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看马斌读报·读马斌其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4:48:52
看马斌读报·读马斌其人
11月17日(周四)10:30,《第一时间》栏目主持人马斌做客“传媒沙龙”与网友在线交流,主题为“解读马斌·马斌眼中的读报栏目”。马斌,1973年出生于宁夏银川,1992年考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9年成为北京广播学院的研究生。2000年初至2003年初,在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兼职做新闻主播,2003年2月至2003年10月进入中央电视台主持《前沿》栏目,2003年10月,央视二套改版后,成为《第一时间》栏目主持人,同时兼任《前沿》周末版主持。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同时,马斌还有另一份职业——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老师。   “要会成为一个出色的主持人,要有狼的坚韧、狼的狠劲,能够对自己狠,此外,别无他途。”
读报栏目是对电视最大的“反动”
[主持人]:作为一档把电视和报纸结合起来的节目样式,读报节目的亮点何在?又存在什么问题?
[马斌]:读报这个节目,是对电视最大的“反动”。其实像最早的报摘一样,把它放在电视当中是不适合的,表现的手段减少了,一个人一个电脑,最多加一个水杯子。在这个要求下,必须要求内容凸现,第一靠叙述内容,第二靠论点内容,本身作为一家成熟栏目存在,必须有观点,观点体现他的态度责任,除了你的叙述尽可能在文本上有声语言上有精采度,最重要的是你本身的观点和态度。从电视形态来说做读报,我个人认为是个成本最低的,只需要你一个人,但这个人后面需要有一个强势的团队,在这里,我特别感谢马斌读报的所有兄弟姐妹们。这是一个整体的团队,读报栏目的缺点恰好在这里,一旦要缺乏得力的编辑,一旦这个主持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做,栏目就面临着危险,栏目可控元素少,所以来不得半点闪失。
第二从内容角度来讲,读报节目是可感性比较差。光是表达观点,有的栏目时间是早晨7-9点钟,我至少应让人一睁眼看到不烦 。
[网友]:我认为读报仅仅是新闻播报的一种形式,自从有了马斌读报以后,全国省市都纷纷效仿,请问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马斌]:读报的确是新闻播报的形式,也可以看作是新闻传播手段。
在中国宋代,文艺很发达的时候,有很多类似曲艺形式的东西。近代的阿丙是二胡大师,其实经常在他拉完二胡以后,在道观的广场上,通过曲艺的形式表达老百姓的心声,我一直认为,读报,读是解读,读报不应该仅仅是新闻播报的形式。
的确各地有纷纷效仿,这恰恰体现目前中国的广播电视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不可避免,在这里面如果大家都做读报,我们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概念叫流程决定产品,就是比如说生产一个冰箱,你好我也好,大家生产都不错,但是如果大规模生产,如何保证质量品质,这就需要一个质的东西,需要一个管理流程的东西。平时大家看我的节目是一个大屏幕,一个人在那白话,其实我后面,我的团队整体本身素质,象编辑素质、主持人素质等,包括媒体责任媒体态度,这些汇总成最后的马斌嘴里说出来的,不简单是一个念报,所以我更愿意把读理解为解读。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读报节目,譬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为什么北京台的做不过凤凰台的?
[马斌]:我觉得研究一个媒体,首先从受众方面考虑,比如凤凰和北京台的读报比较,好多人一看到读报,看到有同质性的语言,他们就放在一块比,如果放在受众方面说,早上看读报和晚上看读报,受众群是不一样的。比方凤凰卫视,他有话语优先权,有些他能说的我不能说,我毕竟是在央视工作,我必须有我的媒体角度态度。另外一点,我认为如果从劣势上来说,不是栏目上的劣势,只是人上面的。比如我是一个新人,而凤凰台的是一位老先生,所有人都知道至少我普通话比老先生强一点,老先生的节目起到拔或管的作用。对于我来说,我只能点穴,就是中类似针灸,这恐怕就是我们具体表现形式不一样。
[主持人]:读报节目的生存点和生命周期如何?
[马斌]:其实读报节目的生存点和任何节目一样,归根到底就是品质问题。品质包括本身的信息质量、情感质量、态度质量三点。具体来说,我个人觉得读报节目,来自于一个精致的团队和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念稿人。生命周期这个问题不存在,周期有周而复返,应该是延长线的问题,不应该是画圈的感觉,整个媒体进入市场状态了,市场看的就是品牌,把品牌创大,让品牌有影响力、持久力。可口可乐也是这样的道理。
[主持人]:现在的《第一时间》在早上8点到9点的时段基本就是前一小时的重复,我个人觉得这样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不知道栏目组是否可以加大节目的信息量,减少重复信息呢?
