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诀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9 06:41:33
修心诀
一、为什么要修心?
二、本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
(一)为形所役
(二)与世浮沉
(三)积业成障
(四)逐相而迷(沉)
(五)随想入阴
(六)作茧自缚
(七)瞒心昧己
(八)言多必失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认知自己的心
(二)制心
(三)要常惺
(四)能舍
四、修心法要
一、为什么要修心?
任何一个人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认识指导。为什么要修行?因我们从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识的伸张,主观意念把一切问题、现象、事实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环境是个变态的环境,心,是个走了样子的心。不修心,会活得很苦。
谈到修心,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颗心?自己有几个心?用分类法,起码有两种。儒家说:有人心,有道心。
佛说:心为恶源。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由此可知,心有两种。
这两种心并不是用解剖学解剖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出娘胎这二种心就开始形成;十多岁时,雏形大体完成,受完教育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人心不断地增强,道心不断地被埋没,如果说我们一生下来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实。佛说:心为恶源。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为恶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够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么形成的?
它是由根、尘相对,第七识的自我意识,第六识的分别意识,透过五官的采集、见取、纳入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层意识”;在本心的表层上覆盖了一层尘垢,这尘垢便是我们经常认为的“自我”。
佛说无我,是针对着我们的表层意识,说这不是你,根本没有你。如果你认为这就是自己,或自己的心,是绝对不正确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诃般若,是心的原态,也是生命的共相。这个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圆满,是不须要修的。
须要修的是什么心呢?是我们的“表层意识”。
表层意识掩盖、埋藏了我们真实原本光明、圆满、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这个虚假妄心--表层意识。
古人说:“借假修真”,不是借肉体修法身,而是借我们虚伪的意识来修正、恢复、发掘出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问:你有心没有?你一定会说: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会把口袋里钱送给不相干的人。我吃饭也不会吃进鼻孔里。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
这并不正确,你是有一颗心;但是你现在没有心。
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尘覆盖住了、埋没了,而你那个表层意识虚假的心,又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为什么?因为你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心--昨天决定的事,今天你会否定;上午决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你的理智时常和情感交战,欲望和德性交战,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统一完整的。
所以,修行,首先要把这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层意层意识修好。真心不用修。如果表层意识原本是好的,佛不会讲“心为恶源”;《尚书·大禹谟》亦不会说“人心惟危”。所以表层意识是我们要修的对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扬弃。“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须先具备一个完整统一的“表层意识”;而且要给它开个孔道,让原本的真心出头来主宰这个统一的表层意识。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则,便是流于空谈。
二、本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
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
(一)为形所役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古人说这叫“躯壳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恒,不可贵,死了不多久就发臭,是具臭皮囊,但是我们却一生都在为它服务,做了它的奴隶。绝大多数人,以大部分时间来侍奉这个肉体;给它吃,给它穿,它不美,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为了这具肉体。
你的心既然做了肉体的奴隶,你的心就会因为被忽视而渐渐地遗忘、迷失、沉没在虚幻里了 。
(二)与世浮沉
人,大多没有当家作主的意志。
有些人写自己的传记,说他曾经做了些什么,那是大言不惭,那并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环境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又如黎元洪,从床底下被拉出来做督都。
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没有当家作主,都没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是被环境所驱使,要他怎样,他就得怎样。这就是与世浮沉--时间过去了,他的生命也腐蚀、消失了。
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数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摆不脱命运的支配。其实,是大 多数人都不肯自己当家作主而与世浮沉,原本的自己真心才被淹没,不起作用的。
我们看了《了凡四训》以后,就知道人是可以当家作主,可以改变并主宰自己的命运的。佛经上说:“种子变,则命根变。”只要你发心,你的本质变了,素质提升了,顽铁忽然变成黄金,价值自然就不同了。
我们修心,最重要的就是纠正、改变这一点;如不改变这一点,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 在茫茫业海中脱颖而出了。
(三)积业成障
业,是思想行为的总合,一如公司的业绩。
为什么叫各位反省?因为真正反省的人是可以认知自己的。为什么要各位注意六岁以前?你能反省到六岁以前,进一步就能反省到出生以前,就可以自己证明生命是永恒的,是不朽的,不是这一世才有的。在座的有好几位可以证实这一点。如果你不肯去反省,业障就障碍你最 真实的本心,使你不得成佛,不得自在。
