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对歌婚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0:28:47

 

  德昂族的婚俗,可以说是一种歌声中的婚俗,也可以说是一种夜间的婚俗。因为德昂族的婚俗中,从恋爱开始到婚礼结束都有歌,而且大多数是在夜间“串姑娘”、谈恋爱,婚礼的许多仪式也在夜间完成。

  德昂族男女青年恋爱自由,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双方愿意,贫富可以联姻。男青年到十四五岁开始串姑娘。每当夜幕降临,小伙子就携带葫芦笙或竹笛,到姑娘家竹楼下,轻吹葫芦笙或低声吟唱《试探歌》:“起来!起来!美丽俊俏的小姑娘,请你不要怕,我是个丑陋的小伙子,今晚和你唱一曲。起来!起来!聪明伶俐的小姑娘,请你不要怕,我是个贫穷的乞丐,今晚为你奏一曲。……”

  姑娘听到后,如果愿意,就起床、烧火、扫地、为小伙子开门,把小伙子让进屋。姑娘让小伙子坐稳后,当小伙子为姑娘打开槟榔包,把槟榔递给姑娘时,小伙子劝说姑娘时唱起了《槟榔调》:“来!来!来!请你嚼嚼一小口我的槟榔,酸不酸也要挣扎嚼一口,如果是‘苦’着你的牙齿,我俩一起到河边去洗牙齿。”

  姑娘为表达对小伙子的深情,接着唱道:“你的草烟很好嚼,如果我能嚼到一小口,身上疾病都会全好。你的芦子很香,使我痛苦的心扉像枯萎的花朵重新开放。”

  姑娘嚼了小伙子的槟榔后,又拿出自己的槟榔递给小伙子,小伙子接过槟榔后唱道:“阿妹的槟榔真香,嚼一小口后我的百病都没有了,我的身体就会从此好起来。阿妹的槟榔真红,能嚼一小口使我感到很幸福。……”一直这样的对唱下去,男女双方各自临时发挥。

  男女对歌到鸡叫时,唱《鸡叫调》,男唱:“我俩调子尚未唱完,背时公鸡就叫了。我俩的话尚未说完,背时的公鸡就叫了。依我穷人的想法,拿马子杀掉公鸡,拿酸笋子炒鸡肉吃。”女唱:“这只瞎公鸡,见我是个老姑娘,才分离我俩。若是阿哥有心,就把公鸡杀掉。”男唱:“老公鸡叫三遍,若我不离开,大家就会说我‘楞’。老公鸡叫三遍,若我不回去,老人会骂我疯。”

  快分离时,又唱《分离调》,男唱:“你这口井水好好的在,明年我还要来喝,你这口井不要急,明年我还来竹楼吹芦笙。如果姑娘以身相许,便明确回答。”女唱:“你不要忘记我,请你爸打一道铁腰箍,你阿妈做一道篾腰箍,送来给我,我们一起生活。……”

  小伙子还会约姑娘一块到山上干活,以加深感情,约时唱《把你等》:“今晚同来挖话根,哥妹越讲底越深。沙滩倒水水会漏,阿妹话儿称我心。太阳一出把霜化,阿妹话音绕我身。今晚阿妹情意深,竹筒舀水润我心;火塘来烤心头话,干柴烧了三大捆。今晚为啥这么短?烤热话头天就明!阿妹跟我去歇山,我在半路把你等。长青树叶采一片,摆在路口领你行。长青树下接着讲,树根上头挖话根。”

  当男女双方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小伙子要准备好一个新“挎包”,里面装上槟榔、茶叶和几块钱,赠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如果姑娘爱上小伙子,也不会马上就收下小伙子的新“挎包”,而是要委婉的拒绝,一直到小伙子递第二三次时才会收下。德昂人认为,草率的收下新“挎包”,对女孩来说,既显不出淑女的身分,又把婚姻处理得太草率。当姑娘默默收下“挎包”后,就表示愿意和小伙子结为终身伴侣。如果姑娘不喜欢时,她就会说,阿妹不佩背阿哥的新“挎包”,或者说阿妹不喜欢嚼阿哥送给的槟榔。即使是收下了小伙子的“挎包”,如果姑娘考虑成熟后,也可以在收下的第二天把“挎包”还给小伙子。小伙子就要重新选择送“挎包”的对象了。

