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评论:一县一大学与土法炼钢铁有多大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51:03
评论:一县一大学与土法炼钢铁有多大区别
日前,广东省“两会”先后闭幕,一直关注着“两会”的教育界知名人士、白云区政协委员信力建在接受采访时称,应允许县自办大学,中国有2200多个县,如果每个县有一间大学,至少可以增加2000多间大学,这时中国就真正把教育搞上去了。(1月27日《新快报》)
这样的建议,让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过去大炼钢铁时期村村都有土窑炉。毋庸讳言,如果2200多个县真的县县都有大学,且不说存在着教育资源浪费问题,恐怕那种大学的质量和土法炼钢的质量不会有太大区别。如此迅速而成批地办大学,那么大学退化为中学乃至小学恐怕也并非杞人忧天。
一县一大学,仿佛还是封闭社会下的教育自给自足,这样狭窄封闭的大学能成长吗?倒让人感觉颇有点大学快餐化的意味。若每个家庭自办大学面对自己的子女,从“理论”上而言,教育恐怕更容易普及,但这样的理论终究是和现实格格不入的。
2200多个县,这里面有多少贫困县?有些县连中学都办不下去,还能办大学?这样的建议几乎没有现实性可言,如果一旦推行,恐怕各种集资摊派都将来了,而且打的旗号自然是“教育利国利民”、“我县办大学是我县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之类,可最后,这样的做法将很可能是一场不顾及科学的教育“蛮干”。
当然,信力建的建议也并非毫无闪光之处,比如他说的“在县里上大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多教他们一点实用知识嘛,如何耕田、做手工、环保等等。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学习,桂林、西安学旅游、内蒙古学‘羊毛’,山西学采矿,然后就地就业。”这实际上说的是职业学校,或者是农村夜校、培训班,对于这些农村职业培训机构,我觉得确实应该普及,但不能把这些夜校夸张地定性为大学。
其实,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问题并不在于大学数量少,而在于我们大学的模式少。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学数量远远不如现在,但那个时候的大学却办得有声有色,培养了不少大师,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办学模式多样化,恐怕也是原因之一。那时候的大学,既有国立大学,又有私立大学、机构办大学等,它们之间形成了良性的竞争。这种多模式化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地发挥民间的资本力量。而现在,我国对私人办大学还有诸多限制。因此,要把中国教育搞上去,最终还是应寄希望于放开教育市场,在严把教育质量关的前提下,鼓励私人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