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时期的北方与南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1 06:45:20
http://blog.eastmoney.com/banban001/blog_110446403.html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它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这种文化的遗址迄今已经发现1000多处,其中心区域在黄河中游,遍布我国北方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并远及甘肃、青海、内蒙古、湖北等省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和仰韶文化约略同时的主要有北方的红山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淮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东南一带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等。可以说新石器时代中期是区域文化发展十分繁荣的阶段。
仰韶文化是在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等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广泛分布的仰韶文化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半坡类型”因西安半坡村遗址而得名。该遗址发掘出房基40多座、各类墓葬200多座、陶窑6座,展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村落面貌。陶器均为手制,绝大多数为夹砂或泥质红陶,器表除了绳纹、弦纹等以外,剔刺纹是其最富特征的纹饰。其彩陶全部是红陶黑绘,所绘人面鱼纹、对顶三角纹、鹿纹等纹样都极有特色。这个类型著名的遗址除了西安半坡外,还有陕西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华县元君庙、华阴横阵、甘肃秦安大地湾等,分布在关中平原及其附近地区,其时代在距今6700—6000年之间。和半坡类型分布区域一致而稍广的是“庙底沟类型”。它是半坡类型的继续发展,距今在6000—5200年之间。这个类型的遗址中富有特色的器物有植物花纹或鸟形花纹图案的彩陶盆、双唇小口尖底瓶、曲腹钵、砂陶罐等。“西王村类型”,因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而得名,是庙底沟类型在晋西南地区的发展。其陶器的彩绘花纹简单,陶器中灰陶比例比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为高。“大河村类型”分布在豫中及附近地区,因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而得名。这个类型遗址中的陶器盛行白衣彩陶和双色彩陶,有一整套造型固定的彩陶器物。分布在豫北和冀南地区的仰韶文化可以分为“后岗类型”和“大司空类型”,得名于河南安阳的后岗和大司空村遗址。“南杨庄类型”分布冀中及其附近地区,以河北正定南杨庄为中心。其陶器以泥质红陶和灰陶为主,彩陶只占很小比例。这个类型的年代距今5400年左右。总的看来,从距今7000年左右开始,仰韶文化延续了2000年左右的时间,不仅对于黄河流域的发展起了极大作用,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周围地区的文化面貌。
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及其附近地区,是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一种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其陶器以横“之”字形纹和直线划纹为最富特征的纹饰。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除发现石砌建筑群以外还出土了两类陶塑裸体女像。凌源县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有积石冢、“女神庙”、大型祭祀遗址、墓葬等重要发现。其转山“金字塔”式建筑存有夯筑石砌圆形台阶,规模宏伟,基部直径100余米,残存高尚有20余米。红山文化的陶钵、圆腹罐等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半坡类型的很相似,可以推测其时代是相近的。
在黄河上游地区,得名于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的马家窑文化的分布很广,已发现遗址400多处。这个文化依时代先后划分,最早的是“马家窑类型”。其时代在距今5100—4700年之间。这个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陶器多饰以图案化了的鸟纹。青海大通县上孙家村所发现的绘有五人连臂舞蹈纹的彩陶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半山类型”陶器的器形和纹饰承袭马家窑文化而稍有变化,陶器彩绘既施于器表,也绘于器内。纹饰图案规整,堂皇富丽。半山类型的时代在距今4600—4300年之间,已经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之际的文化。半山类型的文化后来演变为“马厂类型”,其时代在距今4400—4000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其彩陶下腹部的符号花纹和“割体葬仪”的葬俗,都颇具特色。
大汶口文化的区域在仰韶文化以东,得名于山东泰安和宁阳交界处的大汶口遗址。在这个遗址发掘了133座墓葬,出土陶器1000多件,有1/3以上的墓葬用猪骨——特别是完整的猪头骨——来随葬。其早期陶器均手制,烧制火候不高,多为红陶;中期以后,灰陶、黑陶增加;到了晚期则采用轮制技术生产大件器物。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江苏邳县刘林遗址、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江苏新沂县花厅遗址等都有殉猪现象,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饲养业发达,所以才有用猪随葬的习俗。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鲁中、南和东南的丘陵地区以及江苏淮北一带。大汶口文化的时代在距今6300—4600年之间,延续近1700年之久,其后发展成为山东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川东、湖北的长江两岸,以及湘北的洞庭湖周围,得名于四川巫山大溪遗址。这个文化的墓葬除直肢葬式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屈肢葬,其中以仰身屈肢葬最为普遍,有的膝盖弯曲直到腹部,这在新石器时代的葬俗中颇具特色。大溪文化早期以红陶最多,以后黑陶、灰陶、彩陶等不断增加。大溪文化后期的近乎蛋壳的彩陶单耳杯等,制作精美,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大溪文化中、晚期约在距今5380—4990年之间,其后演变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的分布相同,其后期的时代在距今4800—4600年之间。薄胎近乎蛋壳的彩陶碗和圈足壶、多施橙黄色陶衣的彩陶纺轮、具有晕染作风的彩绘色衣和纹饰等是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物。
河姆渡文化得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其区域在浙江宁绍平原东部地区。河姆渡遗址出土石、骨、陶、木质的工具几千件,特别是成批的骨耜和丰富的稻作遗存更为引人注目。河姆渡遗址有多种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等野生动物遗骨,说明渔猎和捕捞仍是重要的生产活动。当时的木构建筑以栽桩架板的干阑式房屋最有特色,也有一部分是栽桩式地面建筑,这些都适应了南方地区自然条件的需要。遗址所发现的牙雕、骨雕、木雕作品和璜、管、珠等饰物都制作碍十分精细。遗址的墓葬有缺少下肢骨或头骨的特殊现象。河姆渡文化的时代在距今7000—4800年之间。分布于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得名于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其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磨制较精。陶器纹饰以素面为主并常见鲜艳的红色陶衣,但未发现彩陶。属于马家浜文化的浙江余杭吴家埠遗址曾发现有堆积的大量龟甲,可能与原始的龟灵崇拜有关。马家浜文化的时代在距今7000—5900年之间。崧泽文化是马家浜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其时代在距今5800—5100年之间。这个文化的穿孔石斧数量增加,陶器质地较软,以圈足上装饰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镂孔为特色。在长江下游地区,和崧泽文化大约同时的有皖南的薛家岗文化。它得名于安徽潜山县薛家岗遗址。这个文化的内涵与崧泽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应当是互相影响的结果。薛家岗文化的时代在距今6000—4800年之间。