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之养生与怡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3:20:49
·    香之养生与怡情
·      香伴随着华夏祖先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其特有的芬芳孕育出了独特的东方智慧,为民族文化添写了续脉增彩之笔,同时,香熏也是我国独特的养生方式之一。
保健与养生是人类长期以来为提高生存质量,达到健郡寿的目的而不断探索的问题。各民族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的不同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人天整体观 ”和“性命学说”基础之上的中华养生理念,在历史的发展中,带动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汉文化特色的,与西方民族的保健养生理论有着极大区别的东方传统养生体系。
西方的保健养生理念是以身体的健康,体魄的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注重的往往是一个个层面的问题.而我国的养生理念则是强调养生与养性开慧的并行,养生是以整体“致和”为目的的,是以“有无、阴阳、气血、脏腑、性命、人天”等诸方面的结合为目的的。特别是构成人体有限生命与无限生命的“性”与“命”,以及二者潜能的开发与和合,更是中国传统养生中的重点。身心健康,性命和合,能使生命产生智慧,以致产生真正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这正是我国传统养生理念的根本。这种对于有与无的共同养护,可能正式为什么祖先会把香用为养生珍品的原因之一吧。
我国传统养生的根本即在于使人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既能健郡寿,又可获得智慧的源泉,创造出可以造福于后世的智慧之果,从而获得生命的无限延续,香火不断。
一、传统养生中香的基本地位
传统养生,内容又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其传统色彩浓厚,往往是现代人望而生畏,难知就里。实际上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即饮食起居与养生、道德养生、文化养生、环境养生、修身养生等。而在这些环节中,香始终处于一种非常特殊的地位,并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在先人的生活中,香从人们的本性所喜、所需,从而进入到人们的整体生活之中,再到黄帝所说的“五气各有所属,唯香气奏脾”,这种香气与人体的重要作用,以及杜甫的“心清闻妙香”,苏轼的“鼻观先参”,黄庭坚的“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的论香之语我们也可以看到香与人们生活的特殊关系。在它切近心性之时,也切近了日常生活,切近了普通百姓。
从早起一炉香开始,读书写字要有香,迎宾接友,不同的客人要有不同的香,琴棋书画更要有香相伴。朝堂之上,庙宇之中,时刻香烟缭绕。更有那香车宝马还把那缕缕馨香带到市井街巷。香不仅调节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陶冶性情、颐养心灵、祛疫避瘟、健身化疾之功。历史上葛洪、陶弘景、张仲景、李时珍等许多名医都曾用香药组方直接治病,方式涉及内服、佩戴、涂敷、熏烧、薰蒸等多种用法。因此,香在祖先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外在的香到本性生香(古人称为心香、性香),正是人们养生目的的祈求。古人认为,一个性命相合、脏腑、气血相合,品质高尚的人,体内会自然生发一种香气。因此,香气也就是一个人健康与德行的体现。这种香气被认为是天地万物的本性之香,是人们进入理想的“众香国”的先决条件。先人们对众香国的向往,也正是一种对健康、幸福的追求。
二、传统香在养生中的作用
1.传统香品中“药性”对人养生保健作用
香药多属植物类,也既是现在中药类属中的芳香类药物。如沉香、檀香、苏和香、乳香、丁香等。但也有少量取之于动物的分泌物,如麝香、灵猫香、龙涎香等。目前,人类已知且使用的香药有三千六百余种,常用的也有四百余种之多,制香常用的香药约为130余种。香药的药性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中都有详细地、权威的界定。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驱邪扶正、痛经开窍、疗疾养生”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疏》中说“凡邪恶气之中,人必从口鼻入。口鼻为阳明之窍,阳明虚,则恶气易如。得芬芳清阳之气,则恶气除而脾胃安矣。”
人们根据这些香药的综合药性,按君、臣、佐、辅(使)组成各种方剂,制成各种剂型、各种形状的的香品,以供人们佩戴(帷佩、香包、香囊、帷香)、铺枕(香枕、香被、香褥)、焚烧(香饼、香丸、线香、盘香等)和食用(香食、香粥、香饭),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陶冶性情、营造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近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分析证明,气味分子通过呼吸道黏膜吸收后,能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人体的抵抗力;气味分子能刺激人体嗅觉细胞,通过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活动,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植物神经功能,达到生理心理功能的相对稳定。这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证明了香气对人养生的重要作用。
