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母爱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4:06:27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犹如四季,在春季诞生,享受春的细腻;在夏季成长,沐浴夏的淋漓;在秋季成熟,体味秋的洒脱;在冬季完美,蕴藏冬的永恒。普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有相似的行为,那就是——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无限的爱,对孩子的未来作了美好的憧憬。母爱是本能,而科学的母爱是给孩子健康的思想,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的理智的母爱。

理智的母爱能从理智上控制,支配自己的感情,办事总是从孩子的发展与前途着想,理智的母爱虽然看起来与溺爱孩子反差很大,但她是更科学,更真挚的爱。没有哪一位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对孩子完全能够自理的事情也统统大包大揽,这是溺爱,是母爱的泛滥;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对孩子过于苛刻、过于严厉,动不动就用棍棒,拳头等武力压制孩子,则是一种无能的、自私的爱。溺爱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动手能力差而且遇事应变能力也差;无能、自私的爱是对孩子是一种压迫,让孩子产生痛苦感,而且过份的压迫会事与愿违,效果更差。

在教育孩子方面,母亲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教育”就开始了。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什么是教育?我相信一切教育都是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思,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各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母亲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接触最早的人,也是伴随孩子成长的最直接的人,所以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事实上,每一个母亲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母爱的表现形式之一。一个孩子在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儿童期是人类一生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年龄越小,教育的作用就越重要。因为开端决定着发展的方式和最终结果。”不同的母亲,表达母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母爱,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所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母爱”之所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因为它既简单又复杂。对于孩子,每一个母亲的愿望无非是盼孩子成人和成才,而对孩子却不求回报。这是最普遍的母亲心理,也是母爱的伟大之处。然而,母亲们盼望过,付出过。她们也许曾为孩子取得成绩而欢欣鼓舞,也曾为孩子的失败而惩罚孩子。但相当一部分母亲的简单而善良的愿望最终却被失望所代替。于是,她们不解,她们委屈,她们伤心。“怎样爱孩子才能使孩子成功”成了母亲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也许,爱孩子的方式很多,正确的方式也数不胜数,但有一个问题被一些母亲忽视了,即用平常心助孩子成功更自然、更有效。平常心也是一种爱,而且是科学母爱的基石。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正视和尊重孩子的天性就是最大的平常心。由于对这一点认识不足,为了孩子学业的成功,许多母亲较为通行的做法是送孩子进学前班,学习文化知识,让孩子提前进入学校学习的状态。其实,这样做的价值远不及让孩子做游戏。这是因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由内心的需要和冲动而来的内部表现。游戏是人在这一阶段最纯洁的最神圣的活动。同时,它是人的整个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所以,游戏给人快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与整个世界的安宁。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游戏不仅仅是孩子的需要,而且还蕴藏着很多教育因素。最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教育孩子,这是顺应了孩子的天性,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童年的欢乐,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相比之下,过早地让孩子告别游戏而进入正规意义上的学习,不仅使孩子丧失了许多快乐,还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为了孩子早日学有所成,许多母亲过早地进入了“送孩子上学风雨无阻”的状态,守孩子做作业日复一日。然而,许多进过学前班的孩子进入小学学习后,学习效果却大大低于母亲的期望值。为什么?答案很简单:母亲没有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成长,而以一种不平的心态拔苗助长。其实,学龄前的孩子受制于其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倾向,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这是因为,让学龄前的孩子过早地进入正规的学习状态,超越了孩子脑神经发育水平,也违背了孩子的天然心态。学龄前,是孩子脑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让孩子在对周围世界浓厚的兴趣中自由创造十分重要。孩子此期的兴趣来自于他人的交往(尤其是与同龄人的交往),来自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来自于孩子的发现。在交往、观察与发现的过程中,孩子的脑神经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正是孩子后继发展的物质基础。让孩子过早地被动接受知识,对孩子的脑神经发育是一种抑制。不幸的是,许多家长满足于孩子在机械记忆中得到的知识,对训练孩子机械记忆抱有很大兴趣,如:教刚会说话的孩子背唐诗宋词、背英语单词……。孩子在毫不理解的状态下死记硬背,很快也就忘却了。事实证明,孩子在学龄前死记硬背的知识对孩子的后继学习并不起积极作用。相反,脑科学研究表明,大量的机械记忆会损害孩子的脑神经正常发育。更糟的是,过早的机械记忆由于其枯燥无味,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对孩子将来学习的伤害是致命的。母亲盼孩子成功无可厚非,这是一种深沉的母爱。但如果违反孩子的天性和发展水平,什么形式的“母爱”都是不科学的。

每一个母亲都要重视的是为孩子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母亲们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成功既与智力因素有关,又与非智力因素有关,而后者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大大超过智力因素。所以,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家长应特别关注的不应是孩子书本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大量积累,而应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所谓“非智力因素”,是针对智力因素而言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气质与性格、动机与兴趣、情绪与情感、意志与习惯等心理品质。学生的学习不仅依赖智力因素,而且也依赖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研究证明,智力超常与智力低下的学生为数不多,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都属于中等。而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大都属于个性范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造成学生之间学习成绩差异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人懂得“三岁看老”的道理,说明学龄前所养成的心理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发展。