我们既然在习气污染中,迷失了自己,只有靠反省、回顾才能明白自己这个人格是如何形成 的!“人心惟危”,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具备了一种毁灭的倾向?我们如果肯反省、肯忏悔,我 们就能够不再把错误重复下去,也才能不让烦恼、痛苦再延续下去。
如果我们能按照以前所说的要领去反省,静静地发露出我们内在的过错,不求功利,不求速效,也不要赶时间,能够反省到六岁以前;反省不下去时就等,静静地等,等它一年、二年,一定要把六岁以前的都反省出来,到那时,你就知道你原来是谁?再往前反省,你就知道你前世是谁?再反省下去,就是宿命通了,宿命通是真实的神通,不会退失(天眼、天耳都容易退失)。到那时,自己会清清楚楚地认知自己,不论你是中国人、外国人,你可以说那个时代和那个地区的话,那是万万假不了的。同时你也便肯定了生命的永恒,而珍惜自己的生 命了。
所以,打破业障,除了反省、忏悔,没有第二条路。
真能由衷反省的人,都得到了法的利益,没有认真反省、忏悔的人,便停止(滞)在那里无法 前进了。
反省、忏悔,并不是我发明的,我也是这样做,而且很确实认真地做过的。我曾告诉过各位 ,当我反省到妈妈生我,反省到妈妈没有生我之前,我便认知了真实永恒的自己。
反省,不要急躁,不要求速效,要诚、要敬、要由衷,才会成功。
路,是人走出来的,你不去做,只求知,那就上了当。装一脑子名相,不停地拿它作分别妄 想的素材,想来想去,最后便会落入“想阴”。
(四)逐相而迷(沉)
我们一睁开眼,只见五彩缤纷,如果没有堵塞耳朵,又加上百音杂陈,对于这些,我们习惯 地执着它是真实的,而忘记了这个地球并非永恒。
其实,这些都不真实,都如幻如梦。
我们如果不肯从梦中警醒过来,就不免要迷失在现(幻)象当中了。有时照照镜子,自己都怀 疑自己:这是我吗?我是这个德性吗?我怎么会是这种样子呀?不但把自己的心迷失了,对自 己的相貌都会打问号,而失去亲切感。
何以如此?因为我们最善于对外在的幻相认同。既然认同了虚幻不实,我们的心自然也就变 成了虚假。所谓虚假的心,就是生灭心,随着环境在改变,后念出、前念没,不停的生灭。 如果你改变不了对外在幻相的执着,那就甭修行了,修亦不会成功。
(五)随想入阴
很多人以幻想为享受,想入非非。
一个人坐在那里想,越想越有味道;想到高兴的事,情不自禁地会自己发笑。有时候,为自 己勾画一幅未来的远景,会兴奋到整夜不睡觉;越想越有意思,干脆,喝杯茶,抽支香烟, 继续想下去!可是到了明天,一出门,所想的不是忘了,便是一点儿也派不上用场。
习惯多想的人,多半面不华色;气色都不好,阴气太盛。所谓五阴,想的太多,便堕入了“想”阴。
禅宗典籍上说:“寂子莫入阴界!”(仰山名,沩山示仰山语)意思是说,不要去想,问你问 题,能答便答,脑筋一打转,答案就不对了。要直截反应,就像一按扭,灯就亮才行。
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那些阴暗、见不得人的、心的阴暗面“曝光”。
现代人多患有时代病。最普遍的是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就是意志不统一,想的很 多,心力无法集中,所想的事情往往和他的工作脱节,与做人做事都不相干,久而久之,就 会由神经衰弱而精神分裂了。
所以,人不能妄想;要想,一定要有个单一的、光明的主题,集中心力精覃不杂地去想,没 有结论绝不放手。这样庄敬、严肃的去运用思维,才是“正思维”。如果轻率地乱想一通, 只会伤害自己。
人一进入想阴,他的心灵便开始暗淡,不再有光明的感受,人生也显得不开朗。当然,他的 心是乱的、不统一的、四分五裂的。精神就是心,一个分裂不统一的心,是不能借假修真的 ,因为它没有力量。
(六)作茧自缚
人要修行,无须放弃工作,不须躲入深山;但是,要修行就得摆脱七情六欲,所有恩爱缠绵 、怨恨交织、刻骨铭心、梦魂萦绕……都是自缚于七情六欲之茧,而把自己绑在里面。所有 放不下,不自在,百分之九十是情感的因素。
有些人一生事业不能平衡发展,是因为家庭不调和。
顺治皇帝江山都不要,是感情在作祟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豫让漆身吞炭……这些,都是仇恨的驱使,使爱恨交织纠缠,使 一个人丧失理性,走上毁灭沉沦之途。
情,有正有负--正的情,是一种万物一体的情操,没有我,只有宇宙和众生,把私我融入宇宙与众生而遍在,这是佛、菩萨的心怀。如果把自己跟众生、宇宙相对立,用选择的方式决定自己的爱与恨、好与恶,那是凡夫,是作茧自缚的基因。我们如果摆不脱那些恩爱的缠绵,仇恨的蚀骨,乃至于许多低级兴趣,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修行了,修亦不会成功。这一 关很难突破。
(七)瞒心昧己
自己从来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担子,乃至于滔滔不绝 地讲了半天话,都不是自己所体验的,也不是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却去要求别人。
如果我们分析每个人讲的话,十句当中起码有六句是不真实的,不管你是作老师的、为人父 母的、作人丈夫的,所讲的往往都是虚伪的,而自己却以幻为真,活在幻想当中,自我陶 醉。
自我保存欲太强的人,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惧,觉得自己不安全,这些都反映出了虚伪。
法,是绝对的真实,活在虚假当中的人,和法是绝缘的,是不相应的。
禅学会一成立,我们便提出诚敬信行;诚就是不虚假。敬就是不轻慢、不懈怠、不随便、不 放逸、很认真……。
(八)言多必失
喜欢讲话,滔滔不绝,讲得很起劲,越讲越有意思;讲完了,再看,再找安祥,安祥没有了 、溜走了。所谓:“言多必失”,说错话失言事小,失掉了离执的安祥心态,多糟!各位一 定有种经验吧?不妨试试看,话讲多了,回头反观自心,安祥就会降低,乃至于消失了。
所以,一个以说话为兴趣的人,不能修行。
讲话,是一种责任、义务、而不是一种权利,也不是一种享受;如果把说话当作权利或享受 ,那非常荒谬。
有的修行人,胸口挂个牌子“不语”--持不语戒。
乡下人有句土话:“你一辈子不讲话,没有人把你当猪卖掉。”
古德也说:“你一辈子不讲话,阎王对你也没办法。”
所以,话说多了,会破坏心的原态,使你失去安祥。
以上所讲的这些因素,障碍了我们明心见性,障碍了我们的自在、解脱。所以我们必须知道 ,然后把它丢掉,对于修行才有着手处。去掉了以上八种因素,才能真正地“借假修真”; 把假的整顿好了,真心不用修,本自圆成。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们的心,被这些“前尘缘影”障碍了、埋没了、迷失了,我们该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 ?这里有四点要留意:
(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认知自己的心
如果连自己的心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无从着手了,你又从何修起呢?心是什么?不清楚,说修心那岂不是谎话吗?所以,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
古人说:人贵自知,连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别人,岂非谎言?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第一要反省、要剖析,像剥香蕉树,一层一层地剥,看我们的表面意识是如何形成的,一层一层地剥到最后,你就会发现是什么,就看到了真实。
要想“如实知自心”,要有方法,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参禅。参禅包括观心与看话头。我们对禅下过太多的定义,定义多了,就不成其为定义了。
禅,是什么?不懂禅的人,觉得禅很神秘,钻也钻不进去,古人讲的话也看不懂。自己参了两天,觉得淡而无味,就不去参了。观心呢?观来观去也观不住,这个心很难观,就不观了 。我们要想如实认知自己的心,首先就必须作一番由衷的反省。
第二要参禅。参禅必须有亲切感,如果感觉很陌生,觉得格格不入,很不耐烦,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你不具亲切感,等于缺少了媒触剂,没有媒触剂,它是不会融结成一体的。
要想与法相应,首先了知参禅在参个什么?