2.用香的形式对养生保健的作用
对于香气的喜好与需求是人类的共性,不只是中国人特有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也是喜香的。人之喜香,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其区别仅是用香的形式和对香的不同感受而已。这种形式和感受的不同,表现出的是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用香习惯和形式,是与西方文化以及文化熏陶出的人文性格相一致的。是否可以说,是比较注重直接的、单一的功用。比如,西方人对于香的制作,是把过程放在香气的分类和提取方面。使用时比较便捷,一喷即可。他们追求的主要是气味的改善,以满足嗅觉的需求为主要目的的。
我们如果总结,归纳一下传统的烧香内容和形式,就不难得出一些有益的答案。古代的烧香基本可以分为几个大的方面:生活家居中烧香;祭祀用香;修行用香;治病养生用香;香艺或是香道用香。这些烧香形式和内容中,都要从净心开始,甚至要有恭敬心。既是治病养生的用香过程中,净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心烦意燥、心浮气躁不会有好的效果。一种形式,产生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产生一种效果。这些也是为了让燃香者进入一种状态,一种境界。甚至,这种净心的状态下,会产生许多用心求之不得的效果。所以,传统的烧香最基本的过程是,安坐、放松、净心、品香、观香、证香。实际是与传统修炼的“净、定、观、运、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薰香通过这样一种有利于人净心、放松的形式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处于一种特殊的氛围中,使香药的芬芳之气全面作用与人体,从而达到本性升华,身体健康的目的。而对于性的养护古人更视为养生的根本。如孙思邈《千金要方》言:“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对于焚香之趣,古书上多有论述。著名的有冒辟疆的《品香》和屠隆的《焚香之趣》。古代的雅致文人乐于焚香读书,品茗操琴,以修养心性……无论琴茶,焚香都是收敛心情的必备程序。 简介中国从古至今,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健身的习俗。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只香几,上置三足香炉,皇帝升殿时,炉内焚起檀香,致金銮殿内香烟缭绕,香气四溢,使人精神振奋。 古时的诸葛孔明,弹琴时不仅有童子相侍左右,而且常置香案。
“现代”熏香炉的使用,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瑞士和德国等,已有很长的历史,仅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熏香炉数量就达数千万套,在其国内已基本普及使用。在发展中国家如非洲各国、印度及中国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熏香炉也正在悄然走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最大的熏香炉批发市场在浙江,其销售量每年以大约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市场前景极为可观。我国主要的熏香炉制造产地在广东省潮州和福建省的德化县,产品已远销全球各地。
唐宋文人即已盛行薰香,明清时,风气之盛,几成一种时尚。
高启日常读书、静坐常焚香:“盥潄毕,活火焚香,黙坐玩易。……午食后散歩,舒啸觉有昏气,瞑目少憩,啜茗焚香,令意思爽畅,然后读书至日昃而止,趺坐,尽线香一炷。”
盛时泰“每日早起,坐苍润轩,或改两京赋,或完诗文之债,命童子焚香煮茗若待客者,客至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
从《红楼梦》对香的描写来看,曹雪芹应也有日常用香的习惯,且对合香之法颇为了解。贾宝玉《夏日即事》或也反映了曹雪芹的生活:“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康熙年间曾有香家为曹雪芹祖父曹寅制藏香饼,香方得自拉萨,用沉香、檀香等20余味药。)
明代中后期文人把香视为名士生活的一种重要标志,以焚香为风雅时尚之事,对于香药、香方、香具、薰香方法、品香等都颇为讲究。
“时之名士,所谓贫而必焚香,必啜茗。”(《溉堂文集》)
“有明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长物志跋》)
“焚香鼓琴,栽花种竹”,“坐陈钟鼎,几列琴书,帖拓松窗之下,图展兰室之中,帘栊香霭,栏槛花研,虽咽水餐云,亦足以忘饥永日,冰玉吾斋,一洗人间氛垢矣。清心乐志,孰过于此?”(《遵生八笺》)
“明末四公子”之冒襄与爱姬董小宛皆爱香,也曾搜罗香药香方,一起作香,“手制百丸,诚闺中异品”。董去世后,这段生活尤令冒襄怀恋,“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恒打晓钟尚未着枕,与姬细想闺怨,有斜倚熏篮,拨尽寒炉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今人与香气俱散矣,安得返魂一粒,起于幽房扃室中也。”
高濂还倡“隔火薰香”之法:“烧香取味,不在取烟”,以无烟为好,故须“隔火”(在炭饼与香品之间加入隔片);隔片以砂片为妙,银钱等物“俱俗不佳,且热甚不能隔火”,玉石片亦有逊色;炭饼也须用炭、蜀葵叶(或花)、糯米汤、红花等材料精心制作。
不过,此类细致的讲究大抵只在部分雅士中流行(唐宋已用“隔火”之法,非明人创见),文人用香并不都是“隔火”,与宋元文人相似,还是以直接燃香为主,也并不排斥香烟,还常赞其诗意。徐渭诗《香烟》有“香烟妙赏始今朝”,“斜飞冉冉忽逍遥”。纳兰性德有“两地凄凉多少恨,分付药炉烟细”。袁枚有“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