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颠覆了过去三十年的国策框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6:16:36

对五中全会,博览研究团队的结论是:以十七届五中全会为界,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正式进入了新的、颠覆过去三十年基本框架的历史时期。五中全会所提出的诸多理论创新,将成为未来制定中国国策的新基石,其影响可能远超十二五。

    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信号值得注意:

    一,“发展是硬道理”这面改革大旗发生了“质变”,“科学发展”将替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其“完整”内核。

    “经济增长”和“结构平衡”的关系,将从此前的“八二”向“二八”转变,当前则可能处在“五五”向“四六”迈进的过程中。

    旗帜的改变影响的决不仅止于经济政策,而是会引起配套的外交、军事和社会管理政策的变化。

    第二大看点是,大幅增加了对国际格局的考量,中国外交进入到谋求权力而非权利的时代。与“十一五”相比,中国对外政策基调有了几乎是“颠覆性”的革新。

    中国的外交政策已从区域目标向全球目标提升,对外政策将表现得更具进取性,从“被管理”进入到了谋求国际管理权的阶段。中国宣布要进入全球管理的核心阶层。

    这至少说明了三点:

    一,“韬光养晦”的外交基石正式被挪开,中国将从“区域强国、全球大国”,开始迈向“区域领导、全球强国”的目标;

    二,中国从“应对危机”进入到战略布局“后危机时代”:从谋求利益到谋求规则,从争取旧框架下的权利,到争取新框架下的权力;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从“被管理”到“管理”。

    三,治理国际就意味着要照顾国际利益,考虑大多数国家的诉求。

    上述取向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概率。同时,也放出了未来五年内,人民币将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信号。

    第三大看点是:本次会议对未来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也给出了与过去近二十年截然不同的基调。增加了“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

    从“区域强国”向“全球强国”的转变,意味着中国军队的全球活动能力需要大幅提升,军队资产扩张速度要跟得上经济权力扩张的步伐。海军和空军还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资源。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十七届五中全会构筑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全新理论框架,其对中国内外国策的影响,将超越十二五,指向更久远的历史。这确实可称得上是有价值的政治遗产。

    中国经济发展史正在掀开全新的一页。

新兴产业已“点火”》:从2009年底中央提出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近一年的酝酿期内,有关新兴产业的各类“非正式版本”不下十种。此间国务院正式发布的七大领域以及相关细分产业方向,应是对此前市场各方揣测的一次肃清,更是一次新兴产业发展的“点火”仪式。中国提出战略新兴产业的总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于2015年达到8%,2020年达到15%,对于这些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的新产业而言,其上涨空间已经进一步确认并打开,而市场的乐观预期也会由此更为强化。

    决策层对新兴产业细化方向的厘定,蕴含着怎样的看点?在博览研究员看来:1,节能环保位列新兴产业之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能耗压力和环境约束迫使决策层必须凸显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产业信息化,尤其是工业信息化将是大势所趋。3,粮食安全不仅来自于国际农产品的国家博弈,更有赖于对种业的掌控。4,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侧重于“天空”(航空航天产业)和“海洋”(海洋资源开发)。5,核电>太阳能>风电>生物能,这样的排序是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和现状的。6,新材料是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赖以支撑的必需品。7,短期来看,电池上游的资源性企业将会最先受益;长远来看,掌握核心研发技术的电池类公司将诞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