禅,不是别的;禅,就是你自己。
如果不是自己,又何必去参?参禅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
这样讲,各位一定说,那太简单了。其实,除了领悟自觉,发觉自己以外,没有什么。而禅的目的,就在于完成生命的觉醒。
洞山走到水边,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古人对洞山所悟,拈唱、下语很多,这几句话,我们一看就懂了;但是看了古人的拈唱、下语以后,反而糊涂了,何以不加解释反倒明白,画龙点睛之后,反而糊涂呢?因为他所叙说的只是心的原态,别人从道理上寻觅,从线索上去找,是找不到的。
我们很通俗的把这几句话解释一下,当不难理解。
“切忌从他觅”:“他”不是你我他的“他”,“他”就是自己以外的东西,不要离开自己去找自己。
“迢迢与我疏”:远得很,向外去找自己,遥远得很,而且毫不相干。
“我今独自往”: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叫“独”,去掉这些根尘就“独”了;既然“独”了,就是不二,不二,则一切无非自己,岂不“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渠”字是无相、无私、无为的,“渠”是指真我。
“我今不是渠”:“自他不二”,常住不迁的真我,不是那外在的、有相的、相对的、二元的、因缘所生的幻我。
你要这么去体会,才能与真如吻合。
洞山悟道,只是悟了自己,并没有悟出什么大道理。所以真正的开悟,就是认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觉醒。
因此要修心,第一要知道什么是心。参禅人彻始彻终,从开始到最后,都只是在认知自己,除了认知自己,就没有修行的正确目的。
(二)制 心
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
就世间法来说,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理智、精力投入某一件事,某一问题、学问或工作上,让它形成一个焦点,在那个焦点上就会迸放出智慧的火花,就会使生命发光发热。
章太炎夜读,他姐姐送了一盘炸年糕和白糖,结果他用年糕粘着一盘墨汁吃光了而不自觉。这就是“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心无二用,把心力集中到这种程度你就不可能发挥出 生命的潜力,而你也就辜负了自己,埋没了自己。
你本来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你没有集中。
任何人,只把理智投入,把精神投入,而不投入“情感”的话,那是没效的,那会做得很辛苦,对你来讲,是一种惩罚;如果加上投入“情感”,那便是一种享受了。
瓦特在实验室,家里人给他两个鸡蛋,叫他饿时煮来吃,到想吃鸡蛋时,一看煮的却是怀表 。
爱迪生纳税忘了自己的名字,蜜月旅行忘了新婚的太太,专心研究不看时钟,养两只猫开两个洞……,看起来好像智商零蛋,实际上他心无二用,他把精力、智慧和感情,全部集中到 他酷爱的工作上了。
王冕是个放牛的孩子,没有读过书,而他画的荷花成为一时之珍品,王公大臣争相请求,因为他画的荷花,赋予了纸上荷花以生命(感情)。
佛法讲“情生智隔”,“情”执一生,就形成般若智慧的阻隔;但是,如果你是“情”生于“智”,就会产生“慈悲”,而拥有无比的动力。
“制心一处”,在世法上会产生创新的作用,对修行而言也是同样的。佛法有所谓“方便”,什么叫方便?如《十六观经》,叫你全神贯注在一件事物、一个景象上。
密宗叫人观种子字。
五祖叫人观月轮。
练习瑜伽的叫人观蜡烛、观香火、观四大。
道家练丹,叫人守窍--观想丹田那一点。
像这些,都是一种方便,目的都在教人“制心一处”;把心力集中成为一个焦点,然后才发挥心的力量,也才能完成自我突破--自我解脱。
对禅来说,它的特色,就在不二法门--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色心不二……能够不二,便能消除一切相对,消除一切二元的谬见,以契合真实。
(三)要常惺
《指月录》上有个和尚(师彦),常常自言自语:“主人公!(自答:有!)惺惺着!他时后日,莫受人谩。”
惺惺着:即是提起精神,保持清醒。大家能把这小故事搞清楚,对参禅很帮助。他的意思是说:
主人公!自己要当家作主,要保持清醒。他时日后,即是说:“以后莫受人愚弄。”谩即是愚弄,什么是愚弄?
--打你一棒是,是愚弄。
--“不要动舌头,把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说一句看!”也是愚弄你。
对一个真正的禅者来说,这都是多余的玩艺儿!用不着说空说有,说神说鬼,这都是愚弄。
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头脑常常保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觉,不要迷糊。《圣经》上也说:“不要睡觉!”“不要做梦!”
(四)能 舍
不少人学佛法走错了方向,搞反了,一心只想获得;就像梁惠王,一见孟子就问:你来了对我有什么好处?
佛法要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有些人去拜拜:向佛求富、求贵、求平安、求健康……佛则只舍而不求获得什么。本师释迦牟尼佛,舍江山、舍权势、舍娇妻爱子、舍锦衣玉食……通统都舍,全部放弃。深恐别人妨碍他舍弃,而偷偷地逃走、摆脱。
古德说:“放下即是。”我们若是放不下名、利、肉体、恩爱,是没有办法学佛的。须知“春种一把粟,秋收万颗粮”;春天不舍,哪来的秋收?
我们迷失,是因为--贪财、贪色、贪生怕死……因贪而迷失!而堕落!所以必须靠“舍”才能得到清醒、解脱。
赵州说:“老僧十八岁上便解破家散财。”破家散财就是舍。
庞蕴居士进士及第,官不做,连万贯家财都沉入江底,带着老婆孩子编竹篓维生过日,他为什么不去庙里供养?因为拿钱给别人,不一定是功德。
舍得彻底,便是“放舍身命”。宗门有句“悬崖撒手”的话:一切都舍啦!所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你自己肯舍,是由于你自己肯承当,承当个什么?承 当宇宙即我,肯定这一点,你才肯撒手,没有肯定宇宙即我,你肯撒手吗?绝后再苏--一个新生命呈现,从此以后任凭别人再讲什么道理,什么佛法,都骗不了你,“欺君不得”之故 。
四、修心法要
要语不繁,繁语不要,以上讲了那么多,不能算是法要,真正的法要,只有四句话: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各位把这四句话,牢牢记住,这个就是修心法要,亦是修心要诀。
各位切莫误会,“唯我独尊”的意思,是指的伟大的佛祖,这与我无关。
《指月录》上有人问云门:佛刚出世,就周行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你作何解释?
云门说:“我当时若在,一棒子打死喂狗。”
云门这么说,我人就怀疑地说:“他是不是佛弟子?如果是佛子,为什么说出‘一棒子打死喂狗’大逆不道的话呢?”
有个老和尚说:“云门这话是真懂得报恩。”
因为云门真懂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所以他才这么说,他若不懂,讲不出这样的话。因为,只有我把他打死,才更独尊,“独尊”是什么意思?不是佛独尊,而是人人原本的自我是独尊的。
又有人问:“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什么意思?”
答:“传语人。”传什么语?给谁传语?”“给法界传语。”
各位做到“唯我独尊”就成功了。因为佛一生下来,第一次说法,就讲了这八个字;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本意。如果大家能不忽略,能够做到的话,即身成佛,绝无问题,着力点就在“独”字。“天上天下”代表无限时空。“唯我独尊”即是“自在 ”;不与任何东西同在,不与色、声、香、味……同在,不与想念同在,不与意识同在,不与任何东西同在,就是“独尊”;若与任何一事物连在一起,既不“独”,岂有“尊”?
