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色”到“绿色”的嬗变--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复兴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05:39:12
  从“黑色”到“绿色”的嬗变--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复兴之路

  从“地下”走到“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作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宁夏石嘴山市迎难而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高,内涵品位和外部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初步建成了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粉墙黛瓦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复兴之路。

  以环境“有形”来扩张产业“无形”

  与全国其它资源型城市不同的是,石嘴山市的转型首先是从生态转型开始的。

  这是一座典型的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资源依托型城市。经过几十年建设,基本形成了以煤炭、冶金、化工等为主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前后为国家贡献了200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然而,跨入新世纪,由于资源日益枯竭,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一位摄影记者曾经在当地拍摄了这样一组画面:城区周围散布着垃圾成堆、杂草丛生的臭水湖;三座煤矸山和粉煤灰组成的“三座大山”与一根根喷着黑烟的烟囱交相映照……

  这组照片曾一度是这座煤城的写照。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石嘴山长期饱受经济粗放和环境污染困扰,曾被列入全国重点城市污染“黑榜”。转型——成为摆在石嘴山决策者们面前的一个沉甸甸的课题。

  然而,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于这个万元GDP能耗高于国家平均水平数倍,且就业压力沉重的工矿城市来说,转型升级的压力比别人更大。

  2002年,时任市委书记的杨春光提出,转型越早,对于石嘴山的未来越有利,我们已没有太多的时间举棋不定;我们要以环境的“有形”来扩张产业的“无形”,通过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新型工业,从困境中突围!

  由此,“蓝天碧水、产业对接、民生工程”成为这座城市转型的主旋律。几届领导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逐步走出了一条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近日,新华社一位记者拍摄的几组照片诠释了这座城市的巨变:市区内到处怪石争奇、花草斗艳;四通八达平坦宽敞的道路两侧绿树成荫,街道如水洗过般清洁;成片的湖面波光粼粼,群鸟翱翔……一个显山、露水、透绿、通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园林工业城市景象伴着一股新风扑面而来。

  为了绘就这一幅幅新画面,石嘴山人付出了巨大努力:关停了118家产能落后企业,拆除了483台燃煤锅炉,拔掉了1000多根烟囱,治理了800多个污染项目,培育了50多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先后拒绝了115亿元的“两高”工业项目……

  多年来,当地干部每年都要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去义务种树、平整湖泊,目前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上升至34.5%;96平方公里的湖泊、湿地得到了抢救性恢复,星海湖,这个昔日的污水塘变成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通过构筑生态防护屏障,用森林环抱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山水园林城市、塞上湖泊水乡”如今已成为石嘴山市的新名片。

  “与周边城市相比,我们的优势和竞争力不是资源而是生态,前者是不可持续的,而后者绝对是可持续的;生态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制造投资洼地,带动产业转型,而产业转型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市长张作理向我们谈论着生态、产业、民生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市委书记李文章则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对城市发展路径、层次和发展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城市形象有了竞争力,经济增长质量和招商引资也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近年来,石嘴山市引进的115个重点项目中,以电子科技、装备制造、光伏产业、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项目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传统资源型产业项目。

  由“地下”走到“地上”,以不可持续资源换可持续产业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一个中等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市委书记李文章的回答是:“全国有亮点,西部有位置,宁夏敢争先”。市长张作理则进一步具体化:“以不可持续资源换可持续产业!”

  一道道难题横亘在“矿衰求变”的石嘴山人面前:煤炭资源可采周期不足20年,涉煤产业比重高达90%;在涉煤产业衰退和关闭高耗能企业的过程中,7万多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有3万多名煤炭职工下岗或转岗,涉及职工及家属10万多人……

  一方面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节能减排、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又比别人更大。“这好比行车途中,荆棘和陷阱越来越多,这时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躲过眼前的陷阱,而是该换一条什么样的路走。”张作理说。

  石嘴山的转型之路是“新旧并举”。一方面,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绿色转型”;另一方面,根据国家产业布局,结合自身优势精心选择一批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走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路。

  在周边城市高载能工业异军突起的背景下,石嘴山市毅然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以新型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先导,加大对电石、双氰胺、金属镁、活性碳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使一大批传统产业焕发了新活力。目前,石嘴山成为世界煤基活性炭市场的主要产地,石灰氮、双氰胺产量居亚洲首位,并建成了全国首个电石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

  转型的关键是要寻找到新的发展动力。石嘴山市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经济转型的接续替代产业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攻方向,发展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竞争力的产业上,产业转型脉络日渐清晰——以风电、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打造西部新能源产业基地;以钽铌铍等稀有金属、镁及镁合金、多晶硅、碳基材料为主,打造西部新材料产业基地;以特钢、煤机制造等为主,打造西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形成了一批较强竞争力的新型产业集群。

  当地硅资源品位及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年日照总时数仅次于青藏高原。立足于这个优势,石嘴山市把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结构由单一资源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的抓手,使得这一产业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和应用一条完整的闭合产业链。随着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期1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石嘴山光伏产业在未来几年内,将形成400亿产值规模,走出一条低碳、清洁、高效的发展道路

  通过转型,石嘴山非煤产业已逐步取代涉煤产业成为石嘴山经济发展的重心,形成了稀有金属钽铌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链、煤机制造产业链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这些产业在全市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7%,一些主导产品在国内乃至世界同行业中占有较大份额。其中,煤机制造业在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钽铌产业一跃成为世界“两强”,成为全球同领域的领跑者。同时,陆路口岸经济、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也方兴未艾,一条更加合理的梯次产业链正在石嘴山城乡遍地开花。

  “我们会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吸取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教训与经验,在新项目的建设上会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有所作为。”李文章说。

  打造民生引擎 培育持久动力

  经过8年转型,石嘴山市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5366美元,城市化率突破60%。如何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解决看病难、就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民生难题,为转型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面临着新的挑战,市委书记李文章认为,不补上民生“短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产生持久的动力,经济转型也无从谈起。因此,打造民生引擎不仅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新的起点。

  转型期间,石嘴山市通过改造提升劳动密集型企业,每年为群众提供3万个就业岗位,一批批高新技术企业上马更是为群众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仅近5年就累计新增就业10万人,有6万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围绕民生,石嘴山市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率先”: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试点;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障试点。在宁夏,率先推行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率先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率先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和农村低保制度;率先实施了下岗及转岗职工创业小额贷款制度;率先筹资10亿元建成了一批经济适用房,让7万多名采煤沉陷区群众告别棚户区迁入新居。

  此外,他们每年拿出4亿元投入职业教育,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确保其稳定就业;把2万多名矿区遗留下来的家属工、集体工、农场工等“编外工”纳入到养老、医疗保险的范畴中,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009年,石嘴山市又在宁夏率先吹响了加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集结号,把推进城市化建设作为最大的惠民工程,描绘出一张更加清晰的“民生路线图”——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一体化、医疗保险一体化。涉及户籍、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公共设施、社会事业等许多以前城里人才能享受的“专利”延伸到农村。

  更让人们充满期待的是,近一段时期,石嘴山市一系列涉及民生重点领域的举措正在陆续登台,到2017年,石嘴山市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以上,实现城乡生活条件基本实现同质化,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

  今年5月,宁夏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宁夏百姓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石嘴山人幸福指数名列全自治区第一。市长张作理说:“多搞民生工程,既可以惠及百姓,也可以促进发展,众多民生难题的破解是一篇大文章,但随着发展的成果让更多的百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从中得到不竭的动力。”
 
 
    来源:新华网宁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