可见,学龄前家常应特别关心的不应该是让孩子学习书本知识,而应关心孩子心理品质的养成。由于许多家长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再加上不切实际的从众心理,“送孩子进学前班学习知识”成为许多家长的行为。殊不知,这种做法是孩子在求学问题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的事实表明,参加过学前班学习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成绩领先者寥寥无几,甚至许多进过学前班的孩子,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个中原因使许多家长和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原因很简单:学前班所学的很多知识与小学一年级的知识重合,而一年级学习的内容极其简单,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学一遍足矣。这就使得进过学前班的孩子一方面不专心听课,一方面感到小学学习很无聊。更糟的是,孩子在学习已知知识的过程中所养成的不专心听讲的坏习惯对孩子的后继学习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待到学习新知识时,孩子的整个学习习惯已经不适应进一步学习了。对孩子学习来说,一旦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丧失,则学习的效果和前景就不容乐观了。

对孩子学习来说,意志与性格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这是因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孩子学习效果不好或学习半途而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智商低下,而是孩子意志薄弱以及性格不够健康。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绕道行,或知难而退,甚至自暴自弃,表现出意志的薄弱。有的孩子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与别人在学习方面的差距,领先于别人时,或飘飘然不思进步,或担心成绩波动而心理压力倍增。落后于别人时,或找客观原因而愤愤不平,或妒忌别人而痛苦不堪。以上性格特征是学习之大敌,无数的教育实践所证明,在以极端行为对待学习问题的在校学生中,意志薄弱和性格不健全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极大关注。意志与性格是在周围环境和孩子的经验中慢慢形成的,这个过程几乎是自然的,是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孩子能否在学龄前基本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性格,决定着孩子能否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也决定着孩子将来能否适应社会竞争。如何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意志与性格?这是家长必须考虑的问题,家长在这方面要做有心人。孩子的意志集中表现在孩子做事的恒心和毅力上,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要求和鼓励孩子做事有始有终,不可遇到困难就却步。当孩子在做事或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鼓励其想办法。在孩子确实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而不是代替孩子。在培养孩子做事的恒心和毅力时,家长应具有一颗平常心——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不是把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强加给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许多家长在抱怨孩子做事没有恒心和毅力的时候,忽视了孩子所做之事是家长代替孩子做出的选择,而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例如,家长强行要求孩子学钢琴、学书法、学画画、学舞蹈。母亲们应意识到,如果是孩子对所做之事真感兴趣,孩子在学习中就有望坚持,表现出恒心和毅力。如果孩子毫无兴趣,那么,有始无终是很自然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家长代替孩子选择,容易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更容易养成孩子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的坏习惯。更严重的是,家长在逼迫孩子做其不感兴趣的事情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受到重创,孩子的压抑与对家长的反感与日俱增,只是小孩子不敢对家长表达而已。

在孩子性格的培养上,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直、客观的态度,从小学会肯定别人的优点,认识自己的错误,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抱怨别人。“阳光心态”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狭隘的、阴暗的心态恰恰会使人走向失败。在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对学龄前孩子的潜移默化是日后的学校教育很难改变的。