什么叫“自观自在”?观心,即是观自己,观熟了即是观察自己。保任亦是观自己。如果把《心经》“观自在”摆在一切都“无”的后面,就容易懂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 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什么都没有了,“观自在”菩萨,把“观自在”摆在这里就更明白了,既没有接触外界的工具,也没有外界的真实存在,观自在,除了自观自在,除了永恒生命的“大圆觉海”,曰理、曰事、曰心、曰物,了不可得。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稍嫌粗了一些,再细一些就是自观自在,亦即“我觉故我在” 。
六祖说:“来时无口”,这是正令全提。
“守本真心”,五祖一生特别强调守本真心。守,初学佛法不守就会迷失。比如带小孩上街,要守住他,你守不住他,走着走着,就会走丢啦!
当你观心、保任,明白了自己的心,认知了自己的心以后,最初若不守一个阶段,让“生处变熟,熟处变生”,它仍然会迷失的。
既然已经知道最尊最贵,和自己最直接最亲切的,就是自己的心,就应该珍惜它,守住它,不须再向外面去找些不相干,没有用的废知识徒增法尘,找些不相关的道理把玩光景,浪费时间虚掷生命。须知“金屑虽贵,在眼亦病”,眼里既然不能放入金粉,同样的,心上也是 什么东西都不能放的。
所以,守本真心,守着你那真实、原本的真心;真实的心是你本来的心,没受污染的心,没有蒙尘的圣心,你要守住它,它就不会再迷失,如有一念生心外觅,向外驰求,这叫“舍父逃走”、“怀宝迷邦”。古人道:“向外觅菩提,总是痴顽汉。”又说:“贪着天边月,失 却手中珠。”还是“小心脚下”吧!
就修心法要,扼要作了以上说明,前面讲的是病,后面说的是药,如能常常“自在”、“独尊”,一切皆我,不生见取,离诸染着,把四句话消融于自观(觉)自在之中,其他都可以不 要了。
普为出资及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
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灭除 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 辗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升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 同证无上道
返回主页返回目录
什么叫修行
净元禅师
壹、前言
贰、我为什么要修行
参、我应抱持怎样的心态
肆、如何拣择修行的方法
伍、结语
壹、前言
谈到修行,难免会有人把它和参禅打坐,念经念佛,行善积德等事联想在一起,其实那只是修行的形式,不是它里面的意思。修行,应该是一种心性的锻练,一种透过观照的工夫,去防非止恶,开发一切善法,达成圆融的、究竟的精神世界的方式。不论你如何称呼修行的名相,亦不论用何法去修行,如它的结果相同就可以了。
但身为一位修行者,在刚起步之前,必先认清一些基本的观念:
(1).我为什么要修行?
(2).我应抱持怎样的心态?
(3).如何拣择修行的方法?
这三个问题看似易解,仔细研究却又十分模糊,如果不弄明白,一定会陷在修行的泥沼里,卒至万劫不复。
贰、我为什么要修行
假如一个人生活十分优裕,所求所愿,无一不遂,那他想修行的动机应该是最少的。因为耽于享乐,不知人生有痛苦,就无法感受修行的重要性。假如一个人的生活不但贫病交迫、三餐不继、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这人的修行机会也是很少的。因为食苦成习,已经不以苦为苦,同时日日与生活搏斗,根本自顾不暇了,那有心思想到修行的问题。因此,一个人会走上修行之路,或者说会认真去探讨人生的种种,必定是他看到了人生百态有生有死、有苦有乐、有贫有富、有贵有贱、有寿有夭的相对,发现到自然界的生养万物及毁灭万物,也体悟人类文明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却又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灾害。于是从观察、思考,到亟欲设法解决人生的痛苦,这整个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形成了所谓‘修行’的意思。这是从理论上来说的,至于从事相上分析的话,情况就很复杂了。有人说:‘我身体孱弱,想藉着修行来恢复健康。’有人说:‘我从小命歹,灾祸频仍,想改变命运,转祸趋福。’也有人想用修行来安定心神,或使事业成功,家运腾达。没错!一个虔心修行而持续不断的人,大多会有某些特异的福报,其实这只不过应了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老话而已,如果修行的内涵就是这样,我们称它叫人天福业,这只要依十善业的法门去修持就能成办。但从另一方面看,假如永远把目标订在那里,毕竟还是生死轮回,还是魔王的子弟兵,而且也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于佛法不甚了了,因此在遇到挫折之后,就立刻退缩不前,或者是刚开始感觉效果还不错,到最后愈来愈无效,甚至还原到未修行的状况,使你慢慢地失望,慢慢地减退精进心,卒至放弃为止。
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探讨修行最真确的动机,也可以给想从事修行的人一个正确思考的方向,那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要了解四圣谛,首须了解佛教的创觉者释迦牟尼佛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释尊未出家前,曾有四次出城郊游的经历,第一次在城里见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见到一位因痛苦而呻吟不已的病人,第三次见到了一具尸体,这使他觉悟到人自出生以后,都要经过痛苦的折磨,然后走向衰老、死亡,这是谁也不能避免的。于是他又回忆童年时代,曾经随着父王去农村举行春耕祭典,见到农夫犁田的时候,从土中翻起了虫蚁,立即被蛙类争食一空,转眼之间,蛙又被花蛇吞噬,花蛇又被凌空而下的巨鹰□食,这弱肉强食的景象,使他感受众生的可怜可悲。如此苦难的人生,假如不寻求一个解脱的办法,那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呢?为了获得最后的答案,又作了第四次的出游,这一次他见到一位神态安祥的沙门,他深深地感动,同时也领悟了自己应该走的路,那就是了生脱死,没有痛苦、衰老、情欲,争夺的路。而当释尊坐于菩提树下,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缘起观,完成圆满的正觉以后,又从大悲心中流露出对一切众生的关怀,于是把生命的现象予以归纳分析,把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终极目标制定成一合理的诠释,这样它就完成一个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关系--(1).苦谛,是世间的果。(2).集谛,是世间的因。(3).灭谛,是出世间的果。(4).道谛,是出世间的因。
(1).苦谛─生命的现象呈现着迁流变化的情形,叫做‘诸行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没有一件事物不会毁坏,也没有永远的欢乐,当我们拥有的事物毁坏时,当欢乐远离悲伤来临时,自因沮丧、失望而痛苦,所以‘无常故苦’,若依照苦的性质来分类,它表现在人生上的可分八类:
1.生苦。
生由无明业相而来,纯大苦聚集,是为了承受应受的果报而生,因此生即是苦。人间的生,从受胎开始,在母腹中窄隘不净,犹如处身地狱。出胎以后,有冷风、热风吹身,有雷、电、雨、雪袭身,有贫贱富贵、相貌全缺、美丑的分别。另外,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爱取有诸事,种种的七情六欲由是而生,懊丧悔恨,缠绵身心,使人痛苦难堪。
2.老苦。
从少年至壮年,从壮年至老年,气力逐渐衰羸,形色逐渐枯丑,动 止不宁,精神不振,甚至饱受他人的嫌厌,视为生活中的绊脚石。孤独、饥寒、踽踽而行,心中的苦岂是身强力壮的人所能体会?
