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腰背部常用穴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4:49:38
◆ 腰背部穴位
【肩井】
点状与面状结合穴位。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部位。
操作:①用手指按其穴位,称按肩井;②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作拿法,称拿肩井(图215)。

次数:按30~50次;拿3~5次。
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等。
临床应用:①感冒,可与常例手法,拿风池等穴合用;②上肢痹痛可结合局部相应的成人手法医治;
③可用于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间隙。
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大椎。
次数:20~30次。
主治:项强、发热、咳嗽。
临床应用:①感冒发热项强可与常例手法推天柱等穴合用;②咳嗽,可与揉乳房、乳根等穴合用。
【风门】
位置:第二胸椎与第三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风门。
次数:20~30次。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可与拿风池、清肺经、揉肺俞、推揉膻中等穴合用。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图216):①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肺俞;②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侧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称为分推肩胛骨。

次数:揉50~100次;推100~300次。
主治:喘咳、痰鸣、胸闷、胸痛等症。
临床应用:本穴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可与推揉膻中、清肺经、揉丰隆等穴合用;对久咳不愈者,指揉操作时可蘸少量精细盐,效果会更好。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与第十二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l寸5分。
操作: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疳积、四肢乏力等。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可与揉中脘、推脾经,按揉足三里、捏脊等穴合用。
【 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便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力等。
临床应用:①对肾虚所致腹泻、便秘的患儿,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揉上马等穴合用;②对下肢痿软乏力,可与捏脊、肢体手法治疗合用。
【腰俞】
位置: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3寸5分凹陷中。
操作:①可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②亦可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都称为揉腰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腰痛、下肢瘫痪。
临床应用:可配合肢体手法推拿治疗。
【脊柱】
线状穴。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是小儿身体上最长的线状穴。
操作:用食、中二指螺纹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图217)。若加天柱骨一起自上而下直推,就称为大推脊,其清热作用更强。②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法(见上周捏脊法)。

次数:推300~500次或更多;捏3~5遍。
主治:发热、惊风、疳积、腹泻、便秘等。
临床应用:①能清热,在推脊时可蘸少量冰水或酒精,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多与退下六腑、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②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多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上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
【七节骨(七节)】
线状穴。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向下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二指螺纹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线推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和推下七节。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应用:①推上七节能止泻,可与揉龟尾、摩腹、揉脐等穴相合用。推上七节还可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可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穴合用;②推下七节能通便,可与揉膊阳池穴合用。
【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即督脉经长强穴)。
操作: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图218)。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临床应用:本穴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节大肠(具有双向性)的功能。①对泄泻、便秘可与推七节、摩腹、揉脐等穴合用;②对脱肛、遗尿可与揉丹田、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腰背部常用穴位小结】
1.按揉肺俞、脾俞、肾俞能调治肺、脾、肾本脏器及其相关的疾病,能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2.推脊、揉大椎、揉风门均能清热。前者清热作用较大,后两者以解表平喘为长。
3.龟尾、七节具有双向调节大肠功能的穴位,一起应用,形成一组合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腰背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腰背部
1、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操作】用中指端揉,称揉大椎。
【次数】30~50次。
【主治】发热、咳嗽、项强。
【临床应用】揉大椎有清热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冒、发热等症。此外,以屈曲的食、中指蘸清水
在穴位上提捏,至皮下轻度瘀血,对百日咳有一定疗效。
2、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称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
【次数】拿3~5次,按揉10~30次。
【主治】感冒,发热,上肢抬举不利等症。
【临床应用】拿、按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临床常与"四大手法"配合,治疗外感发热、无汗
等症。本法亦为治疗的结束手法,称总收法。
3、肺俞
【位置】第三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
肺俞或分推肩胛骨。
【次数】揉50~100次,推100~300次。
【主治】咳嗽,胸痛,胸闷等症。
【临床应用】揉肺俞、分推肺俞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久治不
愈,加推补脾经以培土生金,则效果更好。
4、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水肿,四肢乏力等症。
【临床应用】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
常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5、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遗尿,下肢痿软乏力等症。
【临床应用】揉肾俞能滋阴壮阳、补肾益元,常用于肾虚腹泻或下肢瘫痪等症,多与揉二马、补脾
经、推三关等合用;下肢瘫痪,多配合患侧的推、滚、揉法,以通经活血,帮助患肢恢复功能。
6、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
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次数】推100~300次,捏3~5次。
【主治】发热,惊风,疳积,腹泻等症。
【临床应用】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
健常用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天和后
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推脊柱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并能
疗腰背强痛,角弓反张,下焦阳气虚弱等症。
7、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推,分别称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
骨。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
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等症。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
8、龟尾
【位置】在尾椎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临床应用】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本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
推七节骨等合用,治疗泄泻、便秘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