[马斌]:你个人觉得时间上浪费,我们觉得我们还做的不够。因为总早上7点到9点这个时段,大多数人是起床、吃早饭、上班,从我们看的成熟的早间节目形态,他们往往切割成15分钟一个单位,这包括,发生重大新闻突发新闻,交通新闻天气新闻,组成15分钟一个单位,每15分钟一个循环,也就意味着一小时有4个循环,两小时是有8次循环。现在国外一些大台也是这么运作的。因为想想起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节奏很快社会情况下,早上的时间,恐怕往往不是以15分钟切割的,更多是以10分钟,5分钟切割的,因此目前为止,我7点到8点,8点到9点两个时段重播我认为还是切割比较大的,我觉得好象没有造成什么浪费。
[网友]:当时读报栏目是怎么确定下来以你的名字命名的?
[马斌]:当时读报并不是我,栏目是处于相对保密的研发阶段,后来把我叫去了,让我试试,我想为什么让我来读报,我问是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吗?他们说不是。他们需要什么方式呢?我想了好久,后来我觉得他们可能需要新鲜东西,因为我本身搞这方面的研究,中央台的趋向,二套在中央台的整体特征,充满活力,更新度比较强,这样我才被最后领导选中做这个节目。我的观点就是主持与生存策略,主持和生存像农民和土地一样,必须告诉结合,你离开了节目不行,节目离了你也不行。所以久而久之,慢慢慢慢大家觉得这两个是挨在一块了。
马斌:做主持人最怕有惯性
[主持人]:每天,报纸上的信息都很多,你是怎样把报纸内容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观点的?
[马斌]:我本身是学播音的,播音是语言学的一种,文字语言和有声语言有相对同异性,我们首先要研究各家的报纸,我们要做准备工作,用我们的标准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的标准要是有意思有意义,意思就是强调趣味性,意义就是强调我们需要有公众的判断,有媒体的态度,比如今天早上关于成都铁路局的价格的新闻,马上临近春运了老百姓都关心的问题,有的媒体说好,有的媒体说不好,在选择当中,我们用主观和客观表达我们本身的态度,这就显得有意义。
还有一点,在个别片断里面,尤其在周末的时候,我们会传达一种心知经验,我们所强调的就是给大家一种新的知识,新的生活观念和理念。这个构成我的筛子,我选择为我所得用东西,拿到了以后,我们体现在文本上,写作是由我们自己完成的,我们强调情节化、故事化、人物化,这些都完了第三层面工作才是我的有声语言。
[网友]:马斌,我每天都看你的读报,感觉不错!给你提个建议,觉得你的风格最近有点太“自如”,就是有点过。
[马斌]:非常感谢你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也想过,我不知不觉做了两年多,现在我不知道怎么去发掘我的新鲜感,像您说的这种感觉,这种太自如的感觉,让我特别体会到习惯是最可怕的,惯性是最可怕的,我会更加努力的,请您放心。
[网友]:马斌读报会一直读下去吗?有没有新的想法和突破呢?你一个人在那儿白活儿会不会累?
[马斌]:一个新栏目至少十年生存的时间,因为电视有家庭性,一个主持人已经“坐”到人家客厅里,你才能是成功的,当然马斌很不幸往往“坐”在人家的卧室或者卫生间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特别希望能做的时间很长很长,新的想法新的突破应该是一种微调,随着时间的递进,大家的口味,些许渐变微调,具体怎么样,我不能做所谓的预测。的确是累,但我从小很期望有一天我能做这样的一份工作,我觉得我很幸福的,而且我现在做的工作是我喜欢干的,这点累也值得。而我现在需要面对的是,克服自己的浮躁,因为做这个职业是很容易浮躁和浅薄的。我一直在和自己的浮躁、惯性、逐渐的激情做斗争。实际上还是自我突破的问题。
[网友]:我建议马斌在读报中可以适当的加入评论性的东西,当然这样可能会加大节目组的工作量。
[马斌]:您稍微仔细看一下,在我每天读报当中都是有评论的,都是在前半部分大的话题当中,但是新闻是有客观性的,我会在主观和客观当中平衡,我注重观点的排列和组合。早上时间相对仓促,我在形体语言、眼神、语气这方面必须有表达。最近一年多,我在加深内在的东西,我会更加努力,争取让您能够更加轻松感受到我们的节目。评论也是一种态度,是感性的表达,并不一定是有声的语言或者文字表达。
[主持人]:您有没有从事幕后工作的计划?
[马斌]:央视系统很强,我现在33、34岁了,从业的时间比较长了,而且我本身原来做编辑、摄像等等,什么都做过,到现在为止,基本上采编不需要我做。现在我所需要做的是编辑部跟制片人总编谈节目大的走向。
[主持人]:能对主持工作感兴趣的人说点什么吗。
[马斌]:我个人体会就是,我建议大家看看《狼图腾》,要有狼的坚韧,狼的狠劲,我说的狠劲是对自己狠,我相信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这样,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主持人,此外,别无他途。
教师生涯
[主持人]:当老师的感觉怎么样?学生中有没有你的“粉丝”?
