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拨动情感之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8:28:53
课外参考
课本研读
文言翻译
教学争鸣
作家资料
趣味语文
语文教参
新课程改革综论
阅读教学研究
写作教学研究
综合性学习研究
名师教育教学
课堂教学艺术
多媒体教学研究
人教版高中教案
苏教版高中教案
外国小说欣赏 教案
语言文字应用 教案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专题教案
高中课堂实录
高中名师阅读教学
人教版初中教案
苏教版初中教案
初中专题教案
初中课堂实录
初中名师阅读教学
写作指导
写作素材
热点作文题
高中写作教学设计
高中优秀作文
初中写作教学设计
初中优秀作文
高考考点辅导
高考试题研究
高考考试技巧
中考复习指导
中考试题研究
中考考试技巧
诗歌理论
汉魏晋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
现代诗歌鉴赏
鉴赏杂文选录
汉语常识
咬文嚼字
文学常识
对联文化
红楼梦专题
计划总结
教育方法
学生评语
班会设计
家长会
管理杂文
演讲致词
报告总结
晚会文艺
领导讲话
祝福赠言
文章高级搜索
文章标题文章作者录 入 者关键字
所有栏目备课参考  ├ 课外参考  ├ 课本研读  ├ 文言翻译  ├ 教学争鸣  ├ 作家资料  ├ 趣味语文  └ 语文教参语文教研  ├ 新课程改革综论  ├ 阅读教学研究  ├ 写作教学研究  ├ 综合性学习研究  ├ 名师教育教学  ├ 课堂教学艺术  └ 多媒体教学研究教学设计  ├ 人教版高中教案  ├ 苏教版高中教案  ├ 外国小说欣赏 教案  ├ 语言文字应用 教案  ├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高中专题教案  ├ 高中课堂实录  ├ 高中名师阅读教学  ├ 人教版初中教案  ├ 苏教版初中教案  ├ 初中专题教案  ├ 初中课堂实录  └ 初中名师阅读教学作文教学  ├ 写作指导  ├ 写作素材  ├ 热点作文题  ├ 高中写作教学设计  ├ 高中优秀作文  ├ 初中写作教学设计  └ 初中优秀作文考试备战  ├ 高考考点辅导  ├ 高考试题研究  ├ 高考考试技巧  ├ 中考复习指导  ├ 中考试题研究  └ 中考考试技巧读书时间  ├ 文海拾贝  ├ 江南诗韵  ├ 名家诗集  ├ 历史钩沉  └ 电视散文诗歌专题  ├ 诗歌理论  ├ 汉魏晋诗鉴赏辞典  ├ 宋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  ├ 现代诗歌鉴赏  └ 鉴赏杂文选录文化百科  ├ 汉语常识  ├ 咬文嚼字  ├ 文学常识  ├ 对联文化  └ 红楼梦专题教育管理  ├ 计划总结  ├ 教育方法  ├ 学生评语  ├ 班会设计  ├ 家长会  └ 管理杂文应用文萃  ├ 演讲致词  ├ 报告总结  ├ 晚会文艺  ├ 领导讲话  └ 祝福赠言同步训练  ├ 高中一册  ├ 高中二册  ├ 高中三册  ├ 高中四册  ├ 高中五册  └ 高中六册
|
文章中心首页
|
备课参考
|
语文教研
|
教学设计
|
作文教学
|
考试备战
|
诗歌专题
|
文化百科
|
教育管理
|
应用文萃
|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语文 >> 文章中心 >> 备课参考 >> 课本研读 >> 正文
阅读教学重在拨动情感之弦
作者:李国珍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点击数:466    更新时间:2009-8-27
《背影》是一篇传统的美文,我想,肯定会受学生的欢迎,教学应该是快乐和顺利的。于是,按课前预设的环节,朗读起课文,想以此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突然,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传出了嘻嘻的说笑声,“眼泪又来了,够方便的,哈——”。
声音虽然很轻,于我却是分外的刺耳。毫无预兆,便出现了这样的“花絮”,真让我猝不及防。这情景。犹如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涟漪虽小,却也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消散。我忽地有一种被人掏空的感觉,再也没法把课文读下去……
课堂等着我的下一步行动。用老方法,眼一瞪,静默半分钟,自然而然会波澜不惊,仍旧照预先设计的思路上课。而如今,我还能这么做吗?我的思维飞速运转着……
《背影》作为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名作,一直深深地感染着几代人,而学生为什么不能被感动呢?看着学生迷茫的眼睛。我忽然意识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背影》也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距离太远,根本无法理解作品中的父子深情啊!
