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茶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29:29
葛取兵《 人民日报 》( 2010年10月16日   07 版)
我的家乡位于湘北边陲的一座古镇,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桃林镇。但桃不多,茶却是漫山遍野。家乡多山,但不险峻,皆为馒头状,系罗霄山系的余脉幕阜山的尾巴了。绵绵群山,缀以青青翠翠、莽莽苍苍的松树或楠竹,其间藤萝遍布,间或有溪流淙淙。而更多的是丘陵坡地,一排排一行行绿叶澄碧的茶园,片片翡翠般如链如带,小山如螺,大山似塔。遍走故乡,眼之所及,皆是如此,牵牵连连,如梯、如浪,一层压一层,那青螺之间的村舍户落或曰冲,或曰坳,或曰湾,上依山,下临溪,山后茶树如羽,屋前小溪淙淙。不难想象,千年前,作为连接湘鄂的驿道边,不时有竹篱围成的茶馆,一叶杏黄旗上偌大的“茶”字,让跋涉的旅客口舌生津,是否兴之所至,随口吟出“笑问茶馆何处有?牧童遥指桃林镇”的佳句呢?
走近家乡,随意踏足一农舍,推门进屋,必有茶农满脸堆笑相邀小歇,一方竹椅,一杯绿茶,极普通,却有一股熟稔的清香入鼻,入得口来,劳累疲乏已是烟消云散,长留的是一齿丝丝缕缕的清香,绕齿三日不绝。
茶乡亦有茶道。茶农一般饮用茶多为山椒茶,平常作凉茶之用,劳作之余,几杯下肚,全身清爽,阳气顿生而精神倍至。有客至,一壶山泉水,几片农家绿茶,但也清香宜人,或许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最好的诠释吧。如有贵客至,必有三道茶。客进门,第一道茶为芝麻豆子或花生红枣姜糖茶,为远来饥肠辘辘的客人缓脾补气。稍后泡上一杯清茶漱口。酒足饭饱后,此时必送一杯穿心盐茶,消食化腻。青年男女成婚亦有“吃茶”之俗,新婚翌日清晨,新郎新娘泡糖茶送遍左邻右舍,不过喝了糖茶就得送礼,物什随便,如今又演绎成新婚夫妇抬茶盘请父母兄弟、伯、叔、姑、舅吃糖茶,喝完糖茶必以礼回报,即放茶钱,多少不限,轻重是礼。其实喝茶之意在于茶树多籽,寓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又茶树长寿,谐夫妇白头偕老之意。
不过在家乡吃茶还有一妙。倘若婆媳、夫妻间有了小小的纠纷,于是便邀上年长者或明白人或威望高的人进屋调处,几杯穿心茶,你一言,我一句地评起来,谁对谁错无关紧要,相互谅解,相互理解,牙齿也会咬舌头?几杯茶下肚,婆媳之间喜笑颜开,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茶可以宽心,茶可以去愁,不是吗?几片绿叶,一许清水,不就把人间的恩恩怨怨荡涤得干干净净。
有茶道,更有茶艺。春摘芽尖,制龙井银针,此为上等茶,古时称作“官茶”,为朝贡之物。清明过后,制毛尖、绿茶,多为家用,不甚讲究。过了夏至,茶叶疯长成势,一片葱葱郁郁,这时摘的茶叶叫老茶,制成茯砖,专销青海、内蒙古等地,为少数民族之用,解油腻助消化祛腥味。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即秋茶,史书载:“冬焙秋摘,童男制”,其制作的茶叶以汁绿味香且绵长而闻名湘鄂两地,元明清时其为贡品,非一般人所饮,如今却也成了普通人家的品茗之物。
人生如茶。世上纷扰,人间沧桑;来来往往,匆匆忙忙。您不妨忙里偷闲,呼朋引伴或携妻拥子,走进故乡,喝一两杯茶,静静脑袋,静静心灵,亦可孤身寡人,在窗摇竹影之时,或在月色当轩之际,举杯品茗,慢慢啜饮,细细品味,就会把充满喧嚣充满诱惑的世界关在门外,疲惫的心灵就一定会渐次地轻下来,静下来,清静得如同一池秋水在故乡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