3.病苦。
因为业障临身,或四大不调,造成身心诸般不适,终日辗转病榻,忽冷忽热,时痛时昏,人间地狱莫此为甚。
4.死苦。
将死之人,便有无始劫来的业相现前,在那一刹时,令人生起大怖畏。死后,缥缥缈缈投生他处,转驴胎、堕马腹,或化作饿鬼,食入成火,或进入地狱,受无尽的刑。
5.爱别离苦。
所喜爱的人事物,因消失、毁灭或离开,朝暮思恋,使得身心交瘁。
6.怨憎会苦。
所嫌怨的人事物,因相遇而愤懑不已,咬牙切齿,常思仇报。
7.求不得苦。
爱乐某事某物,极力求之不可得,受失意丧志的苦。
8.五阴炽盛苦。
前面七苦,都由七情六欲所生,由情欲的执持,表现在身心方面,为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显现,是苦的总内容。
这种种的苦,像一条无形的锁练,紧紧的缠绕着身心,令人烦恼、无助、陷入无法自拔的痛苦深渊。
(2).集谛─爱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爱欲的核心是由‘无明’生起的虚妄‘我见’,再由‘我见’的坚执,才会去造种种的业,而生出一切苦果。现在我们深一层分析我见的特质,得知它是从贪嗔痴等烦恼的聚集而成:
1.贪:对于五欲尘境迷恋不舍,也就是见到爱欲顺情的事物,便起了贪着的心,见到憎恶违情的事物,便起了弃舍的心。
2.嗔:对一切的违情逆境生出嗔恚的心,不能容忍。
3.痴:又名邪见。因为心性暗昧,不能察觉一切的事理,所以邪正不辨,是 非不明,认假做真。
贪、嗔、痴三者合称叫三毒,因它能毒杀一切有情众生的法身慧命,而一切的烦恼迷惑无不从此三毒流出,所以叫‘集’。
(3).灭谛─灭不是毁坏消失,而是灭去烦恼,证得了寂静安乐境界。灭的梵语叫涅盘,它有几个涵义:
1.灭度。是生死大患永灭、度脱一切的烦恼痛苦。
2.无生。从此脱离六道,不受轮回。
3.安乐。不受轮回,自由自在,当然是安乐了。
4.解脱。四大五蕴,一切的束缚全部消除。
5.圆寂。不但自己获解脱,也要使一切的众生得解脱,这自觉觉他都圆满的境界叫圆寂。
所以‘灭’的究竟义不在求自身的灭,更要求一切众生的灭。
(4).道谛─既然了解烦恼生死的苦,是由集的业惑所成,又知道了寂灭涅盘的安乐,就必须探求断集的方法。
在理论上可以区分繁简,从菩萨的行道说,叫六度万行;依众生学行的分科,叫三十七道品。总括地说叫戒、定、慧三学。
戒学是防非止恶,定学是静心之乱,慧学是去惑证理,如用八正道来对照,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念、正定是定学;正见、正思惟是慧学;正精进总持三学。
依此修行便可以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盘。
上说四谛,为什么叫‘谛’呢?谛是审察真实的意思。
审察三界,的确充满了诸苦,有逼迫性,所以叫苦谛;
审察苦从何处来?原是众生依业受报而来,有招感性,所以叫集谛;
审察知苦断集的方法,是可修性,所以叫道谛;
审察修道的结果为寂灭涅盘,是可证性,所以叫灭谛。
凡夫迷惑这个谛理,不知生死的苦,因此而认苦作乐,起惑造业,依业受报,轮回不息,因此永远做众生,不肯学佛修行。圣人了悟这个谛理,觉知三界生死是苦,苦的源头是集,同时知道有涅盘可证,有入涅盘的道可修,从此精进不已,达到断证的究竟。
由此可知,明白了四圣谛的道理,就能明白‘我为什么要修行’了。当然,身为一位修行者,除了拯救自身之外,更要擎起智慧的明灯,去拯救沉溺于痛苦的众生,所谓自觉觉他,己立立人,这才是修行最崇高的目的。
参、我应抱持怎样的心态
佛法在世间流行,自有其本然的条件,一个是‘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一个是‘众生平等’。
但众生虽皆有佛性,假若不经由正确的修行,仍旧成不了佛道,而众生平等,也是站在本具佛性的立场来说。如纯就世间的现象去看,众生应该是不平等的,如天上的欢乐不同于地狱的极苦,人间贫富贵贱美丑的差别也是不同,这些不平等的现象,即是苦谛的差别果报。从你造什么样的‘因’,生什么样的果的道理去探求,‘自作自受’,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因此就这个观念可以理解‘众生平等’才是究竟的真平等。
然后更能肯定‘众生皆有佛性’,只为无明烦恼所盖覆而不能显发,呈现看似不平等的假象。等到修证成佛了,原来又是真平等。
因此,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本应‘只管修行,不管余事’的,但由于受到业障(所知障、烦恼障)的种种牵绊,又堕入分别固执的坑堑里,造成了言行的不相应,或者缺乏自信,不能精进不懈,始终如一。在此把一些修行上的心理障碍列成三个项目:第一是关于根机的问题。第二是关于信心的问题。第三是关于生活的问题。
第一、关于根机的问题。关于根机的问题,又分成三个:
(1).出家与在家─有人认为要修行一定要出家,或弘扬佛法是出家人的责任。其实从大乘的义理看,在家与出家为因缘或愿力的区分,不是修行能否成就的界线。像胜蔓经里的胜蔓夫人、维摩结经里的维摩诘居士、梁武帝和傅大士、唐朝的白居易和裴休、清朝杨仁山、民初欧阳渐、还有近年的李炳南等人,都是相当杰出的在家修行人。现存大乘经里,大部份也以在家菩萨为主,不但说法的是在家菩萨,连闻法的也部份是在家。现在的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菩萨像,除了地藏菩萨现出家相外,其余如文殊、普贤、观音等都现在家相。小乘以出家为重,因此说出家得阿罗汉果,在家最高证阿那含果;大乘以居士为多,因此说在家菩萨所入不思议境界,非小乘声闻能知。崇出家而抑在家,实有失佛法平等的真义;崇在家而抑出家,也恐非佛陀之本意,且易流于低级的民间信仰,或只重学术研究,不重实际修持的世间知识,沦为文字的游戏。应该说在家与出家平等,才是大乘佛法的特征。