如何爱孩子?每一个母亲都思考过。也许,不打骂孩子、照顾好孩子的生活、理解孩子等,是相当一部分母亲能想到的。但是,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这是一些母亲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无论对孩子的求知还是成人,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中国古代学者早就意识到,“习染”是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也是孩子成人与否的重要一环。“‘习’与‘染’是指学习时间与环境影响两方面说的。人生活在社会上,既不能没有社会实践,也不能脱离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因此,‘习’与‘染’就构成了人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关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古人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习染是一种使人不知不觉的渐进过程,但它所产生的效果却是非常牢固的,它会沉淀在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很难改变。孔子早就说过:“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就提示我们,就一个家庭来说,父母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这就意味着,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尤其是母亲应该舍弃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娱乐方式,诸如打麻将(尤其是赌博)、休息天丢开孩子外出游玩,无休止地泡电视等等。对一些母亲来说,这是一种牺牲。但母亲应认识到,这是一种深沉的母爱。由于女性生理的原因,母亲与孩子有一种男性无法替代的联系,这种联系注定了女性对孩子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非常大,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职责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母亲实现的。遗憾的是,一些母亲犯了一种错误: 教育孩子珍惜时间,自己却是蹉跎岁月的能手;告诫孩子努力学习,自己却整天泡在麻将桌上;要求孩子“负责任”,自己却常在假日抛开家庭和孩子去与伙伴尽情游玩;不许孩子撒谎,自己却对孩子极不坦诚。殊不知,麻将桌上赌博给孩子传达的不劳而获的信息,对孩子的发展将产生致命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会引发孩子一系列思考:既然可以通过打麻将挣钱,那么,刻苦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既然妈妈可以丢开家成天邀约伙伴游玩,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呢?妈妈从不看书看报,我为什么一定要看书呢?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受到的“习染”是那样的自然而然,自然到母亲和孩子都很难察觉。母亲们应意识到,“用良好的生活方式去感染孩子”是那样的平常,平常到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隐含在生活方式中的平常心,是母亲对孩子最深的爱,也是最自然的爱。这种爱“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回顾历史,有一个现象十分有趣,那就是母亲的影响对孩子的成功至关重要。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成为千古美谈,许多中外文豪的母亲具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许多音乐家的母亲本身就酷爱音乐。母亲的爱好及生活方式会对孩子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产生重大影响,这已为大量的事实所证明。在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氛围非常重要。宽松的环境容易使孩子快乐,使孩子善良,使孩子热爱父母,孩子“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有效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取决于父母的和睦,也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平等协商,不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困难的是,怎样处理好教导与尊重的关系、平等与必要限制的关系。尊重孩子不意味着放纵孩子,更不意味着放弃家长教育的职责。要处理好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对美与丑的基本认识、对正义和善良的追求。有了这个前提,父母和孩子才可能实现有效地、顺利的沟通。这种沟通不应是一种刻意的设计,而是父母的一种处于平常心的选择,即发自内心地关爱孩子,把其真正看作家庭的一员。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母亲们聚在一起,谈论得最多的当数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给予极大的关注是十分正常的。曾记得在一次家长会上,家长们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一家长主张不必为孩子的考试成绩比别的孩子少几分而耿耿于怀,只要孩子在努力往前走,就应鼓励孩子、肯定孩子;仅凭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与别人悬殊几分而断定孩子不如别人是不正确的,因为试题有倾向性,孩子考试也有偶然性。此观点立刻遭到一位在场家长的反驳:“我教育孩子很严格,比别人低0.5分都应承认是差距”。这段对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另一段对话同样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这是一位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对话。女儿:“妈妈,同学很羡慕我,说我是最幸福的孩子”。母亲: “为什么?”女儿:“我考试失败时从不挨骂或挨打,爸爸妈妈总是安慰我,帮助我总结失败的原因。而一些同学考试后总是被父母批评,总要他们去追赶班上成绩好的同学,他们觉得活得很累,每次考试心就慌,遇到难题马上就联想到回家挨打,越慌越考不好,可是又不敢同父母讲。其实,他们也想考好,但是心慌使他们丢了很多分”。这段话使我的心一阵颤抖,求学阶段的孩子居然饱尝不被理解的痛苦以至于感到活得累,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母亲们应认识到,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宜将孩子永远置于“横向比较”的痛苦境地,而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差异,不要要求孩子去不停地追赶比其成绩好的孩子,更不应让孩子感到与别人悬殊0.5分都是差距,而是让孩子理解:成绩永远只说明过去,不说明将来,要不断超越自己。孩子求学,尽力即可,至于是能否追上别人,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是以家长和孩子的意志为转移的。孩子的路还长,达到同一个目标的路有各种走法,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比关注其学习的结果更重要。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努力超越以往的自己,其达到一定目标是水到渠成的事。作为母亲,把孩子置于横向比较的境地是极不明智的。这是因为,“山外青山楼外楼”,横向比较是永无止境的,当孩子在前进的路上发现自己无论多么努力都赶不上别人,而且母亲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优秀时,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会减退,这对孩子的成功是致命的伤害。要孩子不断超越自己,最重要的不是加大孩子的心理压力,而是努力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孩子求学的过程中,营造一个平和宽松的环境比逼孩子为了0.5分而耿耿于怀更有意义。这需要母亲的明智,更需要母亲具有一颗平常心:不因为孩子考试成绩好而奖励孩子,也从不因孩子考试失利而气急败坏,用自己的平常心去塑造孩子的平常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觉到考试成绩好或不好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这对其一生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这是因为,考试成绩波动是正常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在一切考试中永不失利,只要认真总结、思考,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很优秀。上进心和好胜心理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考试失利,孩子心里一定很难过。父母要做的,不是加重孩子的失败感,而是消解孩子的失败感,设法让孩子找回自信。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学习成功至关重要,打骂考试失利的孩子,除了毁掉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外,其他意义很廖廖。相反,母亲的平常心所产生的对孩子考试失利的理解与宽容,是孩子一生永存心底的美好记忆,是世界上最纯洁、最科学的母爱。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母亲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母亲要顺应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尊重孩子,以平常心教育和影响孩子。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尤其要注意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性格。袁振国博士说过“好的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育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⑥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母爱不是一种技巧,而是母亲与孩子生命的对话。这需要母亲的理智和仁慈,更需要母亲用思想和心灵去关爱孩子,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母亲的“平常心”。源于平常心的科学母爱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伟大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