  在喜庆的节日中,小伙子也有用篾篓选择对象的方式。比如,在泼水节这天,小伙子会将自己编织的篾篓送给姑娘,即使是几个小伙子同送给一个姑娘也没关系。到采花的时候观察是哪个姑娘背着自己送的篾箩,就说明姑娘愿意和哪个小伙子交朋友,小伙子就伺机与姑娘接触。有的到姑娘家串,求婚时,唱《求婚歌》,男唱: “这幢竹楼我从来没到过,楼上姑娘像鲜花一朵;这里的楼梯我第一次踩,漂亮的姑娘惹我喜爱。”姑娘回唱:“不嫌竹朽楼烂,阿哥就常来坐;不嫌叶枯花谢,阿哥就采这一朵。”

  双方建立感情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篓、挎包等生活用品,然后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只要姑娘同意,女方家长一般是不反对的,他们认为姑娘爱上别人了,不同意是不好的,至于未来女婿是不是称心如意,那是女儿命定的,父母无能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对,姑娘可自行到小伙子家去同居。

  如果是恋爱不成,被迫分手,就唱《分手调》:“我俩要想生活在一起,只有等到下一世。今生今世投错胎,相亲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我们今世不能在一起生活,只有等到下一世。在这人世间,做个人为什么这样难?”

  男女双方经过多次接触,感情越来越深,如果双方的家长也同意时,男方就要请村寨老人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日子,举行“吃茶”(镇康人把“喝”称为“吃”)定婚仪式。“吃茶”在女方家选一个吉日的晚上举行。男女双方都请寨子里的老人到女方家帮助商议定婚之事。同时,也议定结婚日子。

  老人们秉公正直地帮助男女双方说话,到鸡叫头遍时,各种条件都讲好了后,男家将事先准备好的茶叶一包,给女家煮好,由将要成家的小伙子和姑娘,双手捧着献给所有参加的老人,给每人喝上一大碗,表示对老人的谢意。随后通风报信的人立即赶到男方家把消息告诉全家。于是男方家就将预先准备好的酒、肉、菜、饭,挑到女方家,请老人们进餐。当老人们高高兴兴地举杯进酒,说上几句祝福的话后,“吃茶”仪式宣告结束。但真正“吃茶”是有讲究的。可在商定婚事前吃,也可以在商定婚事后吃,但参加商议婚事的人不能分几次喝下,要一口喝干,每人分到一碗或一杯后,就把这茶倒掉,不泡第二次,表示确定下来的婚姻大事吉祥顺利。“吃茶”时若是听到麂子叫,就认为不顺利。“吃茶”的当晚,也喝闲茶,喝闲茶没什么讲究。

  婚事议定后,双方分头准备几个月即举行婚礼,过去德昂族的婚礼有一天“法定”日,即腊月初八这天,现在改变了许多,除了腊月初八以外也举行婚礼了。

  婚礼通常要进行3天,准确地说,是第一天黄昏到第三天晚上,最热闹是在第三天。3天之内,全寨的男女老幼都分别到新郎、新娘家做客,各家无须生火做饭。

  头天下午到太阳快落山时,主人拿出香醇的米酒,用碗斟满酒后,一一敬给长辈们,然后双手作揖,请他们开杯畅饮,表示宴客仪式开始。晚饭后,新娘、新郎挎着盛有草烟、芦子、砂基、石灰盒的“挎包”,即“槟榔包”,分别把男女青年请到自己家的客房里,传烟给他们。接着大家唱《欢乐调》:“竹楼装扮得像座花房,乡亲围着温暖的火塘,人人绽开喜庆的笑脸。欢歌的翅膀在竹楼上飞翔。年迈的主人口中念祝词,朵朵鲜花抛向新郎新娘。祝福年轻的恋人像青树一样久长,祝福年轻的恋人像不谢的花儿四季飘香。” 主要叙述婚礼喜庆热闹的场面。