(2).男人与女人─过去佛教受世间重男轻女的影响,以为女人的业障较重,较难修行,尤其在佛陀时代,又立有八敬法来限制女人出家,其实这是适应印度当时的环境使然,并非佛陀不主张男女平等。我们从经上或历史可以看到许多有成就的女众,如胜蔓经的胜蔓夫人、妙慧童女经的妙慧童女、法华经的龙女、以及佛陀的姨母摩诃波□波提、佛陀俗家妃子耶输陀罗、禅宗初祖达摩弟子尼总持、近代长沙复律尼师等,都是在家或出家修行,道风高妙的女性大德。所以,就修行而言,经上的意思应为平等摄受,胜蔓经说:‘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法华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是经乃至受持, 一四句偈,读诵解义,如说修行,功德甚多’。甚至摩诃波□波提比丘尼去世后,佛以‘大丈夫’来称呼他,因为‘大丈夫’是不拘形相的,凡能依佛法去做,而且做得彻底的,不论男女都叫‘大丈夫’。
(3).智慧与愚痴─从世间的观念看一般学问家、科学家、哲学家都是众所公认智慧高超的人,若从佛法的观念看,那不过是一种世智辩聪,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世间的智慧纵能促使人类文明进步,却也带给人类各种的灾难,又如哲学家虽能推论宇宙人生的部份道理,道德家依社会需要规范人类伦理行为,但归根究底的说,皆为世间有漏智所成的有为法,不能令人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获得究竟的安乐。因为世间智是由第六识妄心分别出来的一种妄知妄见,是相对杂染的我执,所以由此所生的理论,非但有限,而且钻不出矛盾的桎梏,它只可称为‘知识’─由经验和不断学习累积而成的知识,不可称做‘智慧’。那么怎么才够资格称做‘智慧’呢?智慧有照了和监别的功用,能勘破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缘起幻相,其中并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存在,又能了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妙理,证同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佛性。
修行人有了智慧以后,于己可以断惑证真,离苦得乐;于他可以普度一切,同超生死苦海。这个智慧是三世‘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一种圆明本觉智’、‘清净无分别智’、‘无所得智’、‘真空无相智’。不论你的知识有多丰富、学问有多高明,只要不达前说的智慧内涵,就是世间智,不是出世间智,仍旧终日与烦恼为伍,而不得脱离,从前禅宗六祖慧能,近代高僧慧明和广钦,率皆目不识丁,却能成就一番道业。修行人于修行之初,更不必妄自菲薄,怀疑自己有无慧根了。
第二、关于信心的问题。关于信心的问题。可以分成两项:
(1).佛法是不是究竟?
(2).修行能不能解脱?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在佛陀生时,本为自然天成的,但于佛陀灭后,众生因根机不同,所解互异,有的‘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有的‘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有的‘无自智力,因于广论而得解’,有的‘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既能解,即为能信。有的虽学法义,却始终不得其解,心生疑惑,即对佛法缺乏真正的信心,这是修行首要的难题。如欲消除,只有先教修习十善,从人性的善念中不断薰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善根力,直到机缘成熟了,决定能信得及。也就是说要了解佛法是不是究竟,除了读诵听闻、思惟以外,应先自基本的人伦着手,所谓‘人道成,即佛道成’,当一个人广行十善而成就时,就是信心成就时,信心一成,‘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绝对毕竟不退转,绝对深信佛法是究竟的理趣。
但假若一味坚执必得佛法究竟才肯去修,于是终日推寻义理,‘百年钻故纸’,到头来定无所获,甚至连起码的信也无,比起那只会念佛,诚信有西方极乐的老太婆还更不如,原因何在?永远不尝法味而已。至于修行能否得解脱,就要看修行的观念和态度了。
俗话说:‘心正法正,心邪法邪’,一个人心诚意正,即使学到了邪法,也不会被邪法引诱,反能从中了知邪法的弊端;若心存邪念,即使学到正法,也会利用所学的法来博取名闻利养。心正的修行人定能一路向上,证得涅盘极果;心邪的修行人学法造业,终究是生死轮回。另外,修行的法门有八万四千,法法可修,法法方便,要皆不违八正道的原则,同时具有恒心、精进心,必然达到解脱的境界。
第三、关于生活的问题。关于生活上的问题,也可分三项:
(1).时间的有无。(2).环境因素。(3).经济能力。
有的人一听到修行,就忙说:‘我没时间!’‘我整天工作,忙碌不堪!’这是对于修行一事误解的缘故。其实修行的真义不只于念佛打坐,或读经听学,而是‘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如能做到平常日用之间,历六缘─行、住、坐、卧、言语、作作,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悉当观察,应做不应做’,即是于二六时中,随机随缘修行,并无时间久暂有无的限制了。有的人又说:‘我想修行,但先生(老婆)不准许。’或说:‘孩子太小,需要我来照顾。’这应从佛法的因缘观作解析,了知今日障碍,无非过去世障碍他人,今日结为所亲所爱,也是过去的恩爱仇怨所致,现在如不赶紧修行,珍惜难得的人身,难闻的佛法,等到他日无常一到,又是恩仇缠绵,生生死死永远无了期。然而此身既为情牵爱缚,又将如何解冤释结呢?