[马斌]:我在一线做,我知道在一线做这行不像人们想象的轻松。现在孩子们,他们只看到一瞬间的精彩爆发,而没有看到台下十年辛苦的劳动。我觉得我主要做的工作是让学生们看到我很辛苦的那一面,让他们看到我很努力的一面,让人们看到我力所不能及和勉强的一面,我觉得这是我作为教师最应该给他们传达的东西。社会总是比较浮躁的,广电也比较浮躁,做主持和学主持都很容易成为浅薄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跟他们交流研讨的时候,我必须表现出我的认真,让他们看我的行为,察其言观其行,在他们本身成长的过程中传达一种信息,但有时候是比较失望的,80年代后期出生的孩子,价值观有点不一样 。
[主持人]:为什么你想到去中国传媒大学做老师?在主持人与老师的角色转换中,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
[马斌]:我最大的乐趣来自于对我的学生,他们接受不了我的那种严密。我每天早晨让他们起床练声,前两天我的一个学生,头天晚上给我打电话说得了急性肠胃炎,我说准假,结果我第二天就把他抓了个正着,他们觉得这个老师很“事”,我告诉他们:当你面对所有的受众的时候,当你进行直播的时候,你不能有半点的闪失,不能有半点的狡猾和侥幸,所以我才这么严厉。我特别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更多的知道我的教训,知道我曾经经历一些不爽的事情,我希望他们少走一点弯路,多走一点捷径,这可能是很多老师都想做的事情 。
[网友]:你是更喜欢做老师还是喜欢做主持人?
[马斌]:我现在处在团队和环境当中是讲究实力的,干这行来不得半点虚假,尤其做新闻节目主持人。但恰恰我的学生是在校园里面,他们有校园围墙的保护,他们不知道当个人在江湖上其实有很多需要你认真考虑对待的事情。所以我特别希望我像一个木板一样,搭在两边,让孩子们通过我接受更现实的东西,这个中间怎么有效的转换,这个我还没有研究好。比如我在下课跟学生说,必须说“再见”,他们说现在什么年代了,还居然有老师要求这个。但是我事实上和周围的很多同事,每天都要跟我们的采光等等同事们说“谢谢”,我出于这个意思,让学生说谢谢两个字,但是学生不一定理解。
马斌话名嘴
[网友]:对于现在很多央视名嘴在公众中出现的一些负面消息,你怎么看待这种名人的自我膨胀?
[马斌]:我觉得膨胀不仅仅是所谓个体,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社会。你要不给他膨胀空间他怎么能膨胀呢?现在的确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我更相信是很多媒体在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而大家看到很多很多娱乐媒体当中出现的事情,不一定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主持人恐怕需要做的更加谨小慎微。
[主持人]:请马老师聊一下您的搭档吧?
[马斌]:谢颖颖在《前沿》和我是搭档,她是比较纯洁的女孩,这是我见的比较少的,她有很率真的一面,所以大家在早晨看到这样一个清新的女孩,就跟刷刷牙能带给你很清爽的感觉一样。夏丹更加职业化,因为她常年从事新闻播报,她的思维非常敏捷,反应很快,最重要她的敬业精神我觉得是值得很多同行借鉴的,所以能够遇到这两个漂亮的女搭档,我非常幸运。
“讲故事”-马斌面临新挑战
[网友]:您9月份开始做《财富故事会》,请介绍一下这个栏目
[马斌]:9月底,我做《财富故事会》,这是一个30分钟的栏目,里面有人物、有情节,我希望把在读报栏目中很多技巧,我不能充分运用的,想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做另外一种积累。所以我注意去看,比如听相声、和说评书的前辈们学习。这一年,我细心地研究《唐宋传奇》,就是叙述文本,说到底就是讲故事。国外没有新闻的概念,他们是故事的概念,怎么把故事讲好怎么做。所以现在的《财富故事会》,我认为是早间读报这个栏目的一个平移放大。对我也是另外一个新的挑战。
[主持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从播新闻到讲故事,是否也是电视节目形态的一种改革?
[马斌]:现在新闻往往放到大众传媒这个角度来说,新闻是个技术性很强的东西,每一次改革得靠传播手段的改进。现在社会生活在变化,电子传媒广电传媒这么多,人们相对来说,生活是比较平稳、安逸的,在这个情况下,新闻的几个特性,比如重大新闻,重大性显著性趣味性等都有可能凸现,尤其现在大多数人生活压力很大,精神压力很大,所以新闻也成了一种娱乐,是一种高级娱乐。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燕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