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职业倦怠症剖析:你对工作腻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05:16
剖析都市人的职业倦怠症


  你对工作腻了吗?


  编者的话: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你是不是愈来愈感到工作无趣,甚至人生无聊?你开始早上不愿意起床,好不容易到了办公室,却觉得浑身乏力,疲惫倦怠?你在工作中的状态是很少开心、烦闷焦躁?如果以上状态经常出现,你就得小心了,小心患上职业倦怠症。这种并不被大家重视的情绪疾病其实相当可怕,它摧毁一个人的斗志,减少你的生活幸福感,长此以往,令你健康受损。最可怕的是,它让你不易察觉它的存在,无法对症下药。这期博客让心理专家苏隐为我们剖析工作、生活中普遍存在并需引起重视的职业倦怠症。


  上班的心情为何如此沉重


  什么是职业倦怠症?


  职业倦怠症≠工作压力大


  “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网友一句戏言,应者百众。也难怪,时间像把杀猪刀,愣是把一脸纯真满腔抱负的新鲜人慢慢磨砺成两眼惺忪满腹怨念的怪叔叔怪阿姨。最近是不是老感觉自己在工作时吹毛求疵?感觉干什么都没劲?对同事越来越没耐心,坏脾气一点就着?自感廉颇老矣,做事总不能得心应手,效率越来越低?即使工作获得好评也很难再博您一笑?经常食不香,寝不宁,腰酸背痛,头风发作?还抽烟解忧,借酒浇愁?小心,职业倦怠症可能已经缠上了您。


  什么是职业倦怠症?


  我们都遭遇过乏味、超负荷或者怀才不遇的黯淡时光,苦干多时却无回报,职场水深不知何处是岸。但那只是短暂的情绪感冒,多数时候我们很快能够调整适应,重整战衣,叱咤江湖。但如果经历长时间的沮丧和无力,还是无法自拔的话,那就要注意了,您可能已经感染了职业倦怠症。职业倦怠症是一种由于过度和持续的压力导致的情绪、精神和生理的衰竭。当您感觉无法招架日常工作带来的压力或者枯燥,这种倦怠感便会油然而生。职业倦怠症会降低您的工作效率,令您活力锐减,渐渐地,您感觉自己好似无梦无痛无趣的“职场橡皮人”: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成了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职业倦怠症的消极影响会像病毒一样弥漫,甚至还会殃及您的家庭生活和社交生活。这种病毒还会渗入到您的身体中,令您健康受损。最终使您沦为打酱油的局外人,相继经历职业枯竭、才智枯竭、动力枯竭、价值枯竭,最终情感也枯竭的不幸遭遇。


  职业倦怠症≠工作压力大


  职业倦怠症并不等同于工作压力过大,虽然两者有非常相似的表现,但并不相同。总的来说,工作压力意味着“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您太多的体力和脑力。但职业倦怠则恰恰相反,它意味着“不足”,它会令您感觉空虚、缺乏积极性、对什么都毫不在意。患有职业倦怠症的人们往往看不到所处的境况有任何转机的希望。如果说工作压力太大就像被淹没在责任的洪水当中,那么职业倦怠则相当于一片干涸的池塘。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您能很容易判断自己最近是否工作压力过大,但却可能对职业倦怠毫无察觉。以下这个表格可以直观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


  职业倦怠症由何而来?


  职业倦怠症是一种情绪疾病,当您感觉无法招架日常工作带来的压力或者枯燥,这种倦怠感便会油然而生。多种原因都会导致职业倦怠,当然,工作本身是源头所在。如果您感觉自己的工作过于劳累枯燥或者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那么极有可能产生倦怠感。虽说怀才就像怀孕一样,日子久了自然会被看出来,但如果您的老板实在鲁钝无视,令您报效无门,岂能不倦怠?但这并不是导致工作倦怠的唯一原因,除此以外,您的生活方式、您的个性,甚至您在工作之余的爱好以及您的价值观、人生观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您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把握,或者对工作的期望值太高,或是很难获得别人对自己良好作为的赏识和肯定,要么上升空间有限,要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在日复一日间消磨了斗志,换来的只是挥之不去的空虚感。那么您的工作倦怠症的主要成因还是由于工作本身。


  如果您的工作时间太多,娱乐和社交又太少,习惯承载着很多人的期望做很多事,并且事事亲力亲为,不能保证足够的睡眠,也难有好胃口,甚至在孤单苦闷之时,也没有亲密的朋友和亲人可倾诉并获得支持。那么,您这种生活方式也是您的工作倦怠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不要忽略自己的性格在职业倦怠症中所起的作用。如果您有完美主义倾向,万事都力求最好,对自己和世界持悲观主义态度,常常容易失去希望;不相信他人,事事都要自己上阵,不愿授权他人分担工作;总是力争上游,永当优等生的话,那么您更容易因为自己的性格患上这种情绪疾病。


