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虹的离开与留下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08:30
SSSSU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110】【字号:大中小】
关于余虹的死因,我认为很有探讨的必要。这对我们活着的人进行反思和警醒十分重要。
有人说,他是由于胃病,有人说他是由于抑郁,还有人说他是由于婚姻,甚至有人说他是由于读书等等。就算这些是因由吧,但却是知鱼之哀乐的他人之说。可靠的因由还得听余虹自己所说,还得到他的心声中寻答案。
余虹说:
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当然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种活。
“不错,你是要死的,你的死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死亡启示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的生命属于你,你应该对你自己的生命负责,独立自决,而不要盲目地将自己委托给他者。……再聪明的人也无法知道死后是怎么回事,再能干的人也不能不死,死亡以最明白的事实启示人的有限和人生的短暂。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有限和生命的短暂,人会更加敬畏而谦卑,人会加倍珍惜自己的生命,难怪有人说死亡中有人生的秘密。”
“‘人是什么?’被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成是一切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回答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每个人生存的前提。我们每个人都是人,这似乎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事实,但我们在生活中时而感到自己不是人,时而骂别人不是人,时而后悔自己不是人,我们心中的‘人’是什么呢?或者更具体地说:你心中的‘人’是什么呢?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别人怎样将你当‘人’看?你如何能得到做‘人’的幸福与尊严?看来,‘人’不是天生的,‘人’是自我造就的。”
“人生最了然的事实是没有人能替你去死,你是不可替代的,死的不可替代性同时意味着生的不可替代性,如果有人对你的人生包办代替,无论以什么名义和出于什么动机,都取消了你的一生,如果你认可并依赖这种包办代替,也就放弃了你的一生,你成为别人意愿的表演者。”
这就是余虹的原因了。他要,“独立自决,而不要盲目地将自己委托给他者”,他要“在死亡中寻找人生的秘密”,他要“不可替代的自己的生活,不想放弃自己的一生,成为别人意愿的表演者”。
但是,朋友,想一想你的亲人、朋友、同事、上级和下级……特别是你自己,有过多少纯粹的自我?有多少“独立自决”?有过多少“没被替代和安排的自己的生活”?又有多少纯粹按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按别人的强势的流俗的意愿表演?不是吗?在家里我们按家长、大人的意愿表演,在学校我们按老师、学校的意愿表演,在社会我们按领导、同事、公众的意愿表演。恶性循环,我们也同样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希望、纵容、强制他人与我们一样表演“共同的意愿”——或“我们的意愿”。
这还不够,对于一个死者,我们还要严厉甚至无耻地要求他应该按我们的意愿我们的方式去进行死亡表演才成。否则,听听那些对余虹的议论、嘲讽和谴责:
对自己不负责任,
对家庭不负责任
对社会不负责任
……
多么熟悉的堂皇的口号:
对不起人民
对不起党
对不起国家
对不起革命
自取灭亡
……
虽然文革没有重复,但其观念还在重复。
一位网友说:“余虹之死,实属“死有余辜”;我等活人不过苟延残喘,除了纵恶便是自我麻木,为了保住活命而不得不遵顺谎言与虚伪,用无耻换取一点快乐。这就是活着所必须付出的人格代价。
写到这里,我终于有些感悟到余虹为什么采取飞翔的方式表演死亡了。翅膀是自由的。余虹的自由是不可替代的。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一生,开始表演自己的“意愿”了。那是他人生的真谛。
是的,“人命关天请不要轻言死多么高尚”也许有道理。但是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不自由毋宁死
人,诗意地死去。
这是否是人生一种有尊严的选择?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7-12-15   本站发布时间:200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