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企涨工资,谁最有话事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5:37:22
2008年01月14日07:52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徐锋
发表评论(0)支持(0)反对(0)
12日,某财经媒体报道,消息人士称,中石化系统正在酝酿一次工资普涨。至于工资具体何时涨,现在还未落实,只是确定了大致的方案。这则新闻一经互联网转载,迅即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与以往油企“逼宫”涨价、电企上书提价、油企“哭穷”讨补贴时一样,这样的新闻引起了绝大多数网友的反感和声讨。
当然,这还仅仅是一则未经最后证实的新闻,普涨工资这一对中石化员工而言的“利好”最终能否兑现,还有待观察。不过,让人聊以自慰的是,在透明操作原则的底线之上,以及媒体监督空间增大的背景下,作为上市公司的垄断国企要想给员工涨工资,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私底下悄然进行了。一切“委屈”和“吃亏”、托词和借口,得逞也罢,被否决也罢,都必须在公众如炬的目光之下遭到公开审视。
和此前一切垄断国企涨薪前的舆论铺垫雷同,据报道,此次中石化有关人士已经开始向媒体表达涨工资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了——“一位处级干部对本报抱怨,工资总额不到3000元,在目前物价环境下,日常开销完全靠与效益挂钩的奖金,否则就‘捉襟见肘’”,“一位有着30多年工龄的员工则说,除奖金外,扣除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每个月到手的净工资才1000多元”……即使本着对报道此事媒体的客观精神和接受采访的相关员工的诚信度的尊重,我们仍极易在上述“诉苦”中找到明显的漏洞——“偏低的”只是工资,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垄断国企员工,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并非工资,而是各种巧立名目、花样繁多的“福利”。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种众人皆知、众目皆见的偷换概念做法,在某些主管部门看来,却是可信度极高的证据,足以证明垄断国企员工一直在为中国经济和全民福祉默默作着无私奉献。
去年4月,国资管理部门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增长情况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据说,结果显示“垄断行业工资增长率远远低于竞争行业”;且“国有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仅4.16万元,垄断企业90%的职工工资不到5万元”!但几乎与此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则披露,电力、电信、水电气供应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到3倍,若加上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到10倍之间。
不同主管部门对垄断国企薪酬高低迥然不同的判断,值得我们反复玩味。两种态度的鲜明对比,让我们依稀看到不同主管部门与垄断国企之间关系的不同“亲疏”程度,也让人隐约能判断出哪组数据更公允、客观和中立。
但有些可悲的是,在这类数据打架、数据撞车的事件中,作为垄断国企真正“股东”的普通公民,却往往缺乏基本的话语权和博弈能量,“股东”(全体公民)对自己共同“出资(投资)”的垄断国企的员工究竟该不该涨工资、该涨多少工资,说不上话、使不上劲;相反,倒是“代理人”(国资监管机构、国企高中层管理者)垄断了必要的信息和话语权。这恐怕算得上另一种“内部人控制”吧。其结果是,真正的“股东”的控制力和话语权只能无语消退。
因此,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的沸腾,能否最终击退垄断石油巨头加薪前的这次“试探”,以往的类似事实提醒我们:公众尚难贸然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