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胜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33:00

                                                     人定胜天

  • 人定胜天,就是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们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人定胜天”这个成语常被解释为“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其中,“人”指人类,“定”为一定能够,“胜”为战胜,“天”指自然,整个词组断读为“人/定/胜/天”。

  •     其实,“人定胜天”的正确断读应该是“人定/胜/天”。宋·刘过《龙洲集·襄央歌》中写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
  • 月”,其中的“兮”字为语气词,而“人定”是一个词,那么“定”就不是“一定能够”的意思了。 
  •           与“人定胜天”相仿但出现得较早的成语是“人众胜天”。《史记·伍子胥传》有“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一句。如此看来,“人众胜天”就不可能被断读成“人/众/胜/天”,而只能是“人众/胜/天”。
             从语法上说,“人众者胜天”中的“者”字和“人定兮胜天”中的“兮”字一样,都是语气词,它告诉人们,“人众”两字和“人定”两字都不能断读。弄清楚了《史记·伍子胥传》中“天定亦能胜人”的“天定”是一个词,那么“天定亦能胜人”
           中的“定”字,不可能是助动词,也不能作“一定能够”的意思解释。否则,这个“一定能够”和后面的“亦能”二字重复,有画蛇添足之举。 那么“人定”是什么意思?“天定”又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认为,在军事较量中有三个重要因素———天、地、人,并有古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可理解为机遇或气候条件,“地利”为有利的地理条件,“人和”则是最重要的,意为众人团结和气。三者皆为军事较量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三国时期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典范。     
                俗话又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人定胜天”所说的“人定”是指上述三个重要因素之一的人,同时,“天定胜人”中“天定”是指三个重要因素之一的天。《成语词典》将“人定胜天”中的“人定”解释为人谋,并引用冯梦龙《喻世明言》和梁启超《新罗马》为例。《喻世明言》卷九:“却又犯着恶相的,却因心地端正,肯积阴功,反祸为福。此是人定胜天,非相法之不灵也”。从这段文章可看出,“人定胜天”并无“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之意,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因素(心地端正,肯积阴功等)比天命更为重要。梁启超《新罗马》六出:“小生每念物极必反,人定胜天,怯大敌者非丈夫,造时势者为俊杰,当仁不让,舍我其谁?”文中的“人定胜天”的“胜”字,准确的理解应为“比……更为重要”,而不是“战胜”之意。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两者的排斥对立。即便是皇帝也只敢称自己为“天子”,而没有一定要战胜老天爷的胆量。
             赵大年先生在《环境意识和环境文学》一文(金台随感)中,对人和自然有过精辟论述,现摘录如下:

      “其实,华夏先哲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近来深受中外学者重视。‘天人合一’说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理解,它的核心,是把人类看做自然界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虽说人乃万物之灵,但人类与万种生物一样,都是由大地母亲哺育,靠阳光雨露滋润,才获得生命和生存条件的。因此,妄谈‘征服自然’、‘人定胜天’,为所欲为,就有破坏环境和遭受大自然惩罚的危险。六年前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大家终于认识到,只有切实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人类文明才有可能持续发展。这个认识,是在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经历了无数惨痛教训之后才获得的。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本世纪末和新世纪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环境意识,是当代最先进和最科学的思想之一。”
             人定胜天,其本意是人定兮胜天,不是人兮定胜天。        《逸周书·文传》:“兵强胜人,人强胜天。”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人众胜天
            反义词:靠天吃饭
            登门就之,或人定胜天不可知?——《聊斋志异·萧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
           主要是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祆,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应该“错天而思人”,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文章反复论证了人通过一定努力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一观点,一味地迷信上天、屈从于命运,不如把它当成物来蓄养而控制它,顺应它而利用它。荀子认为,放弃了人的努力而去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而通过人的努力,则可以掌握自然的运行规律、法则,从而更好地掌握人类的命运。这就是荀子的“人定胜天”理论。

     

    人定胜天不是破坏自然的狂妄思想
             很多人误解如今常用的“人定胜天”为破坏自然的一种狂妄,为此颇有深恶痛绝。实际上,破坏自然的人类群体一般是只谈消费、索取,不谈“人定胜天”精神的。“人定胜天”的现代本意,首先是掌握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本身就是一种“人定胜天”,使人类脱离了动物低层次生存,使人类和自然的互动不再是一种低层次的被动,变为掌握了规律(“道”),得到了“道”的一种生存状态;其次,掌握自然规律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让自然与人类都向有益的方向发展,这是更高层次的“人定胜天”,人类历史整个就是顺应规律、改造自然的历史。
            谁才是破坏环境和遭受大自然惩罚的祸首呢?是只知道掠夺、索取的人们,他们不是去改造自然,也不是去掌握规律、利用规律的,而是只顾眼前利益,杀鸡取卵的人群,他们遵循的是“我定胜他人”的思想,而不是“人定胜天”。
           中国古代的“五行”、“易”、《孙子兵法》,研究的就是人掌握自然的学问,让人“胜”自然的学问,而不是穷奢极欲的学问。把人类的穷奢极欲和破坏自然跟“人定胜天”挂钩,那是错怪了“人定胜天”。很多人误解如今常用的“人定胜天”,以为如今的环境破坏是因为有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其实,如今的环境破坏几乎全是盲目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理想造成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本身也就是一种“人定胜天”的精神,最简单的“人能认知自然”本身也已经是超越和“胜过”了,人类能够知道如何主动去“和谐”自然,这本身也是更高的“胜天”,人类不能盲目地、不可知地、被动地等待自然来“和谐”自己。
           与自然和谐,才能得到自然的眷顾, 与自然和谐,才有持续健康长久的发展。若以恶意的去想人定胜天,这是不理智也是不对的. 要以善观的去看待“人定胜天”,才能得到自然的接受。 顺应自然规律善意的去利用并保护自然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