  姑娘、小伙子们都不会轻易将烟接过来,而是用优美的歌声向新郎、新娘询问他们结识的经过,以及今后的打算,直到获得满意的答复,才把烟接过来。

  姑娘出嫁的前夜,小伙子们穿上崭新的衣裤,头缠着淡黑色的包头,肩挎一个精制的“挎包”,三五成群的向新娘家走去。姑娘的好友,无论男的还是女的,看着长期相处的伙伴,就要出嫁离去,每个人的心里既欢乐,又难过。当青年男女聚集在火塘边时,原来早已在火塘边席地而坐的亲属,便自觉走进屋里去,其他的老人也自觉退出新娘家。

  男女青年在火塘边坐好以后,新娘的女友便递过槟榔袋给客人,同时,客人也将自己的槟榔袋递过去,互相尊重。当双方把槟榔袋里的东西放进各自嘴里后,便一边嚼槟榔,一边谈笑。男女青年祝贺新娘选上一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祝愿新娘到了夫家,要像糯米饭团一样,团结得好好的,处理好家庭关系,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于是唱《青春歌》:“长长的路程像一杆称,咋个把你们的心称了又称?长长的岁月像一根红线,咋个把你们的情拴了又拴?长长的流水像一面镜子,咋个把你们的言行照了又照?”

  新娘也彬彬有礼的回唱:“我虽然离开了你们,心仍和大家紧紧地贴在一起,愿你们在家好好劳动,尊老爱幼,把日子过得好好的。”

  第二天,新娘边哭边诉《哭婚歌》:固定的序言后就是哭别长老、爹妈、兄弟、姐妹,还有尾声。在这个过程中,长老对新娘寄予希望时唱道:“聪明伶俐的新娘哟,快背起你的嫁妆,快展开你的翅膀,迎着蓝天翱翔。愿你趁着星夜,勇敢采摘人生的情趣;愿你踏着晨曦,坚强寻找生活的真谛。”

  互相祝愿达到高潮时,小伙子们取出葫芦笙,吹起《伤心曲》。曲调委婉、优雅、哀伤动人。开始时,几个小伙子同时吹奏,吹到一定时候,就由一位吹得最好的小伙子独奏。这种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直至今天。

  晚上11点左右,新郎的男伙伴们,由歌手领着,前去迎接新娘。到了新娘家大门口,歌手用《迎亲调》唱道:“最香的山茶花,引来最勤快的蜜蜂;最漂亮的姑娘,引来最能干的小伙子。最香的山茶花,最漂亮的姑娘,就是新娘。最勤快的蜜蜂,最能干的小伙子,就是新郎。天生的一对鸳鸯,相配的一对孔雀,贴心的一对伴侣。像合意的琴弦,心跳在一个拍子上;像合音的芦笙,心连在一个调子上。两颗跳动在一起的心啊,像银子一样洁白,像芭蕉蕊一样纯净。” 尽情赞美新婚青年之间纯真的爱情。

  歌手唱时,其他小伙子伴唱。听到歌声,女媒人从背篮里取出盘子,摆上花和彩纸,按男女主人和男女宾客之分,逐一敬拜,挨个道别,直到敬完拜毕,才领着新娘离开竹楼。

  路上,歌队便把新娘围在中间,边走边唱《告别调》:“父老们啊,鲜花正向我们开放,孔雀已向我们展开翅膀。采走了鲜花,会增加你们的忧伤;带走了孔雀,会刺伤你们的心房。可是啊,你们抚养孔雀的心血,将在我们心中发光。……”主要是告别父老乡亲。

  迎亲队伍于凌晨一点左右来到新郎家中。从这时候起,一直到天亮,男女青年们整夜把新郎新娘围在中间,用对歌的形式,表达相互间真挚的感情和对新婚者热烈的祝贺。

  当迎亲队伍到新郎家,快上竹楼时唱《欢乐调》:“欢笑的主人啊,快离开火塘,快把葫芦箫吹响。我们采来了鲜花,快尽情欣赏;我们带来了孔雀,快迎进花房。……”