  职业倦怠症的预警信号


  职业倦怠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它不会在一夜之间爆发,但是如果您一直忽视那些预警信号,这种疾病就会潜伏在您的身上伺机爆发了。 职业倦怠的生理信号


  由于人们通常会把身体上的不适仅仅归结为一些疾病,因此,当人们感到疲倦时,会以为自己仅仅是感冒、上火或者是身体变差,而忽略了职业倦怠症的可能性。实际上,以下身体的症状很有可能是由职业倦怠症引起:


  1、常常感觉疲倦和衰竭


  2、频繁的头痛、背痛、肌肉痛


  3、免疫力低下,经常感觉身体不适


  4、饮食和睡眠习惯改变


  职业倦怠的情绪信号


  职业倦怠症是一种情绪疾病,看看您是否经常有下列心理感觉:


  1、失败感和自我怀疑感伴随


  2、丧失工作积极性


  3、感觉无助、困扰和挫败


  4、越来越愤世嫉俗和消极


  5、疏离人群,感到孤独


  6、成就感不足,幸福感下降  职业倦怠的行为信号


  行为是由人们的思想决定的,因此,当您身体和情绪长期处于倦怠状态,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将是消极的:


  1、不愿承担责任


  2、疏远人群


  3、行事拖沓,工作效率降低


  4、暴饮暴食或以烟酒解愁


  5、把挫折归咎在别人身上


  6、常迟到早退或者请假


  如果您发现自己在最近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有如上症状,那么,您就很有可能遭遇了职业倦怠症,您一定不可坐视不管,否则事情将会变得更糟。积极行动,马上采取措施进行调适,避免难以预料的全面崩溃。


  并非无药可救


  ———职业倦怠症的“药方”


  职业倦怠症并不是无药可救,一些简单的压力管理措施就可以帮您调整过来。但如果职业倦怠症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甚至导致您的情绪崩溃,治疗起来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不管是未雨绸缪,还是已然深陷其中急需外援,抑或准备主动出击以绝后患,以下方法也许会对您有所帮助。


  通常,对付职业倦怠症,要经过三个阶段,分别是:识别、调适与复原。


  发现自己患有职业倦怠症后,您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我身心调适。不要小看自己,其实您对压力的管理能力比自己所以为的强得多。以下的一些方法能帮您有效应对压力,避免产生职业倦怠。


  慢下来。您可以强迫自己慢下来,尽可能地削减自己的工作量和活动,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反思和修复。放慢节奏,轻松生活。说不。不要过度操劳,要对那些不该亲力亲为的事情大胆说“不”。不要犹豫,要知道,这能够使您将注意力集中在您真正想做的事上。


  每天“断电”一小会。每天至少有一小会时间,关掉您的电脑和手机,忘掉您那永远也收不完回不完的新邮件吧,给自己片刻的安宁,为下一步工作理清思绪。


  寻求支持。当您感到倦怠的时候,往往不想与人沟通,渐渐疏远同事。但是在难熬的日子里,家人和朋友此时正是您坚强的后盾。不妨向他们寻求帮助和支持吧,哪怕仅仅是倾诉也能让您的压力缓解一些。


  其实,击败职业倦怠症最好的办法是,停下您目前所做的工作,干点别的,参加一些和工作无关的活动。不管是跳槽还是转行。如果主要是由于工作本身导致的职业倦怠症的话,有可能意味着您选错了工作,入错了行。可能您根本就不喜欢也不擅长从事目前所做的工作,也许还有更适合发挥您的潜能和特长的地方,与其将就凑合,不如换一条路走走。


  如果做到了这一切,相信您已经开始走出职业倦怠症的阴霾,您的治疗过程也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那就是复原。


  职业倦怠症会令您失去很多东西,您也许尚未察觉。来看下您可能失去的东西吧:失去最初的职业梦想;失去健康和活力;失去趣味以及群体归属感;失去被尊重、自我价值以及掌控力;失去工作和生活的终极动力———欢乐、意义和目标……


  这些失去的东西本身也是造成您职业倦怠症的原因。因此,直面损失,并积极地重新激发潜藏在内心的创造力,尝试一些新东西,或者开始一项有意思的项目,或者培养一个新的爱好。创造力不仅是解除职业倦怠的一剂良药,也是帮您迎来一段更加辉煌的职业发展期的关键所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重新思考一下您最在意什么。倦怠感意味着您所在意的东西未能如您所愿。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您的希望、您的目标、您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您忽视了真正对您重要的东西了吗?工作倦怠也是一个机会,让您明白您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且着手去做。

 

  热点关注:职业倦怠成职场流行病 初入职者等四类人最易得


  记者 刘一平 通讯员 邵春晓


  “企业睡人”让企业也倦怠


  深圳特区报10月11日报道 根据两年前的“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在以100万上班族为对象的网络调查中,61%的上班族感到压力较大,近2/3的人对工作越来越没有兴趣,并对工作的意义持怀疑态度。调查结果基本与2004年调查持平。