若从修行方法来说:
第一,对于所亲,应当心柔语软,切勿恶言相向,或处处挑剔。
第二,凡事应为所亲设想,不可借故逃避(即使是修行也不可)。
第三,若所亲能赞同是最好,若不赞同,可暗中代其行善布施,阴结佛缘。
第四,在家利用时间或读经、或念佛(出声念或默念),或如上说于作息中安心息妄。
第五,任何逆境临头,都应泰然处之,不可扰乱所亲,影响家庭生活。
如果做到上述五点,可称为会修行的人,即刻摆脱因环境所造成的障碍。另外又有人说:‘我三餐都已不得温饱,那有余力修行?’或说:‘等我钱赚多一点,再来修行。’或说:‘现在的修行处处要钱,没钱怎么修?’没错!合理的经济生活是修行的要件之一,但‘有钱有有钱的修法,没钱有没钱的修法’,两者所获致的效果完全一样,主要在修行人的心念上有无贪吝之心,至于修行实务的问题,可以向亲近的善知识请益,切勿固步自封,或因贫困而自惭形秽,大大违反修行真谛,错失良好的机缘。
上述旨在建立修行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修行态度,最后再辅以修证成佛的根本‘发菩提心’,即完成修行人应具备的心态了。什么叫发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思,全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境界唯佛一人能称,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
然要成佛先须薰习佛种,这应从汇聚菩提心的前方便─信成就发心做起,起信论将此发心的行相分成三种:
(1).直心─依八正道里的正见、正思惟,即是远离二边戏论的中道正观。但依真理而行,心念贤直,没有谄曲心、分别心、虚妄颠倒的心。
(2).深心─乐念真如法,并能广集一切善行,备足福慧的资粮。
(3).大悲心─诸佛皆以大悲为本,若无大悲,即不与菩提心相应,即不是成佛的正因,所以修行人于世间最重要的心态,就是‘欲拔一切众生苦’的大悲心。
此三心相应,才能圆发菩提心。
肆、如何拣择修行的方法
修行的先决条件有四:(1).明信因果。(2).严持戒律。(3).坚固信心。(4).拣择行门。
(1).明信因果
所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在楞严经里列举出十种恶因得恶果的事相,但众生虽畏恶果,却不知断除恶因,而菩萨知因知果,就不会去造恶因。若自修行的方面看,修十善业种人天善因的,必得人天善果;修四谛十二因缘种二乘因的,必得声闻、辟支佛果;修六度、十度发菩提心种成佛因,必得究竟佛果。另外,尚有某类外道,不知正道的因果,有的执断执常,有的拨无因果,有的非因计因,非果计果,由于他们修行的‘因地不真’,造成了证验上的‘果招迂曲’,以致永远不成佛道。所以修行人不但要相信因果,而且要正信,不可邪信或盲信。
(2).严持戒律
持戒是修行的基础,‘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戒的真实大用,从自利来说可以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从利他来说,可以严净毗尼,宏范三界。又毗尼藏为佛法寿,毗尼久住为佛法久住。佛临入灭前,殷殷劝勉修行人以戒为师,大有深意。然持戒的类别虽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而持戒的观念却非条文式的律法所能规范。佛遗教经中除了要修行人奉持根本的毗尼外,又谈到一般生活上的方便戒:
1.凡夫戒─‘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 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2.比丘行者自律─‘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与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矫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
根本戒有轻重戒的分别,是依所受戒而持;方便戒为轻遮戒,是站在出家修行的立场设立。若不出家,当依职业、身份和环境的需要去变通,但于原则上仍应谨守善法,不得逾越了该遵循的分寸。另外从生活的历缘对境中,修行人必须去除五欲和弃舍五盖,才能掌握持戒的基本观念。
去五欲─五欲是指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五尘境。因能起人贪欲之心,所以叫欲;能使人蒙昧真理,离净就染,所以叫尘。五欲恰似地狱的五条根,常能诳惑修行人,使其心生爱着,去造种种的恶业,而堕落三途恶道,因此修行人于精进道业时,一定要加以去除。
1.去色欲─色指男女端正美好的形貌,以及金银琉璃等世间宝物,或使人见了心生喜爱的颜色。大智度论认为一个人若贪着色相,便会使烦恼欲火炽盛燃烧,譬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所以应当去除色欲。去除的方法,应观色相本体,都由因缘假合,并无一定的真实存在,而人对色相的好恶,全凭心念的移转构成。如游子离乡背井,见中秋月而伤心落泪;当阖家团圆赏月时,都夸赞月光皎洁美丽。同一秋月,因人心境遇不同,所感亦互异。又如见到所亲所爱,就生出爱心;见到所嫌所怨,就生怨害心;见到一般人,就无怨也无喜。这同一人、同一心,却因事物的迁变,立刻感受不同的心情。由此可知,这个心是妄想心,境是妄想心所对的妄境, 妄心妄境所形成的‘妄色’,使修行人惑乱。如今既知妄色和妄心的不实, 便须一时俱舍,不得贪爱染着。
2.去声欲─声指乐器声、男女歌声、言语声,或大自然所发殊妙音声,如幻如化,由耳入心,使人妄生好乐。其实声相无常,刹那不停,声声之中暂闻 即灭。去除的方法如前去色欲法。
3.去香欲─香指男女身香、饮食馨香、一切的草木熏香,乃至世间制造的香水、香粉等等。大凡世人一闻香气,便自神识昏迷,从此开结使门,起惑造业,因此香欲的过患甚重。去法亦如前说。
4.去味欲─味指酸苦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审观举世人群,谁不是为了贪口腹而残杀生灵,滥捕水陆空行。如此伤天害理,断大悲种的行径,若不受诸恶报,岂非不伦?大智度论说:‘当自觉悟,我但以贪着美味的缘故,应当承受众苦,永远在地狱中遭到洋铜灌口、[口+敢]烧铁丸的折磨。’去味欲法亦如前说。
5.去触欲─触指男女的身体柔软细滑,寒冷时接触的温暖,炎热时接触的沁 凉,以及许多美妙触感。触感是产生烦恼主因,也是系缚心的根本。因前四欲各有各的界限,色属眼分、声属耳分、香属鼻分、味属舌分,此为四根对四尘的摄受各持分际,惟独触欲却是周偏全身,‘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无所益,是故难离’,因为难舍难离,就常造作重罪,而堕入了两种大地狱,一叫寒冰、一叫炎火,这二大地狱都是因身触受罪,苦毒万端,所以触又叫 ‘大黑暗处’。
去触欲法皆如前说,但用功却须加倍,兼修禅定,才能奏效。
小止观说:‘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耽着五欲的人,形同畜生,名叫‘五欲奴仆’,修行要去五欲,除了上说观法,并须观察此身‘九孔流不净’,死后身臭虫[口+敢],一无可取。又于生活当中常能‘少欲知足’,心中不行谄曲求取,不为眼等诸根所牵,安隐淡泊,即可除破五欲的过患。
