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历史上的五次移民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3:56:09
在回族形成历史上的第一次移民潮始自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人的东方贸易。公元651年,阿拉伯特使来到唐都长安,两国正式交往。自此以后,大批使节、商人、学者等源源不断地由著名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与此同时大量善于经商的穆斯林商人通过海上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业通道来到中国东南沿海经商定居。于是,伊斯兰教就从海陆两道传入中国,使得西北和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等地成为回族先民最早的聚居地。正是这一时期,众多的阿拉伯穆斯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才使回族这一族群的产生有了初源。
回族形成历史上第二次移民潮紧随蒙古帝国的崛起。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草原,从西亚、中亚带回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操突厥语的各族人,他们随蒙古军南征北战并参与战后屯戍,最终在全国各地散居,与当地汉、蒙古等族通婚定居,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回回民族。元朝的"壬子籍户"和《户口条画》进一步明确回回人的户籍为"回回户"。虽然这一时期的"回回"是对所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统称,但除了西域的突厥民族外,"回回"应该是指今天的回族,并且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元代已经有明显的文献记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形成了中国回族的第二大聚居地---云南。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军和西域"回回亲军"10万大军南下平大理国,此后不断有回回人入滇,或征战或屯垦或从事军器制造,亦有一些回回上层人士入滇为官,这是回回人大批入居云南的开端。
回族历史上的第三次移民潮是在回族史上颇为重要的一个时代---明朝。朱元璋起兵时高层将领中有很多是回族,30万明军平定云南,使大批江南回族进入云南,成为内地移民云南的又一次高潮。在这股回族"南流"中亦伴有自五代以来西域先民入籍内地之浪潮,直至嘉靖九年,明朝与西域交通中断,闭关绝贡,西域回族先民附籍中原才转入低潮。此时期亦有因移民垦荒、经商谋生、发遣流放等原因,回族逆"南流"而上,散居西北、内蒙古及东北等地。通观明代,回族呈现出一种较大规模的全国范围内的移民,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边疆屯垦的需要。
回族历史上的第四次移民潮是对回族影响最大的一次移民,其时间主要集中在清朝咸、同年间。清顺治、乾隆、咸丰、同治年间,西北、云南各地回族纷纷起义,其中以咸、同年间的陕甘回民起义和杜文秀起义最为激烈。但这些起义均遭清廷残酷镇压而告失败。清廷在镇压之后,又实行移民僻地等政策使陕甘宁青回族又一次大规模流动,形成回族历史上带着深重心灵创伤被迫进行的一次大范围移民。这一时期最为独特的是中亚东干人的形成。陕甘回民起义将领白彦虎在起义失败后,率领义军将士,带着众多妇孺从新疆阿克苏兵分三路逃往沙俄。在1877年异常寒冷的冬天里,翻越大雪冰封的雪山,于次年四五月间到达了吉尔吉斯及俄罗斯境内,形成了中亚的东干人---中国回族的境外居民。
回族历史上的 第五次移民潮主要集中在1949年解放前夕。解放前,一批在国民党军队或政府中任职的回族人在全国解放前自云南出境,定居东南亚等国家。而今这些移民的后代主要分布于泰国、缅甸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这虽然是一次规模较小的移民,但使回族的分布范围扩至东南亚。回族,这个由外来民族留居中国而形成的中国新民族,在经历了五次规模不等、又各有特点的移民之后,形成了一个散居于北起黑龙江、南到东南亚、西起中亚帕米尔、东到东海之滨的少数民族。由此这一群体也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流散社会",在这种流散社会中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融会而成的回族文化,深深地记印着五次移民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