  刘铁榜指出,职业倦怠状态下,员工出现“三低三高”的特点,即低凝聚力、低出勤率、低增长率,高紧张度、高事故率、高离职率。“当一个企业或机构很多人出现职业倦怠,这个组织就倦怠了。”


  跳槽未必能解决问题


  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在职人士因为职业倦怠而选择跳槽,尤其在新入职者中较为多见,也许是跳槽成了习惯,一看到升职或加薪无望或人际关系不佳,就选择跳槽,到另一家企业寻找机会、试试运气。于是有人5年间换了4个工作,有人换工作的频率为每半年、甚至更短。不过刘铁榜认为,跳槽不一定都能解决职业倦怠问题。


  “由于职业倦怠更主要的是企业或组织原因,因此当离职率比较高时,机构要反省自己,是否需要对员工的待遇、环境等做些改进。另一方面,有些离职确实会给自己制造一些新鲜感、找到新的机会,不过,对于有了倦怠感的员工来说,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跳槽就能找到工作的乐趣的。”刘铁榜进一步指出,如果因为人际关系疏离而跳槽,这是一种回避,反而会弱化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快速脱离不喜欢的环境表面上似乎会让人获益,但这是一种短暂的心理获益,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本来就是多样的,我们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以及与不同人交往的能力,如果因为人际因素没有解决好就跳槽,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另外,需要不断地换工作的人,他们特别喜欢新环境,在新环境里好像变了一个人,变得快乐、热情、富于感染力,因而特别引人注意,他们也喜欢沉醉在这种感觉中。当新鲜感过去,人们知道了他真实的能力,他也不再是被关注的中心,厌倦、沮丧、压抑、愤怒便会回到他的心里,于是很自然地谋划新的跳槽。”因此有些人在一生中不断地经历着职业倦怠。


  加强心理建设很重要


  职业倦怠已成为职场流行病,由此引发的心理与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刘铁榜认为,职业倦怠并非不可克服,加强心理建设、努力适应环境,心灵的能量能很快得以恢复。他表示,如果已经为职业倦怠所困,想要改变现状,有两条出路:一是寻找新工作、重新再来,二是改变自己、适应岗位。“不过,即便是跳槽了,如果不在心理建设上多下工夫,你会发现到了哪里都是一样的,因此还会经历倦怠也许很快又要重新找工作,因此勇于改变自己、积极适应环境,显得更为重要。”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有关,不过,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渊博、地位有多崇高,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刘铁榜指出,压力究竟是好是坏,取决于个体态度及应对方法。我们要对职业倦怠有明确的认识,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能说明个人能力差,而是人人都可能体验到的正常的心理现象,不必过于自责,不妨将对压力的消极回避化为积极运用,要相信压力同时也是成功的特效药。“感受到压力时,要寻求社会支持,可以与亲友或同事一起讨论目前的情况,既可以有效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也可以通过交流获得启发。”他提醒职场人士同时还要坚持终身学习,经常充实自己,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并且在忙碌中不忘给心灵留点空间,多与家人呆在一起,或给自己休假、做些运动。刘铁榜认为,灵活的身体、快乐的心灵、良好的亲友关系,都是对抗职业倦怠的良药。


  四类人群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刘铁榜指出,任何职业人士都可能发生职业倦怠,但相对而言,女性、初入职者以及普通员工等四类人群更易于发生。


  1、女性 调查发现,四成多的职业女性出现了职业倦怠,而男性只有三成七。刘铁榜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在于:她们比男性承受更多的职场歧视、面临着职业与家庭之间的角色冲突、外控不足、而且情感容易过度卷入。


  2、初入职者 “职业倦怠”并不只是资深职场人的消极情绪,有数据显示,近50%的工作倦怠者就业未满4年。“刚刚参加工作的被调查者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6%。尤其是第1年比例最高。工作1年、2年、3年、4年的被调查者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依次为:44%、40%、40%、43%。一直到了5年之后,才出现了明显的降低。”


  刘铁榜分析了新入职者易于倦怠的可能原因:首先,他们期望高、压力大、负荷重、工作时间长;其次,他们的岗位偏重技术水平,情感需求易被忽略;第三,物质及精神回报少、在组织中相对被忽略;第四,生活空间较小,人际交往经验不足。


  为什么会出现5年以后职业倦怠比例降低这种情况呢?是否因为工作不到5年的人,更愿意表现他们对现实工作的不满,而工作5年之后开始“麻木”,不再关心工作上的“得与失”?刘铁榜说,这种推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有趣的是,工作16年以上的职业人士,职业倦怠程度最低,仅为三成。


  3、普通员工 “普通员工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8%。接下来依次为高级专业人员(39%)、中级专业人员(33%)、中层管理人员(33%),高层管理者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最低,仅为26.07%。”


  刘铁榜认为,普通员工更容易倦怠的可能原因包括:低薪酬、低自控、高自尊等。越是约束很紧就越容易倦怠。


  4、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职人士 从组织性质上,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职人士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