弃五盖─前说五欲是指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境生起爱欲染着。若前尘落谢的影子转入意根,追缘过去,逆虑未来,虽然无境可对,而内心中妄念丛生,盖覆了修行人的真心,使得道业不进,善法不生,所以应当立予弃舍。
1.弃贪欲盖─引取顺情的尘境而无厌足,不知本来所愿,不辨善恶好丑,一切依自己的情意所趋,狂醉于渴爱的漩涡里,不知惭愧忏悔,不能摄受正法,这样的人永远处身污秽,远离涅盘圣域,永远不得禅定的境界。因此贪欲是‘贤圣所不亲,愚□所爱近’,应当修‘不净观’加以除灭。
2.弃嗔恚盖─对于一切的苦境,违理境等生起憎恚,‘思惟此人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怨,思惟过去未来,亦复如是’,由嗔而生恨,常思仇报,于是身心热恼,造出了无边恶业。对治当修‘慈忍观’加以除灭。
3.弃睡眠盖─心智昏沉而失去觉知叫‘睡’,缘境不动,五识暗冥叫‘眠’。睡眠的时候无觉无知,犹如死人,因此是最下的恶法。对治当如遗教经说,于二六时中勤修善法,思惟人生无常迅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必须用持戒的方法加以摒除。
4.弃掉悔盖─坐立不安,心口不能专一,六根不能收摄,终日随情放荡,纵意嬉戏,叫做‘掉’。为了修行,知有掉举诸事,于是产生懊悔,使心中不得安静,叫做‘悔’。‘掉’是凡夫的通病,为定心不够,戒行不足及缺乏智慧的现象;掉后生悔为修行人本有的,这个‘悔’如能配合忏法,于事理两忏后,即能万缘放下,安心修道,未免不是美事一桩,但凡夫终归凡夫,不但缺乏真正的勇猛心和恒常心,甚至怀疑忏悔的功效,或不信任自己的能力,所以就菩萨心难发,因此佛法难行,而产生了‘悔箭入心’的情况。此时应当正观两件事:
◆众生本来成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佛法有无量功德,能消无边业障。
今日我为众生,是此心遭受污染的缘故,若能去染还净,即为成佛,而这个去染还净的过程叫修行,是依着正确的佛法去修,使业障逐渐消除,既能诚信佛法功德,再大的重罪自然都可忏悔了。其次,平时应都摄六根,身口意三业端正谨严,才能去除掉悔盖。
5.弃疑盖─若疑情盖覆了心识,就不能生出正信,不生正信,就不会如法行持,不如法行持,就不得真实受用;不得受用,就更不能深获如来无上正知见。‘如入宝山,空手而回’,由此可知这个‘疑’,实为众恶的根本。疑有三种:
.疑自─怀疑自己的根机、能力。
.疑师─怀疑所依的善知识有无正法,其所传授的修持法门,是否确切。
.疑法─怀疑所学是否正法,怀疑佛法能否真正解脱因疑生惑。因惑成迷、 歧路亡羊,就不知走那一条路才好了。
欲破除疑盖应从四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先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好比一个充满力量及信心的人,如果他走对了路,可以走得比别人快;如走错了,他会发现得比别人更早,而且更容易回头,回头后,又会很快的赶过别人。
第二:不可预设立场来学法,意即不可坚持己见,或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论断佛经或善知识的教法。换句话说:不应拿装满水的杯子去盛水,应当‘空心’以求,否则不但一无所获,甚至愈学愈糊涂。
第三:要常亲近善知识,多听多闻、多研究、多正思惟。
第四:要勤读佛经,深究文字般若,作为将来印证的参考。
五盖过患及弃舍的方法,已如前说,但观种种不善法有八万四千,为何独明弃五盖呢?原来五盖中具备了贪嗔痴三毒和等分四法,贪欲盖是贪毒,嗔恚盖是嗔毒,睡眠和疑盖是痴毒,另一掉悔盖称做等分,偏摄三毒,意即起一掉悔时,便生出了三毒,有的三毒齐发,有的次第而发,所以叫等分烦恼。这四法为一切恶法的总集,只要弃舍五盖,即弃舍一切的不善法,口说心行,十八界清净无染,即为能持净戒。这便是严持戒律的意义,修行人欲得禅定,欲生般若的基础,更是拣择修行法门之前,最当先行的妙方便。
(3).坚固信心
修行有‘信解行证’四种过程,首先必须信乐佛法,其次了解佛法,进而身体力行,最后证悟佛果。什么叫信?当一个人对某一对象产生欢喜、恭敬、赞叹、爱乐、随顺、决定、护持、无厌的时后,即称为‘信’。依爱欲杂染而生的信,通常会变成固执的迷信;依清净心而生的信,才是真正的信。意即对一切有实、有德、有能的起了深刻理解认可,希望透过实践而达成与其同等的境界,这叫‘净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修行人若不能于三宝生‘净信’,就不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因为‘净信’能乐集善法,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心,不为求取私利而信。譬如佛经的经首安立‘如是我闻’,经尾安立‘信受奉行’,均为启导一切众生的信心。佛陀曾自念:假若修行人有‘信’,必能进入佛所开示的大法海中,获得修行的究竟果位;假若无信,即不能进入大法海,纵使剃头染衣,诵读千经万论,于佛法义理能加问难,或淘淘不绝地回答他人,也将是空无所得。
所以大智度论说:‘佛法中信力为初,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等能初入佛法。’
信的层次随修学的次第浅深而不同。
对佛法一无所知,不去修行的人叫‘不信’;
初学佛法,疑惑不定,一面想学,一面又不想学的,叫‘疑信’;
后来逐渐熏习,稍稍认识了一些佛法,但发心不真,信心尚少,叫‘浅信’;
修持既久,已得受用,深知佛法确是真理,但根基虽立,此心还不坚固,今日学禅,明日学净,到后日又要学密,见异思迁,不懂得如何一门深入,叫‘深信’;
已知即心是佛,勇猛精进,不生厌怠,叫‘定信’;
契合真如,证得了涅盘,此时‘信心清净’,等同虚空,纤尘不立,到这个境界叫做‘真信’。
不到‘真’的地步的,都还是虚妄相,离妄证真以后,知佛法甚深微妙,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于是闻法踊跃,心善直信。但一般修行人大都‘初学是法,其心怯弱’。所以在修学的法门上,不得不有所偏重,首先应当从信仰入手,念佛信佛,依佛力的加被而修。然后能乐集佛功德,如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即在‘仰信’的基础上,圆满修证六波罗蜜,如此熏修,信心成就,便得坚固而不退转。
(4).拣择行门
依上所说,明信因果、严持戒律、坚固信心为修行的外方便,必要的助缘,也只有确切了解这些助缘,才能根据自己的机缘和需要,彻底掌握修行的本意,乃至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但不论趣向何宗何派,修行的理念─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应为不易的原则。而在修道方面,即是由身口意三业积极实践的‘八正道’。
假若修菩萨行的,依此慈悲为本,以戒忍为行为的准则,就转摄八正道成六波罗蜜,同时用四无量心为经,四摄法为律,编织万行的大愿。
伍、结语
真正的修是利他的菩萨精神,所以修行不但自己得解脱,同时自大愿大智大悲中,广作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广作一切利益众生的事,藉此引发众生来修学佛法,终能获得解脱。这是选择行门时应当谨记于心,不可或忘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