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通胀秘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0 19:32:35
|纪实摘要| 香港反通胀秘笈
家住香港新界北粉岭的麦先生,正在考虑调整一项家庭常规“奢侈”活动——下馆子。
麦先生在自家附近的小区内当保安,月入不到四千港元。他有两个孩子,以前每周他会带着孩子上一次馆子,一次花去两百多港元。但从去年8月到现在,馆子已经换了四次菜牌,同样的一餐饭,现在需要三百多港元了。
这样的感受不仅麦先生有,香港许多人都有。香港城市大学和中文大学的学生常在沙田市中心租房子,去年七八月份,两室一厅的月租六千港元左右,去年11月份就上升到了八千港元左右,现在更是一路攀升。
这样的物价上涨让香港人变得更“脆弱”,最典型的事例就是2008年初的“面粉风波”。为了保证内地食品的供应,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调整了2008年内地出口的原粮及其制成品出口关税。一开始,香港人以为这个规定也适用于香港市场,导致香港市场上的面粉价格快速上涨。当天买了面粉的人暗自得意,没买到的人就产生了下次抢购的念头。这时候,香港的面包店也趁机加价。香港人最爱吃的菠萝包也从原来的2港元提价到2.5港元。相关统计表明,面包店的加价达到两成。这样的变动对生活上兼具中西风格的香港人来说,实在是难熬。
记者从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获得的资料表明,2007年12月20日公布的11月份消费物价指数,比10月上涨的幅度更大。该月整体消费物价与上年同期比较上升3.4%,而10月份是3.2%。各类消费项目中,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大。牛肉上升35.2%,罐装肉类上升31.1%,蛋类上升30.7%,猪肉上升27.8%,咸水鱼上升19.5%。而10月的数据分别是:31.3%、29.3%、30.6%、28.3%。
在去年9月的一次记者吹风会上,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分析了香港物价上涨的原因——人民币升值会产生物价上涨累加效应。香港人以港币来购买商品,而内地的供货是以人民币来标价,因此,即使内地输入的商品价格维持不变,香港人花同样的钱只能买到更少的内地货。人民币对港币升值导致相应的商品价格上升。2007年上半年,内地输往香港的食品价格上涨了7.6%,而人民币相对港币升值5%左右,香港的物价理论上可以上涨13%。还好,香港大体上只有四分之一的物品是由内地输入。
这应该算是香港特区政府应对进口地通货膨胀抬头的举措之一,经验就是进口的产品来源地要多元化。这是香港特区政府打出的第一张牌。
第二张牌就是政府让利。2008年1月16日,香港的立法会专门讨论了议员们提交的“应付通胀”议案。议案中的大部分内容要求政府让利。一是,以每户每季5000港元为上限,免去下个财政年度全年房屋业主应该付的所有税项;二是,免去一到两个月公屋租金;三是,上调老年人津贴金额;四是,冻结所有可能影响民生的政府收费;五是,向偏远贫困地区的在职人士提供交通津贴。
记者从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获得的新闻通稿是,政府已经在考虑这些议题,计划首先调低个人所得税额,使之回到2002年至2003年财年的水平,同时将提高子女免税额度。其次,对于房屋业主有关的税项中,政府计划免去两个季度的部分税款。再次,对老年人津贴受助人多发放一个月福利。该通稿还显示,特区政府从2007年开始减免部分廉租房租金和给低收入阶层提供幼儿园学券,业已为对抗通胀提供了基础。
事实上,政府让利的高招,是用职业培训来加强弱势阶层抵抗通货膨胀的能力。在曾俊华看来,通货膨胀不仅减少技术含量低下工人的实际收入,最严重的是打击了他们的士气。士气低下会给事业和家庭带来两方面的影响。因此,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政府加强他们的再培训、再教育,让他们可以应对未来更严峻的挑战。
香港特区政府的第三张牌,是加强公用事业的价格管制。用“加强”这个词事实上在香港可能引发一些质疑,因为香港奉行的是“小政府大市场”的做法。但是当前确实是在加强。要求垄断的公用事业机构多返利于民与股东的利益有冲突,而政府则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这也是当前香港最难处理的议题。
最后一张牌事实上不是政府来打,而是由民间组织,如消费者委员会做出,主要针对商人的不法抬价行为。就举面粉的例子,事实上,内地有关方面后来澄清,供港面粉的关税并没有调整,关税调整新政主要针对内地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产品,并不包括港澳台等地。但是,现在大多数的面包店并没有把价格回调。因此,香港的消费者组织指责了这种行为。
正是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双重影响下,香港物价总水平相对来说还算控制在一个较为健康的波动区间。这也是让麦先生和更多的香港人不至于陷入更深担忧的重要原因。(王宝梅摘自1月21日《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