了。系统论告诉人们,权力场上的个体都是权力组织的组成分子,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孤立于组织之外而存在。所以,要了解对手的信息,不仅要了解对方的个人、家庭,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对方的整个权力背景和组织情况。这是异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我们还是来看实例。
  在《汉书》中记载着一个萧何免难的故事。话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萧何担任丞相,全权负责刘邦的后勤保障和后方政务工作。但是,在激烈的战争期间,刘邦总是于百忙之中派出使者前来慰问萧何。萧何对此很是不解。后来一个姓鲍的书生跑来见萧何,对他说:“ 如今汉王在外辛苦征战,还不断派人来慰问您,这是对您放心不下啊。奉劝您尽快将加重能打仗的人都送到前线,这样汉王九不会猜忌您了。”萧何听从了书生的话,刘邦果然大喜。书生因为摸透了刘邦的心理需求而给萧何出了一个好主意。萧何听了后,满足了刘邦的安全需求,由此巩固了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萧何序位头功。后来,大臣陈豨谋反,刘邦率兵征讨。途中,派人回长安,加封萧何为相国,并增封五千户采邑,同时为萧何派了五百名士卒担当卫士。当时,韩信刚刚被吕后抓起来,而萧何是韩信的大恩人,两个人私交一直不错。皇帝此时加封萧何,其用意颇深。但是,当时人们并不明白老皇帝之意,纷纷跑来恭喜萧何,萧何也非常高兴。只有一个瓜农叫召平的穿着孝衣前来给萧何哭丧。他对萧何说:“您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皇帝在前线甘冒矢棘,而您却留在后方加官进爵大享其福。这不是皇帝对您的宠爱,而是担心您也象陈豨韩信一样谋反啊。我劝您赶快推辞掉赏赐,并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贡献出来。这样,才能让皇帝放心啊。”萧何此时如梦方醒,急忙照着去做。果然,刘邦龙颜大悦,放下心来。
  不久之后,另一重臣淮南王英布公然Z反。刘邦被迫拖着老迈的身体亲征。期间,他三番五次地派人问萧何在做什么。此时萧何在后方认真抚慰百姓,并拿出自己的家私来补贴军队。一个明眼人找到萧何,说:“您这样做,离被诛九族不远了。您现在已经贵为相国,即使功劳再大,也升无可升赏无可赏了。一直以来您都很得民心,如果您有了二心,您又广受爱戴,那么,天下将不复为皇帝所有了。皇帝反复派人来问你的情况,就是担心出现这个局面啊。我劝您不如多买良田,广赊账目,自污以自保啊。”萧何闻言大悟,乃依计而行。刘邦得胜回朝时,许多百姓拦住他含冤,控告萧何胡作非为、欺凌百姓。刘邦装模作样地表示回去要严办相国,实则满心欢喜起来。萧何几次从岌岌可危的境地摆脱出来,靠的就是及时掌握了刘邦的心理动态,了解到刘邦的真实信息。
  在以上这个例子中,刘邦多次派人到萧何身边收集他的信息,萧何一开始被蒙在鼓里不知缘由,等到被别人点醒之后,马上做出了正确应对,并通过刘邦派来的人,曲折传达了自己的心意。刘邦是玩弄权术的高手,其用间之计,深藏不漏,动而无形,就连萧何这样的高手都不知道。可见,用间之术玄之又玄,非上智不能用也。
  经典的马克思Z義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当前,随着生存力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已经由旧的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在信息这只无形的巨手的推动下,政治领域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到权术领域,则直接影响到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使用。从前,要想了解的权力斗争的内幕,只能通过一些原始的手段,比如收买对方的身边人,安插眼线、派遣谍报人员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可以掌握对方的许多信息。同时,随着社会上一些盈利性的信息机构的出现,比如调查公司、侦探公司等等,也让人们更容易了解别人的信息。同时,少数人利用电脑漏洞,通过监听手机、捕获短信、侵入对方电脑等方式窥探别人隐私,这些手段虽然是违法的,但是,一旦这些手段被运用到权术当中来,也会使得权力斗争发生深刻的变化。关于这一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研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