其实,作一下自我剖析,我们对于《背影》的感动绝非仅仅来源于文本。它要源于阅读主体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源于成年后基于自身经历而对作者情感体验的深切理解。可以说,《背影》不仅仅具有艺术魅力,更是人生历练的结晶。如今的学生不具备为学习本课内容而储备的情感体验,才会产生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是必然的。
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才是成功的法宝。我顺着学生的话题,不动声色地换了一种教学思路:从介绍写作背景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人们为生活奔波的画面的映衬下,我谈起朱自清父亲的生活经历:
朱自清的父亲生活在科举时代。官做得不小,做到了公卖局长,喜欢收藏字画,但不会辨认,常常是高价进低价出。因他不喜欢官场交际,官越做越小,不久,公卖局长职交卸了。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了,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当时朱自清和弟弟都在大学读书,家中还有四个弟妹,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回家奔丧。这时,朱自清感到家境的凄凉: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景象。父亲微微发胖而显龙钟之态,母亲老实巴交,弟妹们尚小,朱自清的心情十分沉重,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当悲、愁、苦集于父亲一身的时候,不是年轻的二十几岁的大儿子安慰年老的父亲,而是年老的父亲安慰年轻的儿子——“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从学生全神贯注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已经迈进了《背影》的门槛。于是我继续侃侃而谈。尤其是关于父亲铺紫毛大衣的情节。学生可能只把这理解为父亲送行中的一个细微环节,其实“紫毛大衣”的来历对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太重要了。
我告诉学生:你们课前已读过《背影》了,可能都会注意到父亲的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与此相对照的是,朱自清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的紫毛皮大衣。这件大衣是父亲当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时祖父为他做的。家中发生变故后,父亲把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变卖了,唯独留下了这件紫毛大衣,并且请当时扬州城最著名的裁缝按朱自清的身材改成流行的样式,还亲自为他铺在座位上,以抵御北国的风寒。
接下去,就文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我特别强调了父亲曾经显赫一时的地位和如今拖着“肥胖的身子”过铁道的情景,让学生在对比中渐渐体悟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的相爱相怜,字里行间含有的淡淡哀愁。
介绍完背景之后,在腾格尔《父亲》那辽远、苍凉的音乐伴随下。我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学生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家境困顿、父子深情、离别情景,都在我的讲述和朗读中自然地融为一体。
课堂静极了,学生们被文中的父亲深深感动着,一个个睁大了眼睛在静静地听着,有几个女生的眼睛里分明闪烁着泪花。教室里再也没有那刺耳的“旁逸斜出”。我知道,是自己临时的巧妙调整。奠定了学生对文本情感体验的基础,使学生徜徉在《背影》这醉人的感动中……
赞可夫说: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面对学生的“眼泪又来了,够方便的,哈——”的节外生枝,我没有置若罔闻。顾左右而言他,也没有残忍地压制教室里的不和谐音,而是以课程创生意识对待意外,吸纳意外,巧妙地调整教学预设,从介绍父亲的身世开始,引领学生体验情感,从而使教学流程变得流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感应和升华,获得了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
超越教材,寻找最佳突破口,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学生才会入情入境。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把“情”带进课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最 新 推 荐
高考语文(2011)系统复习资料 (386)
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之非常解 (448)
我心中理想的教研组长 (534)
玉树不倒:我们都和玉树“在一 (312)
记叙文得分要诀 (653)
《行路难》教学实录及评点 (368)
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教书 (3348)
高考常见意象汇总 (3158)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3416)
考点辅导复习文章58篇合集 (2200)
最 新 热 门
高考语文(2011)系统复习资料[386]
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之非常解[448]
做一名快乐的语文班主任[455]
开学了,做个优秀的班主任要[185]
学期开学 班主任要做好八件事[216]
班主任开学讲话[209]
班主任如何与科任教师和谐相[134]
五个“第一”让新班入轨[164]
做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124]
做学生的精神领袖[160]
相 关 文 章
“搞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
《那树》中的对比
《愚公移山》寓意探源
我爱语文焦点消息
大量资源等你下载
文章录入:皖系那只鹰    责任编辑:卫平宏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您对本文发表意见!
Email: QQ号:
姓名:       打分: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时间打分
【qyuzmy】flxrowzpxomathjqmtuqqznnblyxhc2010-2-1 9:06:561分
以上为部分评论,点此查看全部评论!
---本文来源: 我爱语文[http://www.52yuwen.com/ ]欢迎光临最大的语文公益网站!---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1/Class2/200908/13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