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小波,有些人太危言耸听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7:58:42

关于王小波的危言

丁启阵

 

每年暮春至仲夏期间,香山植物园都会出现游人如织的场面。为什么?因为那段时间里,那里是百花齐放的世界。桃花、梅花、郁金香、牡丹、芍药、丁香花等等都次第开放,花团锦簇,真是花的海洋!人们徜徉在山麓水湄、柳下花前,或远观,或近赏,或匆匆一瞥,或停步凝视,无不感到赏心悦目。

倘若,这个时候跳出来几个人,因为他们自己特别喜欢罂粟花,就把其他的花卉统统贬损得一钱不值,甚至恨不能一概予以铲除。我相信,所有神智清醒的人都会认为,这几个人不是傻子,定是疯子。

我发现,当今若干喜欢王小波的人,就跟这几个人的行状十分相似。不信?请看他们近期的言论:王小波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其他作家作品都不值一提;当代中国文坛,只有王小波是天才,其他作家都是工匠,都是初中生水平;王小波使所有体制内作家都相形见绌,比起王小波的小说,其他作家的小说都是垃圾……等等等等。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他们自己喜欢、偏嗜王小波小说,愿意以“王小波门下走狗”自我标榜,都无可厚非,这是他们的自由和权利。但是,看他们的架势,显然不愿意止步于自己喜欢和偏嗜,而要把他们的这种喜欢和偏嗜强加给他人。证据就是:他们双唇抬起一个王小波,脚下踩倒一大片——中国现当代所有作家。

恕我孤陋寡闻,不同的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是如此绝对、如此对立、如此高下立现、如此你死我活、如此不共戴天、如此水火不相容的!

且不说文学作品具有审美、教育、认识、娱乐诸种功能,任何作家作品都可能在某一方面做出独特的贡献;就是从读者方面看,随着年龄、阅历、境遇、心情、健康状况的不同,阅读的兴趣也是会随之变化的。一个善于读书的人,就像蜜蜂一样,会采他人作品之百花,以酿成自己的甜蜜;一个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一生当中肯定会读许多作家的作品,不可能只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许多名人都喜欢写“改变我一生命运的一篇文章”、“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两本书”之类的题目,对此,我一直无法理解。人生是如此丰富多彩,命运是这般变幻莫测,一篇文章、两本书怎么可能就铸成定局了呢?

王小波的作品我也看过一些,孤峭,冷峻,有才气,这得承认。但是,距离我心目中的伟大作家尚有相当距离,他的作品,缺少从容,优雅,传承,宽阔,悲悯之类的品质。读他的作品,感受不到温暖,感觉不到希望。对于缺少自虐精神的人而言,他的长篇作品基本上都难以卒读。

我怀疑,有些人鼓吹王小波,并非出于对王小波的真心爱戴,而只是拿王小波说事,借题发挥,把王小波当枪使唤。例如,促销图书获取商业利益,对抗所谓的“体制内”作家,否定所谓的“主流”文坛。作为旁观者,我总觉得,作家以创作思想立场分,有御用、非御用之别,至于他们谋生的饭碗,体制内外、主流与否,却是没有意义的划分。自古以来,有不少对现实、对体制持批判态度的伟大作家,实际上都是吃皇粮的,都是活跃在主流文坛的。

或许,有些拿王小波说事的人,只是出于性格的淘气、调皮,爱好标新立异。说到这里,我也“标新立异”一下:我觉得,我的朋友胡不归的小说就比王小波写得好——他的自传体小说《荆棘场上的散步》,论熔铸古今,论洋为中用,论从容优雅,论语言流转,论升华苦难,论予人温暖,都是当代许多享有盛名的作家(包括王小波在内)所难以企及的;而胡不归其人距离“体制”、距离“主流”都比王小波要遥远。自然,胡不归的穷困潦倒程度,也是王小波所望尘莫及的!

                                                       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