  新婚夫妇登梯上楼时,双脚一定要踩在预先放置于楼梯脚下的石块上,表示爱情坚如磐石,永不分离。新媳妇上楼时,婆婆要向她撒谷花,将米、茶、花、钱等抛向新郎新娘表示迎亲。

  入洞房后,在过去,新娘要拿头发擦新郎的脚心,表示爱情忠贞。

  第三天上午,是婚礼最隆重、最欢乐的时候。这一天,太阳一露面,歌队便在新娘郎家大门口开始放声歌唱《欢乐调》:“父老们啊,像看到甘蔗一样一节节长高,你们亲眼看到我们一天天长大,像看到出窝的小鸟一样长大,亲眼看着我们的翅膀长硬;像看到杉木树一样茁壮成长,亲眼看到我们长大成人。如今,树虽可成材,鸟虽有飞翔,人虽要成家,你们的恩,像满天的星星数不清,像满山的竹子数不赢。畦畦梯田,是你们双手开垦;幢幢竹楼,是你们双手盖成;层层竹林,是你们双手栽培;件件筒裙,是你们亲手织成。你们的恩,大山背不走;你们的情,大河载不下。”

  歌手除了用优美的歌声歌颂父老们的恩德外,还用动听的曲调,赞美新郎、新娘的善良能干、聪明伶俐。于是唱《赞美调》:“要问小伙子的心,3天3夜可以讲给你们听。小伙子的手,从来没闲过;小伙子的脚,从来没停过;一天不到田里干一阵,连一碗汤也喝不进。爹妈做饭他不让做,爹妈下地他阻拦;只愿自己出力流汗,不让爹妈吹风受凉。要问新娘如何聪明,星星清楚,月亮作证。爹做的,她一看就会;妈教的,她一听就明。她织的布,穿不破;她编的篓,挑不烂;她栽的秧,绿茵茵;她煮的饭,白生生;她炒的菜,香喷喷。她呀,写的字会走,画的虫会爬,绣的鸟会飞。……”

  听到歌声,女媒人立即背起盛有毯子、挎包、花束、糯米粑粑和黄豆面的竹篮,挽着新娘的手,引她向竹楼上的人们挨个敬拜、赠物。赠物时,长幼尊卑顺序十分显明。通常是先主后宾,先男后女,先老后少。赠送礼品的对象也有区别。新娘的主要亲属(如爷爷、奶奶、父母、大爹、叔叔等)可享受一等厚礼,即毯子;依次是年过五十的老人,可得麻线织的挎包;已婚的成年男女,可得棉线织的挎包;未婚的男女青年,得到的是别致可观、绣有各种名花的细棉线织的挎包;小孩可得三至五块糯米粑粑和一包黄豆面。人们接受这些礼品时,可依自己的经济条件,给新娘、新郎1元、2元、5元、10元的回礼。小孩可给5分、1角、2角、5角的回礼。以此作为相互间的纪念。

  新郎新娘拜见公婆和村中老人后,要举行滴水仪式。新郎新娘分坐正堂中柱两端,前面置一张篾桌,桌上摆有黄花煮熟了的糯米饭,由新郎家人将一个盛满清水的小竹筒递给新娘,新娘将竹筒里的清水滴在新郎的脖子上,表示吉祥幸福。滴水完毕,家中人抢吃糯米饭,表示分享幸福。

  然后,迎亲歌队簇拥着新郎,伴随着歌声,来到新娘家的竹楼下,准备领取洁白的包头。这时,新娘家的媒人,蹲在竹楼门口,以娓娓动听的歌声,向歌手询问自己愿意询问的问题,直到得到满意的答复,才将包头系在新郎头上,用以祝贺新婚夫妇和睦相处,万事顺心。这时新娘家的男媒人唱《对歌调》:“新郎咋个不露面,莫非是看不起我们的破竹楼?嫌我们织不起花枕头?”新郎的歌手唱道:“大哥哟,莫叫我们越听越抖,新郎不露头,是他怕害羞。只要把洁白的包头交到手,他一定拿它紧紧裹着头。哪个敢抢它,就尝到弓弩的滋味;哪个敢偷它,就尝到长刀的锋刃。……”

  德昂族的婚礼,在歌声中开始,在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